<p> 潘 重</p> <p> 今年的12月20日是祖母离开孙儿我38周年的日子,我早就很想写一篇怀念祖母的文章,但因祖母去世时我还是一个正在中学读书的少年,再之祖母是外乡人,就是父亲对祖母的身世知之甚少,所以我一直不知从何下笔来怀念我最敬爱的祖母。</p> <p> 祖母名叫刘桂花,1904年出生在上海一户贫苦的人家,太公太婆为祖母取名桂花,我想祖母应该是农历八月桂花飘香的时候出生的。上世纪二十年代,祖母到底是和家人从上海老家逃难走散来到南昌,还是其它原因来到南昌已无人知晓。上世纪六十年代,祖母曾告诉我母亲她家在上海的地址,可惜我母亲没有把它记录下来,祖母的家是在上海何处,对我来说也许永远是个解不开的谜。</p> <p> 祖母上世纪二十年代来到南昌后,在南昌一位姓吴的银行家(其女婿是涂传芬,黎川人,原江西财经大学教授,我表伯父,已去世)家里做丫鬟,正好被某一天去银行家家中拜访的祖父看中(当时祖父家中也有二十多个做事的丫鬟),娶过来为三太太。祖父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在南昌翠花街附近的上塘塍上,与亲表兄黄鋆夫创办了"立达益"商行,拥有规模很大的纺织印染工厂和多家布庄。那时祖父的生意做的顺风顺水,唯一最难受的是祖父年已四十却还无子女。那个年代,特别是无子,不能传承家族香火,将没有脸面对列祖列宗。祖父和大祖母都出生于1888年,两人门当户对16岁就结婚,大祖母先后生育了五个子女,但五个子女很小都夭折了。为了传宗接代,祖父又娶了二太太,婚后二祖母没能生育。苦恼的祖父终于在好友银行家那里,看中了美丽年轻的祖母。祖母成为祖父的三太太后,就一直与祖父以及大祖母、二祖母生活在南昌的筷子巷,祖父当时生意红火,是一个相当富裕的商人,在南昌筷子巷祖父拥有一套相当大的庭院房屋。</p> <p> 祖父 (1919年11月摄于南昌鹤记照相馆)</p> <p> 祖母与祖父在一起先后生育了一女二男三个孩子,但除了父亲健康成长外,父亲的姐姐和哥哥也在很小便夭折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5日,日寇飞机首次空袭南昌。10月20日,日军14架轰炸机轰炸了南昌市区。11月,祖父为了家人的安全,暂停了南昌商行的运行,带着全家人坐小火轮从水路返回老家黎川。由于途中风寒引起肺炎,祖父到黎川不久便病倒,1938年阳历新年将要来临之际,祖父不幸去世,终年50岁。祖父去世后,祖母再也没有返回南昌,全身心地哺养父亲和父亲的哥哥,偏偏祸不单行,祖父去世一年后,父亲的哥哥我的伯父因病高烧不退,也找祖父去了,可想而知当时祖母身心受到的打击是任何人无法想象的。</p> <p>祖母(右三)、大祖母、父亲(襁褓中 右四)、伯父(中)、祖父(右五) (1936年9月摄于南昌真真照相馆)</p> <p> 祖父去世时父亲只有1岁半大,父亲是1936年端午节的第二天在南昌教会医院出生的,祖父和我的伯父走后,祖母和大祖母(二祖母在祖父去世前就走了)倾尽全力哺育和培养我的父亲。因祖父走得过早,抗战胜利后,祖父在南昌的家产被亲戚背着两位祖母变卖了一部分,变卖的钱财落入他们手中没能归还给祖母,留下的一部分工厂厂房,解放后被南昌市政府征租。父亲长大后读书,从小学到中学,从1953年考入临川师范到1956年临川师范毕业前夕,父亲又考上了江西师范学院(现江西师范大学)。没有任何家庭收入的祖母,只能变卖家中值钱的东西供父亲读书和生活,以至后来家中生活相当困难。1960年父亲大学毕业,分配在江西交通学院当老师,这个时候大祖母已70多岁,祖母也年近花甲,可在黎川的两位祖母却没人照顾。1962年7月父亲为了自己的两位母亲,毅然由江西交通学院调回黎川中学工作。我真的感激祖母,不是两位祖母,父亲不可能回黎川工作,父亲不回黎川工作就不可能会认识母亲并与母亲结合,我也不可能降临来到人间。</p> <p> 祖母是一个美丽、善良、老实、勤奋能干的女人。祖父走后,家中家务轻重体力活几乎由祖母一个人承担下来,对自己的辛苦劳累祖母从没喊过一声苦,叫过一次累。祖母的勤劳善良,一直得到亲友和邻居的赞许,她们都十分喜欢与祖母相处。祖母年轻时也很健壮,又很手巧,在家中她不仅拣重活干,而且能编织各种毛衣毛裤,剪裁缝做各式服装,家中最困难的时候祖母为附近的居民缝缝补补,收取微薄的报酬添补家用,可以说祖母样样粗活细活都做得得心应手。</p> <p> 祖母(中) (1936年9月摄于南昌真真照相馆)</p> <p> 1972年下放到农村的父母终于回到县城,母亲调入县城关镇第四小学(现实验小学)教书,我们全家搬进四小原天主教堂二楼,也就是四小教师宿舍居住下来。不久,父亲把在县城陌市街邱家大厅生活的祖母接到四小来帮做家务。祖母与我们生活在一起除做家务,就是每天从楼下厨房提热水上楼,帮我们孙儿孙女洗脸洗脚。小时候在四小生活的那段时光,白天总是祖母带着我,陪着我,晚上也是祖母带着我睡。1974年二妹出生,母亲休完产假上班去后,带二妹的任务交给了祖母。二妹满周岁,年过古稀的祖母,依然不顾劳累,经常抱着二妹,到裁缝社、新丰桥走走看看。1977年大祖母年近九旬,为了照顾大祖母,祖母只好离开我们回到邱家大厅与大祖母一起生活。1979年3月26日,91岁高龄的大祖母在清晨悄悄的走了,大祖母生前送给父亲和我的,也是一份沉甸甸无私的大爱。大祖母走后,祖母独自一人在邱家大厅生活了3年。1982年12月20日晚上七点钟,78岁守寡整整45年的祖母也很安详地走了。那晚当我跑到祖母房间,看见父亲正在为祖母烧纸钱,而我可能因为年少,看着去世的祖母却没能痛哭流泪,现想起来特别感到愧对祖母的哺育之恩。</p> <p> 近年来,我通过国家正规注册的多家寻人网站,以及中央电视台《等着我》节目平台,很想寻找到祖母上海老家的亲人,来更多的了解祖母和祖母的家人,但每次都是无功而返。也许祖母离开上海老家时间太久远,也许希望永远不会出现,但我不会放弃。</p> <p> 祖母生前使用的水烟壶、小铜锤</p> <p> 祖母,您离开孙儿已38年了。多少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孙儿总会想起您浓浓上海口音的唠叨,想起您为哺育孙儿所做的一切,泪总是无声的滑落。多少次梦里遇见祖母您,还是昔日模样,叫一声"姆妈"欣喜若狂,想紧紧抓住祖母您温暖的巧手,您却飘然而去。</p> <p> 祖母,如今孙儿已年过半百,正在奔花甲,随着年纪的增长,孙儿对祖母您的思念越来越强烈!"寒冬长夜何时了?祖母故土知多少。楼台昨夜又霜风,大上海时常映入梦境中。江边洋楼今犹在,朱颜仍未改。问孙儿能有几多愁,恰似黄浦江水向东流"。我的祖母啊!百年之后,孙儿将依偎在祖母您跟前,永远陪伴孙儿我最爱的祖母!</p> <p>原稿于2017年12月16日</p><p>改稿于2020年12月1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