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赤石村

葛春光

12月8日,我独自一人徒步到赤石古镇怀旧 。 赤石村,是我难忘的一个地方。1969年4月被迫离开工作岗位到武夷公社大埠大队插队落户后,第一次从这里感受到农村工作艰辛的就是赤石。<div><div> 赤石,当年称赤石大队,是武夷公社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虽然武夷公社的党、政机关搬到高苏坂新建的大楼办公,但是象信用社 、供销社 、医院 、粮站 、公安派出所 、林业站等一系列的机构仍然在这里,五藏俱全。这里是一个小社会,武夷公社十二个大队的人都要到这里办理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项事物。赤石每五天有一个墟日,到了赶墟的日子,各大队的人都会聚集到赤石,这里整条街道人头攒动,稀稀攘攘,拥挤不堪,十分热闹。</div><div> 当年,这里通往大埠、角亭、下梅、溪洲、公馆五个大队的是一艘木质的渡船,五个大队的人交公粮、卖余粮、买化肥等都要靠肩膀挑着进出赤石。当然,也有一些大队用拖拉机从公路过新阳轮渡转一个大弯到这里交公粮、卖余粮、买化肥。而我所在的大埠大队是全公社唯一没有通公路的,只能靠肩膀把这些物资挑着进出赤石。</div><div> 我所在的下坂村距离赤石大约有十多里地,有一段崎岖不平,杂草丛生,弯弯曲曲四、五里的山路。走出了山路是县城到五夫公社的一段县级公路。到了赤石渡口,上了渡船过了河才能到达赤石。</div><div> 记得插队不久,生产队到赤石挑化肥,每位社员都用两个箩筐各挑了两包五十斤的化肥,扭着腰肢走了。我同样用两个箩筐各挑了两包共一百斤的化肥准备上路。谁知,当我起肩时却觉得十分沉重,差点伸不直腰杆,只得硬着头皮从供销社挑到赤石渡口上了渡船。虽然,我有两年多参加林区养路工作的经历,但多是用手在操作,用肩膀挑的却很少。上了岸后没走几步就觉得肩膀生疼,迈不开脚步了,走不了几步就得停下来休息一下。望着远去的队伍,心情沮丧到了极点。幸亏有与我同去插队的陈福郎与我作伴,陪着我慢慢向前走。虽然他比我年少,却有数年上山为家里砍伐柴薪的经历,肩膀练就出来了,挑着一百斤的化肥,扭着小腰,迈着轻盈的脚步,有模有样。他陪伴我走了一段说,这样不行,走到天黑也到不了小队。我先走,你慢慢走,我到了小队再回来接你。说着他就先走了。我只得一个人挑着担子走几步歇一会,走几步歇一会地慢慢磨蹭着向前,好不容易才磨蹭到了去大埠大队的小路口。那个艰难的困苦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了。好在没过多久,陈福郎就回头接过我的担子向前去了,我如释重负,尾随而去。</div></div><div> 往后,经过一年的磨砺,我的肩膀也练出来了,挑着120斤的谷子,也是行走如飞,行走间不停地轮换着左右肩,十多里的路程只休息一两次就到了。记得1970年秋收后卖余粮时,为了多挣工分,我曾一天挑着每担120斤的谷子一天跑了三趟。当时,挑一百斤谷子到赤石粮库可挣九个工分。</div> 如今,这里人迹罕见,都迁移到赤石新村去了。<div> 1998年洪灾后,赤石村民被迁居到武夷大道西侧,与桂林新村连成一片。目前,这里只有极少数老年人在这里居住。</div> 据《崇安县志》载:赤石是清朝中后期的重要岩茶集市。康熙19年间,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300艘,转运不绝。<div> 赤石在太平天国之后至解放初期,都一直是武夷岩茶对外贸易中心市镇。民国时期,赤石还是国民党统治时的模范乡,后改为镇。因为赤石是闽江上游的商品重镇,经济发达,所以有“斗米尺街”的说法,即摆摊设点租用街面一尺范围,要用一斗米。足见旧时赤石街的商业人气之旺。土地革命时期,赤石街店铺林立,大红灯笼高高挂。娼馆、赌馆满街都是。1931年4月,方志敏军长率红十军攻占了赤石镇,一次就为红军筹集到军饷银两共计10万元之多,足见当年赤石社会经济基础的雄厚。赤石又是兵家必争之地。1931年12月,红军占领崇安县城后,国民党立即将伪崇安县署迁移到赤石,国民党海军陆战队也驻扎在赤石。<br></div><div> 赤石本是崇阳溪岸边的一个普通村落,五口通商之后,福州茶港开辟,到了光绪年间,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赤石最终取代下梅,逐渐成为崇安地区的茶市中心。闽北一带曾经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金崇安,银赤石。”赤石村在最鼎盛时期,有1000多户人家居住在此,设有9个码头,每年一到了茶季,崇阳溪上数百条竹筏、船只往来运输茶叶,大大小小的茶庄数百家,遍布茶市,其中又以芳茂、张林美、瑞泰、广泰四大茶庄为首。到了晚上,整个赤石老街灯红酒绿,商家云集,热闹非凡,赤石村在当时也有着“小上海”之称。</div><div> 赤石曾是上个世纪40年代崇安茶叶技术学校学生的实践基地,也是福建省进行茶叶科研的重要基地,赤石对发展岩茶栽培、加工、销售、外贸、科研等事业,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由于赤石地理位置的需要,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空军部队在福建前线建军用机场,选址赤石西面,为了建机场,拆迁了200多栋民宅,占用了赤石的大量农田。<br></div> 崇阳溪也因赤石村民的迁出,沿河多年无节制的采挖沙石料,溪水也变干涸了,千年古陂也决了口,许多处深水区的河床裸露,渡口的船也开不动了。古镇赤石的生态环境恶化,崇溪古渡的溪面上,再也见不到昔日鸢飞鱼跃的动人情景。 赤石是全国红色旅游100个精品景点之一,赤石渡口就是当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举行暴动的地点。1951年12月,当代作家冯雪峰编剧的《上饶集中营》电影,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在赤石拍摄,关于赤石暴动的许多内容,就是在这条溪面和赤石古街上拍摄的。这部电影在全国上影后,一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 赤石暴动旧址位于武夷山市区南8公里的崇阳溪畔,旧址依山临水,气势雄伟。顺着山势筑有3层石阶,约70余级直上山坡。石阶两旁建有花坛,广植杜鹃、建兰等武夷山特有的花卉。拾级登阶而上,有一片平坦的广场。广场的照墙上镌刻"赤石暴动烈士陵墓"的镏金大字,照墙背面镌刻赤石暴动前后壮烈牺牲的73位烈士的英名。广场正中为一座高约1米圆柱体加半球型顶盖的墓冢,墓前立有赤石暴动纪念碑。碑上记述赤石暴动的经过。陵墓周围树木环绕,峰峦连绵,肃穆庄严。陵墓对面隔着崇阳溪就是赤石村,岸边渡口立有"赤石暴动地址"的文物保护碑。赤石暴动烈士陵墓石级下方靠近河岸处,是当年暴动英雄们发起冲锋的起点处。<div> 1942年5月间,国民党第三战区决定上饶集中营随司令部向闽北转移。转移的前夜,第六中队中共秘密支部决定在行军途中抓住宿营、越山、渡河的时候择机暴动,暴动地点预定在崇安境内。因为这里是革命老区,有中共地下组织,群众基础好,有人接应。</div><div> 1942年6月17日,上饶集中营第六中队的革命志士在中共党支部领导成员陈念棣、阮世炯、赵天野的组织下,由党支部指定的王东平为军事指挥,决定越狱暴动。当天傍晚6时许,王东平选定六中队最后一批难友离船登岸的瞬间,发出暴动信号。80余名勇士破监而出,冲向山岗密林,获得自由。赤石渡口的岸边有两棵古树虬曲舒展,令人遐想当年暴动的壮烈情景。 </div> 昔日的码头。 残墙断壁似乎在述说着昔日的辉煌。 过去这里曾是粮库。我们挑来的谷子大都堆放在这里。 这里年曾是卫生院所在地。 这里当年是信用社所在地。 政府早在2018年就出台了整治这里的环境,不知为何迟迟没有动工。 已有村民政在翻新古宅。 瑶珍茶庄。 在这里被俩美女捡了个“漏”,应邀到这里喝茶。 受到武夷山瑶珍茶业有限公司刘总的欢迎。 瑶珍茶厂的获奖牌。 这里保存着武夷山唯一的一套瑶珍号的老茶章。 沿途的茶园。 古镇怀旧后,沿小路走到新阳村。<div> 当年大埠大队非常落后,没有碾米机,我们常挑着谷子或乘轮渡或乘小船到新阳加工大米。<br></div> 市区武夷和园至旧新阳大桥的道路也将施工改造。 当年建机场时为搬迁到此的赤石村民建的房子还在。 附 :文友、武夷山乡土作家邹全荣的文章深入了解赤石 <div> <div><b> 鸢飞鱼跃赤石渡</b><br><br></div><div> 赤石,原本就是一块石头。是神话,也是传说,把它捂热。<br> 南北朝江淹任吴兴(今浦城)县令时,游历武夷山,面对丹霞地貌奇特而秀美的景观,才气迸发,灵感顿生,用“碧水丹山”四个字捂热了它。一千多年来,碧水丹山成了武夷山的代名词。赤石,正是丹山中的一块。赤石旧时属于会仙里。 <br>传说武夷山的幔亭峰上住有皇太姥、探鹤仙人、魏王子骞等十三仙人。他们是奉朝廷之命,来到武夷山投送金龙玉简的。仙人们要找一个人杰地灵的村落聚会,在武夷境主的带领下,仙人们来到了幔亭峰东北面的崇溪西岸,岸上有许多块石头,十三仙人各选一块坐下,武夷境主告诉仙人,这里溪水常泛滥,人们无法安居乐业。<br> 皇太姥对仙人们说,我们住的山峰上,都是红彤彤的石头,以后要到人间建设家园,希望当地人到山上多带些赤石去吧。皇太姥即将离开时,在此施道布法,便告别了这块土地。第二天一早,霜花覆地,武夷境主一摸昨晚十三位仙人坐过的十三块石头,还是热乎乎的,武夷境主悟出此处必是适宜人居的风水宝地,于是他把附近山林里的流浪者召集来,带领他们整出村基,加固溪岸,筑起水陂,构筑家园,“会仙里”之名由此而生。<br> 武夷境主,融通仙人,找到了家园坐标。故事捂热了赤石。当地百姓后来建“通仙庵”一座,孵化出了崇溪西岸最大的茶市集镇。<br> 至今,赤石街头还留有通仙庵一座。<br> 赤石在太平天国之后至解放初期,都一直是武夷岩茶对外贸易中心市镇。民国时期,赤石还是国民党统治时的模范乡,后改为镇。因为赤石是闽江上游的商品重镇,经济发达,所以有“斗米尺街”的说法,即摆摊设点租用街面一尺范围,要用一斗米。足见旧时赤石街的商业人气之旺。赤石古镇的周边,有许多发育成熟的商铺。梅溪铺就是介于下梅与赤石之间的商铺。梅溪自下梅、杜陂一路朝西流来,冲击出马仔山脚下一大片平坦溪滩,转弯流入梅溪岗下,形成一个囊状的溪湾,当地人叫做“鸬鹚囊”,为什么叫“鸬鹚囊”呢?因为这段溪流水深,承载竹簰量大,对来往的竹簰能呑能吐。这个独特的溪湾,是梅溪岗下一道独特的景观,它的正西面,就是岩茶主产区天心岩茶村。竹簰过了鸬鹚湾,便进了崇溪,沿东岸徐行,运茶竹簰便抵达赤石渡的东埠了。<br> 赤石古镇的经济繁荣,离不开赤石古渡的作用。赤石渡口的兴起,与下府帮商人经营有关。下府帮商人借助崇溪水运的优良条件,在崇安县经营木材,也经营茶叶,他们的货船依赖沿岸许多渡口的卸与装。木材商将采购到的木材在赤石渡扎排连接,靠崇溪水的自然漂浮,流到闽江口。放木排的老板依托妈祖保佑,在岸边建起了妈祖庙,后来改为林孝女寺。通仙庵一年有两次大的庙会,即每年农历的武夷境主的生日二月十三日,华光大帝的生日九月二十八日。赤石街分布着的宗教建筑较多,气场中心在通仙庵。南街有下府庵、妈祖庙和鲁班庙,而华光三兄弟分管赤石古镇的三个社:分别管辖赤石上街的隆津社,中街的隆兴社、下街的隆祖社。<br> 通仙庵门前的渡口,是赤石古街最重要的渡口。这得益于修建通仙庵。这与下府帮信众供奉华光天王有关。华光天王曾托梦给赤石街下府帮,告诉他某日上游涨洪水时,会漂流下来许多大号木材,这些特大的杉木正好是建庵的材料。洪水如期而至,果然从上游漂下来许多木材,下府帮商人雇了会水的游泳能手,在溪边把木材拦截住。许多上等杉木料被拣了回来,用于修通仙庵,下府帮茶商因此积德,感动华光天王,赐予下水捞木头者平安无事,因此,下府帮经营木材者生意遂顺。<br> 在赤石渡常年摆渡的梢公,大都是从江西过来的。有些还是做茶师。茶季做茶,闲时摆渡。解放前从江西省来武夷山做茶工的人特别多。赤石与河口的关系密切。《铅山县地名志》载:江西铅山“向为福建人迁徙移居之地,仅明、清两代,福建移至此的移民新建村落达523处(注:移民单独建村而居),占所迁入的外省人新建村落598处的87%,其中不乏闽南人。清乾隆年间,河口茶行多达48家……武夷茶的主要产区福建崇安县的制茶师,大多聘自河口”。迁入者多为泉、漳、汀州人。有些搞不清原籍州、县者,只标明“下四府”……以上移民时间大多在清康熙年间。这些“下府人”的后裔,与武夷山的闽南籍寺僧、茶商语言相通,自然优先被雇佣。各茶厂、茶行的包头、茶师很多都是这些会说闽南话的江西人。现在武夷山天心村的村民,很多都是这样的闽南人后裔,他们从清末民国开始,又从江西逐渐迁徙和定居于武夷山,并正如“奇苑茶庄”的传奇一样,很多昔日“走崇安”的江西茶工都成功地转变为今日的武夷山茶商。<br> 赤石曾被誉为“小苏州”。民国时期的赤石茶行、茶厂、妓院、酒馆林立,比崇安县城还热闹。很多岩主、茶商都在这里交易,每年采制春茶时,岩主的船一到,妓女和包头都要到岸边去放鞭炮迎接。老板们谈完生意后就到旁边的“桂林”喝花酒,娱乐、消遣、抽大烟。而现在靠近赤石的“桂林”,与江西上饶方言“鸡母林”谐音。意为“鸡婆住的地方”。当时寄居鸡母林的妓女,都是一人住一间屋,赤石古街曾流传着“一阁一凤凰”的招客广告。<br> 站在通仙庵门前,看崇溪从赤石古街脚下静静地流过,宽阔幽深的碧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山光水色,风景非常优美。水平如镜的崇溪水,还映照着四个古朴雄浑的大字“鸢飞”与“鱼跃”。传说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当年赶往江西鹅湖书院去讲学,乘舟过赤石渡口时,看到苍鹰飞翔在一望无际的蓝天上,肥硕的鱼儿跃出崇溪幽深的水面,于是他联想到自己正在为《诗经·大雅·旱麓》做注解,其中的诗句“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让朱熹触景生情,他上岸后,便兴致勃勃地来到通仙庵,向僧人要了笔墨,写下了“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两句诗,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后来,人们重修通仙庵时,就把两句诗缩成“鸢飞”与“鱼跃”四个字,雕刻到通仙庵左右两道侧门的匾额中去。“鸢飞”与“鱼跃”四个字,表面上看去是描写鱼在水中自由跳跃,鹰在空中自由飞翔的自然现象,实际上却揭示了一个道理:看任何事物,都要俯仰观察,上能看到高天云外,下能察觉深渊幽潭,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看清事物的真象。<br> 赤石渡的繁荣,与周边溪流的诸多河埠有关。崇溪与梅溪交汇处,水面开阔,南与八角亭隔水相望,西与桂林岩茶村相望,无论是下府帮溯流而上的茶商,还是经分水关南来的江西河口茶商,都要坐鸭母船到赤石渡上上下下。赤石渡口相临的梅溪有许多发育成熟的小码头,如梅溪渡,还有许多商铺,如梅溪铺。梅溪自下梅、杜陂一路朝西流来,冲击出马仔山脚下一大片平坦溪滩,转弯流入梅溪岗下,形成一个囊状的溪湾,当地人叫做“鸬鹚囊”,为什么叫“鸬鹚囊”呢?因为这段溪流水深,承载竹筏量大,对来往的竹筏能呑能吐。这个独特的溪湾,是梅溪岗下一道独特的景观,它的正西面,就是岩茶主产区天心岩茶村。竹筏过了鸬鹚湾,便进了崇溪,沿东岸徐行,运茶竹筏便抵达赤石渡的东埠了。<br> 赤石古渡为武夷山茶叶的集散流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赤石古渡荒废了,留给崇溪畔的人文记忆,只有通仙庵和它门额上的“鸢飞”、“鱼跃”四个字。<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