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游记(二)大树王国

龙城老高

<h3><font color="#010101"> 第二天一早,铃花领着我们来到村头的红庙,乘上游览中巴,前往山上一处原始森林“大树王国”。<br> 西天目山面积逾万亩,森林景观独树一帜,有“天目千重秀,林木十里深”之誉,素以飞泉、奇石、云峰、大树、庵宇、茶笋“六绝”著称。<br> 如果说黄山“奇松怪石传四海”、庐山“匡庐奇秀甲天下”,那西天目山则是“大树华盖闻九州”,西天目山拥有世界上罕见的大柳杉群落,历来被尊为“大树王国”。<br> 天目山自然景色优美,四季俱佳,夏日凉爽无比,是“白天不用扇子,晚上不离被子”的避暑胜地。有“清凉世界”之美誉。<br>  天目山历史悠久,是集儒、道、佛诸教于一体的三教名山和历史文化名山。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在这里分经编《文选》,西汉道教大宗张道陵出生修道于此,东汉《洞渊集》称天目山为“三十四洞天”。<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冲天树,学名“金钱松”,落叶乔木,以高惊人,冲天树树干端直,树皮开裂呈狭长鳞片状,故名。平均树高45米。生长在开山老殿前面的第15号金钱松,1988年实测,胸径106厘米,高达56米,高度居世界同类树种之冠。古银杏、柳杉、金钱松堪称天目山古老森林之“三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西天目山以“大树华盖”闻名于世,拥有世界罕见的大柳杉群落,胸径2米以上的有19株;树龄在五百年以上的有500余株。<br> 有一株柳杉早在宋代即称为“千秋树”,明代已是四五围大树,树龄长达2千余年;清代高宗纯皇帝乾隆南巡游览西天目山时,封此树为“大树王”,可惜此树因人为的破坏和环境的影响已于二十世纪30年代枯死。<br>  位于“大树王”南侧的141号柳杉,因生长旺盛,雄姿勃勃,已被公认为天目山的新大树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业已枯死的老大树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新大树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四面峰位于倒挂莲花峰以东百米处,北连玉龙岗,四面峰三面临深谷,峰上叶色翠绿,树冠如盖。明代慎蒙《游天目记》称四面峰曰“深、邃、幽、寂、奇、丽六者兼之,古称蓬菜仙岛,真为不忝,此天目第一奇绝处也。”峰顶有立玉亭,驻足亭内,群山逶迤,一览无遗。1934年徐悲鸿曾率学生来西天目写生作画,存传世名画《天目秋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开山老殿位于大树王景区狮子岩东侧。正式寺名“狮子正宗禅寺”。始建于元代(约1275)。元延右七年(1320)赐额“狮子正宗禅寺”,天目佛事大盛,名僧辈出,僧侣盈千,始为临济宗中兴之地。元末明初两次毁于兵火。清初禅源寺建成后,香火迁于山下,旧址始称“开山老殿”。民国17年(1928)徐世昌题“大树堂”。民国24年(1935)胡适手书对联:“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1985年叶浅予手书“开山老殿”额。<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徐悲鸿的传世之作油画《天目秋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五世同堂景点位于大树王景区,在开山老殿下方悬崖上,是一棵年逾12000年的古银杏,在其基部已萌发出五代共22枝新植枝,可谓“五世同堂”。银杏是中生代孑遗植物,为我国特有,野生态种群仅天目山尚有分布。<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天目”之名始于汉,山有东、西两峰,山顶各有一半园形池,长年不涸,形如天目,故名。西天目山大树王国的“半月池”为天目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天目山物种丰富,有许多特有物种,如天目铁树等。“灯台树”也是天目山特有的树种之一。</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