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少陵塬北望长安,南接秦岭,地势高亢,视野开阔,自古就是一个历史宗教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不但是文人墨客的栖息地,还是佛教和道教文化异常活跃的地方。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岁月侵蚀,但遗留下的历史痕迹却处处可见。</p> <p>杜公祠,纪念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祠堂。</p> <p>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p> <p>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p> <p>祠堂前三棵腊梅树生机勃勃,阳光下的叶子灿烂鲜亮。</p> <p>腊梅初放</p> <p>杜甫一生游历图</p> <p>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p> <p>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一路折腾奔波,实在无奈。</p> <p>顺着黄土上塬</p> <p>来到华严寺,该寺建于唐贞观年间,为华严宗发源地。清乾隆年间因少陵原坡塌崩,殿宇被毁,现仅存唐代砖塔两座,庙宇是新建的。</p> <p>华严寺是“佛教八宗”之一“华严宗”的祖庭,是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p> <p>弥勒笑佛,大肚容天下难容之事。</p> <p>太阳高挂</p> <p>佛光普照</p> <p>华严双塔,左边一座为华严宗初祖杜顺和尚的墓塔,方形七层,高约13米,塔上镶有石刻“严主”两字,二层上有“无垢净光宝塔”石刻,塔下有唐大中六年(852)刻《杜顺和尚行记碑》,现移至陕西省博物馆保存。右边是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即澄观)塔,六角五层,高约7米,塔上镶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刻石。</p> <p>塔的东边是禅房,有菜地自给自足。</p> <p>这时的叶子还这么红,真美。</p> <p>再上塬,可以看整个寺庙全景。</p> <p>数年前是这个样子</p> <p>现在是这个样子,路也改道了,又修了很多殿堂。</p> <p>远处的揽月阁清晰可见,离这5里路。</p> <p>蓠蓠原上草,一岁一枯荣。</p> <p>淳风观,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阴阳风水占卜学家,预言家,是第一个为风定级的唐代大师李淳风而建的道观。</p> <p>是李淳风把风定为八级,我们现在看天气预报风力几级就是源于他。他的名著《乙巳占》,是世界气象史上最早的专著。</p> <p>淳风观是由民间主导、多方集资并经相关部门批准,专门为纪念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而建的道观,从这些资料、道观山门的碑文、每年举办的活动等推测,此庙应建于2016年。</p> <p>传说就是女皇武则天曾让李淳风与袁天罡两人为他去踏勘选择陵园龙穴。先是李淳风跑了九九八十一天,找到九嵕山龙穴吉壤,埋下一个铜钱;又让袁出去寻找,用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找到了这个地方,便从头上拔一根银钗插下去。武则天让人验证二人所选龙穴吉壤是否一致,结果挖开一看,袁天罡的银钗正好插在铜钱的方孔中。真是神人也!</p> <p>据史料记载,李淳风隋仁寿二年(602年)生于岐州雍(今陕西凤翔县),虽然出身官宦世家,但其父李播隋朝时因仕途坎坷,最终弃官为道,并取得了很大成就。李淳风从小受父亲影响,博览群书,对天文、地理、道学、阴阳学爱之至深,9岁赴河南南坨山静云观拜至元道长为师,17岁回到家乡,经李世民的好友刘文静推荐,任秦王府记室参军。唐贞观元年(627年)以将仕郎直入太史局,执掌天文、地理、制历、修史之职的太史局。</p> <p>这是在网上找见的</p> <p>咸亨元年(670年),李淳风卒,据唐《甲库甲历》记载,李淳风为“溘逝”,唐高宗李治颁“追复昭”,追复李淳风为“太史令”,至此,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易学家李淳风结束了不平凡的一生。</p> <p>牛头禅寺,是唐代古寺之一,也是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 建于唐贞元十一年(795),又一说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改名为福昌寺,元祐元年(1086)复名牛头寺至今。牛头寺1956年被国家确定为省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古皂荚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