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一个诗画般的村庄——下勐劈

清风揽月

<p>来到腾冲,听朋友说,在德宏州的盈江县有个诗密娃底,是滇西的香格里拉,光这诗意般的名字就吸引了我们,便决定驱车前往……</p> <p>盈江县,隶属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部,德宏州西北部,其东北面与腾冲市接壤,东南面与梁河县接壤,南面与陇川县接壤,西面、西北、西南面与缅甸为界,总面积4429平方公里。盈江县辖8个镇7个乡,总人口316990人。境内居住着傣族、景颇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境内有大盈江、凯邦亚湖、允燕佛塔等旅游景点,特别是诗密娃底,让不少人寻梦而来……</p> <p>下勐劈村,位于盈江县苏典傈僳族乡,黄草坝(诗密娃底)是进入下勐劈村的必经之路。</p> <p>诗密娃底,在大山深处,古树成群;草坝黄黄,牛马成群;小桥流水,傈僳人家……</p> <p>下勐劈村距离县城53公里,从盈江县城出发,车沿着弯弯曲曲的上山公路前往,沿途有葱茏苍翠的茂林,有早开的樱花点缀在山间。</p> <p>诗蜜瓦底,原来叫黄草坝,海拔约1000多米,面积约3平方公里,距离下勐劈村只有4公里。被一条清澈的河滋养着,这里草原广阔,牛马成群、绿草荫荫、古树参天。</p> <p>“诗蜜娃底”是傈僳语,意为美丽的草坝,素有“滇西香格里拉”美称。</p> <p>蓝天下的诗密娃底,牛儿在悠然地度着步。</p> <p>诗密娃底,小河清清,古树连绵……</p> <p>随着苏典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草坝休闲、放松、摄影的游客逐年增加,是苏典吸引客源的第一道大门。</p> <p>进入下勐劈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36根神柱立着的寨门。</p> <p>宽阔整洁的水泥石板路,一排排伸向路尽头的竹编栅栏,空旷的“阔时”广场,农耕展示区,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傈僳民居,家家户户干净的庭院,堆放整齐的木柴,一条条清冽的水渠,有河流过的地方就有水磨、水碓……</p> <p>进入村庄,每个石头上都刻有一些犀利古怪的文字,据说是哇忍波创制的傈僳音节文字。</p> <p>过去,这里交通不便,是“晴通雨阻”的土路,村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均靠人背马驮到苏典集市上卖,严重制约群众生产生活发展。</p> <p>从2014年开始,通过一事一议政策,开始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条件。通过财政项目总投资,建石板路,挡堵墙;修涵洞,砌排水沟;建交通便桥,太阳能路灯。下勐劈村依托国家政策,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p> <p>苏典乡是山区乡、民族乡,山多田少,最大的优势就是“靠山吃山”。他们更加注重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依托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文化旅游。</p> <p>苏典乡立足生态、民俗、旅游三大地域优势,把下勐劈村民小组打造成美丽乡村、傈僳特色村寨式的乡村旅游点,通过这张名片打开苏典全乡的生态旅游以及乡村旅游。</p> <p>来到下勐劈这个朴素的古村落,感觉一切都慢下来了,让你感受到尘世之外的一份纯美。</p> <p>村寨依山傍水,小桥流水,村内开沟引渠,水流淙淙,让古村落多了几分灵动。</p> <p>当你走进农家别院,感受到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每家客栈都有一个用竹条围着的菜园,寄托了很多人“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乡愁。</p> <p>玩耍奔跑的少年,让村寨更有生气。</p> <p>下勐劈村,自2014年打造成乡村文化旅游示范点以来,乡村休闲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苏典傈僳族乡勐劈文化部落旅游合作社采取老百姓每家每户入股+向上级争取资金的方式,将大牲畜圈房改建特色客栈。</p> <p>每间客房每天收费150元,客房干净整洁。</p> <p>在寨门口立着一根粗大的木柱,上面写着“永远感恩党”五个大字。</p> <p>现如今,下勐劈村被国家民委作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予以命名挂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满目美景,怡身怡情,下勐劈村民小组,一个诗画般的村庄在苏典,在德宏,在云南大地华丽绽放。图为村民栋兴春和他的家。</p> <p>愿下勐劈村越来越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