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故乡——西相王村座落在山清水秀、风光秀丽的国道209线旁,吕梁山脉西部腹地的北川河畔。村庄座西向东,背靠西山梁,面朝北川河。外有南沟、神堂沟南北两沟相环,内有南垣塔北垣塔两塔相抱,藏风聚气,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实乃风水宝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西相王村早在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居住繁衍生息。初归离石邑。至1970年前皆属离石县管辖。1971年,新建吕梁地区,划归方山县。2001年撤乡并镇,移民并村,将草排咀村并入本村。合并后的西相王村,东西宽约1.5公里,南北长约4.5公里,总面积6.75平方公里,是一个行政村。全村共有772户,2258口人。2015年总收入891.5万元,人均纯收入2780元,村集体年收入7.8万元。全村共有耕地3105亩,其中水浇地1665亩。农业主要以种植玉米、豆类为主。村委位于大武镇北面,209国道贯穿全村全境,吕临铁路支线穿梭本村中央,吕梁北站巍然屹立本村南垣。吕梁机场雄居本村南山,环城高速入口距村仅3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八达,空陆出行方便。是全镇人均实力较好的富村,也是方山县大武镇管辖的最大村,更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远古西相王,相城相王村。森林似海洋,枝繁又叶茂。牛羊遍地走,马儿到处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西相王村始建于新石器时代,成村于战国初年。据民传史证,本村原为原始森林地带,石器时代就居住着先民,他们居住在水源就近、地势平坦避风向阳的地段,靠狩猎与种田为生。时至奴隶制社会的春秋时代,晋国统治者为养马备战,将这片土地划为牧区。奴隶主驱使大批奴隶在这里养畜牧马,于是这里骡马成群。经数十年的繁衍,这里人口渐增,牧民们就把此地取名为马家庄。西晋末年,匈奴首领刘渊于本村以北十里地的南村左国城起兵反晋,时在公元304年,国号称汉。汉刘渊为防御西晋官兵反攻,将马家庄这块南垣北塔元宝形屏障之地视为风水宝地建为他的前哨阵地,以此作为左国城的相城,故将马家庄改为相王村。明初,明政府实行修养生息的经济政策,实行南民北移,将南民聚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底下,分别发派到北方各地村落。由于徙民的迁入,当地政府认为相王村来历尤深,高贵显赫,便将河西的相王村更名为西相王,河东的董家庄村更名为东相王村,西相王村由此而得名,沿用至今。看看我们村的地形地貌,追朔想像一下远古时代西相王的倩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西相王行政村地形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根在大槐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近代西相王,乡绅遍满村。大户张命山,“居仁”门佐证。农林工商业,齐头全并进。五业即兴旺,商贾又云集。佛堂天龙寺,庙宇到处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汉初,本村村址设于今南塔东,小地名马家庄。由于连年战乱不断,饥荒盛行,加之风、雨、旱、震、雹、瘟疫等自然灾害频袭,导致原住居民伤亡很大,本地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成为森林地带。现因修建铁路拆为安置区。明初,因人口增多,生产方式改变,原村址不适应村民居住将村址移至今前后街,我小时候就在前街居住。明王朝建立后,为再次开发这块风水宝地,实行了移民,本村由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来张姓与我们肖姓两家五、六户,几十口人,在此安家落户,开恳荒芜土地,养畜种田发展生产。经过数十年的打拼,这里居住的人们在居住方面由开始的小草屋变成了宽敞明亮的大土窑,生产方面由单一的粮食种植畜牧养殖发展为手工业、商业、农产品加工业。即染布、酿酒、制粉、做豆腐。随着经济的发展,修庙宇、建神堂,新型建筑物逐步增多,先民在无信仰的情况下寻求神灵屁护,保佑风调雨顺,保佑福寿安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到了清康乾盛世时代,发展更为殷实,特别是张、李、肖三大姓人丁兴旺,迅速发展壮大。当时流传着“张家的山,李家的滩,肖家的石头不能搬”的顺口溜足以证明。家庭富裕人家开始新建住房,乡绅大户人家着手起楼盖瓦,村里呈现楼院,街道,集市贸易场所,成为了民居林立,五业兴旺,商贾云集,繁荣昌盛的大村庄。由于年久失修,当时的一些繁华场景与楼房庙宇都己毁坏,无法找到图片饱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本村大户张命山的楼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破旧玉虚宫正殿残墙—角及原宫院内古柏树一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佛堂龙天祠室内外全景,2000年在原址恢复新建。据传佛堂龙寺即为纪念刘渊称帝所建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记事西相王,饥荒满地飞。全村老少穷,出来讨饭充。三五结成群,跑遍全县城。要问那里人,相王出了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生于1958年,生不逢时,极左盛行,大炼钢铁,大搞跃进,运动繁现,整人不断,文化革命,登峰造极。三中全会,见到光明。从我记事起,村里经济凋敝,村民懒散,日出日落,毫无生机。影响最深的就是一个字:“饿”,即肚子里没东西,更谈不上油水,由于营养严重不良,导致饿的皮包骨头,刚生下来巧遇60年代的人为饥荒,哺乳期一点营养也没有,到了长身体时偶遇自然灾害频袭,我们村69、70、71年连续三年遭受旱、雹、涝灾的严重袭击,造成三年农作物绝收,饥荒遍满村。那时候国家也不富裕,救济的一点红暑片只能是杯水车薪,眼睁睁的要饿死人了。时任村支部书记的李有才急村民所急,想村民所想,恰在县城参加三干(县、镇、村)会时碰到本村一要饭的村民在县委灶上讨吃要饭,便授意这一村民“你回去告知梁守礼(时任副支书,二把手),让守礼今晚动员一下,明天上来些讨吃要饭的”。意欲全村社员讨吃,证明西相王村民生活确实困难,借机想让县委拨一点救灾粮应急,缓解困难局面,未曾想到这一句话竟酿成轰动一时的一件“政治事件”。当时我年少不懂,反正是饿的不行,就随村里的大人们一起徒步到了峪口县城(方山县刚分设政府驻地),离我们村不远,大概有10华里左右。记得在河滩里喝了一碗粥,吃了三个三七面(三分之一的玉米面,三分之二的白面)饼子,当时感觉美滋美味,高兴的不得了。当天临时安置村民后,这件事被方山县委、县政府当即定性为“政治事件”。于是大动干戈,派出庞大的调查组,深挖幕后操纵者,这下村里的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倒霉了,轮番上阵批斗,让他们坦白罪行(你说冤不冤,明明不是人家煽动),我记得每天不上文化课而是揭、批、清的政治课,整顿校纪,竭力洗脑。调查组一成员在学校给我们声嘶力竭地讲“你们是受蒙蔽的群众,上了阶级敌人的当了,给新县委脸上抹黑了”。教育我们要认清形势,清醒头脑,不要上阶级敌人的当,而且要积极捡举揭发幕后操纵者。我当时十分幼稚,脑子里想怎么给新县委脸上抹黑了,没有呀,县委还有脸,没看到呀,现在想起来还经常笑个不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件事我长大后才知道是好人好支书、党的好干部、村民的贴心人李有才(与我父亲是朋友)授意搞的。在那个贫穷的年代,真是逼良为娼,哭笑不得,该怎么评价呢?写到这里我真是无语。调查处理的结果是:李有才在支部会上作了深刻的自我检讨,并在公社干部会上受到了点名批评。最后在学校操场召开村民批判大会,把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一一揪岀来,他们头上带着各类分子的牌子,有的低“狗头”,有的不低,(年少不懂为什么有的低有的不低),会场肃静威严,人山人海,气氛严肃压抑,吵吵闹闹,在县调查组组长讲话中不间断就夹杂着男女交替、声斯力竭的口号声,“打倒地富反坏右、毛主席万岁……”我作为小学生参加了这次批判大会,给幼小的心灵种下了复仇的种子。批判大会后,县委把这一“政治事件”在全县作了通报,要求举一反三,记取教训,把维稳当作头等大事,当然也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我们村下拨救济粮5000斤,以解燃眉之急,这件事就这样平息了。几十年后的今天,每逢想起这件事就百感交集,感觉回味无穷,此时的心情己经跌到冰点,欲哭无泪。那年我们新中国成立己经20多年了,但还在左的路上狂热狂奔。还存在人民吃不上饭到处讨吃要饭的窘境,甚至还有饿死人的现象发生。难道不值得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与各级当政者认真总结,深刻反思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说到那个年代,特别是说到饿的事,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亲与伸出援手借给我们粮食吃、救过我们兄弟姊妹六人命的亲戚朋友。记得母亲眼看我们几个孩子饿的肚子咕咕叫,甚至眼看锅里水开了没下的,拿着簸箕出去借米的事;我的父亲在他工作的地方下安村(距离我们村30华里左右,记得弱小的我骑上自行车捎着两口袋粮食东摇西摆赶晚上才回来,母亲看到我回来了,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借回粮食饿不死,难过的是心疼自己的儿子吃了苦受了难遭了罪)给我们借回高梁和玉米的事,写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酸楚的泪水。不说饿的事了,还是说说我记忆犹深的文革趣事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世纪60——70年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这场运动波及人数多、涉及范围广、派系斗争烈、破坏程度高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当时我们村也迅即卷入并分成了两派,即:保皇派与反对派,以拥护捍卫时任村支部书记雒选成为核心的领导班子成员的旧干部为保皇派,该组织以我的亲伯父肖长武为首,成立了“红卫战斗队”。以与旧干部平时有成见的我的表哥李景义为首的反对派,成立了“红色战斗队”,攻击旧干部。两派势不两立,明争暗斗。舅舅外甥两人互不相让,闹的不可开交。因为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那个年代狂热愚忠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观点不同,认识不一,亲情也要划算界限以至决裂,何况舅舅外甥。这样导致全村生产没人管,秩序很混乱,人心涣散,百业凋零。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地里长起了一人高的草,记得都割的喂牛吃了,集体经济及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摧残。在此次运动中,支部书记雒选成被开除党籍,被公安局的干警五花大邦捆起来带到县城坐牢57天。副支书何茂元、李有才给予党內严重警告,撒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处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中,我的父亲肖长泉同样不得幸免。父亲时任圪洞公社小教指导员(负责一个公社的教育工作),也属当权派的范畴,期间隔三差五就要被造反派即红卫兵揪岀去批斗。不记得那一年冬季的某一天,天寒地冻,寒风刺骨,我与我的亲伯父肖长文徒步走到圪洞,送去母亲给父亲亲手做好的布暖鞋,让身体虚弱且有病的父亲穿上保暖御寒,结果被冷酷无情的红卫兵发现并恶狠狠地说:“当权派还显摆小资产阶级的酷气,不能穿,扔到河滩去”,后来真的扔到了河滩,真是灭绝人性,天理难容。现在想起这件事我还耿耿于怀,非常难过。不久父亲就含冤病故,英年早逝,宝贵的生命就这样定格在年仅39岁,但愿天堂没有运动、没有病魔,父亲您安息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这场运动中 可笑的是新中国成立己经几十年了,还发生了父母包办婚姻的咄咄怪事。保皇派首领肖长武我伯父的儿子,也是我的叔伯哥哥肖强贞与支部书记雒选成的女儿雒保兰,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父母包办结了婚,后两人因性格不合离婚,被当时村里的人们誉为一桩“政治婚姻”。可悲的是两个不懂事的孩子成了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牺牲品,真是一场浩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文化大革命说是一场浩劫,一点也不夸张。它在摧残各行各业发展的同时,包括我们小学生也无一幸免。之所以我一生碌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与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有很大关系。那时接受的教育是以《收租院》为代表的控诉艺术和以《红岩》为代表的烈士文学。前者的影响是将不同社会制度的比较转变成对人的仇恨,后者是把信仰的追求转变为对复仇的渴望。这种教育还是隐形的、间接的、朦胧的。更为恶劣的可笑的教育是把自己的青春年华被“造反有理”的华丽词句所绑架,每天根本不学习,就是看热闹,今天你上台,明天我夺权,你方唱罢我登场,红红火火真热闹。不务正业不学习,愚忠领袖毛主席。记得半夜整队在骑道(公路)上看连夜轮回放映的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壮观场景,非常热闹。可以说整天浑浑噩噩,破四旧,立四新,捣猫头、砸神像、烧年画、铲坑围、唱新歌、演新戏,那有心思学习。导致三年三次高考落榜,名落孙山。当然也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好学生、高材生,他们是同班同学任海、李玉文,恢复高考后,即第一年(1977)年就考上了大学与中专,这样在掌握知识与日后人生的道路上我与他们俩就拉开了很大的距离,你说能怨谁呢?你能怨毛主席他老人家吗?按说是他老人家教育我们要关心国家大事,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呀,还是怨自己吧,写到这里,我年过半百,百感交集,五味杂陈,悔恨交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世纪伟大领袖毛主席号召在全国上下各行各业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这是西相王村当时积极响应伟人号召成立的青年突击队全体队员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最高指示指引下,西相王村成立了民兵连,这是飒爽英姿的全村民兵在集训时的留影,个个笑逐颜开,精神抖擞,随时准备消灭美帝国主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1972年西相王学校初三班全体师生与村干部的毕业留影。那时由于营养不良,人人瘦的皮包骨头,而且穿戴也整齐划一,千篇一律,男的是全身或蓝或黑,女的尤其是上衣都是格格的或花花的,这就是那个年代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真实状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相王小学,也是我的母校。我在这里度过了幼稚的少年时代,由童声朗朗变为现在白发苍苍的傻老头,由年幼无知到现在一无所有的穷书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我在村里上学时的教室,在这个教室里我曾有过儿时的梦想,也曾憧憬过美好的未来,到现在都己眼过烟云,化作泡影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1973年西相王村成立高中时,我的本家伯父、一生热心教育事业并对教育事业做出突岀贡献、英年早逝的肖恒明(第二排中间位置,在他的推动下成立了西相王高中部)与相关人员在庆祝成立时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今日西相王,旧貌变新颜。全村家家富,每天吃白面。上梁乘飞机,坪里坐火车。人人笑脸迎,欢迎你到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么西相王是如何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从过去的讨吃要饭村一下变为富裕发达村是如何华丽转身的,请你细心听我一一说,仔细看看张张照,慢慢就明白了为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首先是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的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像春风一样,沐浴着华夏大地,当然也包括西相王村。三中全会后,西相王村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古老的土地中解放出来,人人扬眉吐气,个个摩拳擦掌,冲破禁区,在种田的同时,极大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外出打工谋生的,有在村发展工商业的,仅养鸡专业户最多时达32户,共养鸡32500只。有买车跑运输的,截至2014年全村大小汽车就达200多辆,成为全县之最。有开工厂制作建材用品的,充分利用夲村现有石灰石的资源,光烧石灰的就有数十户,每年挣得盆满钵盈。有开超市卖日杂零售商品的,全村大小超市好几个,还有高档家具店一个,水果店、蔬菜店铺等应有尽有,村民不岀村就能买到与城市一样的商品。幸福指教很高,与三中全会前相比较截然是冰火两重天。村民正月里兴高采烈地在闹红火唱秧歌时情不自禁地唱到:“猪肉羊肉不要号,干粉豆腐随便号(换),大武的白酒喝不行,家家有的是老白汾”。这就是西相王村目前的真实状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其次是西相王村各届党支部、村委班子团结奋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带领村民在奔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信心满满,博得了广大村民的一致好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再次是西相王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非常发达,出行十分方便,给他们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最后西相王村可以说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大背景下,人人思干、家家思变,特别是村风民风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家家在勤劳致富的同时,先富帮后富,邻里相处视同手足,村民社员亲如一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非常重视下一代的教育。过去有人说西相王村风民风不好,比不上邻村杨家会、保安好,孩子偷回玉米来,家长不仅不责骂批评教育,还夸奖表杨孩子,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还是我前面说的那个字(饿),穷则思变,穷则上学,通过获取知识增长才干来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我们村共计考入各级各类大学深造的莘莘学子120多名,己知夲村有博士后一名,博士生一名,硕士研究生四名。现在西相王可以说己经形成了一个和谐同进、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他们正在奔小康的路上扬帆远航,阔步前进。我作为西相王村的一名游子,衷心祝愿我的家乡越建设越美丽!衷心祝福父老乡亲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美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现在的西相王村全景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旧的西相王村(坡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我的祖辈生活过的窑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村民新旧住房对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座落在西相王村的吕梁北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太中银铁路离临支线穿梭西相王村中央全景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吕梁大武机场,雄居西相王村南山,建筑精致,造型美观,窗明几净,美观大方。每天起降飞机数架(次),输送与迎接全国各地的宾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吕梁大武机场宽敞的停机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窗明几净,宽敞明亮的西相王村级小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西相王小学宽敞的院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2018年西相王学校初三班毕业46周年聚会时的留影。人生如过客,岁月催人老。一晃而过,我们都60多岁了。愿我们的真挚感情深厚友谊万古长青!愿我们的相互联系彼此交往天长地久!愿我们的后代像雨后春笋一样茁壮成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西相王村宏伟高大的舞台(也称戏台)。村里每逢有大型活动或演岀,都在这里举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西相王村的图书室,摆放整整齐齐,种类五花八门,各种书籍报刋应有尽有,完全满足了村民求知若渴的需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演出活动所需的器材,村里每逢遇到喜庆场合,文艺宣传队都要敲锣打鼓庆祝,载歌载舞,充分表达喜悦心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农家书屋,窗明几净,整洁温馨。</span></p> <p>这是村民文化娱乐所用的电子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村民强身健体活动时的乒乓球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村民在休闲娱乐下象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村民休闲娱乐活动的台球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村民体育活动的器材,应有尽有,以满足各类人员的健身需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保障村民健康的卫生所。</span></p> <p>这是西相王村某超市一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村委办公场所与设施,干净整洁,美观大方,被村民誉为我们的温馨家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西相王村煤改电管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方山县水泥厂外景(厂区设西相王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西相王村铁路安置小区楼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2015年6月1日西相王村委领导慰问学校师生并与教职员工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2000年修建佛堂龙经手人员与工匠们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西相王村原支部书记、西相王村志编撰委员会主编柳纪有在外出旅游时的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由柳纪有主编、编撰委员会成员共同努力、全村村民积极配合参与出版的西相王村志。盛世修志,记载历史,承前启后,造福村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2016年清明节西相王村志编撰委员会全体成员在村委院内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西相王村志编撰委员会部分成员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2016年清明节外地工作的退休干部与村里的村志编撰委员会成员在村委院内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我2003年在西相王村委会的关照下,征用土地3分,盖起来的三间平房。原来在前街里住的一孔父亲在世时置的土窑在1980年出卖了,记得仅卖的360元钱,用于修建县城的房子。现在买主菜地墕人在我前街里原房址盖起了两幢五层高的楼房,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非常气派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就是那个菜地墕人在前街里我们卖了的旧址上盖的两幢栋楼房,巍然屹立在西相王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存放父母遗物的新式立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我在西相王村房间储存的祖传水缸、粮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我在西相王村房间储存的祖传角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自从2020年7月七彩云南旅游归来,开始学习写美篇,截至目前己撰写并正式发布14余篇,加上即将要发布的这一篇共计15篇了。其中:游记13篇,抒情散文两篇,几个月来得到了数以千计认识的与不认识的亲朋好友的关注与夸赞,其中:关注夸赞的126人,自愿喜欢我美篇并主动成为粉丝的45人,累计阅读人数4254人,先后送🌸698朵,位居前三位的是我的表妹吴爱清最多送了198朵,我的孙子肖鸿轩送花186朵,我的老同学、国土资源部正厅级巡视员付英送了88朵。有的亲朋好友还给我提出了中肯而宝贵的改进意见,使我的美篇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特别是老同学闫英、张瑞平,老朋友薛奴成局长、刘冀平校长,给了我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我深表谢意,感谢你们及关注我美篇的亲朋好友以及给我提供平台的美篇朋友,祝你们身体健康,幸福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一篇《西相王的变迁》将要发布了,感谢西相王村原党支部书记、西相王村志编撰主编柳纪有给我不厌其烦地提供照片与资料,感谢老同学任海主任提供相关照片,感谢薛奴成局长再次给我把关润色,祝你们吉祥安康,开心愉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写于2020年11月26日太原市丽华苑小区,谨以此美篇献给西相王村的全体父老乡亲与常年在外的所有游子,祝你们万事如意,幸福快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