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色的记忆 纪念下放农村50周年

闪闪红星

文字/编辑/制作蔡高潮 <p>  人老怀旧,今年是我下放农村50周年(1970—2020)。为纪念这很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再次回到当年上山下乡的地方去走走看看,追忆在那里八年劳动生活的足迹……</p><p> 上世纪七O年的秋天,我随母亲及三个弟妹(高湘、高仕、高洪)一行五人,从快活铺集镇;下放到当时的钟祥县胡集区快市公社刘湾三队插队落户,那年我十五岁,至今整整五十年了。</p> <p>  回忆这段下放历史,往事历历在目。当年城镇居民和知青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人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七三年我改为知青下放)在这条道路上,有我宝贵青春的荒废,有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生活信心的动摇,更有一代奋斗业绩。在国家困难的时期,有我同当地贫下中农一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支撑着共和国大厦。较之后来的青年,我更多一些对人生艰辛的领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一段下乡的经历,便将铭记我的一生!</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纪念下乡五十周年感叹:</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的青春去哪儿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又去哪儿了?啊,时光飞逝,弹指一挥间!</p><p><br></p> <p>  半个世纪前,青春年少的我在波澜壮阔的上山下乡运动中、在“听毛主席的话,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下,无法抗拒政治运动的车轮,来到了“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p> <p>  艰难的岁月伴隨我度过了宝贵的青春时光,尽管已离开农村多年,每当佛去岁月的尘封,那段难以忘怀的农村生活令人感慨!</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总觉得时光太急,指缝太宽,不知不觉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老了我如花的年华。我一生经历的风景都在褪色,能够触摸并感受到的也许只是记忆的余温。</p><p><br></p> <p>  时光很短暂啊,它年复一年地飞快地走过,不留痕迹。</p><p> 如今,虽岁月已然变迁……</p><p>可回忆中的我,依然是最初的模样。</p> <p>  让我再重温繁花落尽,洗尽铅华的岁月。</p> <p>  农村生活是一段不可复制的人生经历,那段历史留给我的曾经是伤痛,因为它毕竟剥夺了很多本该属于我的东西。但几十年的岁月,我已经学会用浪漫主义情怀来诠释过去了。</p> <p>  是岁月,是年龄,是成长,让我读懂了爱,读懂了生活,更读懂了自己的内心。</p> <p>  已是五十年前的往事,下乡的脚印杳无综迹。 又好像昨天才出发, 离开快市去农村的那一幕还十分清晰。</p> <p>  这些老农具,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能认识吗?</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十年难忘的岁月,</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十年难忘的经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十年难忘的情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论时代如何变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曾有过知青的称呼,</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功劳!</p><p><br></p> <p>  毛主席挥手我前进,上山下乡干革命!岁月匆匆、时过境迁,一晃五十年过去了。当年的伙伴。如今也成了白发老人了。我们走到一起有说不完的话。重温过去那磋砣岁月和不愖回首的悠悠往事!</p> <p> “下乡”经历是我人生旅途一首难忘的歌,“她”像发怒的大海汹诵澎拜,又像涓涓细流流淌心田!在那特定的年代,我把自已青春的生命融入了广袤的田野,像一头忍辱负重的老黄牛,整日弯腰在田间辛勤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迎着风雨,顶着烈日,每日里披星戴月、起早贪黑,那里的每寸土地都挥洒着我的青春、我的泪水和汗水!</p> <p>  五十年对个人来说, 已度过了漫长的半个世纪;对历史而言,只是飘过了一丝雪花的瞬间!</p> <p>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少壮能几时,鬓发各上苍”,当年天真活泼的我,现今已是两鬓斑白,纹路四起。曾在一起劳动的伙伴变成了我的老伴。</p> <p>我寻找着,</p><p>不停的寻找着,</p><p>在走过多少遍水库堤上,</p><p>在曾经劳动田野上,</p><p>在旧居遗址中。</p><p>在挑水洗莱堰塘里。</p><p>执着的寻找着,</p><p>可我怎么就找不着你呢?</p><p>逝去的岁月,</p><p>你为什么一去不复返!</p> <p><b>素材:取材于胡集镇壕沟村八组,创作于钟祥市胡集高中家中。</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