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城沁水~~柳氏民居

华岳

大唐文兴柳宗元遗族世居--柳氏民居历史文化旅游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西文兴村,太行、王屋、中条三山环抱,为国家4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永乐四年,柳宗元遗族耕读发家,始造河东柳氏府邸一进十三院,占地三万多平米,是中国目前唯一以同祖血缘世代聚居的原始古村落。古民居建筑工艺高超,风格独特,融明清建筑艺术精华为一体,集南北建筑风格于一身,同时异常巧妙地将皇宫建筑工艺运用到民间,真实地记载了中国百世书香文人做官的历史,深刻地揭示了明代"官而商"到清代"商而官"的社会发展史,实为中华古民居建筑艺术之绝品。 <br>  柳氏民居,位于(太)行(王)屋历山腹地的沁水县西文兴村。这里群山环抱,峰峦叠嶂。出自太行地,北有鹿台(山)蟠回,高出诸峰,曰:鹿台挺秀;南应王屋,驰奔云矗,倚空向出者,千峰碧苍翠,曰:行屋拱翠;东曲陇鳞,下临大涧,曰:三台左抱;西山隆沃,壮似行而复顾,曰:九冈右环;吾柳氏族世居之。(《一房山记》)。西文兴村是一座始自唐末,河东柳氏世家以血缘聚居的千年古村落遗存。如今,该村仍居住着56户人家,220余口人,几乎全为柳姓一族。柳姓人家世守祖训,勿宣门庭,祖祖辈辈生活在祖上遗留下来的高门大户,深宅大院里,世代繁衍生息。且族人岁齿清晰,长幼有序,字讳有章,家规不乱,世代传承。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柳宗元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中进士,由于才华横溢、为官清廉,因而青云直上。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顺宗皇帝即位,改号永贞,升任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柳宗元与王叔文等一起力主革新政治,主张罢免贪官,因而触动了权贵们的利益,权贵们勾结起来,迫使身患重病的顺宗皇帝传位给太子,同年8月宪宗皇帝即位,改号元和,先贬王叔文为渝州司马,次年被杀。与王叔文进行政治改革的八名同党均被贬为"边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于众党人中罪状最甚"者柳宗元先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剌使。柳宗元在柳州四年,继续推行革新,政绩显著,深受百姓爱戴,被称为"柳柳州"。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他病亡于任所。 曾经显赫历史的河东世家柳氏名门后人仍扎根于山西故土。而被中国柳学界苦苦寻求的柳宗元后裔居然千年举族隐居在(太)行(王)屋深山,历山腹地的山西沁水西文兴终被发现。这一重大的历史性发现,即刻引起了轰动,为中国柳宗元研究填补了历史空白,为传承柳宗元文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实证。2004年9月广西柳州柳宗元国际研讨会上,中国柳宗元研究会向国际柳学界发布了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国际柳学研究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柳宗元后裔在山西沁水西文兴发现,也为三晋名贤柳宗元在山西故土上没有踪迹填补了历史的缺憾。 作为明、清时城堡式庄园建筑的典范,其整个建筑大体分为三部分。其中包括外府区柳氏祠堂、关帝庙、文庙、圣殿、小学堂、纸帛楼﹔中部区文昌阁、校场、石牌楼﹔全封闭内府区的小戏台、观河亭、府门楼等数拾处人文景观。此外还有至今保存完整的明清古街道、小巷18多条约1.5公里。 <br>  位于沁水县城西南25公里的土沃乡西文兴村。这里风光秀美,四时景色宜人,南眺行屋拱翠,北望台挺秀,东西两边左抱右环,是谓"环山居"。这里主要是明清时期城堡式的民居建筑群。它与唐代大文学家、大政治家柳宗元有著密切的历史源渊。柳氏民居现存的"河东世泽"、"司马第"两块门匾和《柳氏家谱》中"柳氏系河东世泽……唐末世祖,永州司马",以及村内关帝庙碑文中"关帝与吾同乡"、"念祖怀乡"等记载均可佐证柳氏民居系柳宗元后代住所 清贫为官的柳宗元被贬谪后,看似寄情山水,实则心存忧患。当年参加政治变革的"二王八司马"中王丕显病死,王叔文全家被杀。由于仕途蒙难,身为改革派第三号人物的柳宗元,随时面临性命之忧,为避"灭绝九族"之祸,他被贬后令河东柳氏分散外迁,秘密传训家人:"皇恩食邑中条道中,五谷为生,耒读为本,忠恕廉洁,忧国忧民,弃府始徙,盛名勿扬……成名勿宣门庭,得志勿忘饥民。"(见《河东柳氏族谱序》)。不久,一代才子名吏柳宗元病死。其二女尚幼小,长子仅四岁,次子尚未出生,家无积蓄。幸亏同乡好友裴行立慷慨解囊,其灵柩运回长安万年,入土为安。此时政治恐怖犹在,柳氏家人无法在长安立足,只好变卖家产,渡过黄河,隐居到了离祖籍河东不远的历山深处。从此,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河东柳氏,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柳氏后人以耕读为本,隐姓埋名,历经宋元,不宣门庭。 这里现存的元宝耳石狮、一品青莲节节高砖雕、明四意暗八仙木雕堪称海内孤品。中国著名理学家朱熹、一代"心学"宗师王阳明、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毛泽东主席书法的启蒙远师方元焕、唐代画圣吴道子等历代大家留下的书画碑刻真迹,在世界上更是极为罕见。 柳氏民居的先祖,为唐代河东解州柳宗元的同宗。唐末永贞年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遭到贬黜,他的同族为了免受牵连而四散逃避,族中一支就隐居在此。历经宋元两代,河东柳氏族人游居历山一带,时至明代永乐年间,河东绛州公柳琛携妻杨氏定居沁水,建造西文兴村,距今约600年。柳氏民居真实地记载了由明代的"官而商"到清代的"商而官"的社会发展史,揭开了河东柳氏家族百世书香门第的神秘面纱。 年代久远,石材已风化疏松,但石牌坊下的8头石狮却还活灵活现。这8头石狮被称为"教化狮",意为古代知识分子从求学到仕途的8个人生历程。丹桂传芳牌坊下的第一尊石狮叫"翘尾巴狮",它嘴上拴着绳索,尾巴向上翘着,表现文人傲慢清高、口无遮拦、爱发表意见。用绳索拴住狮嘴,告诫柳氏族人,话到嘴边留半句,祸从口出的道理。第二尊石狮叫"老实狮",狮子的尾巴藏在了两腿之间,表现文人不再傲慢,懂得夹着尾巴做人了。第三尊石狮叫"安分守己狮"。狮脚下有两个小狮子,肚子下面有一个大圆球,意为安安分分过日子,坚守规矩。第四尊石狮脚下踩着一个探出头来的小狮,肚子里还有一个低着头的小狮,意为"出人头地"。青云接武牌坊下的第一尊石狮叫"金榜题名狮",狮胸前戴了一朵花,表示已经高中进士。第二尊石狮叫"寻求靠山狮",狮身紧靠石柱,提醒柳氏后人,高中进士后要投靠到权贵的门下,便于日后发展。第三尊石狮的前腿直直站立,身子向上仰起,狮身下卧着一个凤头、鹿尾、狮身的小狮子。意为"坐享俸禄"。第四尊石狮叫"宦海沉浮狮",狮脖上的一圈毛,酷似内方外圆的古钱,意为挂着钱串子在宦海里寻求生存。告诫柳氏后人,官场沉浮变化莫测,该用真本事就得用真本事,该花钱送礼也要舍得花钱。 柳氏民居受其书香门第影响,府院建筑的创意及文化蕴含都达到很高水准。不仅题材多样,构图慎密,而且在运用传统吉祥图案喻事和谐音表现手法方面都令人大开眼界。如以莲花、桂枝表示"连生贵子",用一根绳子串三个铜钱表示"连中三元",以五蝙蝠展翅围绕"寿"字表示"五福朝寿"等,类似图案仅"行邀天宠"门楼就有30多种。 如果把村落比作是佳人,那么建筑就是她的容貌和身材,而深藏在建筑里的丰厚内容就是这位佳人的灵魂了。漫步柳氏民居,无处不在的木雕古刻,体现着柳氏家族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每一座大门前的石狮都有一对元宝形的耳朵,标志着柳氏家族的富足和不可一世。院内每一道门楣、窗棂,每一根梁枋、斗拱,都蕴含着柳氏族人超凡脱俗的想像。仅各大院落的窗花图案就达40多种,故事木雕板块有百余方,各种石雕有上千块之多,竟无有雷同之处。这里的雕刻没有太多的规矩和束缚,一切等级尊卑的限制在这里荡然无存,龙凤图案随处可见。 柳氏家族东迁以来,先是居住在翼城县南关,那里至今有柳家园,保存着"河东旧家"的门匾,后又定居在沁水县西文兴村。"西文兴"意为:柳氏从西而来,子孙以文兴为业。 : 据柳氏后裔柳春芳墓志铭所载:"始祖琛,是由翼城县迁沁历之西文兴村",而柳琛是西文兴柳氏明初始祖,唐末至明历经宋、元两朝,却无柳氏一人,是因河东柳氏唐末选址徙居沁历建造文兴村,因交通不便或还有其他原因暂居翼城南关一带,直至明永乐年间柳琛发迹,才实现了徙居沁历建造文兴村的遗训。 : 百世书香门第,千年兴旺氏族。柳家沉寂了500多年之后,到了明代又重新复兴起来,子孙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重新步入官场,使人们对河东柳氏再次刮目相看。 明永乐四年,柳氏后人柳琛殿试三甲,治文赐同进士出生,为光宗耀祖,大兴土木,建宅于西文兴村。始修祠堂,继修文庙、关帝庙等。西文兴柳氏第三代族人柳(马录),沁水廪膳生,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中庚子科进士,授正四品官承德郎;第五代族人柳大武,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入国子监,嘉靖十一年中壬辰科武状元;柳大夏,明嘉靖十年赐进士出身,进京任医学训科;第六代族人柳遇春,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中丙午科进士,任山东宁海知州,补陕西同州知州。正是由于柳遇春和他的祖父柳(马录)的功德,所以在嘉靖二十三年和嘉靖二十九年由当时的沁水知县程南、县丞杨言,随同钦差提督杨守仪、巡按山西监察御史齐宗道等亲赴西文兴村为他们祖孙二人各立一座"丹桂传芳"和"青云接武"的石牌坊。柳家再兴土木,建造了规模宏大、门庭森严的一进十三院府邸。这次修建历经二十多年。直到明隆庆四年才基本完成。吏部尚书王国光亲笔为柳府提写了"屏障插文峰百世书香飞骥足,楼台围带水九天水暖出龙头"楹联,至今仍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