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教师访脱贫

李丛山

<p>作者介绍:保密……</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span><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脱贫路上喇叭响</b></p><p> 梦 遥</p><p> 喇叭是一种民族乐器,在我的印象里,喇叭似乎流行于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印象里往往是在茫茫的黄土高原,头扎着羊肚头巾的粗犷汉子,吹着喇叭,高亢悲壮的曲子刺破宁静,在凄凉的荒原飘扬。在新蒲新区,也有一个喇叭,不过,这个喇叭,不是一件乐器,而是97.38平方公里3万余人的小镇。这个小镇,正在用新时代的喇叭,吹响脱贫攻坚的响亮号角,催人奋进,砥砺前行。</p><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一 高山里的粮仓</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民以食为天,</span>“喇叭”两个字,占了两个口,这个纯农业小镇,怎样解决人民吃饭的问题呢?镇里的小江告诉我,在我们喇叭,有自己的粮仓,那里的高山大米,是我们最厚实的依赖。地名高山,确实也是高山,汽车沿山路不知盘旋了几个同心圆,淡金色的阳光洒在松林衰草,枫叶荻花上,层林尽染,秋色秋意袭来,我不禁对将要到的高山有了几分期待。这样的丛林深处,怎会生长出优质的大米?其实,高山水资源很丰富,看出我的疑惑,李小江书记告诉我,得上天眷顾,有着龙井水库,大土河,鱼剑河三大水资源的高山村,自古就是高山坝子里的粮仓。不过,前些年,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太多,村子里只有老弱妇孺在家留守,很多田园荒芜了,一边是大块大块土肥地整的良田长满荒草,一边是村民外出买粮,还有很多贫困户直接吃不饱,村委会动起了脑筋:守着水龙王,还种不了优质稻?一定要让村民们吃饱,还要吃好,更要发挥粮仓优越的地理条件,让208户贫困户通过种粮脱贫致富。传统水稻种植,产量低,米质不好,种一季水稻,一亩地纯收入不过两三百元,这也是农民不愿种地,不能致富的原因,可是,种地,种粮就是咱农民的根啦!离了根农民就是漂泊的浮萍,让这些浮萍扎根下来,就要种粮食。而在高山,选择种粮、种优质大米致富,也容易为老百姓接受,利于推广。在村委会带领下,全村党员率先行动起来,带着全村208户贫困户组建了合作社,请来技术人员,重新耕种荒田,用油粑做底肥,杀虫板无公害除虫,买来栗香米种,试种了120亩栗香优质大米,这种大米,亩产可以达到1200斤,市场价每斤9.8元,今年每人纯收入8800元。一年种植,家家脱贫,更有礼品装,被带到了上海的博览会,订单多得我们都供应不上了,明年还有好多农户不但要加入合作社种植,还要在自家农田里种呢!谈话间,李书记掩饰不住的得意。除了种出优质米,卖出好价钱,我们也种植其他种类的大米,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让得天时地利的高山粮仓,真正成为黔北人民信赖的优质粮仓,让我们村民以种粮为自豪,以粮仓人为骄傲,在喇叭这块土地上,奏出一首朴实厚重的大地之歌。</p><p><br></p><p><br></p><p><br></p> <p>  <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二 天使在人间</b></p><p> 农村致贫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因病致贫所占比例最大。2017年,国家脱贫攻坚医疗健康扶贫政策出台,一个穿着白衣的天使开始行走在喇叭镇合力村。行医26年的村医王洪彬,走过多少山路,开出过多少处方,救治过多少病人,已不得而知,可以知道的是,那些卧病不起的年轻人,站起来了,重新挑起家庭的重担,那些缠绵床褥的老人,重新在太阳底下含饴弄孙了,那些重病缠身的药罐子,慢慢丢下药罐,拿起工具,做起了力所能及的事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就这样,在王医生的治疗下,走向健康,走出贫困。然而,谁想到,这样一个经常看病不收钱的王医生,自己却患有慢性肾病贫血,慢性肾衰竭尿毒症,并伴有并发症高血压,甲亢。可是,如此多的病魔折磨,并没有压垮王医生。特别是在2020,新冠状病毒疫情爆发的时候,王医生带病对返乡人员进行检测,到贫困家庭进行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宣讲。当有人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身体时,他总是说:我是一个医生,我还是一个共产党员,国家出台的医疗政策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我愿意是这个实惠的见证者,我更愿意是这个实惠的执行者。通过我的治疗,不断减少村子里因病致贫的现象发生,我很幸福。王医生用脚步在喇叭的农村,治病救人,也救助自己,用生命的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p><p><br></p><p><br></p><p><br></p> <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三 这是爱的奉献</b></p><p> 当阳光铺洒世界的时候,也留下了一地阴影。失能人员,一群特殊的弱势群体,就是造物主给世界留下的阴影。这些从18岁到八九十岁的失能人,由于先天缺陷,后天疾病,家族病史,失去了劳动能力,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给本就贫困的家庭再蒙上了深深的伤痛,而他们自己,却在蒙昧的世界里顽强而卑微的生活着。这一特殊的群体,牵动着每一颗有爱之心,也刺痛着每一颗良知之心,是责任,是担当,更是一种使命。给这群人员一个安身之家,就是帮助他们身后不堪重负的家庭走出贫困的最大支柱。2019年6月喇叭镇成立了全市唯一的贫困失能人员托养中心。喇叭镇的托养中心建筑面积2208平方米,51个房间,75(74)张床位,功能训练区面积2800平方米,设有护理室,医疗室,康复医疗室,保健室,会议室,储藏室,食堂等功能区,工作人员有院长,行政人员,财务人员,后勤人员,专业护理人员,是一座规范化标准设计的托养服务中心。从启动之日到今天,托养中心先后托养了40名失能人员,如今这里有26名失能人员,他们中最小的19岁,最大的82岁。阳光明媚,跨进托养中心大门,马建娥院长就迎过来了:请你们测量体温,扫健康码,让工作人员进行鞋底消毒。托养中心的失能人员身体不好,抵抗力差,免疫力低,请理解。马院长解释道。当然理解,立即,我对这个“闲人”马大姐一样爽朗的院长有了几分好感。托养人员们正在院子里晒太阳。我和他们拉起了家常。82岁的赵大爷和58岁的梁阿姨是夫妻,思路还算清晰,吐字也基本清楚。大爷告诉我,生病后,不能干活,老伴生活不能自理,两个儿子外出打工去了,幸好有托养中心,不但有吃有住,还有护理帮翻身洗澡,铺床叠被,所以,我们都穿得干干净净的。确实,两个老人,一点也闻不到老人味,虽然,我紧挨着两个老人坐着。28岁的周燕(艳),上过初中。后来,不知怎么就再也站不起了,她坐在轮椅上喊我:姐姐。阳光映衬着她黄色的外套,鲜妍明亮。姐姐,我喜欢这里,三天可以洗一次澡,每天都有肉吃,护理阿姨还每天都用功能器让我扶着站立训练,偶尔,我还能走几步。我相信,由于托养中心的心理疏导,这闺女的心里,一定会存有一个美好的世界。吴月月姑娘爱唱歌,马院长给她买了手鼓,除了换尿不湿的时间,小姑娘都在敲打着她的小鼓,合着节拍唱那首不知什么时候学会却从不离口的《社会主义好》,35岁的喻帮亮手指不能伸展,并一直在蜷缩,马院长给他买来了手球,让他每天握着锻炼;19岁的娄琴看我没顾得上她,在轮椅上着急的喊我:阿姨,阿姨。这里,除了根据每个人具体情况买来适合他们训练的物品外,马院长还给他们每个人准备了围裙,节日还组织工作人员打糍粑,包饺子,请文艺队演出……从2020年一月份到今天,马院长已经吃住在托养中心整整254天了。国庆那天,200多天没有回过一次家的马院长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连吃饭都需要人喂的赵廷勇,不知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给马院长和托养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写了一封字迹不清却感人肺腑的感谢信。都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皱巴巴的感谢信,马院长不知读了多少次,从心底出发的爱,终究是以心抵达。从托养中心出来,看见左边的墙上,挂着托养中心的服务理念: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圆满灵性的,所以我们不否定,不指责,不强迫。就是尊重、离家(理解)、赞美、同情心。有失能人的家庭的是不幸的,但在国家脱贫攻坚的政策下,在践行并实施于实际的喇叭镇的失能人员也是幸运的,马院长和她的团队一起,用心,用爱,唱响了一曲奉献之歌。</p><p><br></p><p><br></p><p><br></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四 从烟雨楼桥到高速路</b></p><p> 乐声,一听这个名字,我就爱上了。何况,听说在乐声,还有一座风雨桥。虽然《廊桥遗梦》里故事情节一次次打动过我,但那座廊桥,真的和我见过的太多的廊桥没法相比,我见过的廊桥要比弗朗西斯浪漫缠绵的爱情廊桥精致多了。而乐声的这座风雨桥,却比我见过的那些桥更古朴。乐声鱼剑河上的风雨桥,也称乐庄廊桥,距今已约180年的历史了,据传此桥为当时杨姓大户为耕作河两岸田地而建,历时两年,始初建成,后几经风雨,数次修缮。一座风雨桥,本为私建,却成了数代乡民的风雨庇护,这座木质楼桥,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成为过往乡民休息,歇脚,买卖之用地,也是乡民们相亲恋爱,送行迎客,消息传播的信息之地。杨家大姓里有一个叫杨芾南的商人,从风雨桥走出后,光绪二年在四川当了道台。而今,杨芾南的庄园,已是片瓦无存,萋萋芳草里,两尊巨大的石头,还可以看见当年家族的敦厚殷实。走出过杨芾南的烟雨桥,却依然如长虹饮涧,卧于鱼剑河两岸,那些朴而不俗,直而不拙的廊柱,已被时光打磨得光滑圆润,那些可供路人停靠放物,插杆置铧的精心设计,依然坚实而精美。当年建桥的杨家人绝对不会想到,有一天,会有一条叫高速的公路,会取代这座足以证明杨家人乐善好施造福乡梓的风雨楼桥。高速公路上呼啸而过的汽车,会让从乐声到四川的长途跋涉变成朝发午至的咫尺之间,那些曾经贫困到靠租种土地为生的村民,会沿着高速路,脱去贫困,奔向小康。其实,高速路,连通的何止是乐声到四川,它连通的是乐声到世界啊!曾经的省级一类贫困村,踏着脱贫致富的小康路,2019年,全部脱贫,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的华丽转身。俱往矣,带领乐声人民致富的,还是今朝的聚智聚力干群齐心啊!乐声,依靠党的引领,以风雨桥为口,奏起康庄大道的乐声,奏出壮美的致富之歌。喇叭是一支小曲,脱贫攻坚是一首雄浑的交响乐,勤劳的喇叭人民,用火辣辣的热情,鼓足了劲,加入到这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中,把一曲《百鸟朝凤》,吹得酣畅淋漓,吹得雄壮浑厚,吹得裂石穿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