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不平等,永远在路上。----《美丽人生》第八篇扯闲(3)总175

矫老师

<p>《美丽人生》是一部自传性的随笔集,包括第一篇蹒跚,第二篇笃学,第三篇砥砺,第四篇斑斓,第五篇拾贝,第六篇扯闲(1),第七篇扯闲(2),第八篇扯闲(3)……我希望用简约的文字,配上自己拍摄的照片,以抽象加具象,细数沿途的风景,记下普通人的一生。写书是与自己沟通,回顾曾经,品味情感,重温自己心路;写书也是与他人沟通,可佐谈资,插科打诨,取悦世人朋友。</p> <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因为租不起公寓,圣地亚哥市的玛利亚只能睡在车里,同一个停车场里,还有30多位“邻居”。一个移动厕所和几张木桌,就是他们仅有的共享设施。这些人并不是流浪汉,他们都拥有过优渥的中产生活。玛利亚曾住在带花园的独栋别墅里,长久的体面生活,让她养成了爱干净的习惯。“很多人的车厢一团糟,但我会把它整理干净。因为这是你的家,它很重要”。面对记者的采访,玛利亚哭诉着对中产生活的留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冠疫情使大量美国企业停业倒闭,失去经济来源的人,不仅家中无粮,还要面对居无定所。美国低收入住房联盟预计,大约有670万个家庭将会失掉自己的住宅,有4000万美国租房族将流落街头。对比鲜明的是,亿万富翁们的财富却在大幅增加。从3月到8月,全美643位富翁的财富增加了8450亿美元,每天平均增加47亿美元。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讲:“疫情正在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9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与苏联的赫鲁晓夫有过一场著名的“厨房辩论”。尼克松这样形容美国的中产阶级:四分之三的家庭拥有自己的房屋、5600万辆汽车、5000万台电视机、1.43亿台收音机……他说:“美国才最接近无阶级社会,是所有民众共同繁荣的典范。”&nbsp;</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曾是“富裕平等”代名词的美国,怎么走到了今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类社会的不平等起源于个人累积差异的能力。人的能力不同,获取的资源就不同,但个人能力差异有限,还不足以制造社会不平等。当出现了剩余资源和私有制后,财富越多,机会越多,差异越大,由此形成累积差异的能力,即利用财富获取财富的能力。后来的自由市场经济,更令这种能力达到了登峰造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市场经济承认差异,鼓励竞争,顺应自然界物竞天择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马克思曾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总和还要多,还要大”。但市场经济就像一头怪物,吃进的是资源,吐出的是财富,还诞生下社会不公的后果。即使在疫情期间,市场经济仍然在不可逆转地拉大着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0年上半年,美国政府发放了几万亿美元的救济金,但相当大的部分却流入了股市。在这种企业不转、股市空转的经济运行方式中,富人得到了最大的实惠,普通民众很难分上一杯羹。因为只有富人才拥有巨大的累积差异能力:1%的富豪拥有股市50%的资产,接下来9%的富人拥有股市38%的资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美联储的数据还显示:1%的美国人拥有34.2万亿美元的净资产,而50%的美国人只有2.08万亿美元的净资产。两个结论:第一、前者的财富是后者的16.4倍;第二、约1.65亿的美国人,人均净资产只有1.26万美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尼克松描绘的美国中产阶级,曾经占到美国人口的80%,今天还剩几多?平等,这个普世价值观,离现实渐行渐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各国都在探讨如何解决市场经济产生的不公平,马克思主义与凯恩斯主义都曾提出,国家介入财富再分配,以减轻社会不公。但这是一条“充满斗争”的道路。以美国为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历史上,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造就了洛克菲勒、卡内基这样的“暴发户”,他们靠着累积差异的能力,拥有着巨大的资产。而半数以上的美国人只能维持着卓别林电影中的工人生活:一天工作12小时,才能勉强养家糊口。美国的阶级矛盾开始激化。从1877年的铁路工人大罢工到1934年的纺织工人大罢工,工人们的反抗越来越激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33年,美国深陷“大萧条”。民主党总统罗斯福顺应民意,向资本家“动刀”,一方面大幅提高富人的个人所得税、资本利得税等税率,另一方面改善工人的薪酬待遇,还能享有资本红利,大批产业工人由此上升为中产阶级。任何政客都无法轻视这股巨大的政治势力,共和党总统艾森豪威尔甚至将富人的最高税率进一步上调至92%。国家干预下的财富再分配减少了贫富差异,美国形成了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但在围绕着“公平”的斗争中,自由市场经济不会轻易妥协。由于工人收入上涨太多,很多企业毫无成本优势,在竞争中节节败退。美国企业主准备将工厂搬迁至人力成本更廉价的海外,这遭到工人的强烈抵制。在里根政府的支持下,罢工被镇压了,美国的生产基地被大量转移到海外,美国制造业开始了空心化的过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由于成本减少,企业利润增加,美国股市一路飙升。道琼斯指数从1981年的1000点,到达1999年的10000点,翻了十倍。里根之后的历届美国政府,基本执行了自由经济的政策,形成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市场。巴菲特说过,“富人阶级发起了战争,而我们正在赢得战争”。然而在华尔街投资人沾沾自喜的同时,是大量中产阶级的沦落,像玛利亚那样的人,不得不离开舒适家园,退缩进停车场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感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不平等是市场经济的自发产物,消除不平等,永远在路上。2020年,中国消灭了贫困人口,这仅仅是开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