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宋.鸾塘书院遗址

山泉逸夫

<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10日,明星村迎来了脱贫攻坚国家第三方验收团的评估验收,我作为教育扶贫教师访谈对象,也来到了明星村委会--鸾塘书院遗址所在地。其实我对这里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外公就是这里的,从小都在这里玩,再加上我也是这一片的人。</p> 不过这次来到这里,却和往日大不相同,寨子里干净整洁,墙上到处都是有关鸾塘书院的国画作品,在纵横交错的巷道小路上慢行,我仿佛穿越到千年前鸾塘书院中,四处都是朗朗读书声。 鸾塘书院是贵州历史上最早的书院之一,始建于宋高宗绍兴年间(1130—1162),距今已近九百年历史。据《思南府志》载:宋绍兴年间(1130—1162年),在城东25公里建鸾塘胜院,清康熙癸酉(公元1639年)举人朱可熹、朱可颐兄弟就读于此。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1755年)废”,石碑尚存。 这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清澈见底的白泥河穿插而过,犹如飘伏在山谷间的绿色的绸带。白泥河两岸数古树参天,有百余棵硕大的乌杨树、枫杨树,形态各异。 在鸾塘村,广泛流传着让他们引以为荣的一位彰名显赫的先人——黎錞,翻开鸾塘黎氏家谱,有其记载:“黎錞,学魁天下,时人称人中俊杰,器承宋主上,钦点状元及第。”黎錞于宋历癸未年(公元1043年)中进士,官至朝议大夫,乃宋朝经学状元、内阁大学士。 在人才云集的北宋,京师黎錞名震朝野,熙宁八年(公元1057年),黎錞出任四川眉州知府,时称“黎眉州”,在任职期间,黎錞十分关心百姓疾苦,经常微服私访民情,百姓称颂其云:“政简而刑轻,仁厚而爱民。”相传苏轼有一首《寄黎眉州》诗云:“胶西高处望四川,应在孤云落照边。瓦屋寒雄春后雪,娥眉翠扫雨余天,治经方及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画趁流年。” 传说宋朝年间的鸾塘寨,当时寨规模宏伟,四周建有围墙,只留一石朝门供人出入,寨内楼台轩榭,雕栏花窗,修建鸾塘书院后,远近才子纷纷云集于此,数条村巷如街道闹市般繁荣。如今,鸾塘、官坝一带还有流传下来的众多古碑、古墓、文献。 <p>这里流传着许多传奇故事,如《黎公旦传奇》、《九姑传奇》、《神奇五龙山》《官坝岩羊子》《缝裙塘的故事》等等,但时光悄然流逝,很多传奇成了故事,唯有鸾塘书院遗址的存在,见证了这一段辉煌历史。</p> 寨后群山起伏,从高处看,那些群山胜似五条蟠龙伏在那里,因此,人们称它们为“五龙山”。而鸾塘所在地则像其中的一条龙将头伸到在这里来饮水,古人称之为“渴龙饮水”。 仿佛这一切的山清水秀、地灵人杰好风水成就了鸾塘书院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