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评:援青松以示心,指白发而旌信——读周瑟瑟《松树下》

赵志成(老中)

<p>  说实在话,我读周瑟瑟的诗并不多。较为有印象地读他的诗是在2年前。那一年他在某诗歌网站论坛中发了一组《瑟瑟2009年近作选》。当时,有很多诗人都在那里玩,热闹了一大阵子。瑟瑟的诗给我的感觉是凝练而深刻。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潜在比较深的地方。有如这首《松树下》。</p><p>&nbsp;</p><p>《松树下》周瑟瑟&nbsp;(2007.1.2.)</p><p><br></p><p>松树下,肉身衰老</p><p>散发山中老虎逃脱世事的味道</p><p>野兽沉默如我的亲人,我生气的父亲</p><p>进了深山</p><p>冬天多事,心中的怨气平静</p><p>进了深山。我的头颅在鸟声中清洗了三遍</p><p>在松树下裸体,做爱的念头早就没有了</p><p>做人的念头也淡了</p><p>清风的教诲,松树的恩情</p><p>我不可能全部领悟,但我发现我的须发全白</p><p>痛楚全没了。只有爱,只有爱的浮云</p><p>在山谷呜呜奔跑</p><p>好像我是个负心郎,人世的不孝之子</p><p>&nbsp;</p><p> 《松树下》全诗只有三段。但是有些人的解读没有深入到作者需要表达的深度而只是停留在字面所陈之象上。其实,这首诗是一首祭奠亲人的感怀诗(这点可以从瑟瑟的《清明》诗中得到印证)。</p><p> 诗的第一段的开头与诗题相同。松树下,松树下有什么?衰老的肉身,野兽般沉默的亲人和进了深山的父亲。“这首诗中的野兽,显然是人性的比喻,诗人虽将复杂的人性比喻为野兽,但他同时又写道:“到了中年我才知道故乡的野兽多么善良”,所以,象征着复杂人性的野兽,在周瑟瑟笔下是一只善兽(白鸦语)”。父亲为什么是生气的?诗人在此进行单向自责。早在2006年,瑟瑟在一首《屈原哭了》的诗作中写道“给我的老父亲!!!想念他”。那个时候,瑟瑟只能“像所有离家的游子,红着脸在故乡的大地眺望/我看见死而复生的屈原/我看见饥饿的父亲代替屈原在故乡哭”。瑟瑟只能“想念故乡的亲人/想念在江边哭泣的你……”父亲的生气是诗人孝心的反衬,是一种逆向的表达。</p><p> 松树下的尘土是有象征意义的。松下尘是对死者的婉称。墓地多植松,人死化尘土。&nbsp;隋代的昙迁在《缁素知友祖道新林去留哀感赋诗》中写道:“我住邗江侧,终为松下尘。”李白在《对酒忆贺监》诗之二中有句:“昔好盃中物,今为松下尘。”诗人在松树下的形态,已然是一只“逃脱世事”的老虎。他的野性在此时此地开始隐遁。</p><p> 诗的第二段,表达了一种虔诚。冬天象征冷和静,清洗象征反思,所有的喧嚣和欲望在松树下被剥得精光。瑟瑟在《灵柩》一诗中写道:“生者对死者的敬畏/来自这乌黑的灵柩”。面对祖上的墓碑,诗人的头脑已被敬畏之神灵彻底掌控了。</p><p> 诗的第三段,是感恩和忏悔。诗人仍然运用象征手法将清风和松树拟人成故去的亲人,将年少时所受的教诲和恩情延长到自己的晚年,恍然在白发苍苍之际,这些教诲和恩情依然立在眼前。戴复古有诗云:松月照今古,樵风送往还。诗人在松树下穿越时空和物境,抛弃了桀骜不驯的虎威和耿耿于怀的纠结,只留下了未能尽孝的忏悔,只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爱。</p><p> 瑟瑟的忏悔是对他自己无奈的纠结:“我寄住京城十年,祖上的坟墓/远在湖南,堂兄代我添一锄新土(《清明》)”。“我与失散的白头翁一起坐在枯树上/一声声叫我们的亲人一声声哭我们的爹娘(《遇见白头翁》)”。这其实也是天下游子们的常态。但是瑟瑟的忏悔不等于他就是不孝之子,其实瑟瑟是孝顺的。读他的《芭蕉》,我们可以看到:“妈妈老了,芭蕉越来越疯狂/我的脸上写着:孝顺之子疯狂叛逆”。孝顺之子叛逆于忠孝不能两全,叛逆于远离故土,叛逆于“不可能全部领悟”的心境。但是诗人的“痛楚全没了。只有爱,只有爱的浮云/在山谷呜呜奔跑”。</p><p> 南朝诗人刘孝标有句:“援青松以示心,指白水而旌信”。我想借来一用,改一字,为题。</p> <p>这是诗人周瑟瑟对本评论的回复。肯定了本文内容。今日回首,网页仍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