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从菩萨顶下来,天色不早了,本想走大智慧路登1080级台阶,又怕太晚就算到了黛螺顶也看不清了,只好坐了索道,领略了又一番景色。 </p> <p>黛螺顶,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 1592) 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1750) ,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改名为黛螺顶,一直沿续至今。寺内山门后立有的两块石碑: 一块立于明万历二十年仲秋,上书“五台山重建佛顶庵碑记”; 另一块立于清康熙岁次辛未仲秋,上书“青峰顶造像建亭记”,对黛螺顶有较详细的记述,名称的演变以及明成化年间重建,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乾隆五十一年都曾重修皆有一一记载。</p> <p>黛螺顶,是五台山东台顶延伸下来的一个小小的山峰,垂直高度只有400米。但站在清水河谷仰望,那坐落于高处与该山峰同名的黛螺顶古刹,相当于一幢130多层高的摩天大厦,要想登顶,绝非举足之劳。登顶之后就看到了黛螺顶的牌楼,石狮和山门了。黛螺顶坐东向西,占地近27000平方米,有殿堂房屋50余间。殿建构筑华美雅致,布局严谨规整,中轴线上依次为牌楼、天王殿、旃檀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宝殿。</p> <p>与其他寺院不同的是本寺有一座旃檀殿和一座五方文殊殿,天王殿供奉的是弥陀菩萨,后面是韦驮菩萨,左右为四大天王。天王殿前门有联云:登螺顶仰观天空眼界自阔,临宝地俯览台怀胸襟更宽。后门联云:证如来地合掌度生演大乘,现将军身持杵降魔护正法。因到黛螺顶有些晚,修行的师傅们已经在打扫卫生,用小推车清理大香炉里的香灰了,看着好大一堆香灰就知道黛螺顶的香火是多么的旺。</p> <p>匆匆浏览了一下,就出了院门,院门随后关闭。看着气喘吁吁爬上来的游客只能望门兴叹,心中暗暗庆幸。心愿达成,决定沿新修的路走下黛螺顶,结果带来了意外的馈赠。从黛螺顶下来,天色渐黑,转过山口,就看到正前方远远的亮光,判断方位应该是北台,向右手边的方向细细看去,又发现了中台和西台的灯光。沿着路一直向下,遇到了一对小情侣和一个独自朝拜的女孩,遂结伴同行,一路有说有笑也不觉得累。走着走着,突然想起坐缆车时看到的绿色玻璃栈桥,就想一探究竟。天随人愿,我们摸黑找到了路,原来是金界寺通向黛螺顶上山之路的玻璃栈桥。我们就趁机朝拜了金界寺。</p> <p>金界寺坐东朝西,两侧青山环护,因建有能海上师和清定上师舍利塔而闻名于世。寺中现有的三座汉白玉塔下,分别安卧着能海上师与他的高足弟子清定上师与清海上师。 金界寺山门不大,装饰华美,“上师塔院”、“金界寺”匾额金光灿灿。</p> <p>回程路过夜色中的殊像寺</p> <p>一天朝拜十座寺庙,十全十美,此愿足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