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游记之三 显通寺、圆照寺、菩萨顶 2020.11

安心

<p>显通寺是五台山首刹,始建于东汉时期(公元68年),它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五台山开山第一座寺院。《华严经》里说,东方清凉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的地形与印度灵鹫峰极似,灵鹫峰又是释迦牟尼向弟子讲经的地方。于是,五台佛国的奠基石——五台山第一座寺庙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连那座山也称作灵鹫峰了。寺院面积8公顷(一百二十亩),各种建筑四百多间,多为明清遗物。他的大雄宝殿、无量殿、显通铜殿和大钟楼最具特色。大雄宝殿,重顶飞檐,巍峨宽大,占地约670平方米(一亩二分)为五台殿宇之最,木雕彩绘,肃穆堂皇。殿内佛像高大,金碧辉煌。五台山的重大法事活动,多在此殿举行。无量殿是我国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高20米,面宽28米,进深16米,从外面看是七间两层楼房,殿内却是三间穹窿顶砖窑,型制奇特,雕饰精细,宏伟壮观,又称无梁殿。 显通铜殿在显通寺的后高殿前,是一座用青铜铸件组装而成的纯粹金属建筑物。它是我国仅有的三铜殿中的一座。另外两座,一在浙江的普陀山,一在四川的峨眉山。不过就其建筑艺术和美观俊雅而言,那两座都不及这座铜殿,而且峨眉山的铜殿早已在战火中焚烧坏了。当地人称显通寺四大怪:“钟楼建在外,山门斜着开。经阁前后盖,殿殿文殊在”。其中第一怪便是“钟楼建在外”。一般寺庙的钟楼都建在寺内,这座钟楼却偏偏建在外面。其原因是明万历皇帝下令把显通寺的塔院分离扩建成了塔院寺,显通寺只好另辟道路,重开山门,并且在重开辟的道路上修建了木牌楼和钟楼。这座钟楼的位置也非常特殊,它建在通往圆照寺、菩萨顶、罗睺寺和塔院寺的枢纽位置上,地处台怀镇寺庙群的核心位置,不仅起着号令全五台山所有寺院的作用,也成了显通寺坐镇台怀、领袖全山的醒目标志。</p> <p>钟楼建于明代,是显通寺较早的一处建筑。它的下层是一个石旋洞,是通往显通寺的要道。上层是高大的木结构钟楼,为两层三檐庑廊式结构,上承十字顶,脊顶四端有四个雕刻精巧的龙头。从上面远眺,层层山峦,簇簇寺庙,历历在目,使人心胸开阔,大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p> <p>钟楼内悬名为幽冥的铜钟一口,铸造于明天启年间,是五台山最大的钟,高2.5米,钟口径1.6米,重达9999.5斤。</p> <p>圆照寺位于显通寺钟楼对面,古称普宁寺。沿灵鹫峰小山瘠,从底到顶石台阶叠叠升高,左拐右折。石台阶通向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圆照寺。明永乐年间建,明清屡修,现今占地面积一万二千六百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八十余间。寺院坐落的地势稍高,所以显得开朗。站在山门前的平台上,俯视显通寺、杨林街,平望大白塔,使人心胸舒畅。此寺的山门特别。一般寺庙的山门是“三门”,而这里的山门是“五门”,称为“五前门”,是五台山寺庙中独一无二的山门。正殿后,有藏式白塔一座,高五丈,四角各设小塔,造型奇特。圆照寺的声誉大,就在这座塔上,它是中国和尼泊尔佛教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塔中藏有尼泊尔高僧室利沙的舍利子。后改名圆照寺,圆照寺原为青庙,后来改为黄庙。明永乐年间,西藏黄教祖师宗喀巴的弟子降全曲尔计来五台山弘扬黄教佛法,就住在此寺。所以,圆照寺又是五台山佛教圣地黄教流传开来的圣寺。</p> <p>顺治爷的归山词很有气魄和意境</p> <p>到五台山一定要去菩萨顶,这座寺庙是顺治皇帝出家的地方,康熙皇帝先后到菩萨顶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菩萨顶山门外牌楼上的“灵峰胜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圣境”,都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菩萨顶东禅院内两座高三米、宽一米的四棱石碑上,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写的碑文,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正因如此,五台山菩萨顶寺院参照皇制式营造,殿宇上覆盖黄绿蓝三色琉璃瓦,金碧辉煌,雄冠五台。全寺占地9100多平方米,有殿堂楼房110多间,布局结构紧凑而有变化。北宋时菩萨顶重修,并铸铜质文殊像一万尊,供奉在寺内;南宋时改建,并将此寺易名为大文殊寺;明朝永乐初年,始有菩萨顶的称谓。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又对该寺进行了重修。到了清代,由于皇帝崇信藏传佛教,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遂将菩萨顶由青庙(和尚庙)改为黄庙(喇嘛庙),并从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清康熙年间,又敕令重修菩萨顶,并向该寺授“番汉提督印”。从此,按照清王朝的规定,菩萨顶的主要殿宇铺上了表示尊贵的黄色琉璃瓦,山门前的牌楼也修成了四柱七楼的形式。这在五台山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自此以后,菩萨顶成了清朝皇室的庙宇。寺庙整体金碧辉煌,绚丽多彩,是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行宫,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 因为菩萨顶在灵鹫峰上,从峰下仰望,菩萨顶前一百零八级陡峭的石阶,如悬挂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宫佛国,琼楼玉宇。爬完石阶,平台之上立着一座四柱三门的木牌楼。牌楼两旁竖着两根高高的旗杆。牌楼之后是山门。山门两边厢房的红墙上,分别开着圆形窗户。有人说这种布局恰似龙头:牌楼的正门是龙口,旗杆是龙角,厢房壁上的圆窗是龙眼,而那长长的一百零八级石阶,则是龙吐出的舌头。这几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菩萨顶山门前的布局特点。</p> <p>康熙皇帝题写的“灵峰胜境”和108级台阶</p> <p>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五台圣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