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课堂的时效性,本周数学组举行了初三数学组同课异构——暨本学期第一次公开课活动。三位老师围绕同一主题:反比例函数中K值的几何意义认真备课,精彩呈现。 </p> <p> 王妙老师以设计精巧、层次分明的导学案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找点——计算——发现,从而归纳出结论。娴熟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确保了课堂环节的紧凑,而用明星图像作为学生选题的新颖方式无疑为课堂增加了许多活力,孩子们在“芝麻开门”的过程中收获了知识也获得了快乐。</p> <p> 高燕老师备课扎实,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数学思考有效结合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课堂中问题的生成,并能以此推进课堂的进程。</p> <p> 石黛辉老师以“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K"值为关键词,通过“K”是什么、“K”的作用是什么?的“温故”再到对“K”值几何意义探究的“知新”最后到“用新”,课堂环环相扣,重过程、重数学思想的渗透。</p> <p> 此次公开课后,及时进行了评课。经过组员们的热烈讨论和认真反思,现将存在问题或建议总结如下:</p><p><br></p><p> </p> <p>1.课堂上要尽量扩大参与面 ,通过游戏竞赛、多媒体恰当运用等想方设法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p><p>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将知识在学生思而不得,急于寻求答案时适时抛出,抓住教育的时机很重要。</p><p>3.构建“以问题为导引,以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的高效课堂,课堂力争呈现“三少”(即教师少说,少记,少写)和“三多”(即学生多说,多动,多查)。</p><p>4.评课时,我们不要只看教师的设计和讲解更要看学生参与了多少课堂活动。将评课的视角由评教师的讲课转移到评学生的活动上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