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我在大陂中学的岁月里</p><p>郑大伟</p><p> 我在1932年2月出生,是广东佛冈县迳头镇大陂新围人。1948年9月在迳头大陂觉民学校(大陂中学前身)专修班读书。当时学校为中共地下活动据点,读书期间受中共党组织教育,参加一些组织活动,在了解游击队缺乏枪支时,我们经过多方面努力,将我村和土仓下村的3挺机枪及数支步枪暗中交给游击队,壮大武装力量。1949年5月30日,北一支四团和佛冈人民义勇大队在取得歼灭范烈光和挂牌径大捷的战斗胜利后,佛冈县二区国民党的乡级政权绝大部分已垮台,二区已基本获得解放。随之,成立佛冈县军事委员会,各乡级人民政府的新政权建立,同时,解放战争进展迅速,急须一批干部充实基层组织和支前工作。军管会考虑解决青年干部需求和小学毕业生的升学读书问题,决定创办一所中学,于是“大陂中学”就应运而生。</p><p> 大陂中学创办时,军管会副主任李适存兼任校长,罗圣伦为副校长,以大陂觉民学校专修班的学生为基础,还有一部分是各乡人民政府选送的民兵,共招收100多名学生,分为两个班。军管会急于培养干部,7月初提前开学。学习内容主要是政治课,学习驻扎在学校的南下解放军先遣侦察分队提供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著作以及党的方针、政策。教唱当时流行的革命歌曲,如《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及跳秧歌舞。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每天早上起床后,自行把背包捆绑好,一旦有命令,随时行动。</p><p> 创办大陂中学时间仓促,没有经费,学校号召大家在学校附近山的边荒地开垦种植玉米、木薯、番薯,在附近村民捐助的水田种植水稻和蔬菜等农作物,将收获成果补贴学校经费和学生生活费用的不足。</p><p> 在解放佛冈、广州前夕,我和20多名同学到支前委员会工作,到乡村发动群众筹集粮草支援过境南下解放军。同时,我当响导,带部队南下解放佛冈。10月中旬,解放佛冈、广州后,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和晚上,先后到烟岭,前所、瑶塘、高岗等地村庄宣传党的政策,开展减租征粮工作。随后,我和郑大山、郑汝宣、郑国仰等10多名同学带枪到县征粮工作训练班学习,经过1个多月学习结束,我分配到烟岭粮仓武装保卫工作。1950年春节后,到乡村开展访贫问苦、春耕救災工作。后来,返校继续读书。</p><p> 1950年底,在全国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踊跃参军的号召下,我在大陂中学报名,被保送到抗美援朝军事干部学校学习和训练,后来分配到野战加农炮师33团,1951年5月,我们的部队入朝作战。</p><p> 大陂中学从1949年创办到1951年底,学校既是教育基地,又是干部军政训练及农垦生产基地。我们这班同学在后来参加工作中,铸就了许多专业人才,为社会各个领域作出许多优异贡献。</p><p> 说明:郑大伟1932年2月生,1949年5月参加工作,1951年参军赴朝作战,1953年随部队从朝鲜撤回国内,转到青岛驻防,后到郑州炮校学习,毕业以后,分配到海南岛。1963年转业到韶关地区,1992年离休。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