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册珍藏版(四)4知青岁月公开版

志华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序&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美篇《永不褪色的记忆 瞬间记录的珍藏》相册,只是本人从瞬间记录的照片中唤起了对东固知青岁月的记忆而制作。并将此册献给我尊敬的领导、同事和朋友的您!</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nbsp;知青的历史,应该是由知青这一代人以自己亲身的经历来书写的。亲身经历过人生这一刻骨铭心的岁月,如今依然健在的我们,如何去唤醒那份人生漫长而又充满酸甜苦辣味的沉淀,整体全面地去回顾和看待这段历史,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如果对这段经历多予以一些关爱和凉解,这样的历史回忆才值得,才更有意义。怨恨太多的历史,不仅经历过的人会悔恨,没有经历过的人也会感到疑惑。从雪山草地战争年代走出了共和国的开国领袖,从和平年代知青群体中产生了今天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这是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所有发起者参与者和经历者都未曾想到的事情,也许这是一种历史的偶然吧。</p><p class="ql-block"> 知青!有着亲身经历的我们对这个名字有着难忘的情感,对那个特殊年代有着苦涩而又甘甜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东固山的知青岁月,是一部绝版的电影,东固山知青岁月是长达四十余年的几经沉浮几番挣扎的历史。是在半个多世纪前那个特殊的年代,下放干部和几代知青人历经艰辛坎坷,顽强拼博的历史。这是一笔能传承能启迪后代人的巨大精神财富。同时这又是一个不愿被人提起,却让人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它改变着影响着东垦下放干部和青年的一生。二十四个春秋的青春奉献,成为了我人生难以忘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nbsp; 本相册以照片时间为序,从2007年接待东固山父老乡亲来吉安参观旅游这一为序按时间依次排列整理的。以近十几年来老同事大小相聚时所摄下的珍贵照片为素材,采用素描、写生的手法。文字注释有助于增强照片中岁月的记忆,所以每组照片并配上了必要的文字注释。相册纯粹是一名普通东垦人的角度,结合照片去记忆东固山岁月中所亲身经历的点点滴滴,所流露的一种情感。</p><p class="ql-block"> 本相册还同时增录了部分老同事老朋友的微信发文,综合制作而成。</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nbsp;由于本人精力和水平有限,难免有些片面和失准、更难以达到以偏慨全之处,敬请各位的您给予鉴凉。在相册的制作过程中,能得到各位老同事、老朋友您所给予的评议、支持与肯定,本人深感荣幸!并向您表达最真诚的谢意! </p><p class="ql-block"> 人到了七老八十年令已别无所求,唯一能感到温暖的,是流淌在我们东垦人心中的那份情结!&nbsp;&nbsp;</p><p class="ql-block"> &nbsp;&nbsp;本相册为本人上山下乡55周年纪念册!也可视为近十几年来部分东垦老同事大小次相聚的“日记”集。</p><p class="ql-block"> (本相册中的部分照片均用“索尼a5100”相机拍摄)</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志华2019.9.23初稿</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 &nbsp;2020.9.23完稿</p> <p class="ql-block">  《永不褪色的记忆 瞬间记录的珍藏》</p><p class="ql-block"> 时间常在不轻易间流逝,知青岁月的沧桑背影在夕阳中己渐行渐远,照片却却为您留存了清晰的记忆。希望本相册有助于唤起您对岁月珍藏的沉寂。</p><p class="ql-block"> 谁会故意远离家乡,充军下放到农村山区?这是形势的所迫和就业的无奈,是历史的偶然。一千位下乡知青也许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一半偶然一半故意”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受《美篇》篇幅的限制,本相册仅选用了一部分较清晰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从2008年11月29号上海文峰大酒店举办的第一次《东垦老同事大聚会》起,到现在又过去了十几年。多年来,居住在祖国各地的东垦老同事,自发兴起的大小聚会跌潮起伏,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影照!</p><p class="ql-block"> 将难忘岁月的记忆留住,</p><p class="ql-block"> 把热血青春的往事念想,</p><p class="ql-block"> 请记住我们的共同生涯,</p><p class="ql-block"> 将“下放”、“知青”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永远铭刻, 铭刻在,你我的心上!</p> <p class="ql-block"> 处于社会底层的知青生活是困窘的。从东固下山后,为了改变以往的贫穷和维持正常生存,就必须进行再创业。</p><p class="ql-block"> 逆境奋斗更能出业绩…,在探索中我们开办了吉安地区旅游总公司,在开创吉安旅游业中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p><p class="ql-block"> 《吉安和谐城乡游》专题活动于2007年3月17日在吉安市和青原区政府直接领导、组织和支持下举办。上午九时整在吉安火车站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启动仪式,青原区东固畲族乡政府选派的近120名畲族代表旅游团,是这次启动仪式的首选旅游团队,又是唯一能参加吉安市二日游启动仪式的代表队。李如琦付市长,徐明区长,黄局等市区领导共同参加了这一启动仪式,到场分别讲了话并祝贺!我旅游总公司独家给予了全程免费的吃住行接待。在每部旅游车上我们选配了一名优秀导游员随车全程陪同讲解,以此举来感恩东固山的父老乡亲。</p><p class="ql-block"> 二天的“吉安和谐城乡游”活动,我们特意安排了东固山父老乡亲代表团参观游览了吉安火车站全貌,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纪念馆,中国佛教禅宗七祖佛地青原山净居寺,吉安钟鼓楼,白鹭洲书院,江南千年古村渼陂村等旅游景点。17号晚上我旅游公司还与代表们举行了文艺联欢活动。</p><p class="ql-block"> 吉安电视台进行了全程跟踪拍摄及专题报道!</p> <p class="ql-block">  在2007.10.27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我和姚桂香作为吉安旅游界特约佳宾参加了庆典,并有幸的在井冈山与特邀的电影大明星于洋、祝希娟、刘世龙、高放、王铁成、郭法曾、葛存壮等演艺人面对面的交谈与拍照。他们是活耀在银幕上,深受亿万观众熟悉、尊敬、人品形象俱佳的电影大明星。饰演英雄王成的刘世龙,当我询问他年令时,他说已经77岁了,也许是年老身材开始委缩的缘故,身材并不高。其中有一位电影女明星高放,在银幕上我对她似乎有些生疏,于是我就特地问了问她“您好!请原凉,我一时叫不出您的贵名来,请问您是……?”她笑着对我说“我叫高放,我演了很多电影呀,象《大河奔流》哇,《舞台姐妹》呀”。是的,《舞台姐妹》中漂亮正义的新闻记者江波就是她。</p><p class="ql-block"> 老一代电影明星平易近人,作风严谨,很有涵养。可不象今天影视界80、90后年轻这一代的什么影星!</p> <p class="ql-block">  凭借在吉安从事井冈山旅游业的良好信誉与基础,到上海后的2009.11.27--29我与中国老年报合作,由国家体协下达全国性文件的形式,在上海市浦东三林镇独家接待并成功完美的举办了《2009年全国老年门球赛》。全国门球赛共有各地36支代表队363人參加了比赛,全国大部分省市,包括国务院,解放军都派出了代表队。</p><p class="ql-block"> 国家体协文件中明确提出了“赛区组委会设在上海浦东新区凌兆路585号浦东新区三林镇人民政府215室老龄委办公室。联系人:薛永祥、晏志华。各代表队请于11月25日至26日中午前到上海市三林镇锦江之星酒店报到。联系人:晏志华13621698446”(国家体协这个文件可在网上查询)</p><p class="ql-block"> 经过实地考察,我们包下了上海就近的三个大宾馆,和八部旅游大巴客车,精细组织和确保了所有参赛代表在上海三天的吃住行安排事宜,以及各省代表队到上海机场、火车站往返接送交通安排及返程飞机、卧铺票,确保了大赛进行的圆满和安全。在大赛顺利结束后的11月29号晚上,我们还特包租了一艘上海黄浦江景观大型观光夜游轮,邀请了上海的有关赛事领导,所有参赛者及工作人员,同时还请了部分东垦老朋友,共同登轮游览了现代都市大上海美丽的黄浦江夜景!</p><p class="ql-block"> 赛后,三林镇政府受委托,以上海体协的名义特为我们设了宴席答谢。</p><p class="ql-block"> 能在上海独家成功的接待好全国老年门球赛各地代表队,成为了我向上海递交的一张江西知青的名片!</p> <p class="ql-block">  《东垦老前辈》</p><p class="ql-block"> 五七至五九年的下放干部和五八年的上海知青是东垦人的老前辈!尤其是五八届上海知青身体力行,为我们后来知青队伍的安定所起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不可估量!</p><p class="ql-block"> 六十二年前的1958年10月初,168名上海男女知青,怀着去江西大工厂工作的憧憬来到了东固山。他们先后分三批从上海乘同次火车到江西樟树站,然后转班线客车到吉安市,再从吉安转客车到当时离东固山最近的终点站,即泰和县小龙官田汽车站。最后再陡步经过四十华里左右的山区陡峭小路。经过二天的日夜兼程,才走进了深山老沟东固山!</p><p class="ql-block"> 当时还处于封闭式的山沟,可不是在上海招工时所说的江西大工厂,没有高楼大厦电灯电话,只有简易木棚和煤油灯,连公路也没通。从大上海来到这荒凉的交通完全闭塞的偏僻山沟,眼见的一切情形面目全非,生活环境发生了断崖式的改变,犹临深渊!</p><p class="ql-block"> 身不由己,只好哑口无言的熬下去!谁知这一熬,竞然就是熬去了人生的几十个春秋!这当中,自然有受到五七年下放干部们言教身传的感染!但更有上海知青自我意志的痛苦磨练!</p><p class="ql-block"> 人在哪儿都得生存!长期艰难困苦的生活煎熬,老前辈们个个磨练出了强壮的身体,成熟的思维,稳重的性格。正因为亲身经历了深刻的磨难,所以他们能设身处地的、用长辈们那样宽厚温暖的胸怀,热情自然地去拥抱和呵护随后而来的一届又一届的后到知青。他们就象对待自己的亲兄弟姐妹那样言教身传,倍加呵护!形成了一种精神传承。 </p><p class="ql-block"> 他们待人亲切,身上很少有一些地方领导干部身上的那种“臭官习”。</p><p class="ql-block"> 被亲身感染的一届又一届后来知青,都亲切称呼他们为“大哥大姐”“老前辈”!也许这就是东垦患难与共的精神所在,老同事聚会“久聚不衰”的情结所在!</p> <p class="ql-block"> 58届上海知青下放的那一天(1)</p><p class="ql-block">-转自陈惠珍口述文章“知青岁月”</p><p class="ql-block"> 我家住在上海涂汇区,1958年在复旦中学初中毕业后,正好碰到57年的下放干部、东固垦殖场“一把手”,我以后的顶头上司李钟远来徐汇区招收知识青年。他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唾沫飞溅,说得天花乱坠:“东固山山清水秀好风光,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老俵淳朴善良。又是革命老根据地,东井冈’美名天下扬。我们垦殖场是国营单位,职工生活有保障……”</p><p class="ql-block"> 我听了不禁心旌摇曳,对东固山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于是报了名。可是,父母却竭力反对,不准我去。我瞒着他们收拾行装:一个铺盖卷,一个装着衣物的箱子,偷偷地随同100多名知识青年,于1958年10月6日上了南行的火车。</p><p class="ql-block"> 当天下午在樟树下了火车,改乘班车抵达吉安,在胜利饭店住夜。记得那晚我们住的地方连灯也没有,到处黑古隆冬。第二天坐班车到了小龙。一下车,许多手持扁担、身扎腰带的人要帮我们挑行李。原来他们都是去年下放到东固山的于部,是特意来接我们的。当时我们叫他们“挑夫”</p><p class="ql-block"> 小龙距东固40华里,没有公路,沿着古老的驿道翻山越岭。“挑夫”们挑着行李,我们跟在后头。脚下崎岖不平很不习惯,脚背被鞋子打起了泡,大腿像灌了铅一般沉重,每走一步都很吃力。这时,我心里悔恨交加,后悔没有听父母的话,恨自己太天真太幼稚。听见有的同伴在哭,我也情不自禁“鸣鸣”地哭了。大家怨声载道,骂李钟远骗子,不该骗我们来受这样的苦。有的同伴坐在地上不走吵着要回上海去。“挑夫”们苦口婆心地安慰我们,劝我们既来安之,说他们去年来时也跟我们一样,时间长了就会习惯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瘸一拐,走走停停,于当天下午来到距东固10华里的三彩住了一夜,睡地铺,吃钵子饭。第二天终于来到了东固。</p> <p class="ql-block">65届吉安知青下放的那天记录(2)</p><p class="ql-block"> 1965年9月23日,星期四晴天转多云。那天,是65届吉安下放小青年人生铭刻在心的日子,也是从此远离父母走向社会的第一天。</p><p class="ql-block"> 上午八点半左右,一百名14-17岁年令不等的吉安男女小青年,来到了吉安汽车站站前饭店门口集合。在一阵鞭炮声中,每个人胸前戴着一朵大红花,在大街两旁夹道欢送的人群中,沿着井冈山大道,阳明路,永叔路,中山路顺时针方向沿街道步行了一大圈,再回到了站前饭店门口,各自登上了指定去东固的客车。</p><p class="ql-block"> 九点左右,在远处父母含泪的目送中,汽车启程离开了吉安市。最老式的班线客车驶离吉安市后,沿着沙石公路经过朱仙桥汽车摆渡口,吉水,乌江汽车摆渡口,白水,白沙,罗坊,再翻过崎岖不平的山路,一路摇摇晃晃,于下午四点左右才到达了东固山汽车站。队伍下车后,沿着路两旁夹道欢迎的人群中行走,到达了垦殖场场部。</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餐后,各分场前来接应的老前辈,热情地帮我们挑着行李,陪同我们一道走进了山沟里各分场。</p><p class="ql-block"> 我是吉安三街下放的,本对应分配在三彩分场的,但分配到水南泉的五街下放人员偏少,于是我等五人被临时改分配到水南泉分场。在离开东固镇的行走路上,大哥们指着前面研究园后面方向的大山说,“水南泉不远,就在前面这大山进去一转弯就到了”。就这样“连哄带骗”,我们走了二三个小时大约十七华里路,最后经过一座淌过小江溪的长长的简易小木桥,便到达了水南泉(地名原叫神坛前)分场。下午,分场举行了简易的联欢会。</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年龄小,又是懵懵懂懂第一次远离家门,离开父母外出。从吉安市到水南泉大山沟两天路途的时间里,眼见的外界一切都显得格外的新奇,好象谁也没有想到这是“走出家门的远离”,谁也没有感觉忧伤,也没听到人哭泣,只感觉象是一次外出旅游!</p><p class="ql-block"> 直到了水南泉分场后的那天晚上,外面一片漆黑了,只见几家房间内只有一盏暗淡的煤油灯。似乎这时候才开始意识到已经远离家门己经回不去的了,心中才感到了一阵阵凄凉害怕,大家有点恐惧的会集到了一起。这时,不知是谁,突然哭着大声地喊叫“我要妈妈……”,大家才似乎突然地惊醒了,于是,一下了几乎所有的人都跟着哭叫了起来,我也跟着流了泪……。</p><p class="ql-block"> 大慨哭闹了一个多小时,哭累了,才各自回到房间去睡觉。</p> <p class="ql-block">  水南泉,人生走向社会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1965年9月24号,在总场大楼地铺休息了一晚之后,15名14一17岁年令不等的男女小青年,从东固镇步行17华里,翻山越岭来到了水南泉分场,踏上了人生走向社会的征途。</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国贫民穷环境差,生存成了第一要素。现实的无奈,对环境的“逆来顺受”已“习以为常”,加上好在大家都年轻头脑单纯,那时候也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与梦想”,这就奠定了我们适应环境磨炼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1965年的水南泉生活环境是十分艰苦的,冬季时连续几个月在食堂吃的是一天三餐的南瓜黄豆萝卜干“老三篇”,男的每月定量42斤大米还不够吃。如今的年轻一代如果再去那样的环境工作与生活,除非是偶尔的一次旅游“特殊体验”,否则,那是一天也呆不下去的。</p><p class="ql-block"> 在水南泉,白天上山垦荒砍树背木头,或赤脚下水田犁田耙田插秧收割。同年令共命运促进了彼此的和谐相处。无论一天有多么劳累,收工后的空余时间仍不空闲。有的会去简易蓝球场打蓝球,或三五成群聊天说笑,或有人吹笛,有人吹口琴,有人唱歌。无论出工收工,处处欢声朗朗,大家不是说笑就是唱歌。似乎都在“糊里糊涂”的生活。在水南泉,颜荣口琴吹得好,我们几个人也跟着学吹口琴…!。有时听说东固镇上有电影看,就三五成群集邀翻山越岭,打手电或借助月光,步行17华里去镇上共大电影院看电影,半夜还得披星戴月地返回到水南泉分场。那个时候没有双休日,但一到星期天休息时,还会上街去东固小镇,或几人相约钻进深山老林去采摘新鲜香菇,松菇,或爬上树去选摘杨梅,采弥猴桃等野果…。或砍毛竹自削扁担。年轻人的精力十分充沛,整天到晚的忙个不停,却没有人会说起疲劳二字。渐渐地好象“遗忘”了家乡,“遗忘”了远在的父母,淡化了远离父母家乡的寂寞之感。人人身上似乎都充满着永不知倦的精力。也许,这就是人生青春年少的特色吧。</p><p class="ql-block">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已进入了”古来稀”年令。试想,人生假如没有这段人生青春磨练的经历,我们这代人的思想未必能这么成熟,体力能有这么强壮,身体能有这么健康。 逆境出强人!</p><p class="ql-block"> 我还是铭刻这段东固青少年岁月的…!</p> <p class="ql-block">  公认的好领导—李老板</p><p class="ql-block"> 东固山综合垦殖场自1957年建场,在历届的总场领导人中,唯独一直最受人尊敬的当属李钟远书记。东垦干部职工都亲切地叫他“李老板”!</p><p class="ql-block"> 他敢想敢说敢干,带领东垦人成功地闯出了一条自主办工业的道路。颠复了垦殖场以往单一农业的经济窘境。他知人善用,在创办工业的实践中敢于发掘和培养人才。让东垦人在创办工业中个个成为了走向社会的有用之才!</p><p class="ql-block"> (1)敢想敢说敢干办工业</p><p class="ql-block"> 1.1969年李钟远从下沙洲分场调到总场任场“革委会”主任,主持东垦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求探索工业发展之路。</p><p class="ql-block"> 他指定成立了工业考察小组,由付主任谢正平带队外出进行工业考察。小组由黄济贤,尹石荪,刘冠石,潘宝昌和晏志华我五人组成,我还被指定负责打借条借钱,保管好现金和所有外出费用的单据。谢正平开玩笑地对我说,我们在外面第一要保护你,你丢了钱我们可就寸步难行了。</p><p class="ql-block"> 1969年7月19号,考察小组一行先到吉安地区、省会南昌市逐级转开好介绍信,然后依次到鹰潭、抚州,德胜关(德胜关垦殖场养鹿种药材效益很好)、光泽、鹰潭、星子县、横峰(横峰纺织器材厂)、上饶、杭州(西湖茶林)、上海、南京沿线考察(后在上海因故取消了原计划的南京最后一站)。在上海时,住在贵州路正红饭店。</p><p class="ql-block"> 单从考察的单位和线路来看,就显示出李老板对考察的安排很有针对性。当考察组回来汇报后,李老板的领导魄力开始显露。他当即拍板,先把机械厂和纺织器材厂办起来再说。</p><p class="ql-block"> 2.他雷厉风行,即从各分场抽调精干人员,年底前先后组成了三个外出实习小组,分别到南昌钢铁厂,横峰纺织器材厂和杭州茶科所跟班实习,当时叫“三路出兵”! </p><p class="ql-block"> 我参加了南昌钢铁厂四分厂的跟班组实习,地址在南昌县罗家集。成员有学翻砂配料铸造的尹石荪,陈耀鸿,潘宝昌,宋祖武,黄思永和我。学制木模的有刘冬根,唐春牛,共计八人。跟班实习了二三个月后,回东固山即挂牌成立了五七机械厂,最初是土法上马从翻砂铸造为起点。五七机械厂简易厂房就设在汽车站对面紧靠东固邮电所与马路平行的一块小开阔地上。因效益不佳,很快就转变为电木粉简易热压生产,做些小产品打火头分电器盖等,后才转为石棉制品刹车片离合器片。从手扳压机到40吨油压机,地点也转移到了共大车库房分三班制生产。一年后新厂房建好,又搬回到了汽配厂厂地。油压机也由一台扩大到了几台,我在新车间高墙上还用新魏体写上了“优质、高产、低耗、安全”八个大字。随后产品又扩大成方向盘、时规齿轮…。几年内,人员和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这就是后来“江西省汽车工程塑料厂”的起源。</p><p class="ql-block"> 五七机械厂从1970年上半年工业起步,1971年改为汽配厂,产品也经过了快速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从翻砂铸造起步,到最早的简易手球,打火头,分电器盖等电木粉热压制品系列、到甲醛树脂石棉制品刹车片离合器片系列、胶布制品胶布齿轮系列、胶布竹木制品方向盘系列、最后发展到聚氨脂注塑汽车工程塑料系列……!成为了在华东汽车工业配件战线上的一盏明灯!</p><p class="ql-block"> 设备也从最早原始的手扳压机,到40吨、100吨油压机……!随着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厂现有加工设备的不足,后延伸到了派员去吉安市电讯器材厂跟班,并委托电讯器材厂用250吨大油压机压制汽车方向盘、后因机床不足,又委托泰和县拖拉机厂对我场大批量生产的胶布齿轮进行铣齿加工。我先后参加了在吉安的跟班压制方向盘和泰和的加工铣齿的质量督察。在泰拖厂,我和罗冬生,谢承欢三人在泰拖蹲点了几个月时间。场部生产办刘振新,钟祥辉也先后到泰拖视察。1971年底,我在泰拖厂蹲点时接到了总场发来的“调场部电影队报到”的电报,才结束了二年多来的工业生产之路。</p><p class="ql-block"> 从1969年的外出工业考察开始,一直到1971年底离开泰拖,然后调回到场部电影队的这二年多来,我亲身感觉到了东垦工业起点到发展的“脉动”。</p><p class="ql-block"> 3.69年6月在总场工业考察小组外出的前一天,李老板召集小组成员在场部开了会。会上,他情深意重的与我们推心置腹畅说了二三个小时。我至今还清楚记得他其中一句语重心长的话:“你看,你叫我们这些从城市来的小青年,整天在山沟里修修补补地球那行吗?”“那有出息吗”?“我们不搞点工业行能有出路吗?”。我想,这就是李老板创办工业的“初心”!</p><p class="ql-block"> (二)在走创办工业的道路上,李老板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各专业有用的人才,这就是东垦人怀念和尊敬李老板的最大缘由!</p><p class="ql-block"> 试想,如果场不创办工业,近二千名青年在山区只能凭劳力上山砍木头下地种田,没有工业等多方面的技能,知青返城后也只能靠卖苦力生存。如果李老板不知人善用,青年人不能在工业技能上施展才智,返城后各人在第二次再创业时,也就不可能凭借各自技能在社会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p><p class="ql-block"> 东垦知青返城后为了自己和下一代的脱贫生存必须进行第二次创业。在城市生存创业中,人人凭借着在东固山艰苦创业岁月中所磨练出来那种不畏困难的奋斗精神,凭借着在多年实践中所学到的技能,在各地初露锋芒,各显神能。在二次创业中,外出闯荡的他们,大都被公司被医院被老板高薪聘请,有的甚至用赠商品房等高档奖励方式被聘用,他们成为了专业技师、工程师、医师、有的当上了大学院长……,成为了各界技能的精英!据我很片面的了解就有:肖昌茂,熊国威,林健铭,袁顺源,周建,尹石荪,周永雄,唐衍袁,杨安,罗秋明,谢承欢,刘大猷……,更是有高举父辈旗帜的东垦二代人,在各地的才能施展。</p><p class="ql-block"> 遍布在祖国各地,东垦人个个智慧超群,技术作风过硬,勤奋好学而永不知疲倦,向社会递交了一张张满意的东垦人名片!</p> <p class="ql-block">  2008年11月29号,在得到好几位朋友的支持下,我经过了连续二个多月辛勤的电话扩展联系后,在上海文峰大酒店首次成功地举办了《东垦老同事第一次大聚会》! 这是在上海的老同事分别了几十年后的首次相聚会见!</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漫长而又短暂,漫长得恍如隔世,短暂得又如弹指一挥间。相聚的那一天,刻满岁月沧桑的老同事脸上依然流露着昔日青春的笑容。当年豆蔲年华的少男少女们怀着人生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情,下放来到了偏僻的东固山,才有幸成为了今天彼此一生有缘的战友!</p><p class="ql-block"> 当年下放时同乘的是一部车,同饮的是一溪水,同吃的是一锅饭,住的是同一屋檐下的简易房。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你我以成熟睿智替代了当年的年少轻狂,昔日的苦难经历已化成了今天的精神财富。几十个春秋风雨岁月的浸润早已蜕去了当初的青涩和幼稚,如今相聚在眼前的竞一个个己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p><p class="ql-block"> 岁月的流失淹没不了患难往事的记忆…! 大家动情地眼含着泪花,相互倾诉当年东固岁月的情景,紧紧地握手和拥抱…!</p> <p>  东固知青岁月早已往事悠悠,但谁能告诉我?时间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东垦老同事为何今天依然铭刻着那岁月?难道是祭奠那逝去的青春?讴歌那与国家同命运共沉浮,历经沧桑的人生标识!</p><p> 当年生活在那偏僻的山沟,住房是极其简陋的。尤其是五十年代的老前辈住的是原始的简易木棚,一年都难吃上几回肉,淡季时几乎天天是“南瓜萝卜干黄豆“老三篇”……。直到七十年代场大办了工业,生活环境才稍有改观。最早时外出只有坎坷不平的小山路,更不可能有小汽车。那时候谁家能有一部旧自行车代步,就己经是相当奢侈的高档品了!</p><p> 如今大都住上了现代楼房、小车、手机、吃穿早已样样不用愁。老同事间相互宴请,自掏腰包花钱几千元也不眨上一眼…!</p><p> 知青的特殊经历是可遇不可求的,知青欲说还休的故事,唯知青所有!生命因记忆而存在,如果完全没有了青春的记忆,生命将失去了鲜活的意义!</p><p> 岁月年轮的深处往事,情何为堪?!</p> <p>  2010年3月28号,东垦老同事150余人再次在上海文峰大酒店举行《东垦老同事第二次大聚会》!被东垦人亲切的叫“老板”的李钟远书记,特地从吉安专程赶来参会,并致以热情洋溢的祝贺。老同事又一次沉浸在激动相会中!</p><p> 香港贾智明,北京周建,山东丛战国,袁顺源,南昌马桂林贾志珍夫妇……也赶来了参会!</p> <p>(转自:熊国威的微信发文)</p><p> 李钟远是东垦人敬重的领导,在他长期住院期间,许多人经常去看望,带去他爱吃的菜,匍匐侍奉。从美国和加拿大回来也专程赴吉安探视,情恩浓重,言语难尽……。</p><p> 特别是在李钟远的告别追悼会上,人心归向,众意昭昭!当时,沈丽萍是头一天刚吉安回到上海!听到李钟远逝世马上又买火车票,再去送老人最后一程。我在南站上车碰到她,无比感慨,她说:我不去心里过不去…</p><p> 时值冬至,叩首缅怀,是为祭!</p> <p class="ql-block"> 我们怀念过去的东固岁月,因为那里是我们曾经安放、祭奠青春的地方!那里是我们曾抱团生存,患难与共之地!那里是我们曾同饮一溪水,同吃一锅饭,同在一屋檐下住的笫二故乡!在那里我们有了共同的语言和喜思哀乐!</p><p class="ql-block"> 在那里,还有世袭繁衍至今居住的,可敬可爱的东固山父老乡亲!</p><p class="ql-block"> 对于上山下乡,有大唱赞歌的,有大加挞伐的,有说青春无悔者的,也有说岁月心灵创伤的。各抒己见,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这是特殊年代产生的特殊的一代人,若干年后,历史早晚将会作出正确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就知青自身来说,上山下乡这段充满苦难和辛酸经历的记忆是深刻的?谁能割断这段历史?知青人生无常,但天理有常,我们应去无常存天理,活出潇洒的自我来。知青这面历经沧桑的旗帜,将永远飘扬在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心中!</p> <p class="ql-block">  东垦老同事历次大聚会坚持AA制,人人自愿,个个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在这里,注重的是兄弟姐妹的岁月友情,相互关爱,杜绝炫富显势。在这里,没有职务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之分,都是知青,都是老同事老朋友。在这里,只能默默无私地的个人奉献,没有索取和报酬。</p><p class="ql-block"> 真诚感谢熊国威,王竞雄,江吉祥,章丽芬,张秋芦,杨菊英,谢承欢,蔡小艾,刘俊德,钱文娣,陈崇华,张国新,张凤娣,沈丽萍,陈志生,刘舜,陆有坤,吴桂兰,杨浦东,潘骅,徐敏……等老朋友,在东垦老同事历次的大聚会筹备工作过程中,所发挥的团队协作和奉献的精神,所给予的热情支持和具体工作的参与,是每一次大聚会安全有序进行的有力保证!</p> <p class="ql-block">  在上海的东垦老同事一行28人,相邀统一从上海乘火车到吉安,重游第二故乡东固山。</p><p class="ql-block"> 2010.5.17早晨到达了吉安火车站,老前辈老同事张凯淦沈玉妹夫妇,杨坤昌,李云平,罗冬生,张卫国等人早己在吉安火车站热情迎候,给了大家的一个惊喜!张凯淦沈玉妹并在就近宾馆安排了早茶早点。让我们倍感老同事间的亲切和兄弟姐妹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早餐后,大小车一道前往东固山!</p><p class="ql-block"> 这次东固山一行,受到了青原区政府的高度重视,青原区旅游局李局长受青原区委书记、区长委托,也亲自专程开车提前在东固乡迎候。中午,李局长会同东固乡政府兰乡长等领导在乡政府设宴,给予了热情地款待。并且在吉安进东固山的沿途公路上还横挂了“欢迎上海回故乡探亲的朋友”等大幅红布标语!气氛热情、真诚、亲切、温馨!</p> <p class="ql-block">  去东固山的第二天,即2010年5月18号,青原区政府领导还指示渼坡古村等旅游景区管理处,特地为我们上海东固山一行开放景点,门票免费!</p><p class="ql-block"> 知青第二故乡政府领导的细致安排,使我们所到的每一个人心里都感受到了一股温馨的暖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电影成了山区干部和知青人很受人欢迎的文化生活支柱!成为了东垦人岁月的深刻记忆之一。</p><p class="ql-block"> 东垦场部电影放映队自成立以来,先后放映员有:一代谢正平、罗步兰、耿干棋、罗宝珍,二代周建、晏志华、姚桂香。那时候放映员工作并不是单一的。其中罗步兰、周建、姚桂香就属于兼职“五大员”、即放映员、广播员、机要打字员(打字、文件印发)、收发员(信件报刊收发)、服务员(场部招待所来客接待安排)一兼五职。罗步兰还兼有街上的东垦书店门市工作,所以工作是很辛苦的!</p><p class="ql-block"> 场部电影队在1962年10月成立时只有一台35毫米的解放103C移动式放映机(属部队下连队流动放映的简易机型),后增加了一台16亳米的老长江牌放映机。随着影片规格的扩大,74年后陆续添置了南京新4型16毫米,和8.75亳米的江光牌电影放映机。</p><p class="ql-block"> 为商议共大礼堂重新改建成电影院一事,我曾与东固共大的梁、陈校长多次交谈,提出了改造后的共大电影院资源共享方案,即每场电影免送一定比例的电影票给共大,以视为租金。但共大领导担心改造成电影院后,共大礼堂就会在事实上永久地成为垦殖场的了,故迟迟未明确答复。在宋青林场长的亲自领导和果断的规划下,在行办主任罗相平的热心组织操办下,并经过从兴国和浙江请来的土木工程师傅的共同努力。自主设计,在场部篮球场这块场地上,用了一年不到的时间,于1973年底成功地建造了一座长40米宽15米1000座位的“东垦电影院”,1974年3月正式运营。从挖地基打桩到电影院的座位等设施完善的规划,在几百个日日夜夜中,无一不与有关热心人员的心血浇注在了一起。从此,结束了东垦人露天场地放映电影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时值改革开放,国家电影的全面复苏,一大批电影译制片不断的涌出。那时候还是计划经济,单位之间没有什么竞争,走到哪讲究的都是走关系。我们也非常重视利用山区木材茶叶等土特产资源自费或公费的打通了与县,地,省电影公司关系。加上我们的勤走访密切化联系,得到了各地同行的热诚支持。紧缺的新电影拷贝常常会抢先取到东固山放映!我经常取到尚未开封启用的16和8.75毫米甚至35毫米的全新电影拷贝。东垦电影的快捷上映,不仅在东垦人的心目中,就连吉安地区电影界内部都造成了很深的印象。我们常直接越级到省电影公司发行科联系,利用全省排片计划时间和中影拷贝发行到达江西的时间差,提前到省公司提取新影片,抢先在东固山放映,然后再立即转送到吉安或赣州地区电影公司去按计划排片!好在东垦的司机大都热心于电影,可说是几乎司机个个都与省电影公司片库余永洲,发行科长梁再礼,刘芳和地区电影公司发行科陈星,胡天怀等都熟!连当时吉安地区电影公司内部都在流传说,“东垦电影队象是省电影公司的私生子待遇”!</p><p class="ql-block"> 东垦电影院观众多,考虑到换场观众进出拥挤的安全问题,每遇到火爆影片的上映,观众进场的数量我们都严格控制连加座和站票在1200张票之内,却常常一晚需要连续放映三场才能基本上满足需求。每当电影换场时,可真是把电影院的四周堵得水泄不通!</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在较偏远的三彩分场,六渡分场,富田化工厂设了定期的流动放映点,在水电站,制尺厂,茶厂增设了临时放映点。后来连附近的兴国贺堂器材厂,白云山水电站都来找总场李书记,要求给他们也增设一个放映点。白云山只是破例地去放映过《侦察兵》一场,贺堂却几乎每月至少去一场。</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电影几乎成了东垦人对知青岁月最深刻的记忆之一,是山区文化生活中唯一的支柱内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影片的发行</p><p class="ql-block"> 我从事电影放映工作有十五六年了,还参加了全省放映技术统考,获得了通过比例很小的“放映技师”二级证书。对电影工作是很热爱的!</p><p class="ql-block"> 中国电影的发行放映是按国家、省、地、县四级管理的。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负责统一发行和管理在全国上映的中外各类影片节目、拷贝,安排影片拷贝的洗印、供应和调度。统一安排全国性的重大映出和在国内举办各种电影周活动。全国大小放映单位最高时达到八万多家,其中乡村有四万多家。</p><p class="ql-block"> 听省公司发行科朋友介绍,省公司负责全省35毫米影片拷贝的发行调度,地区公司负责各县市影院,地直厂矿电影单位的35毫米影片拷贝在调度时间内的安排,县公司负责16毫米和8.75毫米电影拷贝的调度与安排。每月的拷贝调度计划在前一个月就己提前下达,然后按计划将拷贝逐级送达。以35毫米拷贝为例,江西省一般只有3至5个拷贝在全省流通放映,所以拷贝使用週期长效益高。那个时候的文化生活十分单调,每新影片一到,在省电影公司放映厅,省委党校八一礼堂和省军区,首家特供内部试咉是必须的,特供票也只发送到“省委省政府两院和省军区”。然后再正式投放到南昌市各影院,以及全省各地区陆续公映。一般是三个地区(赣州吉安宜春)只投放一个35毫米的电影拷贝。所以,新片轮到地区上映一般要晚半个月到三个月时间。</p><p class="ql-block"> 省公司调度到各地区的影片拷贝一般留有三至七天机动的途中发送时间,以确保拷贝调度的准确性。我们常能提前到省公司取片,在关系友好的前提下,打的就是这个调度时间差。比如电影《保密局的枪声》对我印象很深,我们取到的是一个尚未启封的全新拷贝,放映后只要求我们必须在五天之内送达到头家单位赣州地区电影公司即可。这就是我们的电影常能提前上映的缘由。</p> <p class="ql-block"> 电影《卖花姑娘》在东固共大操场公开放映,观众超万人,创下了东固电影史上的观众之最!</p><p class="ql-block"> 文革中后期,除八大样板戏电影外,故事影片还是很稀少的。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在全国火爆上映的同时,在东固山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听省公司发行科梁科介绍说,当时全省只有三个电影拷贝,排片时间紧且周期很长。为了让观众尽早能一饱眼福,我们主动与兴国县电影院梅经理取得了联系,采用连夜串片法上映。李老板特地指定郭唤武驾车去兴国取片。郭师傅眼明手快,开着新解放牌车从兴国到东固山的崎岖山路上一路奔驰,一个多小时便从兴国将影片送到了东固放映场地。</p><p class="ql-block"> 由于影片《卖花姑娘》在观众心目中期盼已久,如在室内放映根本无法满足需求,弄不好还会出事!安全问题就成了当时最大的忧虑。为此,我们与公社,共大及派出所共同商议,最后选定在共大操场公开放映!</p><p class="ql-block"> 那场电影的观众人数大大出乎我们的预计,实际到达现场的观众竟突破了上万人。一个不亚于足球场面积的共大操场,四周竞然被观众全站立的水泄不通。听说还有从深山老林中走出来第一次看电影的老人!保守的估计观众至少有一万二千人。</p><p class="ql-block"> 这是1973年10月下旬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2010.5.18,经过了不到一天时间紧张地的电话临时联系和邀请,于当天下午在吉安白鹭宾馆三楼餐厅,成功地举办了《东垦老同事第三次大聚会》。</p><p class="ql-block"> 在吉安市临时举办的这次大聚会,前来参加的人数达140余人。老领导老前辈李钟远书记,罗相平,王九生,王春槐,杨坤昌,龙孝舜,胡道龙……等到场与大家相聚!李老板,李云平还在大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p> <p class="ql-block"> 汪阿姨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汪素君,东垦人无论年令大小,大家都习惯尊敬的叫她“汪阿姨”。</p><p class="ql-block"> 2010.5.18下午四点左右,我们正在三楼餐厅忙碌准备着大聚会的事情。宾馆的服务员上来说,楼下大厅有一位老人静静地坐在那儿,好象是找你们的吧!听到后,我们几人二话没说,赶紧跑到楼下大厅,见到的竟然是腿已不便行走的汪素君阿姨。只见她一人静静地坐在那木椅上。我们都感到十分惊讶惊喜,怎么……?</p><p class="ql-block"> 汪阿姨说,我在墩厚听说你们在这儿有个聚会,我就请人帮忙叫了一个出租车赶到这里。这位司机很热心,从墩厚直接开车送我到这儿后,还扶我下车,帮我找了把椅子让我坐了下来。听她说完后,大家都十分的感动。于是史国安,张卫国,刘俊德等,我们五六人连人连木椅一直把她抬到了三楼餐厅。</p><p class="ql-block"> 到了大厅后,汪阿姨见到了这么多老同事,开心地笑了,并与大家激动的交谈着!</p> <p>  平凡小事,情深谊重(转自:刘吉星的微信发文)</p><p> 汪素君是58年上海知青。她虽读书不多,却很有见地,为人热情,实在,做事勤奋,用心,是我们敬爱的东垦老前辈,好大姐。东垦的知青,无论是与她同批下放的,还是后面来的知青,都喜欢亲切地叫她汪阿姨。</p><p> 记得我们在水南泉分场时,厨房有个大的老虎灶,灶上有二囗大锅,前锅用来蒸饭,后锅上面垒了个方形的水泥池,是燒水给下班回来的职工洗脸,洗澡用的。那水池可不简单,能装30多担水,汪阿姨每天用一对装80一一9O斤的大木桶,从厨房后,下近百个土坡阶梯到东固河里装满水,再挑着两大桶水一阶梯一阶梯爬到厨房那水池,直到装滿水。这可是一个强壮男劳力干的活,汪阿姨就这样默默地无怨地干着。直到有一次汪阿姨的脚扭伤了,分场才加配了个助手。有人问她:“为什么不早要求分场加配个人?”她还是那句话:“我还年青,能做的事,能做的事,也不好要求二个人来做。分场男的上山砍木头背木头,女的种坑田,都辛苦的。下班回来能用上热水洗脸,洗澡,会舒服点。”这就是我们的汪阿姨,多善良,多温馨的话语。</p><p> 记得有一次,68年吉安知青史国安,坐在厨房的餐厅吃饭,总是皱着眉头,像是难下咽的样子。汪阿姨看见了,走过去问他,知道小史牙痛,忙安慰他,并要他等几分钟再吃,说完,进厨房蒸好了一碗鸡蛋给小史送来。这位下放才几个月的小青年当时是一边吃着蒸蛋,一边眼眶里出着泪花。</p><p> 工塑厂搬墩厚后,我们,和汪阿姨成了一墙之隔的邻居。这时,她虽然己经退休了,但总会有些厂里的同事,朋友去看望她。这也是汪阿姨最高兴的时候,她善于燒菜,喜欢烧菜的特长又会发挥出来,让大家品尝美味道的同时,又可聊聊家长里短,过往与现在的生活,大家总会在一片笑声中离去。</p><p> 汪阿姨和我们家的关系,那更是“远親不如近邻”。她只要是燒了特色小菜,就会敲门送我们一碗尝鲜,让我们又能品味到她当年在厂厨房燒菜的那个味道。</p><p> 我们也会帮她做些力气活,诸如换液化气罐,上粮店买米,市里县里买东西等等的一些事。汪阿姨那时是一个人生活,有时也会寂寞,妻子林五一和俩小孩每天就会到她家串门几次,一进门,嘴里也是汪阿姨,汪阿姨的叫着,直叫到她答应。</p><p> 1998年我们全家在上海定居后,我们夫妻只要去吉安,必定给捎带点上海的特色小吃给汪阿姨尝尝,而她呢,每次总会说:“又吃到正宗的家乡味了。”一边吃着还会一边给我们讲厂里的故事,又是什么谁家的孩子结婚了,谁家又添了孙子,孙女,老同事老朋友谁又来看望过她等等一些话题。我们也会与她聊些自家和上海朋友家的一些事情。说着,讲着,她总会嘱咐保姆燒上几个菜,邀请我们和她一起吃顿饭。在汪阿姨的盛情之下,我们也是恭敬不如从命。</p><p> 东垦之间这情,这谊也在下一代儿女身上传承着。记得大儿与上海小姑娘去庐山等地旅游结婚,二人绕道吉安墩厚看望汪阿姨。当时,汪阿姨十分高兴,并祝福他们。接着嘱咐保姆上街市上买了二碗特色小吃一一吉安炒米粉,给他们新婚夫妻吃。要他们尝尝家乡的味道,并嘱咐他们不要忘了家乡。</p><p> 这就是人世间的情,人世间的爱,愿这情这爱在东垦人中天长地久。</p> <p>  在大湖坵伐运木材的日子里(转摘选自彭恩群微信发文)</p><p> 一九六六年十月。深秋的山谷,风卷着黄叶飒飒作响,羊腸似的青石小道,蜿蜒在陡峭的崖壁上。树木掩盖了整条小道。我们一行18人挑着行囊在绿蔭中气喘地弯着腰,一个一个地向九层岭的峰顶上爬,好不容易爬上了峰顶。山顶上有一座供人歇脚的风雨亭,旁边有一拣简陋的土坯房,已破败不堪,四周被一望无尽的起伏的山峦环绕着。从山谷的缝隙向北方仔细辨认,富田,木湖等村还能隐约看到。大家都散乱地坐着,风呼呼地从耳边吹过,灌木丛发出飒飒的声响。人们心里像压上一件沉重的东西,谁也不愿意说话。太阳已逐渐西移。我肚里一阵辘鸣,感到饥饿,就从包里掏出早上食堂买的几个馒头,毫无顾忌的吃起来。</p><p> 这次我们去东固大湖坵伐运萝是要接受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二是要完成伐运200立方米萝卜木的任务,必须年底完成。其队伍由6名五七年下放干部,11名广东籍工人,一名吉安知青组成。我是队伍中唯一的知青。年令刚满18岁,是属于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时间短,任务重。社教工作组组长隽开佑要求我们一定要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刘正贵同志是富田生产队付队长,黄有根同志为正队长。(富田生产队是东固山垦殖场的直属队,相当于分场一级)他看见大家闷声不响,首先打破了沉闷的气氛同志们,大家先吃东西,休息后抓紧赶路,争取下午三点钟左右赶到水南泉分场大湖坵生产队。大家象从梦中喚醒似的,迅速在包里掏出馒头狼吞虎咽的吃起来,稍息片刻,大家又无声的站起来,一行人又沿着小道向山下走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10.5.23在吉安九洲酒家宴请李老板老领导、老同事老朋友!</span></p> <p class="ql-block">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随着场办工业的兴起,在各行各业学习钻研和勤奋实践中造就出了不少的人才!</p><p class="ql-block"> 林健铭(机械),熊国威(化工),袁顺源(电器),张凯淦(销售),张涛(制茶),唐衍袁(医师),彭恩群(木制品),阮林福(电力),程同(机床),李愿安(柴油机),周建(大学外语),周永雄(模具),尹石荪(自动化设计)……,真是人才辈出,数不胜数!</p><p class="ql-block"> 被江西财经学院教授称誉东固山为“藏龙卧虎之地”!</p> <p>  转自贾智明《问斜阳》 </p><p> ——2013.4.25于香港</p><p>问斜阳——那叮咚的山泉, </p><p> 你流向哪里?</p><p> 那飘落的松针,你落向何方?</p><p> 那漫坡满枝的山茶花, </p><p> 你几番凋零?</p><p> 还有那,我心中的明珠</p><p> ——电站的水轮机是否依然欢唱……</p><p>我们的林场、茶山、汽配厂,</p><p> 你是否容貌依旧?</p><p> 我们的医院、学校、电影院,</p><p> 我总是常常把你梦想。</p><p> 我英俊阳光的兄弟啊,</p><p> 如今你们可安好?</p><p> 我美丽温柔的姐妹啊,</p><p> 你银铃般的欢笑总是萦回在我耳旁……</p><p>斜阳告诉我——</p><p> 我们坎坷,都从未惧怕一次次的失败,</p><p> 我们困顿,都从未埋怨命运而彷徨。</p><p> 曾经苍凉的岁月,铸就了一团不息的烈 火,</p><p> 悄然傍额的皱纹,至今还是那熟悉的脸 庞。</p><p> 步履蹒跚的身影,仍显露坚定的信念,</p><p> 平添的丝丝白发,依旧那样灿烂辉煌。。</p><p> 一辈子铭记的,是那逝去的岁月,</p><p> 一輩子刻骨的,是那曾经的沧桑。</p><p>天空是碧蓝碧蓝的,</p><p> 溪水是津甜津甜的,</p><p> 远山是碧绿碧绿的,</p><p> 我们东固山兄弟姐妹的心啊</p><p> 一颗一颗都永远是暖暖的……</p><p> ——就像那通红通红的太阳!</p> <p class="ql-block">  在大家的期待、鼓励和支持下,《东垦老同事笫四次大聚会》于2013.5.28在上海文峰大酒店得以顺利举办。</p><p class="ql-block"> 第四次上海大聚会迎来了从各地专程前来上海参加的老同事,他们是:山东丛战国,大连李世斌,西安张正英,杭州温常域任冰琳夫妇,叶金铭王子美夫妇,南昌马桂林贾志珍夫妇,李願安王梅芳夫妇,林曙光,吉安唐衍袁,罗冬生,尹昌义,彭根瑞,李三妹,殷坤凤,胡玉珍,姚月兰,王吟…等。</p><p class="ql-block"> 上海老同亊真诚地感谢你们,热忱欢迎各位您的到来!</p> <p>  2014年5月26日,居住在吉安的水南泉分场老同事相邀前往东固山故乡重游! </p><p> 在吉安至东固的行车途中,相别已久的同事们在车上亲切的相互介绍交谈着,各自介绍了近几十年来的情况,畅谈了久别的感受。到达东固后,大家游览了林场,场部,三彩,茶厂,水电站。并一道去了东固山敬老院,找到了和看望了曾遭受了政治打击,精神上受到了严重刺激的水南泉老同事肖师策!令人感动落泪的是,肖师策脑子虽遭到了严重损害,已不能正常言语,人已经消瘦的不能再瘦,面目也全非了。但看得出,他心里还是兴奋激动的!在离敬老院大门的七八几十米外,他远远他见到我们集体向他走去时,两手就一直不停地招看,脑袋不停地点着,直到我们到了他面前,他的动作仍然是象机器人那样机械地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那么永不停顿的重复欢迎的动作…。大家给他送去的一袋袋食品,他一一紧紧地含咬挂在嘴下。也不知大家问候他时,他听懂了没有。如果不是东固敬老院院长的介绍,同去的我们二十多位水南泉老同事,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认得他就是肖师策!见到眼前消瘿的,面目己全非现状的他,让我忍不住的泪水流了出来!我即联想起当年在水南泉时,见到他那可怜妈妈的情景!他爸爸刚解放时就早己作现反枪毙了,独子的他下放后,在吉安只留下了那孤独可怜的妈妈。我们见到他妈时,他妈妈的背已经弯驼的不能再驼了,她却能曾二次从吉安走一百多里路到东固山水南泉,找他儿了偷偷的要了一小袋能维持生存的米,然后再背回去吉安吃。我与肖师策,胡楚贛,彭庐初四个人同住一房间,他当时请我们不要把此事告诉分场的其它任何人。当年他是一个多么帅气的小伙了,秀气且脸上白里透红,一双大而有神的眼睛!可就是因为出身而蒙难。</p><p> 1969年6月的某一天中午,在长塘垇生产队,总场政治部主任朱云致来到队里,突然通知下午停止出工,开群众紧急大会,现场宣布了“肖师策在吉安贴过反动标语”,转眼之间他就成了现行反革命。然后年轻轻的就被送去了最偏远的三彩年坑,接受革命群众监督批斗。据说到年坑后遭到了“造反派”个别人又批又打,常因没有完成人为加罚的劳动任务还挨饿不许吃饭,以至大脑被精神刺激!后他又逃到外面流浪乞讨了多年,无人认领。听说最后还是小湖南佬曾庆奇好心收养在家,才捡回了一条命!</p> <p>  摘选自罗相平《忆东垦峥蝾岁月》段落</p><p> 1958年春节前,东固镇、六渡、三彩、水南泉,下沙洲的河溪边,山脚下用木板、竹子,因陋就简搭建住房,建立生产队。随后,下放干部家属来场,住在附近老表家,自付房租。各生产队,经营国有林和东固乡划过来集体所有山林、田地。造林、育苗、垦复油茶林,种水稻、养猪、养牛、养蜜蜂、养安哥拉免,还在大乌山饲养新疆组毛羊;开办酒厂生产白酒、杨梅酒。</p><p> 当时东固山,不通公路,山里的粮食、茶油运出去,外面的商品运进来全靠人挑、马背。运输局支援东是一辆汽车,只能开到小龙宫田。机关单位援助的生产资料、生活用品,全靠下放干部肩担、背扛运到东固。</p><p> 1969年4月,李钟远任场革委主任…</p><p> 1970年10月,上级工作组来场,按老中青三结合组建党委,李钟远任党委书记,陶卫东任副书记。…</p><p> 一批技术,熟练业务的职工队伍脱而出。农业;李圣青、钟昌騰;林业:杨坤昌、温常域、欧阳恩荣;茶厂:张涛;汽配厂:林健民、熊国威、袁顺源、罗冬生、尹孙白、唐小毛:电站:阮仁福、刘厚柏、陈祟华,医院医师:李志刚、秦启彬、唐衍袁,.他们都成为技术骨干力力量。 </p> <p>  (转自:刘吉星的微信发文)</p><p> 看 电 影</p><p> 我们64,65年下放在东垦水南泉分场的小青年有二十多个。那时,一天辛苦劳作后,最盼望的就是看电影了,只要听说东固放电影,立即就拨动了小青年活泼好动的那根弦,分场十来个男女青年一吃好晚饭,就会相约,三五成群的来到富水河边(东固段),走过那座由三根衫条木一组,分三,四组搭在二根木桩上的简单木桥,桥对岸是安乐公社,那边有条羊肠小道,弯弯曲曲17华里的土路通往东固镇。有时木桥被涨水冲倒,我们这些小青年就脱了鞋子,高卷裤腿,赤着脚,踩着鹅卵石,河沙过河,大家一门心思只想着看电影。</p><p> 回来的路上,大家一边走着还一边议论电影中精彩的片段,17华里高低不平的小路,山高树密,少有人家,如没有月亮的天,伸手不见五指,小伙伴们那管这些,都沉浸在难忘的内容之中。等回到分场,己是夜半人静。</p><p> 说到看电影,最难忘的的看影片《卖花姑娘》,那是七十年代初期,我所在的东垦柏木岭林场的老少幼们吃好晚饭,三个一伙,五人一群的走在场边上的固崇公路上,都兴冲冲的去东固街看电影。</p><p> 据说,今天放的是外国片一一《卖花姑娘》。当时,外片可是奇货,平时难得一见。朝鲜影片《卖花姑娘》是在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校)外的那个大草坪上露天放映。我和大猷,天白,三毛,灯灯,黑皮,金生一伙林场的年青伙伴来到放映点。大草萍上己是人山人海,东固地区的三彩,六渡,茶场,南龙,敖上,古竹等厂村的人,真是十里八村,看样子有超万人,可比肩东固最盛大的庙会一一二月二。</p><p> 电影还是青年男女的月老。我和妻子林五一,从相识到相爱,可以说是靠知青牵线,靠电影作媒。二人同在柏木岭,我在林场,她在茶场二隊。那时工会一星期至少会发次电影票,好心的同事们总会成人之美,帮我们俩人的票换成邻座,这样,在看电影的同时,又增加了“零距离的接触与了解。东垦人真是善解人意啊!</p><p> 记得还有一次,看日本影片《望乡》,主要是讲日本女子阿信传奇的一生。影片打破了文革以来的教条,疆硬模式,而歌颂了一位风尘女子。据说,当时影片在全国争论较大,还是邓大人批示:“奇片不奇,全国放映。”这样,我们老百姓才有幸目睹。</p><p> 电影丰富了东垦人的生活,增添了东垦人的知识,增强了对外界的认识了解。对东垦放映员的辛勤负出,我深表感谢。真是辛苦我一个(放,取影片人),丰富东垦人。</p><p> (刘吉星 供稿)</p> <p class="ql-block">  转自杨坤昌《忆老友》</p><p class="ql-block"> ——(欣闻东垦老同事聚会沪城有感 </p><p class="ql-block"> 而作,聊表祝贺)</p><p class="ql-block"> 垦友欢聚黄浦江,</p><p class="ql-block"> 忆昔往事话沧桑。</p><p class="ql-block"> 当年热血青壮少,</p><p class="ql-block"> 开拓拼搏东井岡。</p><p class="ql-block"> 经风沐雨数十载,</p><p class="ql-block"> 峥嵘岁月铸辉煌。</p><p class="ql-block"> 血汗洒向红土地,</p><p class="ql-block"> 同甘共苦情谊长。</p><p class="ql-block"> 鬓白重温创业史,</p><p class="ql-block"> 感慨欣慰也荣光。</p><p class="ql-block"> 今祝诸君皆康健,</p><p class="ql-block"> 颐养延年福满堂。</p> <p>  节选自彭恩群微信回忆文《点滴生活回忆》(1)</p><p> 帘幕慢慢地拉开了。蓦然,《远方的大雁》的琴声突起,立即渲染了整个舞台的气氛。吴根女,刘家秀,曾箐卿,李芙蓉四位姑娘,淡妆白衫,青丝烏黑,轻盈飘逸,踩着音乐的节拍,翩翩起舞。她们的舞姿轻灵,每一个动作都自然而流暢,整齐划一,仿佛出水的白莲。时间进行了几分钟,台下的观众如痴如醉,音乐一停,台下突然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溢满着整个东固共大礼堂。</p><p> 我们成功啦!四位小姑娘欢呼雀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样的情景定格在一九六八年国庆节东垦文艺汇演的晚上。</p><p> 一九六八年八月十三日,是东垦富田分场值得庆贺的日子。老知青站在龙会的河边上,敲锣打鼓欢迎东固共大毕业生及吉安各中学的下放知青同时抵达富田分场。为远离东固的富田分场凭添了几份喜庆和活力。</p><p> 为了活跃山区文化生活及配合当前的形势。总场作出了国庆节文艺汇演的决定。谢正平同志搞文艺工作是行家。六六年由他领队的《东垦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吉安市大会堂参加吉安县文艺汇演。东垦的精釆节目轰动了整个吉安市。在他走向领导岗位之后,特别重视文化宣传和文化生活。所以,由他倡导的国庆文艺汇演由此产生。</p><p> 离国庆节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分场革委会迅速作出了成立富田分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决定。釆取举荐和自荐的方法,一,二天内就组成了一支十几人的,业余毛泽东思想宣传队。</p><p> 姑娘们选中了《远飞的大雁》以及《北京的金山上》两支革命歌曲进行舞蹈的编排。四人各自献艺,然后以吴根女同志为主导,进行舞蹈的整体组合。男的则以表演唱及三句半为主,宋炳发的板胡独奏则是一绝。徐彩萍姑娘负责报幕及朗诵。为了这次国庆节的文艺汇演,大家都铆足了劲。每次傍晚收工回来,就赶紧吃饭,按照约定的时间到食堂排练。食堂点着一盏马灯,各人按照自己编排的节目,在各自的位置进行反复排练。每天都要排到临近十二点钟才休息。第二天还照常出工。</p> <p>  节选自彭恩群微信回忆文《点滴生活回忆》(2)</p><p> 在排演期间,毛主席发表了最高指示,并以公报的形式向基层宣传。为了贯彻上级的决定,分场革委会要我们到离分场15华里的新安街去宣传毛泽东思想。大家排演了这么些天,都想跃跃欲试。第二下午傍晚前,我们一行就赶到了新安街。</p><p> 新安街六八年以前,是公社所在地,后撤社并区,划入到富田公社。我们演出的地点叫云楼大队。大队干部对我们很热情,立即给我们安排好了房间。我们几个男生安排在一间光线不亮敞的板壁房。房内极其简单,两条床櫈搁上几块陈旧的木板就是一张床。床旁边的板壁上糊上了一层厚厚的发了黄的报纸。地面是三合土,很潮湿。挨近地面的木板上,还有一层薄薄的硝霜。房屋中间有一张小方桌。桌上有一盞小煤油灯。房内一股霉气,估计很久没有住人了。</p><p> 放下行李后,大队干部立即将我们分成几组,分头到几家农民家去吃晚饭(这叫大队派歺)我和宋炳发,郑正柏同一家。主人对我们非常热情,拿出自酿的米酒招待我们,可惜当时我不会喝酒。宋炳发,郑正柏对米酒颇感兴趣,我看他们喝得津津有味。</p><p> 吃完了饭,我们拿上道具直奔演出地点。云楼大队人多地少,农民很贫穷,电灯也没有。在一块大空地上,树着两根木杆,木杆上各吊着一盏《汽灯》亮如白昼。汽灯的对面,已黑压压的坐満了一大群人。文革期间农村没有什么文化生活,有宣传队来演出,自然欢欣不巳。七点钟准时演出,队员们演出非常卖力,获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节目准备得不多,包括宣讲公报,只有近40分钟。累了一天,很想早一点休息,但睡下后,发现有很多跳蚤。叮得浑身起红疱,折腾整晚不能眠。这是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个夜晚。</p><p> 国庆节在总场演出成功后,总场决定成立一支宣传队,由各分场派出。总场选中了:吴根女,刘家秀,曾箐卿,李芙蓉,徐彩萍及宋炳发几位同志。边排演边挖茶山。大约进行了40天左在,就回到了分场。</p><p> 时间进人到一九六九年一月。为了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吉安县要求东垦成立一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春节期间下到各个公社去慰问《五,七大军》(就是文革期间下放到各个乡村的国家干部)总场决定以富田分场为主体,其它分场抽调几名同志来共同组成。在分场排演大概半月有余,熊国威同志来富田编排,指导了几个舞蹈之后,由于总场另有工作安排,又回到东固去了。</p><p> 春节的前几天,由吉安县医药公司的李同志,县木材公司的张同志,县武装部的陈干事三人带队,奔赴几个公社慰问演出。由于交通不发达,所以去各个公社都是步行。第一站是高塘公社。从吉安出发二十多里地,梁同还背着一面红彤彤的大鼓,一路上都是兴致勃勃,一点也不觉得累。第二天到曲濑公社。这二个公社规模小,公社所在地人口也不旺,所以观众也较少。第三天来到永阳公社,由于路远,较晚才到,次日晚上才演出。永阳是吉安县的大镇,人口密集,礼堂也大。当晚我们来到礼堂看见全礼堂黑压压的人群,感到特别的高兴。大家演出特别舒暢,卖力。宋炳发同志在跳舞的时候,可能脚力过大,踏断一块地板,幸好没有出什么意外。最后一站是永和公社。那时已是大年三十。我们全队的人在永和公社食堂快快乐乐的过了一个除夕。演出在初一的晚上。初二就各奔前程回自己的家。</p><p> 此次演出,虽然时间短,生活简单,住宿简陋(,一般都睡在公社楼上的地板上,铺上一些稻秸,被子一卷,躲被子里说一些俏皮话,然后昏昏地睡着了)。但是大家的精神面貌很好,十几个人团结得象一家人。时间虽然久远,但在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却是难以忘怀的。</p> <p>《蹉跎岁月》电视剧主题歌词:</p><p>青春的岁月像条河,</p><p>岁月的河啊汇成歌。</p><p>一支歌,一支消沉的歌,</p><p>一支汗水和眼泪凝成的歌,</p><p>忧郁和颓丧是那么多。</p><p>一支歌,一支振作的歌,</p><p>一支蹉跎岁月里追求的歌,</p><p>憧憬和向往是那么多。</p><p>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p><p>一支拨动着人们心弦的歌,</p><p>幸福和欢乐是那么多。</p><p>一支歌,一支奋进的歌,</p><p>一支高亢的旋律谱成的歌,</p><p>希望和理想是那么多。</p><p>青春的岁月象条河,</p><p>岁月的河啊汇成歌。</p> <p class="ql-block">  是60,是50,还是40多年以前,还是幼稚纯洁青少年的你我,吃过父母的”送行饭”,在父母的泪水目送中,带着了无知与懵懂、上山下乡来到了陌生的红土地东固山,开始了人生艰辛磨难命运之路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去的是偏远贫穷的农村山沟,磨炼的就是社会最底层的生活。在漫长的岁月中,上山挥斧砍刀,下田赤脚犁耙,咬牙含泪,练体质磨意志;南瓜、黄豆、萝卜干,“红米饭、南瓜汤”,在同吃一锅饭中艰难的成长;学知识学技术,在实践中学习,在求知中长大…。用青春与激情,欢乐与眠泪,汗水与鲜血,希望与梦想,每个人都在编织和沉淀着铭刻在心中的一个个难忘的故事,这故事伴随着,激励着人生的成熟,成长,患难与共有缘相处的老同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己凝聚着无比深厚的友谊,成为了人生丰厚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1955年8月9日,北京郊区五名青年杨华、李秉衡、庞淑英、李连成、张生向北京团市委提出了“要求发起组织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申请。</p><p class="ql-block"> 1956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把城市中小学毕业生称为知识青年,把去农村参加农业生产的行为归纳为“下乡上山”。这是党和政府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概念,这也成为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 </p><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统称上山下乡,也称“下放”、“插队”)前后经历25年(1955--1979年)知青总数达2400万。</p><p class="ql-block"> 1968年4月,毛泽东在《关于大专院校毕业分配工作的报告》中批示:“要求各部门、各地方、各大中小学面向农村、边疆、工矿、基层,即“四个面向”,及时做好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在当时整个国民经济出现全面衰退、绝大多数工矿和基层无法招工的形势下,实际上只能面向农村和边疆。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于是,全国掀起了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又一个新的高潮。震撼全国和轰动全世界的红卫兵运动,从此被声势浩大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所代替而草草收了场。</p> <p class="ql-block">  知青上山下乡,一场震撼中华大地的大规模的青年下放就业运动,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渊源的。</p><p class="ql-block"> 把中小学生称为知识青年,把下放到山区农村去就业称为上山下乡,“知青上山下乡”原本意上是国家对青年就业的一项无奈之举。后冠以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和“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需要”的政治因素,一个纯粹经济范畴的就业举措,就上升到了国家政治理论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贫穷,还不可能完全解决城市中的青年就业问题。到了60年代,我国又连续出现了灾荒年,中苏关系的开始恶化,苏联援建项目的陆续下马,自然造成了大量工作岗位的裁减。加上国家单一经济体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劳动就业的出路已越来越窄。经济出现了低谷,仅1963-1965年就下放了129万“前老三届知青”。在国家进入了内忧外患的空前的困难时期。“屋漏偏逢连夜雨”,65年开始的文革动乱对国家经济造成了“雪上加霜”的巨大冲击。仅66、67、68“老三届”学生积压就高达千万人以上,这些没毕业的学生“留在学校继续闹革命”,形成了“学校毕业生出不去、新生进不来”的尴尬局面。于是一场声势更加浩荡的“全国一片红”运动,一场触及全国亿万家庭的“一千七百万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就这样在老三届学生中又一次激情燃烧地被掀开了…。</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把正直的人改变成了政治的人,经济上的就业行为变成了政治运动。现在否定文革似乎连带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也被否定了。但1955-1975二十年来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不能简单地因为彻底否定“文革”而遭到否定,也不能因为知青上山下乡不是“文革”的产物而得出应继续坚持这种做法的论点。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知青一代人在“伤害与磨炼共存”的命运中顽强的践行着…!</p><p class="ql-block"> “为国分忧,奉献青春”的知青精神永存,中国知青史早晚将一定会载入中国的史册,成为党史、国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摘彔)作为千万知青中的一员,无论你是主动还是被动,积极还是消极,都毫无例外地置身于这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之中,慨莫能外。伟大的号召成为了历史的潮流。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身不由己地离开父母,来到了陌生的土地,遍布在祖国偏僻的农村,遥远的边疆,山区和角落。以自己稚嫩之躯去战天斗地,去改变和拯救一穷二白的中国。不知是谋生还是献身的与地球较上了劲,一干就是好几年、几十年,青春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那片土地上。超负荷地劳动使肢体变得强壮,风吹日晒使皮肤变黑,生活的磨难使思想变得与年龄不相称的过早成熟,命运的坎坷使他们的意志在遭遇的各种困难面前逐步变得了坚强起来。</p> <p class="ql-block"> 东固山知青分为垦殖场知青(全民所有制,国营单位,有职工食堂,有低微工资)和公社插队知青(集体所有制,吃住在老表家,挣工分)两部分。东垦知青时间跨度长规模大,前后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公社插队知青更艰苦,其生存方式难以维持,所以早早收场不了了之。</p><p class="ql-block"> &nbsp;全国二千多万青年上山下乡,曾经冲击震撼过中国的几乎每一个家庭,波及影响到几乎所有的偏僻穷困山乡,瞬间改变着青年一生命运。十六七岁原本该在父母身边绕膝承欢的未成年人,远离家庭,远离故乡,远离城市,来到荒漠贫困偏僻的农村边疆。面对农民贫穷艰难,柔弱的肩膀承受着本不该承受的负荷。在那物质极为贫乏的环境,曾有过彷徨,有过悲伤。也曾充满过青春的热血,饱含过幼稚高昂的激情,甚至还激情想到过“世界上有三分之二劳动人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未得到解放”…。特殊年代所产生的特殊一代人的群体思维,前无考证,后无来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知青的艰苦磨炼增强了生活上的"抗震能力",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形成了一种人生无所求的知足感,少去了向生活高处攀比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吃苦是金,挫折是福,这就是知青人人生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知青”的命运在偶然与必然、激情与沉浮、绚烂与幻灭、执著与放弃等多种元素的碰撞中张扬,在碰撞中透支。当前社会剧烈的贫富震荡,又再一次撕裂了知青原本已疲惫的心。</p><p class="ql-block"> 知青只是远去,没有老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知青岁月,不该忘却,应该善待!</p> <p>(一)中国知青按年代划分为;</p><p> (1)早期知青</p><p> 自1955年到1960年,知识青年下乡处于试验阶段,规模很小,称之为“早期知青”(例:东垦干部职工中代表有;57下放干部 58上海知青,59共大总校等分配而来的师生)</p><p> (2)前老三届知青</p><p>1963年到1965年被称之为“前老三届”上山下乡知青(64届,65届吉安知青)。</p><p> (3)“老三届”知青</p><p>1966-1968年(67共大68吉安知青)。</p><p> (4)“新五届”知青1969-1973年(70上海吉安,71上海吉安,72上海,73吉安,74上海吉安知青)</p><p> (5)“后五届”知青</p><p>1974-1978年(74上海,吉安,75-77吉安各地知青)</p><p>(6)知青分为城市下放知青和回乡知青</p><p> (二)上山下乡有两大模式:</p><p> (1)国营农场(属于全民所有制,垦殖场、兵团、干校)</p><p> (2)农村插队(属于集体所有制,安插在农民家或集体安住,挣工分、分红分口粮)。</p><p> 文革中我国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初高中学生一起毕业的奇景。1968年后插队模式就成为上山下乡的主要模式。</p><p> (三)知青返城</p><p> 邓小平在1978年说过,国家花了三百个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据说李先念还加了一个不满意,叫国家不满意。1978年10月,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起草了一份《二十五年来知青工作的回顾与总结》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起因、发展、失误、教训等若干重大问题给出了基本看法。</p><p> 第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五十年代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就业难的国情提出来的,是我们党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次大试验。</p><p> 第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来是一个就业问题,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成政治运动去搞,指导思想偏了,工作上有严重失误,至此历时25年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无声无息中画上了句号。</p><p>&nbsp;&nbsp; 但从1980—1994年年末,我国并没有走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条路。而在这一期间,不仅较快地解决了几百万返城知青的就业问题,还陆续安排了城镇几千万新成长起来的待业者就业,后又出现几千万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城乡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好形势。</p> <p class="ql-block">&nbsp;&nbsp;(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的出台与我国每一项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紧密相关。上山下乡运动的发展和知青群体的形成,而随着国家的教育和经济形势的起伏,每一次大起大落之后,就会有一次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以至于形成规律。 </p><p class="ql-block"> 政治上的动荡,经济决策上的失误,每每都要以大量青年的不能升学和送往农村为代价。一代青年就是以如此独特的方式承担着历史的责任,将生命最美好的时光无索取地奉献给这片生存养育的热土,付出身体乃至精神的巨大牺牲。</p><p class="ql-block"> 在当时的国家政治和经济条件下出现这一特殊群体也是历史的必然,在共和国历史上,知青成为了在特定政治气候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得以存在、壮大并最终消亡的群体。</p> <p class="ql-block"> 《东垦人的青春岁月》</p><p class="ql-block"> 历经20年 近2400万知青传奇的经历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难以抹去悲壮的一页,岁月的消逝抹不去东垦人对青春岁月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1)中央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已明确结论:"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发生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革“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的社会进步。</p><p class="ql-block"> "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文革"的一部分,纵然有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经济原因,但究其根本也是违背社会进步和绝大多数知青择业意愿,给知青和知青家庭带来了重创,违背了社会进步和绝大多数知青择业意愿。</p> <p class="ql-block"> (3)从1966-1976年十年间,全国有1700多万城镇中学生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成为了知青到农村去的专利。对上山下乡的知青来说,人的尊严和价值都大打折扣。他们或在农村插队落户,或在兵团军垦拓荒,或在草原牧马放羊,或在农场植树耕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既未成年,也未毕业,更无法继续应有的读书深造,无端成为了一场政治风暴的受害者。知青中,有的人为上山下乡付出了青春和生命;那些不堪艰辛劳累的重负,过早嫁人的女知青们;那些因成家或在当地招工迟迟未能返城的知青们;那些因伤痛或无缘求学深造知青们;那些返城后无专长又过早下岗的知青们,都为此付出沉重代价。</p><p class="ql-block"> 在阶级斗争年代,许多知青背负着父辈在政治运动中的冤屈,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锁,他们被打上异己的烙印。当兵、进厂矿、选送大学,入党提干,均与他们无缘。</p> <p class="ql-block"> (4)知青返城是为了改变自己及下一代的生活困窘。上山下乡时千军万马一条路,但返城就业时却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那时候不是表现好就能返城,而是有种种条件限制的。有权势者捷足先登,其次是有关系,出身好的。没有关系的平民百姓,父母动用一切力量“找关系”让子女回城就业。从此,找关系走后门再次悄然风起。但也有一部分因为在外成了家,或家中多子女,或因住房等原因与返城无缘的。</p><p class="ql-block"> 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也有些人根本就不需要下放去“接受下贫中农的再教育”。有权势者的子女走出大学校门就可直接坐到政府机关干部的位置。那时侯,正常的人才需求和交流是极少的。</p><p class="ql-block"> 对多数知青来说,返城回家后再次就业的路更加充满着辛酸和苦难…。那些返城后无靠山无专长又过早下岗的知青们,返城后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成为了企业转型下岗的主力军。</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应该看到,返回了上海并且上海退休的知青与仍然留守在下放地退休的知青,其退休后的待遇,差距可是成倍数的,这就是知青后的现状!</p> <p class="ql-block"> (5)知青上山下乡遍布祖国各地,大江南北。由于地域不同,经历不同、知青各个素质的不同、受教育的不同、政治环境的不同…。虽然同为知青,命运必然出现很大的差异。</p><p class="ql-block"> 应该尊重知青们对各自上下乡的不同感受。感到无悔的,自然有青春血色浪漫的光荣历程,有悔的自然经历着痛苦青春、不堪回首的往事,甚至有些往事已成为了“一场恶梦”。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身心中仍然背负着“一生中最不愿提起”的刻骨铭心的伤痛!…。</p><p class="ql-block"> 在如何正确看待知青这段历史上,我们必须抛弃非黑即白阶级斗争的认识论。</p> <p class="ql-block">(6)不上山下乡,也不是所有的人人生就会一帆风顺,个人不努力也未必能够成才,在苦难中收获磨练也不乏其人。叶辛不上山下乡就写不出《蹉跎岁月》,史铁生不上山下乡写不出《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不上山下乡写不出《今夜有暴风雪》。但是曹雪芹没有上山下乡也能写出了《红楼梦》,罗贯中没有上山下乡也能写出了《三国演义》。</p><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能磨炼铸就了一批人,也许逆境能出人才,但这是无奈的磨炼!上山下乡与造就人才没有因果关系。</p> <p>(7)在彻底否定"文革"那场运动的同时,不应该否定下放干部和下放知青们在特殊年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青春奉献。要肯定知青在上山下乡中青春奉献的历史功绩。如同我们批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同时,却要肯定邓世昌等爱国军人血染海疆。也不能因为知青们在上山下乡中感天动地的事迹,就推理说那场错误的运动是正确的。</p><p> 简单的肯定或否定,不仅对知青们的历史不公平,也是对帮助过知青的当地干部群众不公平。</p> <p>(8)知青们与祖国一起成长,一起前进,一起哭泣,也一起歌唱。我们曾以历史的使命为鞭策,苦其心志;我们曾用豪言壮语为激发,劳其筋骨;我们也曾因艰辛劳苦而疲备,饿其体肤;我们也因悲欢离合而清醒,空乏其身。</p><p> &nbsp;从社会最底层了解社会,从人生苦难中领悟人生;在贫脊、新翻的土地上看到了中国,在丰衣足食的渴望里明白了古老的东方文明。我们在这黑、红、黄的土地上,找到了共和国的父亲,找到了共和国的母亲。他们不是别人,就是亿万劳动人民,就是这些可爱的父老乡亲!</p><p><br></p> <p>(9)在东固山区建设艰苦曲折的逆境和磨难当中,二千三百多名东垦干部青年用自己的青春精力为山区做出了可歌可泣的奉献。</p><p> 他们垦荒造林、在山坡上开荒种茶、在冷山沟里开辟农田、推广农业科技、传播农机知识。他们修桥筑路、“天堑变通途”,打开了一个封闭的山区交通之门。他们建立了水电站,给山区带来了光明。他们传播了城市文明,教书育人,传播知识,有些当地干部曾是当年知青老师们的学生。他们抢险救灾,医疗济困,推动了山区贫困落后医疗教育面貌。他们建立了电视差转台,传播了现代城市电影、文艺和文化。</p><p> 与江汽、南汽等国内几家汽车大厂生产汽车配件套件,木制尺系列产品远销欧美赚外汇……。在华东地区闪耀着农垦工业战线上的一颗明星。</p><p> 知青在苦难中铸就了辉煌,也造福了当地一方。东垦知青们将城市文明和文化带入山区的功绩将载入历史。</p> <p>(10)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坎坷岁月的今天,东垦老同事都会魂牵梦绕当年上山下乡的地方,那曾是知青祭奠和奉献青春的地方!那曾是感恩善待庇护我们青春成长的红土地!</p><p> 思念我们这一代人人生最困难的时候,知青老前辈大哥大姐们为一批又一批的后来知青的人生走向社会启蒙,青春的成长倍加呵护、张开热情温暖的臂膀给予的拥抱,给予的遮风挡雨。</p><p> 在第二故乡,至今还有感恩善待庇护我们的东固山父老乡亲。这也是知青们返城后多年来在不同岗位上尽其所能回故乡看看,眷恋曾经上山下乡地方的原因。</p><p> 东固山父老乡亲也对返乡的知青们充满着留恋和敬意!</p><p> 全国同在上山下乡之中的知青们命运也是千差万别的。相比而言,东垦知青们命运还算是幸运的,这里的领导大多数是开明的,东垦的职工结构是由下放干部、下放青年、共大毕业生和进場家属组成,东垦实际上是干部和青年下放命运的共同体。</p> <p>(11)全国干部青年上山下乡人数高达2400多万,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p><p> 上山下乡将知青的青春岁月放在了社会的最底层,在那里,知青了解到了社会的真实和人民的需要!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历经了苦难。当年在文革中是最早的冲刺者,现在又是文革中最早觉醒的一代。在现代反思与拼搏中,知青是群星璀璨、出类拔萃的一代,是现代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承前启后,在推动中国改革大潮中为国家做出了让人类充满敬意的重要贡献!</p> <p>  2016.1.9吉安市青原区领导肖萌主任,东固山垦殖场孙华军场长一行专程来到上海,召开了东垦知青代表座谈会!</p> <p> 东垦二代人在各地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相聚活动,老一辈同事间的友情得以薪火传承!</p><p> 2016.4.26东垦二代人徐敏,杨浦东,周斌,潘骅,晏晶等一行二十几人在上海都市花园相聚!</p><p> 这是值得留存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2016.8.5东垦二代杨浦东、潘骅等六十几人在吉安莱肴酒家相聚。</p><p class="ql-block"> 东垦二代,尤其是父母知青结合家庭的子女二代,在特殊的知青环境中出生,在山区艰难困苦生活中熏陶,在曲折逆境中成长,身上遗传着父母亲自强不息的基因,是生命力极为顽强的二代人。</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贫穷,连公路都没有开通的半封闭式的东固山,更是贫穷加艰苦。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出生与成长的二代人,与父辈们患难与共命运紧密的相连,他们从小就失去了奢望生活需求的条件,亲身目赌着父母亲的生活艰辛。</p><p class="ql-block"> 东垦二代人不怨父母,不怨命运,继承着父辈们优良品质的精神财富,真可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返城后,在人生创业中他们从未向困难低过一次头,叫过一声苦,顽强地生活在祖国的各地。</p><p class="ql-block"> 他们是具有一定的思想素质、最坚强、最可敬又可爱的一代人。</p> <p> 感激!难忘!2016.8.8东固垦殖场场长吴鹃在场办主动约见了我们,召开了座谈会,还设了便宴款待。让我们在场每一位倍感东垦人到家的温馨!</p> <p>  2016年8月27号受戴林林张凤娣等人的诚邀,我去了上海小南门世纪酒家,有幸参加了东固74届上海知青的聚会。</p><p> 一到现场,眼前浓浓的东固亲情让我倍感温暖,一副副曾经熟悉的脸孔,一张张洋溢热情的笑脸,在一个接着一个的热情握手中传递着!</p><p> 在好朋友张卫国的热情地引见下,我努力地一一记住着他们的名字……。当时,我问他们“你们认识我吗?”,他们说“东固山忘记谁也不会忘记你”,因为”你是放电影的,我们对你印象很深,东固山的电影对我们的印象实在太深了”!戴林林幽默的说“四十年了,你叫不出他们的名字很正常,但他们在东固山不认识你就不正常了”。我真没想到,东固山知青岁月所造就的情感在他们心中是如此的深!东固山的电影对他们竞有如此深厚的影响!自那以后,我和他们成了比在当年东固山时还亲切的好朋友!</p><p> 近年来他们年年相聚。他们没有忘记东固山!东垦老同事、东固山父老乡亲,更不会、也绝对不会忘记他们!他们为东固山这块红土地奉献了青春!</p> <p class="ql-block">  应邀参加了上海知青电影《勇敢往事》影评座谈会,深深感受到了代表们对知青电影的执着精神!</p><p class="ql-block"> 会后,与导演及男一号演员共同观看了知青电影《红月亮》。</p> <p>  银幕上下都是知青,知青电影《红月亮》知青专场在上海试映,映后与电影导演和男主演留影!</p> <p>  2016.12.23上海杨浦大剧院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上海知青文艺专场晚会,我们集邀组织了三十位老同事代表报名参加!</p> <p> 张卫国,李愿安,熊辉等一行十三人从家乡江西吉安和南昌专程来上海看望老朋友,与在上海的东垦老前辈及各届上海知青相聚。</p><p> 2017年6月17日,东固山部分70-74届上海知青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三楼攴厅举行了聚会!这次聚会由张凤娣,沈丽萍,陆有坤,吴桂兰等人主办。</p> <p>  居住在吉安的兄弟朋友专程来到上海与老同事相聚,亲密友谊的记忆深刻难忘!</p> <p>关于举办“2017东垦老同事上海聚会"的 公 告</p><p> 2008年至2013年,曾经分别于 ‘上海文峰’和 ‘吉安白鷺’举办过四次东垦老同事大聚会。</p><p> 时日匆匆又四年,光阴催人老,相忆情更浓。为了留住“东垦知青岁月”患难与共的珍贵记忆,应各届东垦知青及众多老同事的迫切希望,我们十一人联合共同发起,并定于2017年9月28号中午在上海悦来大酒店举办“2017年东垦老同事上海聚会”。</p><p> 一、这次聚会的范围:考虑到国庆节期间交通偏紧状况,以居住在上海的东垦老同事为主。涵盖上海58年一直到75年的各届知青、老同事及东垦知青二代。</p><p> 欢迎上海以外地区的东垦知青,老同事们,来沪参加聚会!</p><p> 二、聚会地址:</p><p> 上海悦来大酒店。地址九江路399号华盛大厦4楼。(近山西南路口,可乘地铁2号线或10号线到南京东路站下,4号出口,几十米即到)。</p><p> 三、为办好这次聚会,我们邀集组成了聚会筹备组,由晏志华、陈崇华、熊国威、张凤娣、杨浦东五位组成。</p><p> 下设三个联络组,各组分届负责这次聚会的推展,组织报名和统计工作:</p><p> 中老年组(58到69年):陈崇华,熊国威,晏志华。由陈祟华负责。</p><p> 青年组(70年到75年):):张凤娣,岳伟康,李金凤、沈丽萍,夏佑华。由张凤娣负责。</p><p> 东垦二代组:杨浦东 潘烨 由楊浦东负责。</p><p> 各组所统计的名单最迟于九月二十号之前用微信报给晏志华统一汇总。</p><p> 总协调:晏志华 熊国威 聚会主持人:熊国威,影像组:熊国威,张国新,晏志华</p><p> 四、聚会重在情感交流,叙情叙旧,适量饮酒,提倡健康饮食、拒绝大魚大肉。费用仍采用AA制形式,每人控制在总费用一百元(不分大人小孩,幼儿除外)。</p><p> 共同发起人: </p><p> 晏志华,陈崇华,熊国威,张凤娣,岳伟康,李金凤,沈丽萍,夏佑华,杨浦东,潘烨 ,夏明月 2017.8.6</p> <p>  928大聚会全景照名单:</p><p> 前排(从左往右) 张静,姚桂香,杨浦东,周斌,彭小斌,李金凤,夏小安,岳伟康,吴桂兰,刘君梅,傅汝济,马仲谦,张凤娣,林五一,易小丽,金升云,潘骅,毕小妹,周群燕,阮琴芳,胡敏文,涂金如,胡敏君,王月意,董杏妹,姚春红,谢镜泓,徐敏,马志萍,徐 云,张银妹,邹玉凤,张英,候建江,沈丽萍,张国新,李小龙,刘宏,刘水仙,刘立红,刘微花,潘 伟,晏 晶,肖 敏,贺小丽,陈 莺,熊国威 </p><p> 中排(从左往右) 耿进,白云娣,张云玉,张林初,王宗森,周春云,邵惠英,陈耀鸿,夏声楷,孔小妹,林健铭,郁黔林,贾志正,贾志宜,马桂林,刘冠石,周永豪,周宝定,陈惠芳,顾木生,刘玉兰,唐小毛,胡厚生,王永林,盛惠琴,姚书章,王南仙,陈秀珍,钟昌腾,吴秀英,丁佩芬,童传才,王南仙,戴怀秀,张灿杰,吴静芬,刘长海,江兰英,龚美娣,杨玉华,陈崇华,蔡文华,邱兰华,章丽芬。</p><p> 后排(从左往右)晏志华,周永雄,刘吉怡,谢新元,孙金娣,万松华,陈志生,虞志成,钱金星,张秋芦,李云平,李愿安,杨 安,王梅芳,胡玉珍,贾智明,张 琴,刘 舜,蔡小艾,王竞雄,虞凤敏,李三妹,候荣华,尹芳白,赵宇,李毛女,段舜玲,胡茶英,张国忠,陈美珍,洪明康,陆有坤,戴玲玲,袁芬香,周蓓华,陈桃华,陈占凤,郭焕泉,许天兰,徐维华,童克俊,陈瑞培,姚宝庆,黄建华,吳素珍,欧阳秋圣,张小纪,陈富珍,王桂香,王水凤,尹冬发,龚良弦,谢承欢,刘吉星,张灿玉,全文彬,彭步成,李新民,幸金花,刘俊德,刘成玉,刘振龙,殷小妹,蒋根生,马小权,林荣华,夏明月,杨月珍 。</p> <p> 欢 迎 词</p><p> 在座的各位东垦老同事,老朋友,东垦二代的年轻朋友,各位兄弟姐妹们,大家上午好!</p><p> 今天我谨代表2017东垦老同事上海聚会的十几位发起人和大聚会筹备小组,向各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并对在筹办大聚会工作中你们所给予的热情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地敬意!</p><p> 在这里,向这次从美国、从加拿大、从香港、从深圳、从吉安、从南昌,以及从各地不远万里专程前来参加上海聚会的老同事们,我想特别地提议:大家请用最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地欢迎!</p><p> 我可不可以这样说,东固山的情结是在患难与共的东固山青春岁月中长期磨练中形成的、浓缩的。由于到今天有仍然说不清楚的历史原因,使我们这些原本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去了一个终身难忘的地方叫东固山。在那里我们在同一间木棚中,同一个屋檐下住过,同一溪水同一口井水饮过,同一锅饭吃过。那时的我们青春年少单纯,充满朝气,大家相处和蔼。共同的命运使我们抱团生存,在生存中拼搏,在拼搏中成长。从无知到有知,从无能到成才。在这个东垦人难以抹去记忆的岁月中,才凝练浓缩成了今天的情谊,并且依然是如此地珍惜。 </p><p> 陈年老酒越久越醇香,越久越甘甜。在走出东固山,分别了几十年后的今天,大家虽身居各地,却依然是彼此的相互惦念,难以忘怀,并时时渴望相逢。当年在东固山工作生活了几十年时都很少相聚的老同事,为什么当我们今天到了奔六奔七奔八的年令再相逢时,其亲热程度远比那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还要亲,走往的次数反更多,相聚的更频繁?东固山的话题每次总是聊不完?这是为什么?也许这就是患难与共岁月中自然形成的真实情感吧?俗话说的好“亲戚亲戚,越走越亲”。在我们的年令都已进入老年行列的今天,我们为什么一点也不感到孤独,不寂寞?就是因为有兄弟姐妹中的你,我,他(她),使我们永不疲惫地在相互珍惜难忘的东固山岁月之情,在岁月追忆中激活着青春!</p><p> 相识是杯醇香的酒,相逢是首优雅的歌。今年在上海滩再一次的聚集会见,其中也为了一少部分几十年未见面的老同事今天又圆了一个梦。</p><p> 在今天大聚会上,为了不影响各位朋友的叙情叙旧,我的开场白只能长话短说,最后浓缩成一句祝福的话送给大家。祝在座的东垦老前辈健康长寿,祝各位兄弟姐妹身体健康,永保青春心态。国庆中秋假日合家幸福安康。让东固山友谊长存,东垦精神代代相传!</p><p> 谢谢各位!</p> <p>这次大聚会为何选在国庆节的前夕举办?</p><p> 1.自2013年举办了四次大聚会以来,时间已隔四年,,大家也期望再相聚。同时也考虑到我们年令虽过七十,但现在还有精力。</p><p> 2.远居国外加拿大的王宗森张玉云夫妇,美国的傅汝济贾志宜夫妇,虽居异国他乡,但多年来产生了很想和更多的东固老同事见个面的愿望,并已相约国庆节前同回上海。</p><p> 3.在国庆期间,特选定在上海最繁华的南京东路举办大聚会,加上选日期928“久而发”谐音吉利,也增加了大聚会的意义。</p><p> 也考虑到在国庆节前夕外地来沪参加聚会,会有来往交通紧张等诸多因素。加上当时也曾想过准备到东固的中心地,吉安市去举办一次更大的大聚会。因此,这次聚会就仅以居住在上海的老同事为主。所以第五次大聚会也就存在了参会人员范围的一定局限性!</p><p> 尽管如此,还是有些克服国庆期间车票紧张,从外地专程赶来参会的老同事。如李三妹,李愿安,王梅芳,彭小斌,万松华,刘吉怡,胡玉珍,段舜玲……等,这令我们十分地感动!</p> <p>《懷念》—转自贾智明微信发文</p><p>在茫茫蒼蒼的大山裡,</p><p>在遠離尘囂的天地間,</p><p>在環繞翠綠的山巒中,</p><p>翱翔著一群驕健的山鷹,</p><p>--- 那是一群從硝煙彌漫的戰 </p><p> 埸,由北打到南的戰士;</p><p>--- 那是一群被命運摔打的、</p><p> 從城市下沉邊緣的公民;</p><p>--- 那更是一群被歷史潮流抛洒</p><p> 的熱血青春,</p><p>他們用自己的双肩,</p><p>托起了東固山的那片藍天;</p><p>他們用勤奮的双手,</p><p>開創了不能磨滅的東垦精神;</p><p>他們是李鐘遠書記;</p><p>陶衛東大姐</p><p>和王國蘭大姐,</p><p>還有很多很多……</p><p>曾經朝朝暮暮形影相隨的兄弟姐妹,</p><p>歷史的一刻記得他們,</p><p>東垦人記得他們!</p><p>如今他們生活在各自精彩的晚年中,</p><p>但是,我們不會忘記那些巳經永遠離開我們的同事和朋友……</p><p><br></p> <p>  2017.11.26王宗森,张玉云,刘吉星,林五一,姚桂香,晏志华同邀去上海新华医院看望了东垦老前辈 当年全国劳模陶卫东。</p> <p> 难忘的声音味道</p><p> 广播电视电影中的人物对话,最舒适入耳的声音也许算是旁白解说了!然而,当你有机会能亲耳聆听到上海电影译制厂著名配音演员的现场配音,那才是语言听觉上一种难得的美妙享受,真正让你感觉到难忘的特殊声音味道!是一场听觉上的盛宴!</p><p> 2017.12.16在上海马兰花剧场,我们有幸观摩了“上海电影译制厂成立60周年《红旗的故乡》译声情怀系列”知青代表专场晚会,亲耳聆听了李梓、刘广宁……等著名配音演员的现场配音表演,真正感受到优美的语言表达声音的味道!他(她)们的嗓音优美甜润,语言纯正流畅,旁白对白字正腔圆。加上现场高档真正专业的音响配合,一种很强清纯磁性的语言在震撼你的听觉!全场观众鸦雀无声,个个沉浸在声音品味之中!这是我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一场听觉享受!我一时找不出用怎样适当的词汇才能准确地表达出这种声音来!他们不愧为译制电影的配音演员,个个善于通过音量、语调和语言力度的细微变化来表达复杂的感情。他们在塑造人物情感语言上确有其独到之功,可说是达到了惟妙惟肖的境界!</p><p> 感谢他们,60年来用声音叩开了1500多部外国电影的大门,拉近了异国电影语言障碍上的距离。</p><p> 九十年代后,上海电影译制厂由盛转衰,幕后耳熟的老一代配音演员正在远离我们……!</p> <p class="ql-block">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配音艺术家们独具魅力的声音,迷恋几代观众人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p><p class="ql-block"> 上海电影译制厂70年代从环境较差的万航渡路搬到了永嘉路383号,就在这并不起眼的小房内,缔造了80年代译制片的辉煌年代。一大批译制片经典在这里诞生:《尼罗河上的惨案》《虎口脱险》《佐罗》《追捕》《望乡》《野鹅敢死队》…</p><p class="ql-block"> 永远记住这些为译制片做出伟大贡献的他们:邱岳峰,毕克,李梓,刘广宁,赵慎之,曹雷,戴学庐,尚华,于鼎,杨文元,富润生,童自荣,乔榛,丁建华,沈晓谦,杨纯成,施融,狄菲菲…</p> <p>  上海《黑土情》知青专刊杂志社常年组织的公益活动,成为了上海,北京,北大荒,江西,新疆,云南…各地知青及上海知青协会的联系枢纽,是知青的温馨之家。</p> <p>  2018.4.21-25,居住在吉安、南昌和上海的老朋友相约从上海浦东机场出发,赴柬埔寨原生态景区双飞五日游!</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2018.6.26东垦老朋友集邀到上海邵家楼农家乐二日游</span></p> <p>  ”北上海”,地处江苏启东海边的恒大海上威尼斯,是全新打造一座十万人的旅游新城,是著名地产商许加印自评为国内“里程碑”的代表作。在穿越长江口和上海长江大桥及崇启大桥的“上海90分钟生活旅游圈”范围内。东垦老朋友多批次相邀同去恒大威尼斯海边游玩,这是2018年7月25号第三批旅游留影照。</p> <p>  上海节假日公园休闲游,是东垦老同事相聚轻松形式的一种有益地探索!2018年10月1日相聚在上海人民公园。</p> <p class="ql-block">  各位领导,在座的各位知青兄弟姐妹们,大家上午好!</p><p class="ql-block"> 首先感谢东固畲族乡党委、政府和东固知青文化研究会邀请了我们,让我们有幸地参加了这次68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的纪念活动!</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在感谢东固畲族乡党委、政府对知青工作高度重视的同时,还应该特别感谢这两位对知青工作的热心人:一位是青原区领导、人大肖萌主任对东固知青文化建设情有独钟的真诚热情,没有他多年来的执着,也许,知青在东固山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另一位是东固知青文化研究会的李周源会长,他近年来对知青工作高度的责任心和兢兢业业精细的办事态度,在知青中是有目共睹的。东固山知青是不会忘记,并真诚地感谢你们的!</p><p class="ql-block"> 研究会就是研究知青文化!东固知青文化包括了原东固公社插队知青文化和垦殖场知青文化两大块,并各具特色。公社插队知青文化是我国文革后期“老三届”近1700万下放知青文化的缩影,垦殖场知青则时间跨度更长,它不仅涵盖了“老三届”,更是从五七年至七五年全国近2400万下放干部和下放青年的历史浓缩!我国的知青是一个特殊年代所产生的特殊群体,是近代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两种知青文化合成的东固山知青文化,如果能写好她读懂地,将意义深远。还能具有启迪后代进行历史教育的现实指导作用。东固知青文化不仅能影射出我国特定的历史阶段的那个共性,同时又能展示出一种山区知青独具特色的鲜明个性。</p><p class="ql-block"> 这次特地从上海、西安、吉安等各地专程前来参加这次东固知青文化活动的十几位垦殖场部分知青代表中,正巧有五七年五八年的老前辈。在昨天的参观活动中,我们还特地抽空去了东垦知青文化创意园参观。大家一致感觉到青原区领导、东固乡党委政府对东固知青文化的高度重视,并把它放在了东固乡经济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来开发和建设。感谢两天来,乡党委政府所做出的周密安排和热情的接待。</p><p class="ql-block"> 东国山是我们知青的第二故乡,是我们曾经安放青春的地方。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两天,我们在这里相聚,祭祀自己的青春。昨夜,在敖上的歌舞晚会声中,我们又一次与青春相逄,与可敬可爱的民风山情拥抱,心里有说不完的感慨,有道不尽的念想…。</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想敬请在座知青的各位兄弟姐妹们,以我们曾经是东固山儿女的名义,以我们发自肺腑的激情和掌声,向可敬可爱的东固山父老乡亲表达由衷美好的祝福!</p><p class="ql-block"> 谢谢各位!</p><p class="ql-block"> —— 在东固乡知青纪念下放5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2018.10.19(晏志华)</p> <p class="ql-block">  东垦知青文化创意园(纪念馆),是东固畲族乡近年来开发建设中的重大项目之一。地址选在原汽配厂老厂房,以盘活资产。投入了四百多万资金,其中有300余万资金是由东垦二代人捐助的。</p><p class="ql-block"> 东垦知青纪念馆的建成,是青原区政府对这一项目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的结果!尤其是青原区领导,区人大肖萌主任为此倾注了好几年的心血。他身体力行,对东垦知青文化这一项目建设独有情中!不愧为东垦人的好女婿!也许,没有他的执着和热情,东固知青这块宝贵的文化遗产早己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东垦知青纪念馆建设会在不断的完善之中!我是在2018年10月18-19号在参加东固乡政府插队知青五十周年纪念大会时,在肖主任的安排下去看的展馆。当时进馆看到了只是知青馆一个雏形,我也只能对雏形馆有感而发。</p><p class="ql-block"> 从展馆的雏形上看,东垦知青纪念馆整体框架还是把握到位的。在面积一千二百多平方米的规划上,美术设计和布局是专业的,大气的。我想,领导者创建纪念馆的初心,是向人们展示在当年山区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东垦知青顽强创业的一种精神,“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整馆通过虚实景物交汇,真实地再现当年山区艰苦岁月中知青的青春奉献,在顽强拼搏创业中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使东垦成为了农垦战线在华东汽配工业上的一盏耀眼的明灯,向山区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展馆向前来参观的游客展示出来的一种精神,一种启迪的力量!这种创业精神和力量,在任何时候都具有现实的教育和指导意义。</p><p class="ql-block"> 站在展馆现实指导意义这一点上来看,总感觉展馆似乎还缺少些什幺,“苦”是感觉有的,但诉苦对于今天的年轻人已没有现实意义,唯有在“创”字上做文章,加大“创”的力度,充实些勤奋创业的感人事例。比如在展馆展示的文字上下下功夫,加重些“素描”,注入些创业情感色彩,或通过创业者的口叙录音、录像上去增补些创业氛围。再细腻一些,注入些与东垦知青人的互动共鸣感,也许其效果将会大大地增强。但同时,我又难于去求全责备,这是因为,从展馆现场实物少之又少的布局内容来看,展馆建设者们不是东垦的亲身经历者,我似乎又更加体谅到设计者和领导者他们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和尴尬!</p><p class="ql-block"> 上海座谈会召开后,我参与了部分上海东垦老前辈人的展馆实物征集工作,并尽我所能的去征集。清楚的知道当年知青岁月的实物收集并不多。知青返城工作从最早的1978年底就己经开始启动了,东垦知青的陆陆续续下山返城,时间早已过去了三四十年,最短时间也有二十多年。人去山空,厂撤房墟。加上老前辈老领导年事己高,正在老去的路上,有的甚至己离世多年。当年知青们下山后,为了下一代,一个个还得面临着现实生活窘境的急需改变而不得进行的再创业。当年许多有纪念意义的实物因外出创业多次家庭搬迁的原因,早己荡然无存。甚至还有少部分在当年岁月中身心曾受到过伤害,至今也不愿再提起这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建馆的良机早己错过,知青正在远去,留给知青的时间己经越来越少了……!</p> <p>  2018.12东垦老同事相约共游大西北,这是在新疆旅游留影。</p> <p>   《相约2019 相聚世纪公园》 </p><p> 告 示</p><p> 经商议,定于5月12号(星期天 母亲节)上午10点在上海世纪公园音乐广场举行东垦老同事老朋友及东垦二代人聚会。</p><p> (1)东垦老同事走出室外去相聚是一种健康轻松形式的有宜探索!我们优先慎重选择的是阳光明媚、春风和熙,并适宜东垦老前辈外出的春夏之交时节。室外健康聚会无拘的形式能让您在同一时间里与更多的老同事老朋友相聚会见!</p><p> 请携带您的家人小孩和朋友到上海世纪公园一道去相聚、联欢、合影及游园活动。</p><p> 世纪公园音乐广场露天大舞台的前面有五排梯式的环形木櫈,每排能坐上一百多人,有足够的座位供你坐下休息,互叙初心友情。还有为您献上的歌舞节目,且那儿空气清新环保。</p><p> 建议您从上海各地转乘上海地铁二号线,到世纪公园站下车,然后从1号出站口出站。出站后不到一百米即世纪公园7号口大门。您进园后直行40米后左转方向(注意是左转),经过环湖走道二百米左右即到音乐广场。</p><p> (2)上午十点开始进行集体合影、摄影、歌舞表演活动。时间控制在九十分钟至二小时之内。联谊活动在全体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歌声中结束。</p><p> (3)原在东垦场部文艺宣传队的几位老同事也将在现场献上精彩的歌舞节目为大会添彩!并欢迎各位东垦老朋友即兴参与歌舞联谊活动,献上独唱合唱或舞蹈节目(预报节目时间截止到5月10号)。谢承观为表演会现场音响技术指导,杨浦东(上海科技日报记者)为现场总摄影。</p><p> 刘舜,李金凤为联欢会主持!</p><p> (4)世纪公园是上海市占地面积较大的一个公园,欢迎您去游园赏花!愿意游园的您可在上午10点之前(8点之前进园全免票)或在音乐广场歌舞表演节目结束后,根据您的体力状况各自安排公园自由行。</p><p> 您如需用午餐点心和饮料请您自备。</p><p> (5)请您带上身份证!65岁以上老同志凭身份证全天候免费入园(差不多上了六十多岁左右的只要远远显示一下您的身份证一般都能免费入园)。1.4米以下儿童免票。八点后入园请自购门票(10元)。</p><p> 盛大的2019上海世纪公园东垦老同事的聚会,热诚期待您的到来!</p> <p>  主持人【开場词】(由熊国威亲自编写)</p><p> 各位老同事,各位老朋友,所有参加聚会的老少朋友们,大家上午好!</p><p> 又到了五月飞花的美好季节,东垦的朋友们又一次快乐相逢,笑容挂在每个人脸上,幸福充满每个人的心田!</p><p> 有人说,东固山的知青们,无论哪一辈哪一代,都心怀一种特别的感情!那是因为:</p><p>我们共筑过一条路;</p><p>我们共住过一间屋;</p><p>我们共撑过一条排,</p><p>我们共淌过一条河;</p><p>我们共耕过一块田;</p><p>我们共吃过一锅饭。</p><p> “十年动乱"结束之后,我们用智慧和坚韌,在李钟远的带领下,拼着命的努力奋斗,创造了东固山区工业的辉煌,改变了命运,实现了梦想。</p><p> 东垦人的友情中既浸透了命运的甜酸苦辣、更饱含了共赴艰辛的荣辱悲壮!</p><p> 感恩岁月,留给了我们今天,在奔七奔八的年代,喜看后辈茁壮成长,庆幸大家健康快乐,共聚浦江!</p> <p>(转自:傅汝济的微信发文) </p><p> 東垦情深,友誼長存!</p><p> 我回到了舊金山,我那顆充滿感恩的心一夜難眠,我來到東垦老朋友身邊,彷彿又回到了過去,同甘共苦的日子,心潮起伏,在上海,杭州,吉安,東固,南昌所到之處都受到東垦老朋友們熱情洋溢的接待,在世紀公園見到了久未見面的老同事,老朋友。在上海多謝周永雄夫婦,晏志華夫婦,尤其是林健銘老朋友在身體不適的情況下,多次來參加我們的聚會,我不知怎麼來感謝他。我還要感謝楊安夫婦,羅秋明夫婦,張秋芦夫婦,沈麗萍小姐,熊國威夫婦,周永豪夫婦,丁佩芬老朋友,不能忘記的老朋友陳崇華,候榮華夫婦等等他們在上海熱情接待。</p><p> 在杭州遇到了原東垦的林業工程師溫常玉老師,度過了一段充滿激情的時光。</p><p> 到吉安在張凱干沈玉妹夫婦熱情的張羅下,請來了久別的老領導,老同事,老朋友,讓我重溫在東垦年代的時光,真情加友情,難以忘懷,在此我要感謝尹芳白,萬松華夫婦,羅冬生夫婦,王耀煌夫婦,以及澎恩群,唐矮醫生等老朋友熱情款待更不能忘了老朋友涂銨每天的陪伴。</p><p> 在羅冬生歐陽少華陪伴下,我們重回東固山,參覌了知青舘,看到我們當年艱苦創業的情景。在夏明翰朋友家,感覚到了自己的家寛敞的房屋,老夏熱情的招待我們遠方來的客人,得知我們要去,他老愛人忙了一個上午,中午的飯菜是我離開東固幾十年沒有吃到的,我同老夏並不太熟悉,他為什麼這樣熱情招待我,共同的一點,因為我們都在東垦這塊土地上戰鬥過,老戰友,這就是東固情結。</p><p> 來到南昌好客的滿根夫婦,和李源安王梅芳夫婦天天陪伴我們,一起去見了,左益民劉玉蘭夫婦,彭小兵朋友,多謝他的熱情款待,走到之處只要有我們東垦人的地方,就像到了自己的家一樣!</p><p> 短短的28天難以忘懷,見的人太多不能一一講述,我和賈志宜再次感謝東垦的老朋友們,祝大家健康長壽!(傅汝济贾志宜 微信发文)</p> <p>  2019.6.15上海70届知青相聚在七宝渔港!</p> <p>  刘振龙,张凤娣等多人宴请新老三届和新五届知青相聚在七宝渔港!</p> <p>  2019.7.11东垦吉安老朋友唐衍袁、彭恩群、熊水芳、黄美胜、罗秋明、刘立仁、陈海根夫妇、等十人沿西安,北京,南京,上海等都市一路行文化游,并在上海外滩与老同事相聚并合影!</p> <p>  前三届,老三届,新五届…知青相聚!</p> <p>  2019年10月24号相聚在上海师大音乐厅联艺会,并合影留念。</p> <p>  这不是普通的民房拆迁照片,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符号!唯一留存的知青最后一栋宿舍,工塑厂职工宿舍从此从地球上消失了!同时是在向东垦知青人作历史的宣告:</p><p>(1)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已经不了了之。曾几何时,触及全国亿万家庭的老三届全国一片红上山下乡“运动,当年知青们个个带着“光荣”的大红花,唱着同样激情的歌曲,走进了各农村山区。最后还是以邓小平的“三个不满意”而草草的收了场!</p><p> 管经红极一时的,在全国几家大报纸头版整版刊登报道的全国劳模,上海下放女知青淘卫东(原名陶佛保),是东垦水南泉分场三八红旗生产队的队长。出名时,各地涌来颂扬,连中央电影新闻制片厂都来三八队现场拍摄纪录片。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里,我在水南泉分场亲眼所见三八队铁脚板姑娘们半夜三四点钟就起床,你追我赶争第一”…。如今,陶卫东已瘫痰在床多年,却不见任何一级政府组织代表来过问,“尽显落寞”…!</p><p> 面对此景,我们只能无言相对!面对现实,我们能向谁说?如今老知青唯一所能依靠的,只有儿女。人人敬重的汪素君阿姨,因无一子女,最后结局是悲惨寂寞的!</p><p> 唯一能在老同事间感到温暖的,就是流淌在心中的东固青春岁月的那份情结。</p><p>(2)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进展在加快,连吉安老区这个年年靠财政补贴的地方,也在你追我赶争向现代化,高楼成片林立,在旧房搬新房的“喜悦“中,低收入的老百姓将大部分背上新的一轮漫长而又沉重的银行货款包袱,成为“房奴”!</p><p> 冷漠的社会,感觉真话己越来越少了! 试问,这是现代社会的进步?</p> <p>  到上海十几年来,我从未放弃过寻找刘光华,很想看望这位热心的好人!偶尔通过一个特殊的方式,竞“大海寻针”式的找到了他女儿刘素珍,可惜得知她爸早已仙逝,成了一大憾事!</p><p> 刘素珍爸爸刘光华在上海电影机械厂工作,原居住在南市区制造局路。刘光华有恩于东固山电影事业。刘素珍知青上山下乡到东固后,他来东固看望他的女儿时就住在电影院我这儿。我和桂香在上海看望她爸妈时,他们很盛情!更难忘的是,她爸爸利用上海电影有关器件厂熟人关系,对东固山的电影事业给予了十分热情的主动关注和支持,作出了无私的奉献!</p><p> 比如他写条子我们可到上饶“江西光学仪器厂”直接购买并提取到8.75毫米电影机,在上海可以买到当时各种紧缺的电影维修配件器材,包括宽银幕镜头等。特别是上海光学仪器厂那年刚刚在实验室革新试制成功了电影新光源,他就通过关系为我们争取到并特批了全套电影新光源溴钨灯光源配件。照理,我场的老解放103C型提包机是进不了东垦电影院37米这么远距离放映大银幕电影的,更不可能放映宽银幕电影。正巧东垦电影院刚刚建好,新光源的革新配合为我们及时解决了这一大难题,弥补和缩小了当时只有上千元的老式提包机与城市大电影院三万多元的燃烧炭精棒光源松花江牌固定放映机的光源差距。当年我们这一电影光源的最早革新,在吉安地区电影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就为这一因素,每年一度的全区电影放映工作会议不是放在地县市召开,而是第一次破例地放在了厂矿企业并且是山沟的东固山垦殖场来召开。会上还特专题安排我们介绍了这一革新光源。(那年正是林彪913重大事件刚发生后不久,开会期间在党员内部还秘密传达了这一文件)。这次全区电影工作会议还特意安排了场党委李书记作了一次山区创业的生动报告,他相声技能式的演说口才,使地区电影公司总经理万全根还特地要求把他女儿万丽萍也安排到了东固汽配厂工作。</p> <p>  2020年1月4一6号,东垦兄弟姐妹一行20人,相邀前往上海崇明岛北湖度假村三日游。</p> <p>  知青是古今中外,空前绝后的一代。也许再过几十年后,知青将永恒消逝。</p><p> 知青,随着时光流逝,已不再知青,而是知不青了。既是知不青,便是知老。既是知老,便更珍惜!!!</p> <p>  东垦各位老前辈、患难与共的兄弟姐妹们:我们都已是奔七奔八甚至奔九的老人了!回想起2008年第一次大聚会以来彼此欢聚的难忘情景,曾一次又一次的让我们感慨、激动、温馨和快乐!</p><p> 当年身体多健康、精力多充沛的老同事王国兰,李细成,杨永福,潘新昌,虞秀兰,张伯伦,李世斌,江吉祥,尹胜白,王子美,姚惠珍,周群芳,欧阳恩荣,刘振林,程同,林健铭,周群燕,李政益……已先后离我们而去!东垦人心中的领导偶像李老板也离开了我们!生命的规律不可抗拒!!!</p><p> 老前辈们老朋友们,请在为数不多的“明天”中,抛开眼前的一切烦恼和忧愁,举起您手中的水杯酒杯,唱起您喜爱的歌曲,跳起您轻松的舞蹈,每天适量活动活动您己惭衰老的体肢…,尽情开心愉快的生活吧!</p><p> 为了您自己,为了您的亲人,为了您的朋友,衷心地希望您开心从容地生活好每一个今天!</p> <p>   《编 后 语》</p><p> 55年前今天,1965年9月23号,一百名14-17岁的吉安男女小青年,告别了父母,远离了家门,踏上了下放东固山的岁月征程,开始了人生走向社会的探索……!</p><p> 人生征途的起步,有时是不需要说明缘由的!</p><p>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干部、青年下放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用“再教育”这些虚无缥缈的意识观念去分析它,毫无任何现实意义,甚至会让你陷入迷茫!但在逆境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挣扎磨练,在实践中学习成长、成熟……。却是一条有意义的人生探索之路!是一条“人生上大学”之路!知青沧桑经历成为了值得人生记忆留存的珍藏!</p><p> 无论什么样的路都难免有些艰难险阻,崎岖不平。但是,当你到达了目的地之后,你才会深刻感觉到这一条道路的“意义不凡”!从这一角度来看,“知青是中国最强大的一代人”!这句话也不为过。</p><p> 2019.9.23初稿</p><p> 2020.9.23完稿</p> <p>  评语与建议选录(一):</p><p> 为晏主席的美篇点赞!为东垦战友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为你点赞! 一一熊凯陵</p><p> 沪老师:你的美篇创作很好,继载着上海知青在东固山区吃苦拼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把最美好的青春甚至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东固山的建设,东固山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东固山人民永远和你们是一家亲。 ——圣梅</p><p> 沪安华 老领导真是辛苦您了!你的巨作美篇我分两次到现在才看完(眼晴疲劳)那时的我虽不在东垦,但在九垦的我同你们一样感同身受。特别是貫穿始终的那只歌(磋砣岁月)影响最深,因我就是当知青时看到那部电影的。 一一肖金桂</p><p> 沪安华你这篇文章从头到底写的很好,从头到底写的特别棒,写作水平极高,极佳,也是东垦农场人才,了不起的,谢你给东垦人带耒欢乐愉快,好评! 一一王桂香</p><p> 沪安华群主,晚上好,你做的美篇,真是做的太好了,图文并茂,有层次,又详细,看了之后,很感人,到底是特殊年代造就了特殊的人才,其实昨天我就看了二篇,语句通畅,你为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感谢你辛苦了为你点赞! 一一谢镜弘</p><p> 赞 ——肖俊承</p><p> 美篇《十年的回顾珍藏的相册》,虽说不能做到以偏慨全,但它是一个东垦人自身走过的岁月描述。也只好写自己所经历的,所熟悉的事和人,实际上,那些事与人就是东垦的缩影,从中我们可以回顾,了解到东垦人的生活,工作轨迹。因它并不是写东垦的全部历史,也不是写东垦的人物传记,只是写所接触到的,所熟悉的某个代表人物。从这点看,美篇是成功的。</p><p> 美篇既有不少精美图面,还有文字说明解释,中间更插有几个有血有肉的回忆小故事,显的生动有趣。也许,芸芸芸众生一辈子最壮烈的,就是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庸常生活,这是我们人生垫底的部分,支撑我们所有的梦想,又是我们人生的定海神针。所以东垦人的凝聚力是那样的强,有如钢筋混凝土,现虽居五湖四海,总是互惦互念,在上海或吉安时不时的来个“蟠桃会”,使各路神仙眷侣欢聚一堂,而这些难忘的时刻,美篇给予了描述,留影,从这点来看,美篇是可喜可贺可贵的。 ——刘吉星</p><p> 志华老同学晚上好!很仔细地欣赏了你精心制作的美篇,很是感慨感动!非常钦佩你的文笔才情和对第二故乡东固山的深情眷念!我在东固共大的靑春岁月有着和你们东垦知青们一样的感同身受。美篇中娓娓道来数十年变化的秀美东固山,仿佛引领着我回到那纯美的青春时代!……</p><p> 谢谢老同学的分享!辛苦了,多保重!! ——肖冬香</p><p> 谢谢,欢迎常回来。 ——吴娟场长</p><p> 晏志华,我回来看了你发来的美篇搞的太好了,看了以后心情非常的感动,想想以前我们下放的时候还是个小姑娘,在看看现在的照片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了,所以心情太激动了,你为东垦的老同事做出了太美的美照,你辛苦了,为你点赞,你身体要保重。 ——吴桂兰</p><p> 晏志华,谢谢你把这珍藏的相册给我看,我化了二个小时,仔细看了每一幅照片,每一篇文章,真是图文並茂的美篇,我想你也化了不少心血编辑这美篇,我想朋友们如果看了都会勾起往日流逝的青春岁月。往事只能回味!看到今朝老朋友欢聚一堂的情景,真是感慨万千!我们的一生是苦斗的一生,我们还是幸运的。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东固给我们留下永不磨灭的就是"情"和"谊"二亇字。情意无价,友谊永存!再次謝谢谢你並問姚桂香好! </p><p> 一—傅汝济</p><p> 晏大哥晚上好!写得太棒了! 一一伍水花</p><p> 珍贵的点点滴滴,值得收藏。美篇制作很棒,很成功,为你点赞。 ——邵丽娟</p><p> 我们知道了,谢谢你,你真的很辛苦,为我们这些人一直在辛苦的操作。谢谢。 ——于头,李霓虹</p><p> 初步浏览,非常棒!一定认真嚼读。 </p><p> ——施向红</p><p> 欣赏您的佳作,精美相册里含知青历次大型聚会合影照片相聚,收获满满,更是刻骨铭心,难舍的情谊,难忘的经历,这得益于晏大哥的无私付出。精彩制作!珍贵的记忆,难忘的情怀,宝贵的财富,鼓舞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一首跨越时代经典老歌!岁月的河汇成了《一支难忘的歌》它象征着无数人的那段青春岁月,人们对时代怀念。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啊汇成歌,一支深情的歌,一支拨动着人们心弦的歌……</p><p> 人是没有来世的,我们在回忆过去的时候,要更加珍惜今天。让我们在有生之年一起去分享幸福和欢乐,让我们的知青情谊永远延续。让我们的每一次聚会都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一种美丽的永恒! ——夏佑华</p><p> (美篇)已收到。容我细阅。谢谢! </p><p> 一—李云平</p><p> 志华写得好,待我慢慢地品尝—刘舜</p><p> 资料翔尽,图片美真,文字精练,情深感人。 ——曾年生</p><p> 辛苦了,你太执着了! ——殷坤凤</p><p> 谢谢你,分享你的美篇,激动感动!记忆中的往事只能回味 ! ——吴根女</p><p> 理解。这本来就是个人对往事的追忆,当然要写下自己的经历,以及自己印象深刻的事件。个人回忆不是场誌也不是厂誌,不必概全。</p><p> 看后很有感触,我们每个人能在李老板的带领下,参加了一场与命运的抗争,参加了一场改天换地史无前例多元自主的创业,提前践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过程给了我们希望和盼头,也给了我们梦想和放飞!也使得当年的东固山,青春如我们,生气如我们!经历过这样激情燃烧的岁月,人生还有什么能把我们轻易挫败?! ——周建</p><p> 珍贵的点点滴滴,值得收藏。美篇制作很棒,很成功,为你点赞。 ——邵丽娟 </p><p> 好温馨的画面、好温馨的祝福、好温馨的结尾! 一—章丽芬</p><p> 《美篇》图文并茂,感人动情,我看了几遍,如果能附有一些"东固知青展览馆″的图片就更好。 ——唐衍袁</p><p> 仔细拜读了您的杰作,使我对我曾经工作、生活过的东固山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弥补了我心中的缺憾。我在东固山虽然只有短短五年时间,但是这五年的经历是我记忆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其中的悲欢离合也只有自己清楚。虽然已经过去40多年了,但每当看到东固山人都有一种亲切感。以前我只知道东固山有三彩、六度、茶场、林场以及最重要的汽配厂,还有就是我曾经工作过的水电站。看您这篇杰作,我好像在上一堂历史课,而且是与我有关的历史,所以我非常认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此我表示由衷的感谢!感谢您化了这么大的功夫、精力。为我们东固山人呈现了过去岁月的画面,而且还是3D的,谢谢您! 一一李新民</p><p> 志华:你好!拜读了你的美篇,感到无比的震憾,你保存历次东垦人相聚图片达十几年之久,并且记录每次相聚的情景如此翔实,真是用心在构描一幅幅阖家欢乐的、温馨而又幸福的画面!岁月之美在于体验和感悟,靠作温润甜美的回忆,每一次都体验了东垦人的真情流露,让人回味无穷!让暮年变得不寻常!</p><p> 我觉得制作美篇,以图为主,文字次之。好比红花配绿叶。在精炼的、点睛之笔的文字解说下,烘托出图片中的涵意,让人一目了然,喚起人们对美好日子的眷恋。若文字多了,犹如在翻阅一篇篇陈年日记,感受不到图片的魅力。这是我的一点感受,当否,请指正。 一一彭彭</p><p> 点赞!比东固知青馆更丰富,更贴近我们。 ——张卫国</p><p> 志华真是辛苦了,这个美篇有文字有照片是留给后人的一部长篇杰作东垦史,只是你太费心了,要以身体为重,注意休息。 ——谢承欢</p><p> 李钟远让你放电影其实是东垦的损失,你看问题的前瞻和勇于实干,以及你的组织才干令我敬佩,不是有文平就有水平的,毛泽东没打过仗,没进过军校,但他的军事指挥能力谁可匹敌?怎么就不是天才?我对你的敬佩是打心眼里佩服,不是那些虚头八脑的假奉承。 ——丛战国</p> <p class="ql-block">  评语与建议选录(二):</p><p class="ql-block"> 看了晏叔叔的美篇非常感动,感受到那是一种从心底喷薄而出的不吐不快的叫嚣。晏叔叔饱含深情的追忆回顾过了东垦人在东固的峥嵘岁月,详细介绍了东垦的建立、发展和消㪚,客观分析了当时特殊年代给东垦人带来的创痛的同时也造就了傲霜立雪的东垦人,更铸就了坚强、乐观、豁达,不怕碾压的东垦精神。晏叔叔的电影是东垦名片,记得七、八十年代的文化娱乐活动是贫瘠的,晏叔叔及时输送的经典影片是这贫瘠土壤上开出来的一朵瑰丽的花,在满足东垦人精神需求的同时,也极大的推动了整个东固的精神文明。东固承载了东垦两代人太多的记忆,东固情结促使东垦人一趟一趟地往东固跑,只要有聚会,一起去趟东固已成为一种仪式。“在那晶莹残雪的一旁,有一朵圣洁美丽的花在开放,它是痛苦往事最后的泪水,它是幸福未来最初的梦想”这是一首年少时就喜欢的小诗,送给东垦的父辈们,你们就是这朵东垦圣洁之花,向父辈致敬! ——瞿宏伟</p><p class="ql-block"> 沪安华,晏大哥:上午好!刚才和谢静视频通话,她告知我你的美篇已印成书集,并送了一本给我。听后,我高兴,感动,等明年我回吉安陪护母亲时,就可以打开美篇书集,慢慢品味里面的每一个真实的故事。谢谢您我们的好大哥,好领导!(我会把美篇书集带来广东,给我的亲朋好友,儿子,儿媳,子孙后代,传下来分享)——李国华</p><p class="ql-block"> 志华你好!寄来的书巳经收到,非常好!史記就是这么一件件记录整理留予后人的巨著,虽然当年热闹的场景不再有了,然而这本小册子却记录着当年的人和事。足以告慰前人,激励后人的精气神。你劳心费神,功莫大焉,特此祝贺和感谢!东固人为有你这样的德才兼备的同事而引以为傲! 一一丛战国</p><p class="ql-block"> 沪安华大哥下午好!你的珍藏相册版(一)知青岁月我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编得真好。里面一个一个的故意让人看了很感动,是呀!时光飞逝,岁月如歌,不经意间,我们已步入老年。回忆那青春燃烧的岁月。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难忘。那么的留恋。美篇可以说,它是我们东垦几代知青的人生岁月的历史写照。为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辛苦你啦,编的真好。 为你点赞。谢谢!等拿到书以后我一定会给我妈妈看。因为他不会玩智能手机。所以只有看书。 ——谢静</p><p class="ql-block"> 沪安华,晏大哥:中秋节快乐!刚欣赏分享完您的美篇,写的好,漂亮!字里行间,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的东固山,人和事以及风土人情,很多我们都不清楚不知道的状况。阅读以后,心灵受到震惊,震撼!谢谢您大哥!精益求精完美写下的美篇。我以收藏!并且给我的下一代,儿子和儿媳欣赏分享。 一一李国华</p><p class="ql-block"> 很感动,知青岁月刻骨铭心的记忆,文采也很好。 一一张晓红</p><p class="ql-block"> 谢安大哥!感谢你为东垦知青成长写出了一本美好的回忆录,因我在东固待的时间也不多,只是在水电站和茶场一队工作过,所以大部分人都不认识,像你安大哥及一些老前辈的叔叔都是通过我叔叔到南昌来我家里,这样大家才认识的,如果单独说我的名字也许好多人都不知道,说欧阳深的侄女也许他们就知道😊 安大哥,你的美篇制作的很完美,真是辛苦你了。 一一欧阳玲</p><p class="ql-block"> 照片珍贵,追忆动情,文笔清新,思路清晰!难得相册!收藏无价 一—东方文姝</p><p class="ql-block"> 深深的被晏叔叔朴实无华的文笔感动,也被老东垦坚强乐观的精神感动,晏叔叔的美篇具有史料价值,这是由强烈使命感催生出的一部垦一代的史诗! 一一美篇用户</p><p class="ql-block"> 磋砣岁月,激情然忘, 一一双喜</p><p class="ql-block"> 大哥辛苦了,给你点一百个赞! 一一丽萍</p><p class="ql-block"> 写出了东垦下放知青的心声,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您辛苦啦!您真棒! </p><p class="ql-block"> 一一开心快乐</p><p class="ql-block"> 先为安华大哥点个赞,看完全集很感动插图与解说极对到位重点描述了东垦辉煌历程和东垦人默默奉献,奋斗一身磨炼真实的故事,您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作者与编剧,真的可以拍一部东垦知青的磋陀岁月电视剧了。 一一风中百合</p><p class="ql-block"> 安华大哥:辛苦了!侬太棒了! 可以说这个美篇是你的奉献,为我们东垦人生岁月延续的写照,真心感谢侬给我分享。祝您幸福安康! 一一岳伟康</p><p class="ql-block"> 辛苦您了!为您的美篇点赞,太棒了! 一一徐采平</p><p class="ql-block"> 沪大哥,东垦大家庭这友情永远延续。 </p><p class="ql-block"> 一一王梅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能和晏总姚总你们这样优秀又友善的人成为朋友,是我和建国的福气。我和建国来吉安也快十年了,晏总姚总如果回吉请一定通知我们,咱们一起聚聚聊聊。 一一井冈山经贸大厦曾总,小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