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鮖科普录:4.震旦角石---奥陶纪的海洋霸主

鲟鮖

<h5> 震旦为中国之古称,故“震旦角石”又称“中华角石”,震旦角石是距今约4.4亿至5.1亿年前的奥陶纪时期海洋中凶猛的食肉性无脊椎动物,因壳形似动物的角,故称角石。震旦角石一头尖,一头宽,硬壳表面发育有二、三十节环状纹圈以及竖纹,像宝塔,也似竹笋,又称“宝塔石”“竹笋石”。<br> 震旦角石(Sinoceras)<br> 软体动物门<br> 头足纲<br> 鹦鹉螺类<br>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震旦角石的祖先诞生。奥陶纪中期,震旦角石出现,“身体”很小,整个身体都处于外壳末端的空腔内,似现代 “八爪章鱼哥”,但外壳巨大,一般长5-40厘米,宽几毫米到几十厘米,最长者可达数米,宽达20厘米,常被白色方解石充填,住室后面向壳尖端一方分隔为诸节气室,气室调整水和空气比例,能有效控制身体速度和升降,更好地适应海洋环境。因其身体构造特殊,震旦角石以绝对的实力,占据着奥陶纪海洋霸主的位置。<br>  震旦角石现已灭绝,化石仅产于我国,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南地区的奥陶系石灰岩中,多产于三峡地区,其中以湖北宜昌最著名,有很好的地层和地质年代指示意义,在哪里发现它,就说明它所在的地层形成于奥陶纪,成为典型“标准化石”。<br>  <br></h5> <h5>  震旦角石复原图(图片源自百度)</h5> <h5>  震旦角石化石湖北宜昌(图片源自学习强国)</h5> <h5></h5><h5> 震旦角石应该算是鹦鹉螺的远祖,不同的是,鹦鹉螺壳是卷曲在一起的,它们共同具有能调整水和空气比例的气室可是为人类科技发展提供了重大启示,详见附后视频。<br> 再回刘家冲,城市不断扩展延伸,造就了丰富多样的地质剖面,难觅的震旦角石显现于废弃渣石堆,是惊喜!更是遗憾,惊喜是刘家冲废弃渣石堆看来是个宝库,遗憾是废弃渣石堆都是从附近建设工地搬运而来,震旦角石不是显现在原生地层,无法探索确认刘家冲奥陶纪地层准确位置。</h5> <br> <h5>装备制造中的仿生学---鹦鹉螺和核潜艇<div> (视频源于《学习强国》科普知识频道)</div></h5> <p>12月19日下午,再次来到刘家冲,无名山丘半坡发现原生角石第一现场,漂亮!</p> <p class="ql-block">2021年1月3日,在五台山见到疑似鹦鹉螺化石1枚,可惜断裂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