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古园和海葬纪念苑

森林木

哀思寄滨海,叶落归古园。滨海古园是1985年建立的上海市首家国营公墓,位于上海东南部奉贤区原五四农场境内。上图为滨海古园二号门。 滨海古园南临杭州湾,座拥东海紫气,背倚都市繁华,西邻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东与东海大桥遥遥相望,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成为了上海市民安葬亲友骨灰的风水宝地。上图为上海市区人民广场到滨海古园的行驶路线: 车辆从五四公路转弯进入古园大道,只见大道很是宽阔,大道二边满目的黄绸裹树,见上图: 向前几十公尺,看见大道二边还有好几十只石雕神兽,蹲伏在大道二侧,好像是在守候着陵墓,气势十分宏伟,有点好像中国古代帝王陵道的感觉。见上图: 上图:这是古园大道的路牌。 上图:古园大道上的黄绸裹树。 上图:古园外面有一条园外路,路旁有一块大石碑。 上图:路旁的风景十分优美。 上图:路旁花园里的景观石。 上图:古园大道的最南端,就是人们日常扫墓进出的古园二号门,这是一座三门六柱的大石牌坊。 上图:牌坊正面中间的大拱洞上方石板上,刻有“滨海古园”四个金色大字。 上图:牌坊东侧的拱洞上方石板上,刻有“高行”金色大字,意味高尚的品行。 上图:牌坊西侧的拱洞上方石板上,刻有“厚德”金色大字,意味有大德,深厚的德行,重公轻私,谓之厚德。 上图:走进牌坊,回头再看,牌坊南面中间的大拱洞上方石板上,刻有“民德归厚”四个金色大字。这是来源于孔夫子的学生曾子的一句名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说:如果我们不忘遥远的祖宗先人,念念感恩他们,所谓“慎终追远”,那么以我们的孝心,培养社会的孝道之风,人人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风就会变得厚道,淳朴善良,就会“民德归厚矣”,这就是我们祭祀祖先的意义所在。 上图:牌坊南面西侧的拱洞上方石板上,刻有“正气”金色大字,意味人要走正道,充满积极向上、正义公平的阳刚之气,所谓:身有正气,不言自威。养天地之正气,君子董道不豫(毫不犹豫地坚守正道),浩然正气。 上图:牌坊南面东侧的拱洞上方石板上,刻有“诚心”金色大字,意味要以一种真诚的心愿,真心诚意地来祭祀祖先。 上图:进入古园,抬头看见的便是一面很大的九龙壁。<div>  龙为“九似之物”: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颈似蛇,腹似屋,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中华民族将龙作为自己的图腾,有消灾弥祸、镇宅、平安、吉祥,财运等含义。 </div><div> 在中国传统建筑物中,有以龙作壁的传统。壁是正对大门以作屏障的一种墙壁,又称影壁、照壁、照墙。中国的龙壁有一龙壁、三龙壁、五龙壁、七龙壁、九龙壁,以九龙壁最为尊贵。<br> 九龙壁的主体有九条龙,九龙腾越,翻腾自如, 神态各异。九龙的形体有正龙、升龙、降龙:正龙威严、尊贵;升龙刚猛而充满力量;降龙则温文尔雅。九龙寓意群贤共济,圆满如意、蒸蒸日上的盛世景象!九龙壁前的护栏上,也是各条翻腾的小龙。<br></div> 上图:在九龙壁前,还有一只硕大的青铜鼎。 上图:一只硕大的青铜鼎。 上图:鼎身上铸有“古园宝鼎”四个青铜字,鼎下的台阶上也有“古园宝鼎”的招牌字。 上图:鼎下台阶的另一侧,刻有说明文字的鼎文,内容如下:滨海古园,天赐圣壤,原属荒滩,芦苇荡荡。前辈爱民,便民殡葬,铁臂开垦,临海拓疆。宝地千顷,陵园初倡。紫气东来,风好水祥,背倚华都,交通捷畅。得天独厚,尽孝有葬。廿年创业,园建辉煌。楼台亭阁,龙壁碑廊。曲桥飞泉,名流雕像。禅心净土,松柏长芳。江南雅园,古朴端庄。殡葬文化,刻意新创。惜土如金,文明祭葬。葬式多样,墓型时尚。遵循环保,孝德高上。花伴英灵,桂蕊飘香。留迹勉先,寿宇凤翔。亲朋欣慰,后辈敬仰。两个世界,双双安康。精诚服务,屡获嘉奖。更上层楼,再创荣光。谨铸鼎文,铭志永扬。於公元二零零捌年十二月建。 上图:滨海古园占地面积1200余亩,是上海地区占地面积最大、发展优势最强的现代陵园之一。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建设,滨海古园实现了环境园林化、葬式多样化、墓区个性化、墓型艺术化、办公现代化等特点。古园的美景。 上图:古园一侧的“鲜花空间”。 上图:马路一侧的美景。 上图:正气亭。 上图:清风亭。 上图:平安钟楼。 上图:吉祥鼓楼(鼓的侧面)。 上图:古园美景。 上图:观潮阁。<br> 上图:艺术苑。 1996年以来,滨海古园先后获得了“上海市一级公墓”、 “上海市文明单位”、 “中国十大典范公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殡葬改革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通过了国家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上图是古园中“墓葬文化陈列馆”的标识灯箱: 上图:滨海人文景观石。<br> 从网上了解到,滨海古园的名人苑里,有很多名人的墓葬和塑像。我既然来了,总要去一览。这是一块滨海名苑景观石,见上图: 上图:走进名人苑,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高大的“帰”(归)型雕塑。 名人苑有好多个区域,里面都是名人的墓葬,还有塑像。我只是走了一部分,拍摄了一些照片,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些。<div>  张澜,1872~1955年,四川南充人,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时,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大会议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2月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div> 张澜墓葬和纪念塑像,位于滨海名苑6区18号。见上图: 上图:黄炎培墓葬和塑像。<div>  黄炎培,1878~1965年,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职业教育的积极倡导者。<br>  黄炎培是上海浦东川沙人,我们川沙人非常熟悉的,川沙镇有座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建筑“内史第”,里面有个“黄炎培故居”,黄炎培出生并在这里生活了好多年,我曾多次前往参观。<br>  黄炎培早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曾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首创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1921年被委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不愿去就职。1941年与张澜等人,发起组织建立了中国民主同盟,1945年又与胡厥文等人发起组建了中国民主建国会。1946年黄炎培作为民主人士访问延安,多次与毛泽东主席长谈,表述了关于担心“江山变色周期论”的观点和想法,毛泽东主席与他进行了有名的“窑洞对”,至今仍是中共党史教育和党纪教育的名教材。<br>  新中国建立后,黄炎培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政协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委、第二、三、四届政协副主席、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等职。<br></div> 上图:赵朴初,1907~2000年,安徽太湖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者、居士,中国现代社会活动家。<br>  赵朴初大学时代开始接触佛学,致力于佛教及社会救济事业。1936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发起成立中华佛教护国和平会。抗战期间,参加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收容、救济战区难民,动员大批青壮年参加抗战。1939年参加宪政促进运动。1945年与马叙伦、许广平等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争取民主,反对内战。上海解放前夕,组织上海临时联合救济委员会,收容安置失业工农群众和游民。<br>  1949年代表佛教界参加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52年发起组建中国佛教协会,历任协会秘书长、副会长、会长等职,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佛教徒,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爱国爱教,推进佛教事业的发展,促进国际佛教徒之间的友好团结和文化交流。<br>  还曾担任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br>  赵朴初逝世后,是实行海葬的,在滨海古园名人苑,有他的塑像和纪念碑。<br> 上图:钱伟长,1912~2010年,江苏无锡人,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br>  钱伟长教授兼长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当选为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工业大学、上海大学等任职和教学。<br>  钱伟长教授还曾担任民盟中央常委、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等职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至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九届名誉主席、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br>  钱伟长夫妇墓葬和塑像,位于滨海古园滨海名苑6区8号。<br> 上图:谷超豪夫妇墓葬和塑像。<div>  谷超豪,1926~2012年,浙江温州人,著名数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br>  谷超豪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9年6月,获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1月,任复旦大学副校长,1988年2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99年8月,担任温州大学校长。<br>  谷超豪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调和映照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在超音速绕流的数学问题、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波映照和高维时空的孤立子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2009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br></div> 上图:倪天增墓葬和塑像,位于滨海古园名人之林3区3号。<div>  倪天增,1937~1992年,祖籍浙江嘉善,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高级建筑师,曾先后在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上海工业建筑设计院任职副院长等。在1983~1992年6月担任上海市副市长期间,分管城市建设和管理等多方面工作。八十年代正是上海市政建设、公共交通、居民住房困难矛盾最突出,困难最严峻的年代,倪天增主持设计、制定了上海多项重大城市建设市政工程项目,上海的河流治污、火车新客站、虹桥国际候机楼、地铁、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上海的房改政策出台、208公里的防汛墙和吴淞路闸桥的建设、煤气化发展的规划制订、浦东新区开放、开发的近远期规划,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政策,都浸透着倪天增的心血和汗水。他工作作风扎实,注重深入基层,常常顶烈日,冒风雨,一个工地一个工地跑,一个条线一个条线去协调,渴了喝一杯清茶,饿了啃几口馒头,嚼几片面包,上海的大街小巷,各处的施工场地,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时时刻刻把市民的冷暖挂在心头,在困难、危险时刻,处处都能见到他的身影。经过两年的努力,解决了1.6万户居民的住房解困任务。正所谓:十年倾心宏观事,壮年青丝变白头。倪天增的辛勤劳动和工作,赢得了上海市民的关注和尊敬,市民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辛苦市长”、“风雨市长”,时任上海市长朱镕基称誉他为“市民的公仆”、“勤政的楷模,汗洒浦东,功在千秋”。因辛劳过度,隐疾发作,1992年6月,倪天增突发心肌梗塞而逝世,年仅54岁。<br></div> 上图:巴金,原名李尧棠,1904~2005年,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br>  他的文学思想核心是真与善,小说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早年第一部小说《灭亡》,渐渐被大众熟知,其后十年精力创作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与《寒夜》等作品,更是激励了一代人,我母亲曾对我们说起:她就是在读了巴金的《家》《春》《秋》后,立志走出封建家庭,追求女性解放,自创自立,做一个新女性。<div>  巴金是80年代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曾获国际但丁文学奖、人民作家、法国荣誉军团勋章等荣誉。<br>  巴金、萧珊夫妇逝世后,是实行海葬的,所以没有墓葬,在滨海古园的海葬纪念苑,立有巴金、萧珊夫妇的骨灰撒海纪念石。<br></div> 上图:冰心、吴文藻夫妇墓葬和塑像,位于滨海古园名人之林3区15号。<div>  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1999年,福建长乐人,著名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被称为“世纪老人”。<br>  1919年8月,冰心在《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1923年,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br>  冰心在晚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空巢》,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接着又创作了《万般皆上品……》《远来的和尚》等佳作。散文方面,除《三寄小读者》外,连续创作了四组系列文章,即《想到就写》《我的自传》《关于男人》《伏枥杂记》等,作品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创作风格之独特,使得她的文学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出现了一个壮丽的晚年景观。年近九旬时发表了《我请求》、《我感谢》、《给一个读者的信》等作品。1999年99岁病重之际,中央领导人曾前往医院看望。</div> 上图:丁玲墓葬和塑像。<div>  丁玲,1904~1986年,原名蒋伟,湖南临澧人,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中共党员。<br>  丁玲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36年11月,丁玲到达陕北保安,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化人。丁玲的到来,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的血液。主要代表作有处女作《梦珂》、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等。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出过无法取代的贡献。<div>  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82岁。<br></div></div> 上图:钱君匋的墓葬和塑像。<div>  钱君匋,1907~1998年,浙江海宁人,著名书法家、画家、篆刻家、书籍装帧家,<div>  钱君陶先生,是中国当代一位集诗、书、画、印熔于一身的多方面都有至高造诣和贡献的艺术家,真所谓“一身精三艺,九十臻高峰”。他一生治印两万余方,上溯秦汉玺印,下取晚清诸家精髓。其风格有吴昌硕的老辣、奔放,有赵之谦的浑厚、飘逸,有黄牧甫的清隽、平整。真可谓是疾术骎骎,鹤立印坛,名烁中外,卓然一大家也。</div><div> 钱君陶先生曾任杭州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div></div> 上图:赵丹的墓葬和纪念雕像,位于滨海古园名人之林1区31号。<div>  赵丹,本名赵风翱,1915~1980年,江苏南通人,电影、戏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br>  赵丹1933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先后在《琵琶春怨》、《上海二十四小时》、《时代的女儿》、《三姐妹》、《到西北去》、《女儿经》、《空谷兰》、《乡愁》、《落花时节》、《热血忠魂》、《小玲子》、《清明时节》、《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二十多部影片中出演角色。由于他酷爱表演艺术,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加之形象好,极有表演天才,成为引人注目的“明星”。他还在世界名剧《娜拉》、《大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剧中饰演重要角色,显露出他的出色艺术才华,成为在影、剧两个方面均引人注目的话剧演员和电影明星。<br>  抗战期间,赵丹加入抗日救亡演剧队,辗转各地,宣传抗日,并于1939年参加影片《中华儿女》的拍摄。1939年他前往新疆开拓进步戏剧工作,被反动军阀盛世才监禁,关狱5年。 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主演了影片《遥远的爱》和《幸福狂想曲》,并导演了一部讽刺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下山摘桃”进行掠夺,标榜接收,实为“劫收”的影片《衣锦荣归》。1948年在《关不住的春光》、《丽人行》、《乌鸦与麻雀》等影片中饰演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形像。<br>  新中国建立后,赵丹先后主演了《为了和平》、《李时珍》、《海魂》、《林则徐》、《聂耳》、《烈火中永生》等影片,创造了李时珍、聂耳、林则徐、许云峰等熠熠生辉的银幕形象,代表了中国50~60年代电影表演艺术的水平。 <br>  1979年以后,他热情地为高等学府讲授表演艺术,并不顾重病缠身,于1979年完成了《银幕形象创造》和《地狱之门》等著作。他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大量书画作品受到中国书画界的珍视,《赵丹书画选》相继问世。在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孜孜以求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不断探索中华民族的表演艺术体系,强调趣在法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意境;他的表演,主张用体验和体现的和谐统一,洒脱自如,形神兼备,意境深邃,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div>  赵丹曾担任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影协和中国剧协常务理事、中国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等职,并于195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div><div> 1980年,赵丹因病逝世,终年65岁。<br></div></div> 上图:白杨、蒋君超夫妇墓葬和塑像,位于滨海古园特级吉区18号。<div>  白杨,1920~1996年,原名杨成芳,出生于湖南省汨罗市古仑,中国电影、戏剧表演艺术家。<br>  1934年白杨先后参加了话剧《回春之曲》、《黎明之前》、《梅萝香》、《茶花女》的演出,开始了职业演员的生涯。1936年主演了她的第一部影片《十字街头》,在影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青年女性的形象。<br>  抗战期间,白杨深入人民生活,进行抗日救国话剧的宣传演出,拍摄了《中华儿女》、《长空万里》、《青年中国》等影片,主演了《屈原》、《雷雨》、《日出》、《天国春秋》、《复活》等著名话剧。<br>  抗战胜利后,白杨在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新闺怨》、《还乡日记》、《乘龙快婿》、《山河泪》中主演、饰演了重要角色,体现了孝顺贤慧的中国传统妇女形象。<br>  新中国建立后,白杨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当演员。主演了剧情电影《团结起来到明天》、与赵丹合作主演了剧情电影《为了和平》、剧情电影《祝福》,饰演命运凄惨的祥林嫂。1959年在剧情电影《春满人间》中饰演医院党委书记、主演剧情革命电影《金玉姬》、在战争题材电影《冬梅》中饰演直属队指导员李冬梅、1989年领衔主演了《洒向人间都是爱》,在剧中饰演宋庆龄。这是白杨一生中拍摄的唯一电视剧,也是她扮演的最后一个人物形象。<div>  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中国电影诞生九十周年活动中,获中国电影世纪奖:女演员奖。1996年9月18日因病逝世,享年76岁。<br></div></div> 上图:杨华生墓葬和塑像。 <div>  杨华生,1918~2012年,浙江绍兴人,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滑稽戏泰斗。<br>  杨华生在六十多年的舞台生涯中,演出了近百部作品,独脚戏表演说、学、做、唱皆全,留下了一大批生动活泼的舞台形象。他主创或合创、演出的独角戏作品有:《滑稽空城计》、《戏曲杂谈》、《小菜场》、《不怕鬼》、《扬州五更相思》、《普通话与方言》、《假内行》、《跑龙套》、《万宝全书》、《借红灯》、《方言与京戏》、《覆水难收》、《好师傅》、《服务生》、《西洋镜》、《电话夫妻》、《笑与生活》、《新婚之夜》、《1234567》、《梁山伯讲文明》、《学麒派》、《对诗句》、《福来》、《修表》、《阿福上生意》、《一字之差》、《小贩叫卖》、《车厢里的笑声》、《三堂会审》等。<br>  特别是在滑稽戏《活菩萨》中扮演主角鲁道夫,在《七十二家房客》中演“369”,刻划了一个刁诈、凶狠的反动警察形象;在《苏州两公差》中饰张超,塑造了一个侠骨柔肠、足智多谋的公差。在《假夫假妻》中扮演朱守财,以夸张的表演,展现吝啬鬼的贪婪性格。在电视剧《三毛流浪记》中扮演土匪头子阿四,非常的凶悍。<br>  杨华生1950年任上海合作滑稽剧团团长,1951年后组建大公滑稽剧团,1979年后任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副团长、名誉团长,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上海曲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脚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主要著作有《杨华生滑稽生涯60年》,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文化突出贡献证书和政府特殊津贴。<br>  2012年5月24日,杨华生因病逝世,享年94岁。<br></div> 上图:姚慕双墓葬和塑像,位于滨海古园名人之林2区22号。<div> 姚慕双,1918~2004年,原名姚锡祺,浙江宁波人,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滑稽戏泰斗。<br>  姚慕双在1939年演出独脚戏“自由谈唱”,此后50年的艺术生涯,一直与胞弟周柏春(跟母亲姓)搭档,是滑稽界搭档时间最长的享有盛誉的兄弟响档。其独脚戏代表作有《宁波音乐家》、《英文翻译》、《各地堂倌》、《啥人嫁拨伊》等。在独脚戏向滑稽戏过渡的进程中,姚、周亦是第一批开拓者。 20世纪40年代初期曾参加过最早的滑稽戏团体“笑笑剧团”、“ 华亭剧团”,参演过最早的滑稽戏《瞎子借雨伞》、《小山东到上海》等。<br>  1950年,姚、周共同组建了蜜蜂滑稽剧团,主演的《小儿科》、《老帐房》、《不夜的村庄》等现代剧目,受到民众的好评和鼓励。1960年“蜜蜂”纳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艺术上达到成熟的境界,在《满园春色》中扮演的饭店4号服务员,在《笑着向昨天告别》中扮演的祖传中医华祖康,均性格鲜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海曲艺剧团建立后,在《出色的答案》中扮演的大炉工老方,语言硬朗,形体动作棱角峥嵘,刻划出一个卑视邪恶、正直无私的老工人形象,是滑稽戏舞台上典型程度较高的艺术形象。<br>  姚慕双德艺双馨,一生中为观众奉献了许多部作品,深受观众喜爱。其弟子甚众,仅“双字辈”就有近30人。他是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上海曲艺家协会常务理事、民盟盟员,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文化事业突出贡献证书和政府特殊津贴。<div>  2004年5月24日,姚慕双因病逝世,享年86岁。<br></div></div> 上图:绿杨的墓葬和塑像,位于滨海古园名人之林2区。<div>  绿杨,1922~2014年,原籍浙江绍兴,原名杨金凤,曾用艺名杨美媚,国家一级演员,上海著名老一辈女滑稽演员,滑稽戏泰斗,杨华生的胞妹。<br>  绿杨15岁进入王美玉话剧团学艺,后转入先施乐园娱乐话剧社、大世界话剧社,均演文明戏。1959 年后加入合作滑稽剧团、大公滑稽剧团,1979年加入上海人民滑稽剧团,任艺委会副主任。首演《活菩萨》,塑造了一个古道热肠、聪明伶俐的青年女佣,使其一举成名。其戏路宽广,饰演过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在《老糊涂》中演一个满脑子封建意识的农村老太,演来神态毕肖。在《阿Q正传》中饰演吴妈,与阿Q对话时,配以熟练而有节奏的洗碗动作,刻画出劳动妇女的纯朴与勤劳,深获观众赞赏。她在代表作《七十二家房客》中饰演二房东,成功塑造了一个有口皆碑的旧上海女流氓艺术形象。她在《海上第一家》中饰演的“大阿姐”,在《假夫假妻》中以老年和青年二种不同身份的人物交替出现,以变声和神态区别角色,充分体现了她长期艺术实践所形成的“女滑稽”表演风格。<br>  绿杨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戏剧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2014年5月25日不幸因病逝世,享年92岁。<br></div> 在滨海古园内,还有一个英烈苑,里面安息着十多位在各个年代、各种情况下牺牲的革命烈士,其中比较显目的是黄山十一位知青烈士的群雕和墓碑。1969年7月4日深夜,赣南山区突发特大山洪暴发,黄山茶林场的知识青年们纷纷投入抢救农场财产和粮食的战斗中,到第二天清晨,有十一位知青壮烈牺牲,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上图是十一位知青烈士的群雕: 上图:是十一位知青烈士的墓碑。<div>  在十一位知青烈士的群体雕像前,分别安放着十一块黑色大理石的纪念墓碑,上面有他(她)们的照片和金色刻写着的姓名、出生年月、政治面貌等信息。我仔细看了一下,十一位知青烈士中,有二个是男青年,其他七个都是女青年;年纪最大的有二个是1947年出生的,其他都是1948、49、50年出生的,正是我们这批“老三届”,我们当时在毕业分配时,确实有黄山茶林场的分配去向。他(她)们在1968年来到黄山茶林场,到牺牲时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不排除个别人时间稍长一些)。当时他(她)们的年龄,也就是19、20、21、22岁吧,真可惜了,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祖国和农场。</div> 上图:十一位知青烈士的墓碑。 1991年,上海举行了首次骨灰撒海活动,首批113名逝者的骨灰,撒入了大海。具体撒海区域,是在国家生态环境部、海洋局审定批准的上海市东南长兴岛中部圆沙闸至横沙岛双窑烟海域, 东经121度45分30秒 ~ 121度50分00秒。此后,海葬者的人数逐年增多,规模逐年扩大。至今,骨灰撒入大海的人数,已经累计有五万多位,涉及四万多户家庭。上图为具体撒海区域位置图: 为解决骨灰撒海后亲属祭祀纪念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市民对骨灰撒海的认同感,2004年上海市决定在滨海古园内建立海葬纪念苑。先后建了海葬纪念楼、纪念馆、纪念塔、纪念碑,参加海葬的逝者姓名,(根据自愿)被免费铭刻在纪念碑上。目前已在纪念苑内建成了85块纪念碑,绝大多数的海葬者姓名铭刻其上。为海葬者家属提供了一处追思、缅怀亲人的专有场所。见上图: 上图:进入园区,在九龙壁左侧的银杏路口,指路牌明确告知:上海市海葬纪念苑、纪念馆的前行方向。<br> 上图:沿着银杏路一直向前(朝南方向),走到底,就是海葬纪念苑了。下图是纪念苑的纪念楼,建筑风格有点象中国古代打仗的传统城楼样: 上图:这是纪念楼的正门,座南朝北,纪念楼拱型城门上方,有“守望”二个大字,意味着纪念城楼守望着楼下纪念碑上刻写着姓名的海葬者,城楼顶部匾上有四个溜金大字,海天旭日。旁边还有二条条幅。 上图:在纪念楼前的广场上,竖立着二根硕大的华表柱。这是一种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相传是部落时代的一种图腾标志,因高大、雄伟、壮丽,逐渐发展成建筑装饰品,一般多竖立在宫殿、城垣、桥梁或陵墓前,做为标志性的建筑,立在陵墓前的叫“墓表”。<br>  华表为石造,呈圆型,中间的柱身上,在层层回环的云朵上,盘绕着一条巨龙,龙四足,无爪,雕饰得卓约生动,跃然飞舞,可谓鳞角峥嵘,臂爪劲健,给人以玉龙遨游云天之感。<div>  在雕龙巨柱顶端,横叉着二根白石云翅,呈朵状。云翅上面是圆型承露盘,盘上有一蹲兽,头和嘴巴是朝着天上的,名“望天”。<br>  华表顶上的异兽,是古时传说中的一种神奇动物,其特性善吼叫,名曰“吼”,亦作“犼”(hou), 所以蹲兽又可叫作“望天犼”。海葬纪念苑前的那二根华表,上面的“望天犼”是冲着北方的,也就是人们前来祭祀的方向的。</div><div> 柱身下面的方型柱座,称作须弥座柱础,四面雕刻着八条小云龙。<br> 高大而又造型精美的华表,竖立在海葬纪念楼前,使得整个海葬纪念苑显得更加威严壮丽,气势非凡,为海葬纪念苑增添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br></div> 上图:在海葬纪念楼前的广场上,还竖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碑的正面刻写着“海葬纪念苑”五个大字。<br> 上图:碑的反面刻写着“碑记”,书写内容主要是:建碑立意、建碑过程、纪念作用等。 上图:在纪念楼前的草地上,还竖立着二只仙鹤的石雕造型,仙鹤是一种吉祥动物,竖立在海葬纪念楼前,使得威严中又有一份亲切感。 上图:这是海葬纪念楼的后门(朝南方向),门口蹲伏着二只狮子,拱型门洞的上方,同样有“守望”二个大字,意味着雄伟的狮子,守望着海葬纪念苑。 上图:这是从纪念楼南面的河中,眺望海葬纪念楼周围的美景。 上图:在纪念楼南北二个门洞中间的室内,是海葬纪念馆。 上图:海葬纪念馆有五个展室组成,分别展示文学作品中的海葬、上海市骨灰撒海活动历程图文回顾和海葬者家属捐赠给滨海古园的实物资料、骨灰撒海的名人简介和有关生死观的言论、上海市办理骨灰撒海活动的步骤与须知等内容。 上图:这就是纪念楼下的纪念碑了,海葬者的姓名,免费铭刻在纪念碑上。 上图:五万多名海葬者的姓名,铭刻在这85块纪念碑上,鲜花是家属在祭祀时敬献的。 上图:这是81号纪念碑所在的纪念墙。 上图:这是竖立在纪念碑排墙旁的纪念塔,上面刻写着七个大字:上海海葬纪念碑。<br> 上图:堆拥在上海海葬纪念塔下的鲜花。 上图:这是滨海古园为海葬者家属建立的时空邮局。<br> 上图:家属可以通过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向参加了海葬的亲人书写“微家书”(限字45个),投寄在“时空邮局”,寄给远方的亲人。 从2008年起,上海市民政部门每年在滨海古园,举办海葬公祭典礼,这是上海乃至全国殡葬史上的一个创新,此后确定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为“海葬公祭日”,鼓励市民用音乐和鲜花表达对海葬亲人的缅怀之情,至今已连续举行了14届。见上图: 上图:主持人在恭读祭文:朔风习习,竹叶萧萧,序属仲冬,时袭寒潮。雁归南浦,梅傲林中,幽明两别,忧心我忡。哀彼苍天,思亲悼故,泣涕彷徨,怅然罔顾。茫茫大地,悠悠大海,送别亲人,鸣呼哀哉。春秋代谢,未去有数,天生万物,终有归时。人生实难,死如之何,或为尘土,或为春泥。天地氤氲,万物化淳,乐天委分,识运知命。人生多事,往来如梭,沧海桑田,有生有灭。海葬仁者,大智厚德,节行高妙,生命再现。海葬纪念,古园奉献,碑铭记刻,后人祭怀。登楼望海,思念无限,子孙万代,缅怀永远。长歌当哭,九天同悲,永志心间,情寄沧海。 上图:这是历年来公祭仪式的祭文砖墙。<br> 上图:这是2011年公祭仪式的祭文。 上图:这是2020年12月5日在滨海古园海葬纪念苑举行的集体音乐祭祀活动。 上图: 思念永远!!! <div> (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