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过河的美篇

小马过河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蜡炬成灰泪始干</p><p>&nbsp;&nbsp;&nbsp;&nbsp;&nbsp; ——忆王学仁老师二三事</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就讲过陇西一中有好多非常厉害的老师。比如数学老师黄希贤,号称“黄三角”,以讲课干练闻名遐迩。还有孙德仁老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分配到大学当老师,后来调到一中。普通话特别好听,上课时常面带微笑,细言细语,仿佛就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受。和这两位并驾齐驱的还有王学仁老师,被人们冠以解题高手的美誉!说再难的题目都难不住他,就像庖丁解牛,迎刃而解,并且能给你讲得头头是道,直叫你听懂为止。</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怀着对一中的憧憬,对老前辈们的敬仰,初中毕业如愿以偿的考上了这所令无数人向往的学校。我上高一时,王老师给高三年级上数学,经常听同学们讲他的趣事。说教室门一推开就开讲了,下课铃声响了,他夹着书本要出门时还在讲。上课非常投入,总能把一道题弄出几种不同的解法,一题多解成了王老师教学的常态。板书整洁,解答过程完整,经常一节课一黑板不够用,急了就忘了使用黑板擦,用自己的衣服袖子擦,经常弄一身粉笔灰。我们在操场上做操时,也经常看见王老师夹着书本,满身白灰的样子,同学们眉来眼去地说笑,甚至有人说他邋遢。但这正好折射出了王老师的敬业精神,不修边幅,忘我工作,一心一意为学生,踏踏实实做教育的品质。</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位朋友说,他有一道题不会做,问了几位同学都不会,是放学的时候,他们的数学老师回家了。正当他无计可施,一筹莫展时,看见了王老师在操场上打篮球,一个人投篮。他有些胆怯,但还是硬着头皮去问王老师了。没想到王老师看见他拿着书本走过去时,突然放下了手中的篮球,主动打招呼:娃娃!问题呢吗?他说:嗯,有一道题不会做,王老师给我说一下。王老师单膝跪地,接过他手里的书本,从他的中山装口袋里掏出一支英雄钢笔,边讲边写,举一反三,除讲了他问的一道题外,还讲了同类型的几道题,写了满满两页纸。讲完问他懂了吗?他说听懂了。就给王老师鞠了一个躬,用非常崇拜的目光多看了老师一阵子,才离开了操场。走到远处,他回头看了一眼,王老师仍然在一个人投篮。真的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经过王老师指点,他茅塞顿开,越来越喜欢学数学了,后来在数学竞赛中还获奖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前几天看了一中毕业生陈旭峰先生写的回忆文章,文中叙述了王老师给他无偿补课三个多月,令人感动。上世纪七十年代,说他很荣幸被推荐为上大学的对象,但还要参加全省统一考试。他就去找高中时的班主任陶宏亮老师,然后陶老师把他领到王老师的办公室,也是宿舍。第一次见老师,感觉有点诚惶诚恐。王老师从办公桌的抽屉里取出预先准备好的题目,叫他一个半小时完成。他就答题,王老师在一旁看书,也是在监考。完成后,王老师面批了试卷,说只有初一学生的水平,高中的基本上不会。面对王老师诚恳的点评,他感到羞涩和无望。接着王老师给他制定计划,离高考还有三个月,每天坚持辅导两个小时。在王老师不厌其烦,循循善诱的教诲下,他高考数学取得了78.6分的好成绩,被甘肃工大(现在叫兰州理工大学)录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习的吗!</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高中毕业后考上了西北师范大学数学系,在王老师曾经学习过的地方奋斗了四年,毕业后又回到母校任教。九二年,有幸和王老师同在高二级共事,我教两个文科班,他教一个理科班,应该是高二四班。八十年代,王老师一直是数学教研组组长,带领数学组十几位老师默默无闻,奉献青春,为陇西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老百姓心里留下了光辉形象。后来因为身体原因,不再担任组长一职。学校安排年轻有为,积极向上的陈勤老师担任组长。有一天,陈勤组长组织高二级数学老师听了一节王老师的课,到现在我仍然记忆犹新,永远难忘!王老师讲的是二项式定理的第二课时,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条理清晰,板书整洁,娓娓道来,一气呵成。展示了一代数学名师的风采。但考虑到王老师年龄大了,应该到修身养性的时候了,怕把老人家挣着,学校再没安排王老师上高三。从此好像他再也没有上过课,教学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后来我算了一下,当年王老师整整五十九周岁!</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王老师不但工作认真负责,还是个大孝子。老母亲一直住在老家河那坡,故土难离,对于一位不识字,习惯了乡村生活的老人来说,叫她进城住那简直是要她的命!在老人家不攒劲的日子里,王老师步行穿越在两个家庭里,一边要照顾孩子们,一边要照顾好老母亲,每天往返两趟,如果有现在的微信运动记步数,他一天至少在两万步以上。当时有人开玩笑说,王老师日行万里,老同学干脆叫他王万里。直到老母亲去世,才搬到鼓楼后边家属院办了丧事。我作为王老师的学生,同事,帮忙守夜,是在寒冷的冬天,帐篷里虽然架着炭火,后半夜还是有点冷。</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王老师也是一位有情有义的人。同事中有位年轻老师的父亲去世了,老家一直在通渭榜罗镇,当时没有私家车,乘车要去文峰汽车站。他独自一人,乘坐班车一直到榜罗烧纸,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此年他已经退休好几年了,大概有七十岁了吧。</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他对子女照顾有加,教育有方,学习抓得紧。小的两个姑娘都是研究生毕业,一位在兰州理工大学当教授,一位在陇西三中教学,女婿都是老师。儿子大学毕业后,在邮电局上班,后来分流到了移动公司,爱人也是老师。只有大女儿身体有点问题,老人家一直都在操心,带着去了好多大医院,结果还是有些遗憾。后来儿子翻看遗物时,父亲一直保存着带女儿看病时的汽车票和火车票。父母的心在儿女上,由此看来,王老师对大女儿是多么怜爱。王老师一生节俭,本来一个人的工资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哪有什么存款?儿子说过,他结婚时父亲只给了他五百元。</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王老师对孙子更加疼爱!怎一个爱字了得。儿子儿媳住文峰,他每天早上坐公交车去文峰看孙子,去了在沙发上就一直坐着,也不多说话。听到亲戚朋友说孙子长得像他儿子时,老人家就高兴着赶紧给客人倒水,端水果和好吃的东西。孙子上幼儿园才搬进城里住,儿子儿媳不放心老人接送孩子,怕出意外,叫老人家安心休息,自己接送。但王老师每天跟在送娃娃上学的儿子或儿媳妇身后,完了坐在幼儿园门口的台阶上,守护着孙子。这在孙子王博宇写的怀念爷爷的文字里也能够得到印证。在爷爷和家人们的精心陪伴下,孙子博宇不负众望,以中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陇西一中奥班,三年来一直名列前茅,最后以骄人的成绩取得了定西市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此年是2015年,距离王老师2014年9月去世,仅差了几个月,这也成了家人们最大的遗憾!愿王老师安息!师德永存!</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正因为有这些老前辈们的高风亮节,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精神,为陇西教育的辉煌奠定了基础。是他们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扎根故乡,造福桑梓。“蜡炬成灰泪始干”,甘为人梯献终身。后来有几次我和耀文老师一起喝酒,都回忆起王老师,说他胸怀博大,治学严谨,真的是一位好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还说起我们和一位老校长一起喝酒,微醉时碰见王老师,因为他不喝酒,也不抽烟,于是老校长调侃说:Shan着,一辈子酒都不会喝么。王老师非常淡定地回了一句:你如果不当校长比我还Shan!把我们几个年轻人吓傻了。后来听老教师说,他们关系好,经常开玩笑。</p><p>(2020年12月10日初稿,11日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