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骑兵生涯十三载 </b><div><b> ——记我的父亲苗福昌 </b></div></h1> 苗新宁 执笔孟秀玲 <h1><font color="#b06fbb">我的父亲</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父亲骑马的英姿</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2020年8月1日是父亲100岁诞辰日</font></h1> <h1><b><font color="#167efb">【人物简介】</font></b><br> 苗福昌(1921.8— ),河南省永城市茴村镇苗庄人。1939年10月参加新四军,任永城抗日民主政府县大队战士。1940年2月到新四军6支队2团教导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结业后任2团1营3连班长。1941年2月任新四军4师11旅32团骑兵连班长,同年8月调入新四军4师骑兵团,任3大队9班副班长。1943年1月任3大队9班班长。1944年任骑兵团3大队3区队副区队长。1945年任3大队1区队长。1948年任3大队副大队长。1949年4月任1大队副大队长。1950年5月任1大队大队长,9月任华东军区直属教导师骑兵25团2营副营长、营长。1952年5月调任华东军区司令部直属骑兵连连长。1954年12月后历任上海市嘉定县兵役局副局长、金山县兵役局局长、如东县人武部部长。1957年被评为江苏省军区建军积极分子。1970年2月任南通军区副司令员。曾获全团马术竞赛一等奖,被评为骑兵团战斗模范。在淮海战役中荣立三等功一次,并集体(4人)荣立三等功一次。曾被推选为华东军区二届人大代表、江苏省五届人大代表。<br></h1><div><br></div><div><br></div> <h1> 我的父亲苗福昌,1921年8月出生在河南省永城县茴村镇苗庄。3岁时母亲病逝,11岁时死去父亲。15岁时就被迫在申楼、苗庄当雇工,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父亲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参军后才将生日定为8月1日建军节。</h1> <h1> 1938年5月16日,永城被日本鬼子侵占。父亲眼见家乡被日本鬼子侵占,立志要抗击日寇保卫家乡。</h1><h1> 1939年初,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挺进豫东,创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4月建立了永城抗日民主政府。8月,父亲参加了永城抗日民主政府的县大队,当了一名战士。1940年2月他被派到新四军6支队2团教导队学习,结业后任2团1营3连班长。</h1><div><br></div> <h1><b style=""><font color="#167efb"> 一、成为骑兵团第一批骑士</font></b></h1> <h1> 新四军4师彭雪枫师长从战争中意识到:在淮北这样广阔的平原上,我军要避免敌人骑兵和摩托化部队的突然奔袭,必须要有一支骑兵部队。</h1><h1> </h1><h1> 1941年2月,4师决定在所属各旅、团成立骑兵连、排。父亲所在的第11旅32团2营5连改编为32团骑兵连。这些骑兵连、排为后来成立的骑兵团打下了基础。<br></h1> <h1><font color="#b06fbb">骑兵团的创始人之一彭雪枫师长</font></h1> <h1> 1941年8月1日,在淮北抗日根据地淮宝县岔河镇(今江苏淮安市洪泽县),由张震参谋长宣布正式成立骑兵团。第一任团长兼政委黎同新,辖1、3、5三个大队300余人。先把全师有关的骑兵连、排集中起来,再从各旅、团中挑选了一批机灵、勇敢的班长、排长和警卫员、通信员充实到骑兵团。 </h1> <h1><font color="#b06fbb">4师张震参谋长宣布正式成立骑兵团</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骑兵团在淮宝县岔河镇成立</font></h1> <h1> 骑兵团的诞生和成长凝聚了彭雪枫师长、邓子恢政委、张震参谋长的心血。他们在全师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特批骑兵团3万元淮北币(相当于全师大半年的菜金)用来购置战马和马刀、马具。彭师长他还把自己心爱的坐骑“火车头”交给了骑兵团。</h1><h1> 骑兵团成为彭师长3件宝(《拂晓报》、拂晓剧团、骑兵团)之一。</h1> <h1> 由于骑兵机动性强,打起仗来一撒开就不易收拢,要求调来的每个骑士都要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和一定的战斗经验。<br> 父亲荣幸地成为骑兵团第一批骑士,从此开始了长达13年的骑兵生涯。</h1><div><br></div> <h1><b><font color="#167efb"> 二、界头集整训,获全团马术竞赛一等奖</font></b></h1> <h1> 骑兵团创建初期,骑兵们还不善打仗。几次小战斗,暴露了骑兵团不少问题:许多同志不会养马,不善骑马,不懂骑兵战术,严重地影响了作战能力。</h1><h1> 师部决定加强领导,任命周纯麟为骑兵团副团长,并决定1941年冬天把骑兵团调至苏、皖交界处的界头集(今属江苏省泗洪县)进行了长达半年的整训,主要进行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h1> <h1><font color="#b06fbb">骑兵团成立初期领导,左起参谋长戴彪、团长黎同新、副团长周纯麟</font></h1> <h1> 彭师长对骑兵团的训练非常重视,经常亲赴训练场地指导。他要求每一个骑兵“上马要像蚂蚱一样轻快、敏捷,骑在马上要像磐石一样稳固,奔驰要像闪电一样神速。”同时教育干部战士“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马术是为了练技术、练胆量、练体力”。<br></h1> <h1> 周纯麟团长运用在新疆学习苏联红军的哥萨克骑兵27套骑术、战术战法训练指战员。全团训练热情高涨,父亲也刻苦练习马术、骑术,不怕苦不怕累,成绩突出,成为骑士的佼佼者。</h1> <h1> 经过几个月的整训,骑兵团的组织纪律观念明显增强,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战斗力增强,有了质的飞跃。1942年春天,骑兵团向师首长作整训汇报。</h1> <h1> 那天,首先汇报队列行进,骑兵的列队动作有条不紊、整齐划一。</h1><h1> 接着进行马术动作练习,骑兵们骑着飞快的战马,跳过一道道地沟、木栏和篱笆,灵敏快速。</h1><h1> 一匹匹战马在操场上奔驰,骑兵在做“镫里藏身”的特技动作,然后又进行马上独立、马上拾物、倒骑马、偏骑马、马上救护、马上劈杀和马上机步枪射击等科目。</h1><h1> 对于骑兵团整训的成果,彭师长露出了满意的笑容。</h1><h1> 整训中,由于父亲出色的表现,荣获全团马术竞赛一等奖。</h1> <h1><font color="#b06fbb">马术训练——跨越障碍</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马术训练——镫里藏身</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r></font></div> <h1><b><font color="#167efb"> 三、簸箕窑战斗,33天反“扫荡”第一仗</font></b></h1> <h1> 1942年11月13日,日伪军对我淮北苏皖边区进行了一次最大规模的“扫荡”,企图歼灭我4师主力及淮北苏皖边区党政机关于洪泽湖沿岸。</h1> <h1> 针对敌情,4师彭雪枫师长立即召开了军政委员会。确定我军战术是:主力跳出敌之合围圈,以一部并地方武装就地坚持,主力转移至敌之来路的侧翼和后方,会合当地武装打击敌人<font color="#333333">。</font></h1> <h1> 11月14日晚,骑兵团召开了大队以上干部会议,周纯麟团长传达了上级的精神。确定,团部带1、5大队插向敌后,3大队留在泗县监视敌人。 </h1> <h1> 3大队长展广蕴率队经过一夜急行军,到达泗县以南的墩子集东北的茅草董家一带。 </h1><h1> 11月23日,3大队在泗县、青阳之间的簸箕窑村打开了反“扫荡”的第一仗。 </h1> <h1> 23日那天,大雾弥漫,泗县的日军平川部300余人带机枪10余挺,即将进至泗县东簸箕窑村时,被我3大队游动哨发现。</h1><h1> 大队长展广蕴和教导员王孟凡带着通讯员到泗(县)青(阳)公路旁的高处,用望远镜观察,发现这一带地势起伏不大,只见一段公路上黑乎乎的,看不清有多少敌人,也不知是日本鬼子还是伪军。</h1> <h1><font color="#b06fbb">3大队长展广蕴</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3大队教导员王孟凡</font></h1> <h1> 展广蕴命部队插到西北边敌人的屁股后面,从敌人的背侧向前打。当3大队向敌人侧后迂回时,遭到敌人的猛烈射击,展广蕴下令机枪掩护。两挺机枪形成火力交叉,一连打死好几个日军和伪军。敌人见势不妙,狼狈地向西北逃窜。 </h1> <h1><font color="#b06fbb">挥刀杀敌</font></h1> <h1> 乘敌人在公路以北混乱之时,展广蕴下令2、3区队乘马冲锋。2区队长许秉德、3区队长王俭元分别带着本区队由西向东猛冲过去。</h1><h1> 时任9班副班长(副排级)的父亲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一波次一波次地砍杀敌人。战斗在激烈进行中,日本鬼子负隅顽抗。</h1><h1> 不久,大批敌人开着汽车前来增援,为避免被动,展广蕴遂令3大队撤出了战斗。</h1><h1> 此次战斗,3大队击毙日军小队长平林及翻译官以下15人,俘虏20余人,缴获两匹战马和一批枪弹。</h1><div><br></div> <h1><b><font color="#167efb"> 四、朱集战斗,缴获敌机枪</font></b></h1> <h1> 1943年3月18日,骑兵团参加了打击侵入我淮北根据地腹地山子头一带的国民党顽军韩德勤部。18日零时,战斗打响。激战至清晨4时许,第4师9旅将韩德勤总部和保安第3纵队全部歼灭。</h1> <h1> 18日零时至清晨4时许,第4师9旅将韩德勤总部和保安第3纵队全部歼灭。上午10时,我军遂将河涯庄重重包围,守敌独立第6旅负隅顽抗。彭雪枫师长命令部队集中力量加强三面进攻,在东侧莫塘圩方向留出“缺口”,并急调骑兵团主力在此埋伏。</h1><h1> 10时30分左右,敌独立第6旅向莫塘圩方向突围。逃窜至砂礓岭下的开阔地时,骑兵团指战员每3匹战马编为一组,高举马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呼啸着冲向敌群,“缴枪不杀”的喊声响彻原野。敌旅长李仲寰被我骑兵砍死。</h1><h1> 山子头战斗生俘韩德勤以下官兵1000余人,击毙其纵队司令王光夏、旅长李仲寰。 </h1> <h1> 山子头战斗结束后的当天晚上,敌苏鲁豫皖挺进军总司令王仲廉派遣的先头部队1个加强营侵占了灵璧以北的朱集,第4师决定第11旅派1个营、骑兵团派1个大队,配合宿东游击支队歼灭朱集之敌人。<br></h1> <h1> 骑兵团3大队在大队长展广蕴、教导员王孟凡的带领下,不顾山子头战斗的疲劳,夜行军100多里,直插灵璧以北。3大队的任务是隐蔽在朱集东北侧一条干河沟里,准备打击突围之敌。</h1> <h1> 宿东游击支队发起攻击后不久,朱集之敌开始突围,敌人用机枪开路,在麦田里四处逃窜。</h1><h1> 展广蕴见敌人已全部离开朱集,立即令1、2区队迅速出击到敌人背后,机枪手在马上对准敌群猛烈扫射,骑士们策马冲入敌群,用枪射击,挥刀砍杀。很快敌人就溃不成军,乱成一团。</h1><h1> 父亲当时任9班班长,他追上一名敌机枪手。当敌人把枪口对准他时,父亲毫不畏惧,大喊一声:“缴枪不杀,把枪倒过来!”敌人被这喊声吓呆了,父亲迅速跨前一步缴获了一支勃朗宁机枪。<br> 这一仗,全歼敌人一个加强营,毙敌80多人,伤敌44人,缴获长短枪83支、子弹3700余发,我骑兵无一伤亡。<br></h1><div><br></div> <h1><b><font color="#167efb"> 五、砀南清剿战,活捉敌纵队司令</font></b></h1> <h1> 1944年8月,新四军4师西进收复豫皖苏根据地,取得节节胜利。国民党顽军暂编第1军与盘踞在砀山县以南的国民党顽军胡式如的苏鲁豫皖挺进纵队第18支队杨昆山部会合,企图歼灭我西进部队于永(城县)、萧(县)地区。 <br></h1> <h1> 4师副师长韦国清、参谋长张震决定,采取长途奔袭、分进合击的战法,具体部署是:步兵从南向北分3路进击,骑兵团从西迂回到北面陇海铁路上阻敌北退,由北向南夹击敌人。 </h1><h1> 10月7日晚,韦国清指挥9旅25团、26团从南向北,分路进剿。战斗打响后,果然杨昆山部在我两个步兵团的攻击下,妄图向北退逃,意图靠近陇海线上的日军。</h1> <h1> 8日拂晓4时,骑兵团1、3大队在杨集,于朦胧月色中,隐约看见有一群群散乱的敌人向北跑来。 </h1> <h1><font color="#b06fbb">跋山涉水(张爱萍摄于1944年)</font></h1> <h1> 天渐渐亮了,已经能清楚地看到被我步兵主力击溃的杨昆山部狼狈北逃的样子,他们有的拥挤在一起,有的则不顾一切拼命朝北逃窜。<br> 敌人在溃散,3大队党支部书记孟昭贤带着我父亲(9班长,排级)、张德才(5班长)等人正在铁路边搜索。</h1><h1> 发现一个身穿黑袍、头戴礼帽的大胖子,由20多个手持短枪的便衣护卫着正向北逃窜,即率队迅速策马围了上去,一阵砍杀,敌人束手就擒。</h1><h1> 穿袍子的大胖子见我骑兵后显得特别慌张害怕,父亲上前盘查,从他腰间搜出一颗大水晶图章,上面刻着胡式如的名字,这个国民党顽军苏鲁豫皖挺进纵队司令就这样被我军活捉了。 <br></h1> <h1> 此战,国民党顽军苏鲁豫皖挺进纵队第18支队大部被歼,俘虏敌司令胡式如和属下第18支队长杨昆山、副支队长王正杰以下官兵700余人。</h1><div><br></div> <h1><b><font color="#167efb"> 六、骑兵追歼敌坦克</font></b></h1> <h1> 1949年1月6日,我华东野战军向被包围在陈官庄地区的国民党军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此时父亲所在的特种兵纵队骑兵团驻河南永城以北会亭集附近,担任战役警戒任务。</h1> <h1> 1月9日早8时,骑兵3大队(营级)经过一夜行军,天快亮时到达会亭集附近张刘庄,大队长王俭元和教导员刘振亚奉命到团部接受任务。正在交谈时,华野特纵司令部来了电话,说陈官庄地区的敌人已经被我军分割聚歼,有几辆坦克向西突围,骑兵团应加强侦察,迅速拦截。</h1> <h1> 3大队领导迅速派出一个战斗组到东北方向去侦察,不一会儿侦查组的马迅速跑回,报告发现坦克已经冲到这边来了。此刻大家已经听到远处隆隆的坦克行走声,说时迟那时快,时任3大队副队长的我父亲率领3大队一部策马飞奔而去。</h1><h1> 3大队从会亭集向夏邑方向搜索前进,在胡桥西的关楼、吴庄北面,呼隆呼隆的马达声越来越响。远处雪野上6只黑色“乌龟”在迅速蠕动。3大队迎头赶上。</h1><h1> 正在这时,团部传来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可能在坦克内的消息,大家更觉得非拼命追上不可。</h1><h1> 在会亭集东的火神庙近旁,敌人的一辆坦克掉进沟里,怎么也开不出来,这辆坦克里的敌人爬了出来,钻进前面的坦克继续向前开去。3大队骑兵们很快爬上掉到沟里的坦克,往里一看,一个敌人也没有。第一辆坦克被3大队缴获。</h1> <h1> 其余5辆坦克逃至会亭集东门外刘大庄附近时,被1大队2区队副区队长(副连级)王广华发现,他跑得满头大汗,来向1大队长兼教导员孟昭贤报告。</h1><h1> 孟大队长让号目吹紧急集合号,自己和副大队长张遵三、 支部书记张德才立即集合部队迅速追了上去。<br> 1大队骑兵们跳上敌坦克,折弯了天线,砸坏了潜望镜,迫使敌坦克行进速度明显慢了下来。</h1><h1> 这辆坦克打出了白旗内陷入泥坑,1大队迅速包围上去,俘获了第二辆坦克。</h1><h1> </h1> <h1><font color="#b06fbb">快马加鞭</font></h1> <h1> 敌坦克疯狂反攻,我骑兵伤亡了十几个。1、3大队骑兵们采取穷追、紧缠的战术,呈扇形紧追不放。</h1> <h1> 行至会亭集东南时,一辆坦克内陷入泥坑,1大队迅速包围上去,俘获了第三辆坦克。</h1> <h1> 到白庙北附近的小常庄时,由于长时间的打炮和快速行进,再加上严重超员,坦克内闷热难耐,敌人几乎憋晕过去,被迫无奈,这辆坦克打出了白旗。1、3大队迅速包围上去,俘获了第四辆坦克。</h1><h1> 父亲(3大队副大队长)与2区队长黄全文指挥3大队搜查坦克,审问俘虏。</h1> <h1> 最后2辆敌坦克仍然向西逃跑。1大队和3大队部分人员继续追击。追到亳县东北杨庄,又一辆坦克陷入沟里,骑兵们纵马飞驰上去,连人带坦克一齐拿下。</h1> <h1> 最后一辆坦克仍然拼命地向西逃跑。这时天色渐晚,骑兵和马匹也已十分疲劳,许多马已跑不动,不断有人掉队。</h1><h1> 1大队挑选了20余匹体格较好的马,由王永丰、万福才、张友田、王复林等20多名骑兵继续追击。到亳县芦家庙附近时,这辆坦克也终于停了下来,敌人弃坦克而逃。大家立即包围上去,敌人束手就擒。 </h1> <h1><font color="#b06fbb">敌坦克被擒现场(杨玲摄)</font></h1> <h1> 从早上8时到黄昏20时,骑兵团追击12个小时,行程100余里,缴获坦克6辆,坦克内的43人无一漏网。<br> 这一仗创造了“骑兵打坦克”的突出战例。战后,华东野战军首长来电嘉奖,我父亲荣立了三等功。</h1><div><br></div> <h1><b><font color="#167efb"> 七、 最后的骑兵部队</font></b></h1> <h1> 1951年8月1日是骑兵团建团10周年纪念日,骑兵第25团在亳县骑兵团大操场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程朝先团长讲了话,追忆了10年来骑兵团的诞生、发展与壮大历程,表彰了骑兵团的战斗英雄。</h1><h1> 尤其表彰了从1941年8月1日建团以来一直在骑兵团生活和战斗的6名老骑兵,他们是王俭元、戴学勤、刘书芳、沈智明、程朝先和我父亲。 </h1><h1> 10年过去了,骑兵团的人员出出进进,只有他们一直生活战斗在骑兵团,为骑兵团的发展壮大立下了卓越功勋。</h1> <h1><font color="#b06fbb">1951年8月1日,在骑兵团建团10周年庆祝活动上,10年骑龄的老骑兵留影,左起:王俭元、苗福昌、沈志明、刘书芳</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10年骑龄的老骑兵留影,坐者左起:沈志明、苗福昌、王俭元、戴学勤,站者左起:程朝先、刘书芳</font></h1> <h1> 父亲代表6名老骑兵上台发言,会场气氛热烈,群情激奋。接着,进行了马术表演,精湛的表演博得了阵阵掌声。父亲还与他们各自的“无言老战友”——战马照相留影。</h1> <h1> 骑兵团以迅捷快速、勇猛顽强而威名远扬,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及国民反动派立下了赫赫战功。</h1><h1> 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的高层领导对骑兵第25团这支英雄部队充满感情,对它的发展极为关心。在华东军区的一次会议上,大家一致希望保留这支英雄的部队。最后,主持会议的陈毅司令员说:“美国有个骑兵第1师,虽然他们早就没骑兵了,但番号还保留着,现在已是一支机械化的机动部队了。我们这支骑兵,也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特色,我主张编成装甲部队!”</h1> <h1><font color="#b06fbb">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font></h1> <h1> 1952年5月10日,骑兵第25团奉命正式撤销,与原坦克独立第6团一起改编为新的坦克独立第6团。</h1><h1> 由原第1连、4连组建1个新的加强骑兵连,调归华东军区司令部作为直属骑兵连。</h1><h1> 这支加强骑兵连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南京高等军事学院组织的演习和教学活动;代表华东军区的一个兵种,参加军区的重大活动和节日庆典活动;在南京举行马术表演,展示我军骑兵风采;以及奉命执行拍摄《南征北战》《红日》《渡江侦察记》等影片的任务。</h1> <h1> 加强骑兵连由原第2营营长的父亲任连长。这次组建华东军区司令部直属骑兵连,连长人选开始并不是他。</h1><h1> 大家心中都很清楚,全军的骑兵部队大都已经改编,整个华东军区只留下1个直属骑兵连,当骑兵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机会。</h1><h1> 但当团领导找到他时,父亲表现出了一个老共产党员、老骑兵的高度觉悟,表示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对从营长降为连长也二话不说,使骑兵团的领导深受感动,一致给予父亲高度的评价。</h1><h1> 以后若干年的事实证明,这次调动确实影响了父亲的发展,而且影响了他整个后半生。父亲这种以大局为重、服从命令、能上能下、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度觉悟,我们由衷地钦佩! </h1> <h1> 父亲是新四军惟一的骑兵团的第一批骑士,也是骑兵团在淮宝县岔河镇成立时,目前唯一健在的老骑兵,见证了骑兵团成立、壮大、发展的全过程,直到骑兵团转隶为坦克部队。 </h1> <h1> 马蹄声声驰骋疆场,13载的骑兵生涯,铸就了父亲一颗对党忠诚的赤子之心,砺炼了一名骑士的铮铮铁骨!我为英雄的父亲而倍感自豪!</h1><h1> 是革命军人的执著追求与共产党人的崇高信念,坚定了父亲一直没有停歇过前行的脚步,历经了一场场风风雨雨,踏过了一个个坷坷坎坎,穿越了一阵阵战火硝烟,苦尽甘来,福寿双全!我衷心祝福父亲健康长寿!</h1><div><br></div> <h1><font color="#b06fbb">2005年10月,父亲(右)受邀参加38军装甲6师师史馆开馆典礼</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2005年10月20日,父亲(前排左3)在装甲6师师史馆开馆典礼上与骑兵团老战友相聚。左起:王焕光、冯秀芝、何国才、?、苗福昌、周文帅、段如良、解广忠、谢文斌</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2005年10月,父亲(前排左3)在装甲6师师史馆开馆典礼上与骑兵团老战友相聚。</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全家福,1972年</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2020年8月1日是父亲100岁诞辰日</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全家人为老寿星祝寿</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骑兵团诞生地——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原淮宝县)岔河镇领导成美煜、吴宝来、高锦标驱车800里,送来了淮宝老区人民真城地祝福、深深地敬意和感恩之情。左起:成美煜、苗福昌、吴宝来</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曾经患难与共的老骑兵,不管是健在的还是已去世的战友,他们的后代至今依然相守着父辈们的那份深厚的情和谊。</font></h1> <h1><br></h1> <h1><font color="#b06fbb">情同手足的新四军四师骑兵团后代,在八月一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聚集在一起为百岁老人祝寿庆生!</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为百岁老人祝寿庆生的全体嘉宾合影</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2020年12月10日,作者(左)与弟弟苗家河(右)向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捐赠手印和资料时,与纪念馆仇金标馆长合影</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2020年12月10日,作者参加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捐赠仪式活动</font></h1> <h1> <font color="#167efb"><b> 作 者:</b></font></h1><h1> 苗新宁,苗福昌之女,1952年出生。1969年底参军,1973年在第三军医大学毕业,后在其附属二院工作。1986年转业,在江苏南通市妇幼健院工作,主任医师。</h1><h1> 孟秀玲,原新四军骑兵团孟昭贤之女,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四师分会副秘书长。</h1> <h1> 此文选自2019年11月河南省永城市委党史研究室与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四师分会合编的《追寻父辈的足迹》,主编孟秀玲、张亚魁。</h1> <h1> <font color="#167efb">编辑制作:</font>孟秀玲</h1><h1> <font color="#167efb"> 照片提供:</font>苗新宁、孟秀玲</h1><div><br></div> <h3> 【本美篇所编发制作的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首发的知识产权,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自美篇的制作人及标题,联系方式13810037515】</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