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最好的保养

繁星点点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习是最好的保养</p><p style="text-align: right;">——李 雪</p><p> 两天的学习如同一股清泉注入心田,借助教授们的视角看待小学语文,有种“更上一层楼,可穷千里目”的感觉。跟着教授们的脚步,我们似乎穿越到了学生时代,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用整块的时间静心学习、理清前进思路实属珍贵。</p><p> 思考一:做教师是因为情怀还是为了谋生?</p><p> 沈教授抛出这个问题,激荡起我内心的圈圈涟漪。班主任工作是极富挑战性的,班主任总是累并快乐着。作为一线班主任,我每天的生活平凡、忙碌而又幸福。</p><p> 14年前,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是父母对女儿的期许:他们希望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教师是旱涝保丰收的安稳职业,最适合女孩子。就这样,带着入职之初的好奇和迷茫,我走上了三尺讲台。经过这些年的摸爬滚打,我经历过一厢情愿、师爱泛滥的浪漫,经历过深刻反思、奋起直追的疯狂恶补,经历过悄悄拔尖、雨后彩虹的欣喜,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之道:坚持,就能穿越平凡;根植,就能成为绿荫;用心,就能成就伟大。这个职业已经不再是我的谋生手段,它让我每天面对世界上最天真的面孔、最纯洁的灵魂,我享受那一声声充满童真的“老师好”,我喜欢那写满问号的小眼神,我热爱那一间充满温情的教室。它成为了我的事业,我的情怀。用李镇西老师的话来说:我们应该用一生的时间寻找那个让自己惊讶的“我”!</p><p> 思考二:小学生为什么要需要文学?</p><p> 沈教授说:“读书如饮食,从小培养的味蕾会伴随其一生。阅读习惯也是从小培养的,学习语文,没有比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更有效的途径了。”可见,童年的‍‍阅读‍‍对孩子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基础教育阶段的‍‍阅读‍‍就如同孩子的精神食粮,‍‍有些家长可能对孩子的阅读有误区,‍‍总是让孩子‍‍把课本字词、课后的习题弄会、老师发的卷子做完就可以了,‍‍但实际上学校的教科书和教辅书‍‍远远‍‍达不到孩子成长的需求。‍‍</p><p> ‍ 孩子的阅读有很多的关键期,在每一个成长时期孩子都会有不同的精神需求,‍‍这时‍‍不同类型的优秀作品就会让孩子‍‍的精神得到充实,‍‍一旦错过这些关键时期,‍‍孩子‍‍缺失的东西就难以弥补。‍‍朱永新老师说:阅读是孩子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智力体操,‍‍它会让孩子的头脑变得灵活敏捷,并且进一步促进孩子心理的全面‍‍成长,‍‍我觉得读书会让孩子从蒙昧状态‍‍变的‍‍越来越‍‍理性,‍‍让自己的思维和语言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小学老师在‍‍引导孩子阅读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孩子阅读的敏感期,家长更愿意相信老师说的话,老师如果自己都没有方向,‍‍随便给家长推荐一个书单,‍‍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p><p> 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跟谁学?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可以引导孩子跟着名家学语文,而不是跟着名师学语文,名家大多有自己的语言风格、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且经过千千万万读者的选择、时间的沉淀,而名师的成长是需要等待和验证的。所以,帮孩子选好学习的导师很关键,切不可让自己成为孩子发展的天花板。</p><p> 在孩子精神成长的最敏感的时期,‍‍我们需要选择‍‍经典好书、‍‍能让孩子感兴趣的书,‍‍去培养孩子阅读的胃口,‍‍让孩子对读书充满期待和兴趣,‍‍点燃孩子们的阅读热情。班级共读书目非常有必要,它会形成一个班级的文化密码、语言密码,‍‍让不同家庭的孩子可以进行无障碍沟通,‍‍可以让孩子们真正地‍‍生活在同一片星空下。</p><p> ‍ 在童书的选择上,我们应该保持谨慎、客观的态度,‍‍首先要关注书的价值观及符合真善美的基本要求,‍‍选择的范围主要是以科学人文和文学作品为主。‍‍其次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又强调书目的引导性,如果我们光从成人的角度出发可能选的确实是好书,但如果这些书不能够引起孩子的兴趣,只是老师家长强迫孩子去读,‍‍那么孩子就会‍‍变成一种浅阅读和假阅读,我们费劲气力孩子却并不是真的喜欢读,那是白费功夫。但如果我们完全以孩子的兴趣‍‍为主,那就可能会导致读书很随意,而且读书的质量得不到提高,‍‍孩子们会更偏重于‍‍选择‍‍那些‍‍‍‍情节简单、内容单一的作品,‍‍这就容易形成阅读的偏食,‍‍这对孩子的发展弊大于利。‍‍我们引导孩子在阅读中找到“快感”,而不仅仅是“快乐”,让孩子通过阅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阅读中感受到忧伤、悲悯、感动,让孩子知道:生命中不仅有快乐,还有悲伤和失望,还有痛苦和别离,正是如此,快乐才显得弥足珍贵,让孩子通过阅读拥有更加丰富、细腻的感情。</p><p> 我们还可以推荐孩子读作家的系列性作品,‍‍让孩子通过‍‍横向学习,‍‍全面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在学习中进行模仿、咀嚼,慢慢将‍‍作者的思想内化成自己的思考,并最终形成自己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领域。</p><p> 听了沈教授的讲座,我看到了一个有人文情怀的大学教授执著于三尽讲台的可敬可爱,也找到了今后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向:第一、阅读除了关注本学段的孩子年龄特点还要关注到与下一个学段的衔接性,‍‍让孩子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蓝,在这样一个彩色阶梯中循序渐进的‍‍走进‍‍知识的海洋。‍‍第二、对书中推荐的这些书目,作为一个老师首先我自己要先读。教师如果不能先静下心来沉浸体验书中的乐趣,又怎能去感染学生呢?把‍‍优秀书目与班情相结合,共读共分享,建立起独特的班级文化密码。第三、将阅读会延伸到写作,‍‍让孩子们在‍‍读中写,写中读。大量阅读读写结合,会让孩子们的‍‍语文学习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为他们的成长打下坚实‍‍而有力的基础。‍‍</p><p> </p> <p>  思考三:为何会有职业倦怠?怎样保持永远激情?</p><p> 有人说“干一行爱一行”,也有人说“干一行厌一行”。这“厌”字就是职业倦怠。为什么有些老师刚走上讲台时干劲十足、一腔热血,工作几年后、十几年后却怎么也提不起精神,只是疲于应付呢?这是职业的必然规律吗?缑教授为我们作出了解答:中小学教师本来就是一件长期消耗的工程,打的是持久战,但只要保持对职业的热爱、岗位的热爱、讲台的热爱,你永远也不会有职业倦怠。我理解的职业倦怠还有一层原因:你停止了成长的脚步。赫拉克利特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万事万物都在变化,我们面对的学生每天都在成长、每天的教育故事都在变、知识在更新、时代在变迁,如果我们自己一成不变,当然会不进则退,力不从心,黔驴技穷。</p><p> 如果将教师发展之路,比喻为“一生中的100里路”,那么教师的价值观、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属于“前50里路”,而“后50里路”却相对寂寥,甚少有人行走其上。后50里路是:你是否有坚持走下去的勇气?有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勇气?你是否通过不断阅读、写作、实践、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你是否还保有一颗难能可贵的好奇之心?你是否还有对新知的渴望和迎接挑战的勇气?</p><p> 教师既是“读书人”,也是“教书人”,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学习是最好的保养,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做一辈子教师,与自己的职业谈一场天长地久、永远激情的恋爱,不也是一种幸福吗?</p><p> 思考四:上帝真的会死吗?我们为谁而活?</p><p> 缑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哲学课,融合东西方视角给我们构建了一个人生课题,值得深思。</p><p> 第一个问题:上帝是谁?上帝死了意味着什么?</p><p> 上帝是人们心中的信仰,是西方人心中至高无上的神,是东方人心中的“老天爷”。我们中国人总喜欢说“苍天有眼”“天道轮回”“天意难测”,它似一双无形的大手,是我们心中的敬畏,“上帝死了”就意味着“天塌了”。无论对谁,这都是一件“天大的事”。</p><p> 叔本华说:“人生的三分之二是痛苦,剩下的三分之一是无聊。”人生有了欲望就会痛苦,欲望得到满足就会无聊,人总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那么,是不是为了既不痛苦也不无聊,我们就应该什么也不干呢?那岂不成了“混吃、等死”?这样的人生有意义吗?我不同意这样的悲观主义观点。</p><p> 就拿评职称来说,这是老师们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的确会因为条条框框的限制、繁琐的程序、激烈的竞争而感到烦恼,但当我们通过不断努力创造条件终于达到目标,回望来路时不也很有成就感吗?除了一张职称证书、涨了一些工资,我们还获得了人生历练、提高了职业素养、超越了自我。人生就是不断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或许有汗水、泪水,而不可复制的人生经历却让我们的人生有了丰富的意义。</p><p> 第二个问题:我们是谁?我们要干什么?</p><p> 我们是人,万物之灵长。在茫茫宇宙、芸芸众生之中我们是渺小的,同时也是拥有无限可能的,我们常说“三天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人定胜天”“山高人为峰”“天人合一”,人类在不断创造历史、创造奇迹。</p><p> 正如缑教授所说:“上帝创造了人,赋予人以善良的本性,从而给人类提供了一个美好的归宿。”人活一世是有使命的意义的,如果丧失了使命感 ,人生将毫无价值。</p><p> 人是有情的,因为有情,世界才有温度,生命才有意义。</p><p> 教育是最应该具有人情味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使命首先是育人,其次是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纯真而鲜活的生命,为师者的温情,会成为孩子最柔软的甜蜜,也会成为孩子最坚硬的铠甲。一间教室,一个老师,一群孩子,几十个殷殷切切的家庭期盼,在这间教育里,教师的态度决定了教室的温度,教师的高度也可能成为孩子的天花板,所以,我们永远不要用自己的有限能力为拥有无限可能的孩子设限。打造一间润泽教室,让每个孩子在新的一天开始时,对学校生活充满期待;让每个孩子在结束一天的学习时,对教室充满留恋和不舍,这便幸福而完整的教育。润泽生命的前提是尊重,尊重是爱的最高形式。爱,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尊重,是教育中爱的最核心意义。</p><p> 万丈高楼平地起,作为教育大厦地基的基础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我们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教育的根是苦的,其果实是甜的,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用百分百的激情去追赶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不断与社会发展共振,不断去吸纳时代的力量,不断去感受时代的奔腾,并以此去锻造下一个时代的精华与脊梁。共勉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