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父亲的胸怀像草原一样宽广</p> <p> 读父</p><p><br></p><p>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是的,父母在世时,我更多的把关心和体贴送给了母亲。真正能读懂父亲的时候,恐怕已是岁月的年轮深深地刻上了额头的时候。为了让我们吃饱、穿暖、睡好,父亲除了他微薄的工资供养我们兄弟姐妹外,还要去离城里几十里以外的山上打柴;去种小块地(刨小片荒种玉米,面瓜等)。有一次,(我已上小学三年级),父亲推着手推车,车上坐着我,一起去打柴。回来时,我帮着父亲推着满载柴禾的车,父亲吃力的上下坡,喘息着,不停咳漱着。快到家时,父亲的痰里带着红色,我吓哭了。他倒向没事人一样。天道酬勤,我们兄弟姐妹健康成长着。老父亲也一年年的变化着。头发白了,稀了;皱纹多了,粗了……</p><p><br></p><p>还记得,父亲年轻时是单位的采买员,祖国各地都去了。父亲出差我们每每盼着他回来,都能得到好吃好玩的东西。后来父亲当了领导,就很少出门了。我初中毕业时,赶上了文化大革命,走上了上山下乡的道路。我插队的地方是市郊,烧柴困难。父亲到集体户看了后,什么也没说。下星期我正在吃饭,听见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数九寒天,父亲满头大汗,背着炉子,炉筒子吃力地撂下,还没等擦擦汗,就帮我们安上炉子,生上了火。还没暖和一下,就走了。后来又帮我们买了煤。晚上收工回来,坐在温暖的屋子里,父亲的爱,烘烤着我的心。</p><p><br></p><p>父亲晚年,我每次回家,看见父亲拉着妈妈的手街头散步的情景,我都由衷的高兴。这一幕,永远刻在我的心头。心里默默的祝福:好人一生平安!父亲一生节俭、善良、宽容、勤劳、幽默。父亲六十岁退休,又在别的单位干了五年。七十岁照样骑着自行车在城里溜达。回家就看书,成摞的大书摆在床头,一有时间就看。特别是快到了八十岁时,还净爱看武侠小说,什么金庸,梁羽生的书,谁著的,他都知道。看后就讲,头头是道。还不时的插上幽默的语言,逗得我们哈哈大笑。</p><p><br></p><p>父亲八十岁的时候去烟台姐姐家。妹妹接她回来时,他为了省钱,说啥也不做飞机,说自己有心脏病,怕坐飞机。妹妹说,我们去医院检查,是心脏病,我们就坐火车回来,父亲没法,只好去了医院。这一查不要紧,查出了胃癌。接着回来做了手术,胃切除了三分之二。直到八十三岁去世,病后又坚持了三年。最后几个月病重,每次回家,看见病痛折磨着的父亲,就心如刀绞。可是没办法,杜冷丁已打过了。父亲临走的头一天,和我说:“馥啊,我难受啊!”我泪如雨下,只好安慰他说:“爹,罪是人遭的。”我遗憾的是,父亲病重的一个月,我在长春家里照料不满一岁的孙女(她妈妈去北京抗击非典。)我不能回到父亲身边尽孝,这是我一生的遗憾。同时也深深地体验到了忠孝不能两全的无奈!</p><p><br></p><p>父亲走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还时时浮现在我眼前。父亲是一座山,站在山下,领略到他的雄伟庄严;站在山巅,美好的景色尽收眼底。父亲是一条河,涓涓细流,送我清爽;汇入大海,让我胸怀宽阔。父亲是一颗树,参天枝叶为我遮风挡雨;赤日炎炎,供我乘凉。</p><p><br></p><p>父亲给了我生命,供我读书,教育我成长,看着我快乐的工作,祝福我幸福的生活,女儿永远的想您!</p><p><br></p><p>二女儿:丁玉馥</p><p>2004年清明</p> <p>日出🌄</p> <p class="ql-block"> 父亲是榜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孝是根,敬是本,千山万水去求佛,不如家中孝双亲。父亲念了两年国高,是孔子的忠实信徒,孝悌为先。父亲对爷爷孝字当头,对二大伯悌行有加。我的聋哑大伯,一辈子无儿无女,父亲收养着他,八十六岁去世,是弟弟送的终。我的父母孝悌,福荫着他们的子孙后代。在知识匮乏的年代,妹妹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恢复高考后。弟弟在本地高中,考上了复旦大学。父母的子孙后代也都受着高等教育。我们兄弟姐妹受父母的耳濡目染,在父母的晚年,直到临终,我们都尽心尽孝,照顾父母。但是我觉得有一点对不起我的父亲是:父亲病重,非常想我的时候,我在家照顾不满两岁的孙女。儿媳是军医。军令如山,一声令下,奔赴北京,支援非典。部队首长来家慰问,问有困难没?我硬着头皮说,没有。家里来几次电话,问儿媳回来没,我知道不到一个月是不能回来的。回来后又隔离了十五天。一个半月后,我回到家,父亲已瘦成了皮包骨。见到我,眼睛一亮,露出了笑容。每个孩子在他的身边,都是他临终前的奢望!就这样,我在父亲身边七天,父亲于世长辞。父亲临终前,我哭着对父亲说:“对不起,爸爸。忠孝不能两全啊”。父亲去世了,为悼念父亲,我写了一篇文章发到美篇里,题目是《读父》,弟媳读了,泣不成声。我自己每每读起,也是止不住的泪水顺腮而下。小孝安家,大孝为国。民知孝达观了,国家就安定团结了。金公祖师《百孝经》序中说:“希能上而行于下者,自先而施于后者,使老、中、青、少皆明孝之本意;格物致知入手,诚意正心行出孝字;冀挽世人之心归仁心,知义理懂礼规守信实,寄望有志之士,拨乱反治兼善天下,使百孝经蔚蔚成风化,亦是天下众生之福泽也”。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孝,安天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06</p><p class="ql-block"> 馨馥於竹节石轩撰稿</p> <p>父爱如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