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缘妙不可言,临时成行,造就了某种愉快的自然。与我的老师微信偶有来往,但距离上次去他家已经二十多年,当他在门口等着老朋友的探访,却意外见到了自己学生的时候,不知道心中是怎样的惊喜!</p>  <p>  二十多年过去了,老师的家依旧在老地方——平阳鸣山村,只是这地方变化太大,让我找不出当初记忆的一点痕迹了!</p>  <p>  “鸣山村,坐落于平阳县城北,离县城驱车十分钟距离,小小的村落已经走过千年岁月……”这是网上对鸣山村的描述。其实,平瑞一带走过千年岁月的古村落较多,而我对鸣山村却有了不同的感受,兴许是这里住着老师的爱屋及乌,抑或并不尽然!鸣山村的变化着实大,让我有种“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从此再也不能忘掉你容颜!”的一见钟情感!走到村口,放眼望去,第一印象不是美,而是整洁,像是古代深闺中推窗微微探出头的女子,古朴中带着点灵动。沿河的两岸条石铺的路干净自然,与河边的树相互映衬着,画面和谐。走进去,两边的农村房有的已经改成古香古色;有的正在改造中,石阶上在铺鹅卵石,房门在做木工;有的房子并没改造的意思,但屋前屋横边的窗框外种上漂亮的花花草草,别有一番景致!街上人渐渐多了起来,他们或在散步,或聚集在街头闲聊,或坐在墙角石阶上边吸烟边晒太阳,好不惬意!路边的古琴社、街角的陶艺室、桥头的咖啡厅……眼前所见渐渐丰富起来,一种视觉上的美,和感官上的悠闲便应运而生了!</p>  <p>  走着走着,突然,在某个小巷处眼睛一亮,发现保留下来比较完整的古建筑,此时,你会产生追溯历史的冲动,迈进屋里。踩着有点年岁的石头地,摸着被风雨洗礼过的墙壁,闻着古建筑前年年换新颜的花香,不禁想象起这个古村落曾经的落寞与繁华。</p>  <p>拍张合照留个影吧!环顾左右,发现河边洗衣服的阿婆,老师用方言叫起阿婆来,阿婆笑吟吟地放下手中的活,给我们拍了照,还不忘主动问:“你勒还意走忸拍?吾会拍易诺!”有人见我们拍照,便给老师出主意:“带他们去哪里看看吧,那里好看!”谈话中竟能读出一种自己村变美了的优越感来!</p>  <p>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老家沙园,同样的千年古村,却在这不到百年的历史河流中走成了今天这个残乱不堪的样子,内心不免有些无地自容!也忆起了去年七十八岁的建筑学博士洪铁成教授走了一圈沙园,给沙园村的村民真诚的建议:“要改变自己的村庄,先把违章建筑拆掉,家门前门后种上花花草草,进行美化!”但是,要改变一位村民的定向思维谈何容易,要改变一村人的定向思维,又何其困难!</p>  <p>  思绪回到了二十多年前老师的课堂里,老师画了个圆,问同学们怎么用一个直角三角板找到圆心,同学们脑子飞快地转,都希望自己是第一个找到答案的人,我迅速思考后举起了手,兴奋中带着点紧张,老师给了我表现的机会,体验到解题成功的乐趣!老师永远是老师,他从来不会一板一眼地教我怎么做,却总能在某个恰当的时刻打开我的思维,比如说带我走走鸣山村。只可惜这个“难题”没有当年课堂上那么容易,独自一人是解不开的。鸣山村的变美,是否应该给我们所有的农村人一些启发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