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凤山下的记忆</p><p> </p> <p> “秀丽的凤凰山,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清澈的锦溪水……”还记得这首奉化中学20世纪80年代的校歌吗?</p><p> 每当我哼起这熟悉的旋律,凤山下二十一年的生活片断便隐约浮现……,凤山下、锦溪畔留下我们太多的美好回忆,静下心来,在记忆的长河里溯流而上,那些散落在浅滩上的五彩石子依然光泽鲜活。整理一下零乱的记忆碎片,几个关键词:简陋、暖心、敬业、活动、传承……就会串起满满的回忆。</p> <h1><b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一、简陋的校园,不失宁静安详。</b></h1> 当时的奉化一中校舍设施很简陋,但偏隅于凤山东麓、锦溪水南,不失为一个读书育人的好地方。略改刘禹锡的《陋室铭》来形容她最为合适:山不在高,冠凤则名。溪不在深,披锦则灵。斯是陋舍,不失温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习六艺①,修真经。有功德之建树,无名利之纷争。山清又水秀,偏隅享安宁。众生云:“何陋之有?”。 <h5>注释①:六艺是指中国古代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技术)、御(驾驶马车)、书(书法)、数(理数)。</h5> 我记得,校园总面积大约六十多亩,三幢教学楼、实验楼(兼办公楼、图书室)都是两层砖木结构的简易楼房,大礼堂(兼学生餐厅)、食堂、另有一些辅助用房都是平房。操场没有围墙,跑道是煤渣铺就的,周边荒草丛生,一有风吹草动,就尘土飞扬。每年暑假结束,第一次全校劳动,就是拿上锄头、镰刀去修理操场上的杂草。 教师宿舍也是一幢两层砖木结构简易楼房,南北每间10平米,中间过道打通。各家的煤饼炉子等简易灶具都放在过道上,十分拥挤不堪,住在其中的老师戏称自己是“七十二家房客”。1980年8月我到奉化一中时,就住在楼下北边一间,内有一张学生用的双层床,两张旧的双人课桌。自己用几块木板钉在墙上做一个简易书架。<br> 夏天蚊子成群结队,随手在墙上一拍:“还我血来!”,立见血红点点。为挡住窗外草地上的蚊子入侵,用绿色纱窗布粘贴窗口。太单调了,就动手绣一幅徐悲鸿的“立马图”。可谓 “立马”挡蚊。 办公室及办公用品都很简陋,两支蘸水笔(一红一蓝)、几支粉笔年复一年地书写着平凡的教学春秋。没有风扇、更没有空调。夏天窗外绿荫蝉噪、归鸟唧喳,推开窗户自然风备觉凉爽;秋天丹桂飘香能让人暂时忘却梧桐夜雨的凄凉。冬天操场上白雪覆盖,常有打雪仗小朋友留下的一串串深浅脚印,偶尔也有鸡爪印迹,犹似飞鸿踏雪去。冬去春来,窗外的樱花会准时带来勃勃生机。 <h1><font color="#333333"><b>二、暖心的关怀,激励奋发向上。</b></font></h1> <p> 在凤山下的二十一年中,最暖心的是历任领导的关怀和栽培。有初来乍到时吴义寿校长派人接我到奉化一中,有李圣达书记送我第一个软面抄备课本,有邵尧忠书记(校长)培养我入党,并在转正仪式上谆谆教导,有毛建平书记(校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推心置腹的交流,还有邬锡奇老师等老前辈的提点和帮助。再有我师傅吴立民老师的倾心帮带。还有上世纪80、90年代奉化一中同龄人带来的共勉、互助和欢笑。感人事件不胜枚举,个中感激难以言表,在此鞠躬致谢!</p> <p> 领导的关怀,同事的帮助,催生源源动力,激励我奋发进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逐渐成长为享誉一方的名师,在这里留下了我太多的进步足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的另一个美篇《散落在讲台边的那些事》)。这里是我成家立业的发祥地,值得铭记。</p> <h1><font color="#333333"><b>三、敬业的老师,铸就昨日辉煌。</b></font></h1> 当时老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很艰苦,但个个都很敬业,是他们铸就了奉化一中昨日的辉煌。<br> 当时夜自修没有硬性要求教师下班,也没有夜办公要求,但很多老师都会自觉地下班答疑或在办公室改作和备课。特别是那些老班主任非常敬业爱岗,如:程秀鸾老师、林额桃老师、李明遂老师、王秩泉(大老王)老师等等,这只是我记忆中的一管之见,难免偏颇。我努力向他们学习,以他们为榜样。一有空就去教室转转,晚上就在办公室改作备课、看书学习。毕业几十年的学生们还经常提到:“每晚看到您办公室的灯亮着,那几个调皮的同学也会安静地做作业和自修。” 所有的教学讲义都是用钢板、铁笔手工刻写在蜡纸上,再手工誊印发给学生,我记得当时油印室罗琦老师(主要负责蜡纸刻写)一到冬天双手满是冻疮(长时间接触冰冷的铁板所赐)。<br> 老师们备课、听课都很自觉和认真,年轻老师都写详案。即使满腹经纶的老教师也认真备课。提倡跨学科听课,我听过王树洲老师上的一堂语文课,课题好像是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精彩的课堂使我由衷感叹:教语文才是一种享受,不像物理那么枯燥乏味又深奥难懂。 很多老师都是名牌大学毕业,专业水平又很高,在宁波、乃至全省都有名气,特级教师有吴义寿、张启风两位老先生。当时没有宁波名师、宁波骨干等系列称号,但一些老师都是名副其实的名师、骨干,我记得有几位老师是全国学术性学会会员、如中国逻辑学会、中国语言学会等等。<br> 当时奉化高中是分片招生,主要分为三块,城区片(一中),莼湖片(二中),溪口片(武岭中学)。奉化一中高中每届招四个班,通过师生勤奋教学,每届教学质量都很优异,几乎每年都有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我没有仔细统计,不知道历届具体情况,但我经历的几届高三教学成绩是亲身见证的。如1990届高三(3)、(4)两班考入清华的就有阮云波、王树昕、周继军三位、单卓锋同学高考物理满分(原始分),邢宇翔是四年后考入清华研究生。1996届高三(4)鲍健儿考入清华。再如2000届高考理综成绩宁波第一,当年董松挺同学夺得宁波市理科状元,考入清华。<br> 不仅高考成绩突出、其他方面也有优异表现,如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小论文、小发明、作文竞赛、体育运动等,都有夺金摘银的成绩。 <h1><font color="#333333"><b>四、多彩的活动,凝聚向心力量。</b></font></h1> 一个团队的凝聚力来自哪里?来自于引领者的用心营造,来自于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通过活动凝聚向心的力量。<br> 我记得当时学校几乎每年都会组织篮球、排球、乒乓球、围棋、中国象棋、桥牌、拔河等教职工活动。有一批积极推动者和参与者。大家一定记得阿阮(阮建中)老师,时任学校工会副主席,篮球、排球场上经常看到他公正、精彩的裁判,每年田径运动会终点处,长跑运动员听到他那特有的、清脆的喊声“还有一圈!”,就会鼓足最后的干劲,向终点冲刺。除阿阮老师外,还有一批热心的推动者:如篮球有蒋佩智、虞布义等、排球有李孜芳、傅琪等、围棋有林飞华、王波等、象棋有孙伟奇、周展亚等、桥牌有胡国赋等。我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我有一个理念“教师的修养只求广博,不求精深”,一个人天赋不同,精力有限,不可能样样精通。但要懂得一些门道,引领学生能认识这些门。<br> 每天课间操和下午课后,球场上总有一些年轻教师在活动或与学生比赛,师生围观喝彩声声,场上场下都酣畅淋漓。<br>每年都组织学生春游或野餐活动。印象较深刻的一次是一个年级四个班一起去外应水库搞野餐活动。安排好学生集体活动后,学生们在做各种好吃的,我们四位班主任(王树洲、王波、林荣华和我)坐在放水闸门控制室顶上的水泥平台打纸牌,输者喝一瓶盖宁波大曲,哈哈,硬是把一瓶60度的宁波大曲推销完。<br> 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学生整齐地排队在办公楼前面的水泥路上认真听讲(如图1);每年的运动会入场式都很隆重,队伍、服装都整齐划一,常常引来周围群众的观望和赞扬(如图2);每年的红五月歌咏比赛、一二 .九文艺会演,虽然场地简陋,但内容精彩(如图3);每年会组织学生祭扫烈士陵园,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如图4);还有很多其他课外活动,不胜枚举。 按计划组织学工、学农、学军、学雷锋活动。到工厂、下车间,向工人师傅学习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下图1是带学生参观污水厂时留念);到田间地头参加公益劳动,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光荣(下图2是师生在治理东江工地劳动时的场景);经常到石沿部队参观,学习军人铁一样的纪律和刚强的意志(下图3是学生上军舰参观);每年还组织全校师生学雷锋精神,为人民服务,很多老师都怀有一技之长,为民排忧解难,深受民众欢迎(下图4是当街摆摊服务的场景)。 <h1><font color="#333333"><b>五、优良的传统,自有后人弘扬。</b></font></h1> 百年名校,有着深厚的底蕴、优良的传统,自有后来者传承和弘扬。回顾过往,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师徒结对帮带。<br>奉化一中向来重视以老带新的师资培养模式。上世纪80年代是师徒自觉结对,虽然缺少一点仪式,也没有具体的硬性要求,但师徒间真的是倾心帮带。1993年9月首次举行招徒仪式(下图1),物理组有两对,林飞华带励箭生,我带邬剑峰,后排的这些徒弟现在已经是宁波名师、奉化名师,图2是第二期师徒合影。图3是第五期师徒合影,图4是第八期师徒合影。把我手上仅有的四张师徒合影全部奉上。 从80年代初自己拜师学艺,不断学习成长为新秀、骨干、名师,到后来带徒指导,深深感受到传承和弘扬的意义和作用。奉化中学的年轻教师能快速成长,师徒结对这种培养方式功不可没。虽然一个教师的成长需要博采众长,但对一个教坛新手,首先要有专人(一个固定的师傅)全面提点其教学常规如何到位?教学五认真如何落实?能独挡一面、胜任本职工作后,再博采众长,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br> 看着这些相片上一个个师傅相继退休(或即将退休),不免感慨,所幸奉化中学的师徒结对活动仍在继续中不断光大。师资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奉化中学优秀师资有保障,奉化中学的可持续发展一定未来可期。<br>…… 凤山不老,锦溪水长。2021年9月底,奉化中学将迎来双甲子(120周年)校庆,期待各位校友积极撰写回忆录,传承和光大奉化中学的优良传统;群策群力,共谋奉化中学的发展大计。 <p> 在此填一阕《蝶恋花》了却绵绵追忆。</p><p><br></p><p> 《蝶恋花.岁月如歌歌几许》</p><h5><br></h5><h5> 张贤祺 2020年10月26日</h5><p><br></p><p> 岁月如歌歌几许?</p><p> 雾重烟浓,望断来时路。</p><p> 秋月春风终将去,</p><p> 但求记忆长留住。</p><p><br></p><p> 日月轮回光不误。</p><p> 甲子双逢,雄起鹏正举。</p><p> 伟业丰功重建树,</p><p> 百年名校真翘楚。</p><p><br></p><p> 张贤祺 成稿于2020年12月1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