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能量 助成长-----济源市实验中学第二次工作坊活动

<h3>  午后的冬日暖阳,让人有拥抱大地的冲动,市实验中学的全体语文老师,在八楼的录播教室里,忙碌着学习着。12月份工作坊活动,正在进行。授课者站于讲台,听课者端坐于后排,讲课人到动情处眉飞色舞,听课人倾耳细听匆忙记录。这里,她们用真诚、严谨、科学、敬业的态度,守着语文教学这片田地,默默地潜心地耕耘着。</h3> <h3>  一粒沙里见世界,抓住细节显人物。第一节,是李颖颖老师的作文课——《抓住细节》。她从细节的概念和分类入手,在课堂之初就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的理论体系,而后又用几个图片,让学生猜《西游记》中的经典人物,这样就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形象地解说了细节描写的作用,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细节描写的巨大魅力。整个课堂围绕“拔河比赛”这一场景进行细节描写的训练,设计了“调动感官,捕捉细节”“妙用方法,刻画细节”“巧用修辞,润色细节”三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动笔动脑,在练中学、学中悟,学有所获,教师也真正做到了一课一得。</h3><h3><br></h3> <h3>  优化思维提文质,学会记事抒真情。第二节,是崔玉朵老师的作文课——《学会记事》。整节课,玉朵老师大气磅礴却又能娓娓道来,声音洪亮刚硬却又柔美温和。课堂的三个环节“抓住要素,清楚完整”“添加细节,具体生动”“融入情感,真切感人”讲授中,再现教材的经典案例,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从名家名篇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学习意识的渗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未来的学习之路。</h3><h3><br></h3> <h3>  轻拨慢捻教其法,类文学中获真知。第三节,是李红玉老师的散文教学。她从课内《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到课外《我的母亲》(老舍),从一文到类文,通过“辨方式,理思路”“浅入深,悟情感”“对比读,找异同”三个环节,梳理了回忆性散文阅读的一般思路。课堂上,她以身示教重视朗读,讲解细致入微条理清楚,提问引导精准切入启发性强,带领学生在感悟作者深情的同时也对回忆性散文有了理性的认知。</h3> <h3>  老师们认真听讲,及时记录。</h3> <h3>  课结束后,教师们聚在一起积极探讨,肯定优点,指出不足。集思广益,重新建构,在交流中取长补短,达到了教研活动的目标和良好效果。</h3> <h3>  教研组长李战虎老师总结发言,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课堂要有人,即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情,让课堂互动促成教学相长;要关注自身的肢体语言,让饱满的热情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二是课堂要有料,开发好课堂上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一课一得。三是课堂要有趣,要有评价性鼓励的语言,适当诙谐幽默或设置悬念,能吸引住学生。四是课堂要有变,有师生碰撞的火花,有动态的生成。在此基础上能做到第五点——课堂要有风,即教师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就更好了。</h3> <h3>  路漫漫其修远兮,语文教研之路道阻且跻。而我们,这个教研氛围浓厚的实中大家庭,在追寻理想课堂的道路上,必将不骄不躁,不馁不弃,不忘初心,砥砺前行。</h3>

课堂

细节

学生

老师

语文

教研

教师

工作坊

作文课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