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蜗居济南宝华街七十载  得益棚户区改造方有自家房

善斌影视

<p>  济南市宝华街,位于天桥区官扎营西街的西面,济南火车站的北邻,与津浦铁路路轨平行,最早是用铁丝网,将铁路与宝华街道路隔离。</p> <p>  宝华街的称谓,源于1921年,民族资本家张采丞、冷镇邦在此创办华庆面粉厂;1929年,民族资本家李宝斋购买了在华庆面粉公司东北面的恒兴面粉厂(该厂成立于1920年,为青岛恒兴面粉厂济南分厂,1928年倒闭),改建后定名为宝丰面粉公司。1931年,宝丰、华庆面粉厂进行协商,决定取两厂名字的首字,对两厂之间的道路进行命名,这就是沿用至今的“宝华街”街名的来历。</p> <p>  宝华街的西头是济南铁路机务段和济南站北货场,铁路运来的煤炭、木材等货物,需要大量的干苦力的装卸工,因此,也是外来人员的聚居棚户区,济南话说,在这里住的都是混穷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济南火车站北货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济南铁路机务段</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济南铁路机务段门口仍在的老房子</p> <p>  听母亲说,我的父辈就是在1949年新中国初期,从济宁的农村乡下来济南的。</p><p> 1949年初,在我七个月时,爷爷用小平板车推着我,父亲和母亲,叔叔和婶母,祖孙三代,一家老小六口,离开老家济宁的农村,一路乞讨,来济南谋生。</p><p> 来到济南,先后在济南的义和庄住过,1950年,在我两三岁的时候,全家来到宝华街,一住就是七十年。宝华街是我弟弟妹妹出生的地方,也是我从小到大,上学读书,直到1968年学校毕业,分配的外地工作。</p> <p>  来到宝华街,先后漂泊寄居五六家的私人住房。</p><p> 第一个借住的地方,是济南火车站北货场西面路南,济宁老乡张姓的一间东屋,是用炉渣和黄泥盖的土坯屋,从1950住到1952年。</p> <p>  后又搬到长春里(后称西长春巷)借住陈姓家的房子,大妹妹(后夭折)和二弟在此出生,也是我上初小的地方。</p> <p>  第三次搬到宝华街东长春巷的东面借住张姓的南屋,二妹出生。</p> <p> 第四次又搬到顺华巷的北头元盛里居住。</p><p> 来济南谋生11年后的1960年秋,爷爷因病去世,享年73岁,父亲叔叔和济宁来济南谋生的同乡一行四人,用地排车拉着爷爷的棺木,徒步走了三天三夜,回济宁胡屯老家入土安葬。</p> <p>  第五次搬到东、西长春巷的中间宝华街路北的张姓的西屋里,三弟和四弟的先后出生。一直住到1965年7月。</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0年三弟出生百天的全家福照片</h3> <p>  那时,父亲所在单位没有职工宿舍,为了住房,父亲多次奔波街道政府房管部门,申请房子。终于在1965年8月,争取到了东长春巷12号大杂院的公租房。</p> <p>  这是宝华街唯一公家盖的二层小楼,每层六户,共12户。分给我家的是一室一厅加个小长廊,面积31.83平米。楼层没有卫生间,没有厨房,没有水管。从住私房到公房,从十几平米到三十多平米,全家感到莫大的欣慰和幸福。</p> 父亲兄弟两个,两个人都爱好音乐,父亲擅长扬琴和坠琴。会说一口地道的山东琴书;叔叔擅长演奏二胡和京胡,特别是京胡软弓的花式演奏,那个叫绝。济南市的组织全市职工文艺汇演,都有两人的身影。<div> 父亲是个知道感恩、善良和热心肠的人,父亲早年丧母,济宁市里的堂兄大爷和大娘待父亲好,因没有孩子,就将三弟从小过继给了大爷大娘,后来大娘有病,就接到济南挤住在家里生活治病,一直到大娘过世,都是父亲操劳的。</div><div> 父亲生前在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工作,1971年的大年三十,一场鹅毛大雪,中断了济南汽车站发往各地的班车,父亲看见一个穿军装的一位乘客,带着孩子一家三口急得团团转。父亲问到,去哪里?回答说:去惠民。父亲说:今天没车了,若没有地方住,跟我回家挤挤住吧,明天我再送你上车回家。于是,这位我不相识的叔叔认了父亲为亲哥哥,后来,听母亲说,这位叔叔在惠民武装部工作。我一直没有见过这结识的叔叔。</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我父亲和叔叔与部队叔叔的合影</h3> 在这里住了9年后,父亲因病于1974年4月底在这里去世的,享年50岁。<div> 1975年我带着三岁的儿子,将父亲的骨灰和大娘的骨灰一并由济南乘长途班车送回济宁的老家入土安葬。</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与妹妹在大杂院的留影</h3> <p>  1971年,二弟租房结婚,搬走了。到了1996年四弟结婚,没房子。我从外地拉来盖房子的砖、瓦、檩条,在北窗户外,借墙盖了一间10平米的小房,安排母亲住,腾出房子,解决了四弟婚房的事。</p><p> 搬到这里后,就不再漂泊寄居了,一直住到2008年8月宝华街棚户区改造拆迁,住了42年之久。</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节过年在公租房门前燃放烟花</h3> <p>  济南市人民政府于2007年4月20日行文,为改善人居环境、将棚户区改造列为政府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的民心工程。</p><p> 2008年,宝华街片区项目由政府投资改造建设,计划2008年11月1日开工, 2011年8月31日竣工。该项目位于纬六路以东,官扎营西街以西,堤口路大润发以南,宝华街以北。项目总用地面积345亩,可规划用地272亩,动迁居民2878户,拆迁建筑面积约10.91万平方米;收(回)国有土地 88宗、约75亩。改造前,户均住房面积不足32平方米,低于43平方米的住户有2128户,占总拆迁户数的74%。</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宝华街改造前的地理图</p> <p>  2013年4月,宝华新区项目竣工,开始回迁。宝华新区共有6栋居民住宅楼,墙体以白、深灰、米黄等色调为主,最高的楼32层,最矮的21层。1、2、3号楼位于小区北侧,4、5、6号楼位于小区南侧。</p><p> 总建筑面积23.69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9.15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4.54万平方米(主要为地下车库),居民户型面积介于57平方米至120平方米之间。</p> <p>  九十高龄的母亲回迁到5号楼带电梯的楼房房,两室一厅一厨一卫,水电气齐全,面积61.99平米。</p><p> 这是举家来济南宝华街,漂泊寄居七十年后,才拥有的自己的第一套住房,也是唯一的房产。</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幸福陪伴母亲</b></p> <p class="ql-block">  只有母亲和我,赶上了发展好时代。母亲住着自己的房子,每月有退休金,还享受政府每月高龄生活补贴,这些都告慰了爷爷和父亲两代人来济南府打拼的初衷,想必他们在九泉之下也安心了。</p><p class="ql-block"> 从母亲六十岁开始,我和弟弟妹妹就开始为母亲过生日,已有38个年头了。老妈过生日时,是亲朋好友参加聚会祝寿人数最多的时候。有妈就有家,愿常年给母亲过生日,好让我们晚辈多围着老妈聚聚。祝老妈健康长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九十八高龄的母亲</p><p><br></p> <p class="ql-block"> 自从1968年9月山东交通学院(原济南交通学校)毕业,分配到聊城工作后,就离开了父母。只是在每逢春节放假时,才到济南看看,全家团聚一起。</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担任企业领导后,因春节需带头值班,不能回济南过年,就给母亲打个电话告知情况,母亲很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就说“忠孝不能两全,单位工作要紧,把工作干好,我挺好,你放心吧。”过完春节后,利用去济南出公差的机会回来看看。</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有时间了,每年都陪着老母亲住段时间,说说话,拉拉呱,照顾母亲生活,聊聊过去,围坐在母亲身边,沉醉在小时候的快乐时光。可能因在外地工作生活的缘故吧,不多陪伴母亲,心里就感到愧疚,这是我古稀之年的感受。</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