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青山徐氏源流初考(三稿)(上篇)

依水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汉青山徐氏源流初考(三稿)(上篇)</p><p class="ql-block">徐姓源出说有三:一为出自赢姓,东夷集团少昊(东夷集团重要首领)之后;一为出自子姓,(契)商之后;一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目前普遍认为:徐源出于赢姓(徐氏家谱及有关史书多秉持此说)。</p><p class="ql-block">远古时期,东夷集团是以鸟为图腾的一个很大的部落群体,该群体分布很广,北达辽宁南部,南到安徽中部、江苏北部,西至河南东部,东临大海。远古史上著名人物:蚩尤、太昊、少昊、皋陶等,皆生活在这个部落群体中。</p><p class="ql-block">从徐姓血缘始祖若木上溯:若木之父伯益、伯益之父皋陶、皋陶之父大业、大业之曾外祖父颛顼高阳氏、颛顼之祖父黄帝轩辕氏。(参阅:《史纪》、《中华姓氏通史》)</p><p class="ql-block">夏时,赢姓先祖伯益之子若木封于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历经夏、商、周。周穆王时,有国君名偃,继位后,“修行仁义,被服慈惠,视物如伤,以怀诸侯,诸侯贽生死之物于我者,三十有六国,是共戴君为王” ,“……率九夷以伐宗周”(《博物志》 、《后汉书.东夷传》)称徐偃王。(徐)国势大振,俨然与周王朝分庭抗礼,为周所不容,遂伐徐。徐偃王不忍百姓涂炭,弃国携民躲避山中(今彭城徐山)。因徐偃王深得民心,周穆王降徐后,不得不继续降封其子宗于徐,称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p><p class="ql-block">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84年,吴、楚在南方的争斗拉开帷幕,徐国淹滞其中,力求中立而不得,反复遭楚、齐、吳蹂躏。宗传位至十世孙章禹时(春秋末:公元前512年),徐国为吴国所灭。</p><p class="ql-block">徐亡后,子孙遂以国为姓,遗民分迁多处:1,仍居故土;2,向北,迁入山东;3,随徐公章禹避难楚国(东楚),居今江西信江流域一带。一说避至夷邑,又作城父邑,今安徽亳县城父集;(今考古发现:江西靖安有早期徐姓活动的重要遗迹。)4,南下涂水,进入安徽滁县滁江;5,南渡长江,定居余杭。</p><p class="ql-block">先秦时期徐姓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集中于淮河中下流域,特别是淮河以北地区,包括今山东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一带。也有向西迁居于今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地区,并第一次渡过长江向南发展。</p><p class="ql-block">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载:章禹十三世孙徐诜,西迁至关中,为秦庄襄王相。其六世孙徐光为西汉下邳太守,徐光的玄孙徐安仁有二子,分为北、南两支:长子徐丰为北祖,次子徐霸为南祖。北祖徐丰以下:“丰——明——审言——昌龄——恭叔——孺子……。”(《徐氏大成宗谱》)</p><p class="ql-block">秦时,东海(山东龙口,一说江苏赣榆)有章禹第十七世孙(若木第五十九世孙)徐福(公元前255-?),本名议,字君序。有胆识、谋略,博学多才。上书始皇“言海中有三神山……(始皇)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史记》)。据传,徐福东渡日本,为日本神武天皇,视为日本开基始祖。</p><p class="ql-block">徐福东渡后,亲族为避徐福欺君株连之祸,由山东龙口逃离,避居各地,其弟徐该避祸潜居南昌。东汉建武年间,北祖徐丰孙徐审言,“浙东太末龙邱人,后游豫章并定于此。这也是“北徐”最重要的一支” (《徐氏大成宗谱》)。专家(徐杰?)考证:今江西、福建大部,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以及东南亚一带,多为“北徐”后裔,占全球徐姓人口约70﹪,仅徐稚(后述)后裔则占全球徐姓人口约50﹪。</p><p class="ql-block">至东汉恒帝时,徐福第十世孙(?)、徐审言第三世孙“南州高士”徐稚(公元97-168)迁居江西南昌府。其为人儒雅高洁,才德高妙,博学多识,恭俭义让,多次举官不就。有王勃《滕王阁赋》:“……人杰地灵,徐孺子下陈蕃之塌”之佳话盛传于世。</p><p class="ql-block">据《东海徐氏族谱》所载:第二世祖徐洎迁居浙江衢州龙游,第三世祖徐攀迁居吴郡……。“其子孙宦游不一,有徒居……者,皆出南昌派也”(范纯云《徐氏族谱》)。后世自南昌一带远迁于它郡者,多奉徐稚为先祖,被尊称为“东海堂”徐姓史祖。又尊为豫章(南昌)始祖、丰城县角陂鼻祖。自今徐姓“东海堂”子孙繁茂,盛于华夏。</p><p class="ql-block">由于战乱徐姓又进一步向四周迁徙。徐姓大举迁移始于魏晋时期,山东一支徐姓逐渐向西迁移进入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也有徐姓辗转徒迁,沿淮水而下越过长江后分布于太湖地区。湖北也有徐氏族人迁入。另有一支徐亡后继续向南,达我国的东南部地区,发展成为今天的少数民族“畲族”。</p><p class="ql-block">隋末唐初,徐福后裔,山东荷泽人徐世勣(公元594—669)字懋功。初从翟让起义,参加瓦岗军,因功封东海郡公。瓦岗军失败后归唐。平窦建德、降王世充、败刘黑闼……战功显赫。封英国公,官至司空。其孙徐敬业,历任太仆少卿、眉州刺史,后反武则天临朝,自称匡复上将,领扬州大都督。徐世勣家族为唐初徐姓三大家族之一,但是否为徐稚后裔说法不一。</p><p class="ql-block">晚唐江西南昌又出现一位对徐姓家族繁衍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徐韬(公元768—877)。徐公韬,字丕略,号显齐。唐侍御史,授紫金光禄大夫,世居丰城角陂。享年109,后子孙蕃衍,彼此俱昌,今江西北部,包括南昌、临川、进贤、丰城、崇仁、乐平以及鄱阳的大部份,及由此而播于四方者多为徐滔后裔。</p><p class="ql-block">有谱述,徐韬为徐稚三十六世孙(38世)。韬公二十五世孙徐奋鹏序云:“稚公表汉,韬公耀唐,具载国史,与天垠共存” 。徐韬亦被尊为源溪始祖、角陂鼻祖。因徐稚、徐韬相隔年代与世序有疑,且共称为“角陂鼻祖”,二公是否有血亲关系存疑。</p><p class="ql-block">宋代有名臣徐禧布衣腾达,胸蟠甲兵,殉节永乐城,时有“宋殒长城”之叹。徐禧子徐俯,官至参知政事,亦是江西诗派著名诗人,名句流传至今。徐姓远在当时,在江西修水即为旺族。</p><p class="ql-block">元末明初,明开国元勋徐达(公元1332—1385),御制神道碑刻:“大明中山武宁王,姓徐氏讳达,南昌府丰城角陂人,风阳籍”。从龙(朱元璋)起风阳,行军长于谋略,御军持重,治军有方,西灭陈友谅,东擒张士诚,扫平残元,智勇双全,屡建大功。累官中书右丞相,封魏国公,死后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子四:辉祖、添福、膺绪、增寿。长女为文皇帝后,次代王妃、次安王妃。徐达为徐韬后裔(16世),祖居丰城角陂,曾祖福千因贾商游于风阳遂定居。《华夏徐氏宗谱》载:“徐达病危时,还看《徐懋功家谱》,并示其长子辉祖、长孙徐钦曰:《徐懋功家谱》为徐家传家至宝,万金难买,价值连城,实得不易,尔后可据此重修《徐氏家谱》,散发族人,发扬祖先之勋功伟业……”。若实,则徐达自认为是徐懋功后人。又据“昆山徐”族谱记载,唐徐懋功,明徐达均为徐福之后裔、“昆山徐”之先祖。徐达子孙繁盛,后人散居今安徽凤阳、江西等地。后世自江西南昌一带远迁于它郡,多有奉徐达为先祖。湖北亦然。</p><p class="ql-block">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由于天灾兵燹,四川人口锐减,湖广及江西等地民众或随义军(明玉珍、张献忠)入川、或避仇避税、或因政策利诱、或迫于朝庭威逼,纷纷由长江流域自东向西迁移,其中有湖广移民四川,有江西经湖广后再迁四川或定居湖广。造成长达数百年的人口大迁移。第一次大迁移始于元末(公元1357年),第二次迁移高峰在明末清初(公元1681-1776)。其时,长江船橹相接,陆路人流不绝。史称“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从目前湖北徐姓家谱或家族流传看,其间江西徐姓也大量进入湖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篇》设置阅读限制,有兴趣者请留言)</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