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漫走冀辽之二——黄土岭关到九门口长城穿越(长城行之八十三)

怡然

<p>前言:昨天晚上下山前那摄人心魄的长城夕照图,只有不到二十分钟——美好的景致总是那么转瞬即逝,当我们从黄土岭关下撤到娄大姐农家院时,已经是夜幕低垂。晚上6:00开饭,地道的农家菜很丰盛,其中正宗的绥中水豆腐是火燕先生的最爱。大家吃吃喝喝,非常高兴。而带给大家惊喜的是,晚上可以坐车去乡政府所在地浴池洗热水澡,于是冷得瑟瑟发抖的我们,呼朋引伴同去同去!“浴池的洗澡费用多少钱?”“5块钱!”“5块钱?”我们非常吃惊,迄今为止见过比这更便宜的消费吗?没有!洗过了热水澡,一天的疲惫消散迨尽,只留下心中的愉悦与对明天的美好期待!</p> <p>今天的天气可不算好,太阳似乎瑟缩着躲藏起来,而灰蒙蒙的天空则给人冷鼻子冷脸的感觉。我们穿过村庄再一路上升,于7:50到达黄土岭关口。“找到了挡马墙了吗?”手台里传来了队友的声音,是谁,没有听出来。挡马墙?怡然只顾埋头爬升,哪还注意到挡马墙啊。在长城的关口处,是应该有挡马墙的。所谓挡马墙是在冷兵器的射程范围内修建的矮墙或沟堑,是阻止敌兵快速靠近城墙的辅助防御工事。而据记载,这黄土岭关口外侧建有两道挡马墙,全用毛石垒砌,前面一道仅长40米左右,后面一道更长一些,但是经过了四、五百年的时间,这挡马墙均已残破,很难再寻到遗迹,反正怡然是什么都没看见。</p> <p>娄家沟村委会</p> <p>位于黄土岭关口处的敌台</p><p> 且不说这毛石砌成的挡马墙了,就是这黄土岭关口也已经残破不堪。黄土岭关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弘治十一至十三年(1498—1500年)重修。据清光绪二年《永平府志》卷四十二《建置志·关隘》记载:“黄土岭关,在临榆县东北四十里。关设岭脊,西南二里许有山圆小,堡枕其下。地势广五六里,长倍之。路多碎石而平,马可驰骤,然不通辙迹。关外悉平岗,宽敞二十余里。”关口地处两座低山峰的山坳中,东向,关内侧为一条小沟涧,外侧系半丘陵开阔地。据当地知情人讲,该关口券门于解放初期被拆毁,在此之前门上木制门尚存。今已为长16米的城豁口,关口两侧的城墙均系砖包墙,底部砌筑长条石,大部分仍较完整,关口楼遗迹残存。</p> <p>右下角是今天遇见的第1个敌台(总第34座敌台)</p> <p>今天遇见的第2个敌台(总第35座敌台)</p> <p>从关口向上攀升,过了关口延伸的一段包砖墙体之后,接下来的长城墙体不算好,毛石砌就没有包砖。过了两个敌台,是一段几十米的碎石陡坡,放弃登山杖,手脚并用,才得以攀爬而上。然居高临下俯瞰,目视这一段长城并不险要,长城像一条玉带在山脊上尽情地舒展,我们的心情顿时也豁朗起来。于是,走长城不再是负重攀爬苦不堪言,而是充满了快乐,“大家站在这里,看看这像不像箭扣?”其时,我们正站在今天经过的第4、5座敌台中间,蜿蜒的长城像是满弓的弦,敌台则像是刚刚落下的弹丸,于是,我们便像模像样地拉弓射箭,体验了一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烈情怀。激情还未充分释放,萧艾老师带着我们朗诵起了原创长城诗,“远看大长城,近看长城大,长城果然大,果然大长城”,“远看石头大,近看大石头,石头果然大,果然大石头”,“这诗好像是有出处的,不是原创啊”,萧老师忽然间若有所思地说。后来莫名回家一查,果然有出处,诗的体例与郭沫若《长城组诗》如出一辙,而那大石头一诗与郭老的《赞石林奇观》一模一样。怡然想起了我们现代文学老师在讲到郭诗时那两句戏语“郭老郭老,诗多好的少”,不过这诗用于走长城,倒是很合了我们彼时的心境。</p><p>虽然很开心,但我们并不敢太放松,因为虫队说这两天要走近百个敌台呢,昨天刚刚走了33个,那今天要走60多个呢,由此看来,今天的行程并不轻松呢。我与莫名、高老师、萧嫂等都非常担心,而前队Wnx等人已经到了九门口村的关口处了,她早就做好了功课,要走完全程,还要看子母台、九门口景区呢,怡然没有那么大的雄心壮志,但尽力而为耳。</p> <p>长城蜿蜒,但并不险峻。</p> <p>今天遇见的第3个敌台(总第36座敌台)</p> <p>这座敌台二层的铺房留存遗迹不少,这是铺房的南门</p> <p>萧老师推测这里应该有一块施工牌或者记事牌。</p> <p>今天遇见的第4个敌台(总第37座敌台)这座敌台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楼梯是拐角的,也许是因地制宜吧。</p> <p>今天遇见的第5个敌台(总第38座敌台),又是一座漂亮的雕花楼,只是缺失了一块门楣。</p> <p>我们站在箭扣的位置</p> <p>今天遇见的第6个敌台(总第39座敌台),乍看是一座实心敌台。</p> <p>其实也不算实心敌台,这一面开了一座门,进到楼子里,还有保存完好的楼梯,对了,还是拐角楼梯呢,二楼有楼橹残迹。</p> <p>今天遇见的第7个敌台(总第40座敌台),只留下残基</p> <p>今天遇见的第8个敌台(总第41座敌台),坍塌非常严重。</p> <p>回望这座敌台,那高大的墙体上长着一簇簇野草,乍看起来像是一个个小小的盆景呢。</p> <p>今天遇见的第9个敌台(总第42座敌台),保存较为完好。</p> <p>楼子里还有石臼呢</p> <p>今天遇见的第10个敌台(总第43座敌台),是一座箭窗非对称式的敌台,保存非常完好。</p> <p>今天遇见的第11个敌台(总第44座敌台),所处位置较低,可以叫它缩脖楼吗?</p> <p>不过这座箭窗非常漂亮,多么整齐而漂亮的拱窗啊!</p> <p>这一段墙体上漂亮的腰线、保存完好的排水孔</p> <p>这块特型石头像不像雄起的造型?K2老师说很像,那就像好了,处在中间位置的敌台,是真真的很配合。</p> <p>这是一座烽火台吧,不算作敌台了</p> <p>今天遇见的第12个敌台(总第45座敌台)</p> <p>今天遇见的第13座敌台(总第46座敌台)</p> <p>今天遇见的第14个敌台(总第47座敌台)</p> <p>今天遇见的第15个敌台(总第4</p><p>8座敌台)</p> <p>今天遇见的第16个敌台(总第49座敌台)</p> <p>今天遇见的第17个敌台(总第50座敌台)</p> <p>今天遇见的第18个敌台(总第51座敌台)</p> <p>今天遇见的第19个敌台(总第52座敌台),这里已经到了关口</p><p>下午1:18,我们从长城下到了一座关口,经查找资料,这关口就是庙山口。庙山口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由戚继光从浙江义乌带来的王、孙、陈、包等姓士兵开始在此守卫长城,与此同时,守卫长城的楼台兵家属在长城脚下开始建庄,即现在的庙山口村。因该村前曾有一座真武庙,于是,以庙、山和关口得庄名,其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但此时庄子里静悄悄的,匆匆忙忙间,我们没有认真观察,只是觉得村庄少有生活气息,但有施工的痕迹,这里是要修建公路吗?长城脚下有一块文保碑“明长城——海港段”,碑后有文:海港段长城东起驻操营镇九门口村南端,西到石门寨镇苇子峪响山长城,全长80余千米,有九门口、黄土岭、大毛山、董家口、板厂峪、义院口等关堡。这一段长城,怡然走过了一半,尚需继续努力。</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  悄悄地穿过关口,前队Wnx已经提示过,这里可能会有人阻拦呢,好在一切顺利!我们要爬上长城对面的那面山,那是与九门口水关长城相连的一段长城。到了山的垭口处,要完成两边拉抽屉再回到垭口,下到九门口水关景区处,那是我们的集结处,但离集结时间也只剩下一个多小时,我们还要抓紧时间。</p> <p>向右侧拉抽屉,遇见一座马面</p> <p>右侧遇到的惟一一座敌台,今天遇到的第20座敌台(总第53座敌台)</p> <p>敌台旁边的关口</p> <p>——行到水穷处。我们从垭口先向右边拉抽屉,经过了一座马面、一座过关楼及其旁边拱形的关口。这座关口楼与关口离下面的村庄很近,但保存尚好,其坍塌的现状完全是大自然雨雪风霜的侵蚀与雕琢,并没有人工破坏的痕迹,我想这是守卫长城的楼台兵家属及后人的尽职尽责吧,而那座宽大的关口是可以通骡马的,在两个民族关系相对和谐的时候,这里很可能就是双方贸易交流的渠道,长城——是阻隔也是沟通,是闭锁的也是开放的!</p> <p>行到水穷处,长城止于断崖处。这一段墙体戛然而止于一处断崖前,站在这里,远山如黛、苍松滴翠,好一幅北国风光图,但对面遥相呼应的敌台在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御敌前线,随时可以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p> <p>回到垭口处向左侧拉抽屉,左侧遇到的第1座敌台,是今天遇见的第21座敌台(总第54座敌台)</p> <p>——匾额楼的提示。从右侧回到垭口后,我们向左侧攀登,第二座敌台便是匾额楼,前队已经提示过了。匾额楼是3*3的制式,外观保存完好,内部有修缮过的痕迹,但基本保持了原貌。匾额上题为“石黃第拾壹號”,“石黄”是什么意思呢?怡然有些不解,队里也有些人同问。咳,都是没有好好做功课嘛。经查询,“石黄”为蓟镇石门路黄土岭提调管界的简称,“石”是指这座敌台隶属于石门路;“黄”是指黄土岭关,其范围由九门口南崖山一号台起,经过北山有标志的“石黄第十一号”楼,一直到新尖山四十五号台止。计有四十五座敌楼,其中十六座敌台外侧下设有炮墙。敌台建筑年代自隆庆三年(1569)到万历五年(1576)节次建。那么这45座“石黄”号敌台怎么排列,怡然也弄不清楚,谁让这些楼子都没有牌匾呢?还是静待别人的研究成果吧。</p><p>这座敌楼的位置非常重要,它是九门口外关关城与长城主线的结合点,也是这一段主线长城的最高点,长城从这里回环,与下面的九门口关城长城相连,形成闭环,这是当我们下到九门口关口的时候才发现的。</p> <p>左侧遇到的第2座敌台,是今天遇见的第22座敌台(总第55座敌台)</p> <p>匾额上题为“石黃第拾壹號”</p> <p>——朝圣望海楼。从匾额楼到望海楼还有多远?应该是很远,爬升应该也很高,因为我们在匾额楼远望,视野里根本没有望海楼,目力所及的是一座实心楼。“还去望海楼吗?”前边的未知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况且离约定的集合时间只剩下40多分钟了。“为什么不去呢?”怡然超乎寻常地坚定,如果不去这望海楼,心中总是留有遗憾。怡然心中有数的是,萧艾老师与曹老师就在前边呢。于是,我与高老师、莫名便再一次鼓足力气,奋力攀登。</p><p>上升的路非常好走,都是类似于景区的台阶,稍有陡峭,便在巨石上凿出了脚窝,让你踩在上面稳稳的。踩着这样的台阶一步步上升,怡然想起了在五台山登菩萨顶、黛螺顶……想起了登恒山的“三圣庙”,心中忽然有一种物我皆忘的朝圣感觉。“快到了,上去看看很值得的”,从上面下来的队友鼓励着我们。终于,萧老师与我们4员女将登上了高大武威的望海楼。望海楼保存完好,内部有部分修缮的痕迹,但是宽阔整洁明亮的内部空间让人感到非常舒适,敌台二层保存有部分楼橹的遗迹。敌台四周有较为完好的石墙,将敌台环绕一圈。</p><p>“望海楼望得见海吗?”谁说望海楼就一定能望得见海呢?但我们站在望海楼的楼顶能望见九门口雄伟险峻的水关,这里山势巍峨,巨石峥嵘,沟谷深邃,烟雾迷茫,水波滟潋,那汩汩流淌的河水,在一个叫老龙头的地方汇入大海,那里正是万里长城的海上起点……</p><p>我们不敢在望海楼多逗留,赶紧小跑着下山,路上碰到气喘吁吁上山的火燕,原来他也是不想留有遗憾的人。而当我们下山到九门口村庄时,发现火燕在我们的后边也下来了,他是飞过来的吗?</p> <p>左侧遇到的第3座敌台,是今天遇见的第23座敌台(总第56座敌台),这座敌台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但它仍然处于长城的主线。</p> <p>左侧遇到的第4座敌台,是今天遇见的第24座敌台(总第57座敌台),这座敌台已经脱离了长城的主线,应该是具有瞭望作用。</p> <p>上下望海楼的路</p> <p>左侧遇到的第5座敌台,是今天遇见的第25座敌台(总第58座敌台),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望海楼,它仍然处于主线长城之外。</p> <p>二层楼橹保存的遗迹</p> <p>望海楼外边的一圈小围墙</p> <p>这是从匾额楼下来的长城,在关口处形成闭环</p> <p>下午3点多,我们终于到了九门口关城,景区是没有时间去了,点将台也没有时间去了,就在这一小段空挡中,脑补一下关于九门口的故事吧!</p><p>九门口长城始建于北齐(公元479-502年),扩建于明初1381年。明代以前,这里是重要的军事关口。九门口长城全长1704米,是中国万里长城中唯一的一段水上长城,其跨河墙长达100多米。九江河水从城下的九道水门直流而过,“城在山上走,水在城下流”,景色壮观。而发生在九门口这里的战争故事也是非常丰富的,当然最著名的还是明末清初的“一片石大战”。</p><p>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后,分兵长途奔袭夹击山海关。首先在内侧攻占九门城关,吴三桂所引多尔衮清军在关外久攻不下,抓住一名原明代守城军士,探到暗道位置,遂派奇兵由暗道外面直扑城内,形成了内外夹击之势,终使长途奔袭的农民军败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一片石大战",最终以清军的胜利宣告结束。如今,长城古暗道现已被辟为旅游景点,只是我们没有时间参观,这算是给我们下次来九门口留了个理由吧。</p> <p>虫队拍的九门口照片</p> <p>点将台,怡然没有时间去看,借用队友的照片用用吧</p><p>点将台位于九门口村村西200米,是长城沿线仅存的一个点将台,由大小两个墩台组成,又称子母台,是明代初期九门口长城沿线重要的防御体系之一。在点将台上,一棵数百年树龄的油松已和点将台混为一体,被称为点将松,苍劲的树冠怒向天空,远远望去,犹如一条苍龙,蜿蜒在山与天际之间。</p> <p>尾声:两天的冀辽长城行非常完美,感谢领队,感谢队友,感谢娄大姐农家院,感谢我们行走过的那山那水那长城!只是存疑一点,虫队所说的100个敌台,我们满打满算只找到了58个,那42个怎么算呢?要知道,这100个楼子的压力,让我们两天中午都没敢停下来好好吃一顿午饭呢。[em]e113[/e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