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顾问:张记梅 成兴平 周霍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主编:贾建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编委:赵惠萍 刘春晖 陈凤娥 薛娟娟 郑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鸣谢:杜燕忠 蒲文慧 刘心翠 朱师傅 以及在调查走访过程中给予热情帮助的老乡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生于斯长于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家乡文化生活是部编版新教材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属于“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增强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 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他并不是抽象的存在,家乡的各色人物,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都承载着丰富的记忆与情感。</p><p class="ql-block"> 我们本次围绕“家乡文化生活”而设计的在对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基础上,完成的家乡风物志的编写活动。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访谈、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入认识家乡,对丰富家乡文化生活提出合理建议。并通过回顾昨天考察今天,进而展望明天,寻找到情感归宿,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p><p class="ql-block"> 经过两周的实地调查和人物访谈,同学们完成了自己的调查报告和家乡风物志的撰写任务。无论是文字部分还是演示文稿、视频编辑都完成得高质高效,令人欣喜。现在我们将同学们的部分作品摘录出来,与您共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第一部分 有高度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壹 鼓楼</b></p> <p class="ql-block"> 鼓楼,建筑面积225平方米,<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通高22米。建</span>筑为三重檐十字歇山式阁楼,八卦琉璃罩顶。底座基用青石、砖砌而成,十字拱洞贯穿南北东西。</p><p class="ql-block"> 拱洞东楣书“对霍”,言东迎霍山之意;南楣书“迎熏”,意谓迎接南方的熏风;西楣书“镇汾”,言鼓楼威镇汾河泛滥之意;北楣书“拱辰”,语出自《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供之”。意谓执政者,如能以德感人,则近者悦,远者来,天下归心。</p><p class="ql-block"> 楼的二、三层为木构制作,布局精巧,风格独特,整体造型雄伟壮观,典雅别致。四面各悬挂贴金大字匾额一块,东书:护国安民;西写:览秀西河;南匾:辅元开化;北刻:保障冀北。匾额环周祥龙瑞云,镂刻剔透。门面上雕有各种花卉、鸟兽图案,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与四周精雕细刻的木制回廊和花卉图案形成了一组精美的艺术珍品,达到了“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楼的屋面的修造采用琉璃筒瓦覆盖,三角形滴水,在戗脊头分别制置二十八宿琉璃造像和三彩琉璃脊兽,工艺精湛,形象生动。各层檐角起翘,加以檐下斗拱重叠,宛如云朵簇拥,给人以凌空欲飞之感。每个翼角、仔角梁上装有龙头套兽,下部悬挂风铃,风吹铃动,其声清脆悦耳。</p><p class="ql-block"> 鼓楼楼顶正脊两端设有琉璃鸱吻,其造型凶猛生动,配有神态各异的骑马武士。正脊的中央有一琉璃葫芦宝瓶,附设避雷装置。游人登楼眺望,山光水色,争相辉映,古城风貌一览无余。鼓楼虽经历史沧桑,但其精湛的艺术造型和永不磨灭的魅力,永远为人们所欣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贰 霍州署</b></p> <p class="ql-block"> 霍州署相传为唐尉迟恭的帅府行辕,原占地面积38500平方米。由南而北分中、东、西三轴线而展现三个建筑群。岁月沧桑,天灾战祸,州署现存面积为18700平方米。以中部轴线为主的州署建筑基本保存完好。</p> <p> 位于山西霍州市东大街北侧,始建于唐代,现存古建筑为元、明、清古文化遗产。无论其位置选择、建筑规模,还是整体布局、形制设计,均为全国现存同类衙署之冠,是中国已知唯一一座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州级署衙。</p> <p class="ql-block"> 在全国星罗棋布的人文景观中,霍州署有着独特的文化定位。在北京故宫、河北保定 直隶总督署、河南内乡县衙共同构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古代官府文化体系中,霍州署历史为悠久。元代大堂建造年代较故宫早一百多年。其雄伟高大、古朴典雅,结构奇巧,工料俱佳,是元代建筑艺术之精品,被中国古建筑研究专家梁思成先生称为“滑稽绝伦的建筑独例”。霍州署的开发开放,对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官吏及科举制度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落霞,红墙,琉璃瓦,我们与这片土地水乳交融。在鼓楼、霍州署伟岸的身躯和精彩的历史故事里,我们品出格物,致知,诚意,正直,修身,治国,平天下……</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天边的彩霞一层层的晕开,透着诱人的红。站在霍州署下,似乎那绝妙的鼓声传至耳畔。伴着微微醉意,细细品味那花影婆娑,旖旎风光。弹指间,一切惊心动魄的场面都变成了历史,只有这些建筑还屹立于天地之间,不悲,不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叁 娲皇庙</b></p> <p class="ql-block"> 娲皇庙位于距山西省霍州市5公里的东郊大张镇贾村。四周青山环绕,东有潺潺泉水流过。据传,此庙始建于明代,后毁,清同治四年重修。娲皇庙内现存有悬塑及壁画,尤以正殿内壁画而闻名。正殿东一侧的壁画高4米,长6.5米,面积为26平方米;娲皇圣像左侧壁画,高4米,长3米,面积为12平方米,与东侧壁画连为一体。整组画面表现了圣母宴请百官司时,宫廷内忙碌、热闹的生动情景。</p><p class="ql-block"> 村内至今仍现存着大量古建筑遗构,如娲皇庙之东为清代悬山顶建筑魁星楼,庙之西为文昌阁高台遗址,庙之北为清代遗构刘家祠堂、清代六边形六层楼阁式砖构文峰塔,庙之西北为与娲皇庙同时期的建筑群玄帝庙。是反映清代黄河流域村落风俗、民俗的典型实例。由于村中这种特殊的文化氛围, 村民憨厚、淳朴,文人墨客历代辈出,书香门第随处可见。“贾村的秀才比驴多”这一当地民谣就是其最生动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肆 千佛崖</b></p> <p> 霍州千佛崖(俗称石佛崖,亦名佛峡)位于霍州市城南7.5公里的辛置镇郭庄村西百余米。千佛崖系石雕群像,座东向西,背靠大运公路,面临千里汾河。地势东高西低,缓坡伸延至汾水之畔。崖面东西宽5.2米,南北长12.3米,总占地面积640平方米。千佛崖现存有唐长庆二年(822)、明正德五年(1510)铭文,从铭文中可以断定千佛崖始创于唐代。 从唐代开始雕凿,后又历经漫漫七百年间的续刻,不知经过了多少民间雕刻艺术家的鬼斧神工遂形成今之规模。千佛崖石刻是珍贵的古代文化艺术之杰作,1996年霍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伍 陶唐峪</b></p><p class="ql-block"> 陶唐峪景区位于中镇霍山南部,古为尧都畿内,是尧帝行宫所在地,后人于此立尧祠,它与尧都临汾的尧庙遥相呼应,共同组成了尧文化体系。自然景观尤以极富特色的“水、石”为著,常年奔流的溪水纵贯景区,池、潭、瀑、溪亘叠蜿蜒,景区岩石石纹美丽,盛产的景观石被誉为“陶唐奇石”。景区物种丰富,大气质量优,海拔800—2300米,年平均气温16℃,可谓“清凉胜境”,是游人理想的休闲度假、健身养性、回归自然的最佳去处。</p> <p class="ql-block">尧祠避暑山庄</p><p class="ql-block"> 据大清嘉庆三年《陶唐谷重建玉泉寺碑记》:因尧帝避暑而名 (帝尧,姓伊祁,名放勋,传说他曾先后受封于陶地和唐地,故号陶唐氏,尧是他的谥号,是史载我国上古五帝之一。其活动年代,推断约在四千二百年前左右,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即部落联盟时期。传说尧帝建都平阳,今临汾市,立行宫于霍州。嗣后,尧庙于平阳,尧祠在霍州) 。陶唐峪集璀璨绚丽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的古代建筑和优美奇异的自然风光为一体,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山“中镇”霍山的主要景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 入谷溯流而上,先后有浮桥、仙女池瀑布、仙女池、尧王避暑山庄、招魂楼、水帘洞、犀牛石、滴水崖瀑布、五龙池、大沟叉瀑布、石门、观峰峡、一线天、擎天玉柱峰、槐树沟瀑布、阶水凹瀑布、玉泉寺、龟山、莲花山等景观。整个景区由尧帝行宫、五龙池、石门山水三个部分组成。陶唐峪峰奇石丽, 瀑布优美, 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山水合一,韵味无穷。以“峰奇、石丽、水美、谷幽”为特色的自然风光,堪称该景区四绝。</p> <p class="ql-block"> 自由自在大霍州 如诗如画醉陶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陆 七里峪</b></p><p class="ql-block"> 七里峪风景区位于中镇霍山的北部腹地,在山西省霍州市境内。东接沁源县的灵空山,北连灵石县的石膏山和介休市绵山,距市区16公里,是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 (1992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面积约为90万亩,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题写园名。) 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总面积15万亩。该景区,山清水秀、怪石林立、洞深谷奇、气象万千。景区内五龙壑、滴水崖瀑布、双乳峰、南天门、石人沟、石崖奇松、华北天然落叶松保护区、八仙洞等景点各具特色,天然草坡连片接天,原始森林遮天蔽日。</p> <p class="ql-block"> 红岩松位于七里峪村东,传说古时候,七里峪地僻人穷,环境险恶,八仙中的张果老在没有得道前,曾病卧于此,被采药山民发现,山民不但每天给他送水送饭,还用山中奇药为他治好病。张果老为感谢山民治病救命之恩,成仙后便点化山水,使七里峪成了一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七里峪村东有一山崖,石呈红色,崖顶一棵松树,根植红岩石缝,因而名为红岩松。树龄大约已不下千年,堪称千古奇松。此树已被载入《山西省古稀树木画册》及《山西省奇树大典》。</p> <p class="ql-block"> 位于正南沟东侧,落差50余米,流水似银河落天,飞瀑之下有一天然石洞,形成石洞水帘,因此又名洞宾瀑布,其景之奇,实为山涧一绝。</p> <p class="ql-block"> 五龙壑是七里峪景区的最高峰,海拨2504米。穿过松林,登上极巅,眼界豁然开朗。霍州风光尽收眼底,眼前是一副浩大的山水画卷。向南望,前不远处便是景区第二高峰金沟墁上。再举目南望,溺陀翁、摩天岭、莲花山、老爷顶,霍山诸峰一座挺拔耸立,比首并肩。</p> <p class="ql-block"> 修仙崖栈道是全长八百米的岩壁栈道,全部由钢结构焊接而成。它是修仙崖中的重要景点,每年的游客络绎不绝,也是七里峪景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柒 朱家大院</b></p> <p> 朱家大院位于霍州市城北8公里处的许村, 西依吕梁余脉,东临汾河腹占地面积151OO平方米,房间布局错有致,大小建筑240余 间,雕刻巧夺天工,椽檩油漆经百年色彩依旧。</p><p> 地下通道历数代神秘无穷,堪称民族建筑之奇观。系明太祖后裔之华居。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洪武十一年(1378年) 封山西大同府,为代简王,亦称代王。代王第八子朱逊焴,曾封怀仁王,天顺五年1461年) 改封霍王,即为霍州朱家始祖。霍王朱逊十三代孙朱连科,于清嘉庆年间经商于河南、陕西诸省,敛资财,开当铺,成为当地首富。</p><p> 道光初年,将近暮年的朱连科,开始营建许村朱家大院,工未竣而身先逝。其长子秀伦、次子秀珍继承父亲未竟之业,用五年时间,完成朱家大院工程。</p> <p> 朱家大院依山而建,主体建筑分为上、中、下三层。各层均有大门出入,层与层内设台阶楼道通连。各层主体建筑皆为坐西朝东靠山砖窑,外设抱厦回廊。抱厦均为4根檐柱,阑额或浮雕花草鸟兽,或悬雕人物形象。各院窗棂图案以传统民间喜宴“四盘子一锅子”为主调却又富于变化。</p> <p> 上院南北两侧为厦房,面阔各三间,外有走廊。南房为朱家小姐绣楼,东面一间向南开一个六角形天窗,位置正在中院大门的顶上。</p> <p> 当年曾有人对朱连科说:“你把朱家院盖得再好,死后也带不走一砖。”朱连科道:“别的不带,我偏带一砖”。死后入殓时,家人竟忘了给其棺材内放这一砖,棺材抬出中院大门,门顶绣楼六角形天窗正上方一块砖突然掉下,在厦棚上翻了两翻,正好落在朱连科棺材盖上。朱家人将此砖连棺材一并葬入坟墓,而绣楼六角形开窗上所缺这一砖,170年来再未有人能够补上。</p> <p> 朱家院的门额牌匾,有一个显著特点,字体优美圆润,柔中有刚,而不少字或比通常写法多横多竖,或比常字少横少点。</p> <p>门洞拱圈内砖雕五只蝙蝠向门洞飞舞状,意为“五福临门”。</p> <p> 中院为四合式大院,南北两侧皆为窑洞。南侧东端窑洞,便是中院大门门洞,如果在院内门洞窑门关闭,使人实在难以想象到此窑便是本院进出之门,东部客厅为歇山顶厦房建筑,前后两坡檐,历时数百年,至今仍熠熠发光,鲜明耀眼。更奇特的是中院主体中窑内有暗道,据说直通村外山上,还有人说地下绝非仅仅是通道!历经数代,朱家院地下建筑神秘莫测,至今无人敢探。中院大门为主体,大院出入正门,外有厦棚,气势壮观。</p> <p>下院大门</p> <p>下院美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第二部分 有香味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size: 20px;">壹 霍州豆腐</b></p><p class="ql-block"> 霍州豆腐是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的特产。它色泽乳白,柔软韧劲,细嫩光润,清香可口。因制作时不用石膏点卤,而用当地独特的老卤水点制,所以霍州豆腐不苦不涩,没有腥味,弹性大,不易烂,吃起来味道美,和中,强身壮体,生津润燥,清热解韵味长,老少皆宜。食用豆腐,能益气毒,可减肥美容,延年益寿。豆醇对人体的危害,而且还能有效地腐中含有豆固醇,不仅可降低胆固治疗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size: 20px;">贰 霍州烧饼</b></p><p class="ql-block"> 霍州烧饼是山西霍州传统的特色小吃。将优质面粉、油面配以小茴香,在特制炉内烧烤精细加工而成。 霍州位于山西省中部,隶属于临汾市。霍州烧饼与外地烧饼不同之处是制作烧饼时,饼心内有茴香拌油盐。面饼擀好后,先在饼面上加盖一个“福”字印记,再放到火鏊(ào)子烙烤,两面烙烤发黄后,将饼放入炉内烤成金黄色出炉。霍州烧饼香味醇正,口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霍州烧饼因饼里有小茴香佐料,所以可调中和胃,理气止痛。除供人们平时食用外,还是走亲访友的馈赠礼品以及产妇坐月子时的必备食品。且烧饼较为干燥,不易变质,出门携带方便,是霍州人民难忘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size: 20px;">叁 霍州年馍</b></p><p class="ql-block"> 霍州年馍一种山西省的汉族民俗工艺品,亦可食用。花馍可以说是山西特有的传统手工艺。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霍州位于山西南部的太岳山区,主要以种植小麦为主,馒头也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主要食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 每年进腊月后各家就相继开始蒸年馍,蒸年馍是一件很高兴很有趣的事情,邻居和亲朋相互帮忙到各家各户去蒸。</p><p class="ql-block"> 年馍的做法很有讲究,在前两三天的时候要提前进行前期发酵,发酵的母面从小到大,在搀面的时候稍微放点香酒蒸下来味更好更香。有的家在凌晨三、四点的时候就起来开始蒸,蒸下的年馍一直要存到第二年的农历二、三月份。霍州年馍寄托了霍州人对来年对人生的美好希望和 祝福</p> <p class="ql-block">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家常》这一集还曾采访拍摄霍州年馍</p> <p class="ql-block"> 登高——圆形面团和红枣累加而成,象征步步登高,事业兴旺之意,是春节期间最有分量的,款待贵客的必备主食。是年馍中的“高贵馍”。</p> <p class="ql-block"> 枣花——由中粗两边逐渐变细变尖的条形面两边卷成圆环状而成,环内置枣,故称“枣花”,象征心灵手巧。易入口好咀嚼,年馍中的“方便馍”。</p> <p class="ql-block"> 五心枣花——枣花卷成五环,内共置五颗红枣,有“五福盘寿”之意。是年馍中的“吉祥馍”。</p> <p class="ql-block"> 花——用面团模仿揉捏成自然界的多种花型,有“花开富贵,如花似玉”之意,是女孩子的“专用馍”。</p> <p class="ql-block"> 圆馍——由面团揉成半球形馍,有的内置一枣,征“圆圆满满”,食之耐饱,是年馍中的“实在馍”。</p> <p class="ql-block"> 钱串——由面团加工成古钱模样,征“财源广进”,是年馍中的“发财馍”。</p> <p class="ql-block"> 手——把面团加工成人手的形状,一人一双,象征“勤劳致富”,过去只有男子有资格食用,现在女子也有食用的资格了,说明女子在家庭致富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年馍中的“致富馍”。</p> <p class="ql-block"> 红世——圆馍顶端置五枣,象征“红红火火”,是年馍中的“热闹馍”。</p> <p class="ql-block"> 兔——把面团加工成兔子的模样,有“活泼善良,玉兔迎春”的象征意义,是年馍中的“可爱馍”。</p> <p class="ql-block"> 鱼——把面团加工成鱼的模样,取“年年有余,如鱼得水”之意,是年馍中的“如意馍”。</p> <p class="ql-block">腊月忙,忙腊月</p><p class="ql-block">进了腊月就忙过年</p><p class="ql-block">想到“过年”,心里就乐开了花</p><p class="ql-block">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p><p class="ql-block">那是父母的朝夕期盼</p><p class="ql-block">那是孩子的日思夜想 </p><p class="ql-block">那是一条最熟悉的路</p><p class="ql-block">那是一方最暖的土地</p><p class="ql-block">那是一桌最馋的美味</p><p class="ql-block">霍州的年馍</p><p class="ql-block">霍州人家把“馍馍”做出了精气神儿</p><p class="ql-block">你揉面,我蒸馍,越做越喜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第三部分 有声音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size: 20px;">壹 霍州三弦书</b></p><p class="ql-block"> 霍州书是一种师徒口授相传的民间艺术。演唱全为盲人。以单人坐唱为主,有时合伙组班,人数不定。表演时正面放一张不带抽屉的条桌,身坐古式靠背椅,演唱者左脚蹬甩板,以此击拍,右膝邦一小铜镲,右手指缝夹一硬质木筷,桌上放一檀木或者是枣木雕刻的坐猴,以代书中故事情节关键时候碰木所用。先生怀抱三弦边弹、边打、边唱。</p><p class="ql-block"> 据艺人们的师徒传承追述和《中国地方曲种——曲艺》推述,至迟在清代末霍州书已处于兴盛时期,成为流传霍州的一种成熟的地方曲艺。因流传范围只限于本地,所以叫霍州地方书。</p> <p class="ql-block"> 霍州三弦书说唱书目极为丰富,分正书和闲言两大类,正书长短相当于中篇鼓词,一般分作十至十五回。传统书目有《白绫记》、《汗衫记》、《梨花记》、《洗衣记》、《进宝记》、《困铜台》等二十多本。闲言是单独的回书,也包括书帽,小调演唱的小段,这类书保留和遗传下来的总共在百段以上。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演唱形式——“打鹞婆”(“碰猴书”),用于每场书结束后的加演节目,即用木猴碰击甩板,演唱一个风趣诙谐小段,常演书目有《打鹞婆》、《黑不溜》、《走娘家》等。</p> <p class="ql-block">霍州三弦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朱星宇</p> <p class="ql-block">霍州三弦书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曹杏春</p> <p class="ql-block"> 2008年6月7日,三弦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12日,入选调整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霍州三弦书的流传方式是师徒口授心传,传统表演形式为盲人设堂说唱。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一独特的表演方式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中国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山西省音乐舞蹈研究室的专家亲临我市,深入民间考察研究。</p> <p class="ql-block"> 但是由于霍州书为口授传承,如今后继无人。目前,霍州书已到了频临消失的边缘,传统书目丢失殆尽,急需抢救和保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size: 20px;">贰 威风锣鼓</b></p><p class="ql-block"> 霍州威风锣鼓享有“天下第一鼓”的盛誉,以其威风之“威”闻名华夏。霍州威风锣鼓表演,俗称“砸锣鼓”,是以鼓、锣、铙、钹四种击打乐器一起合奏的交响音乐表演。</p> <p class="ql-block"> 起源探寻 ——帝尧时代,生活在霍州陶唐峪的陶唐氏部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作之余,常常爱玩击壤游戏。这种游戏源于先祖们棍棒撞击、捕获猎物的传统习俗。先在地上立一木柱,人们站在数十步之外,用木棍、木棒、石块抛掷立木栓,击中者为胜。当人们击中立栓时,听到“砰”“啪”的撞击声,觉得好听,感到很兴奋,击壤游戏在霍州广为流行。</p><p class="ql-block"> 后来人们进入霍山打猎,见有一般泉水从山腰跌落而下,撞到地面石块上,声音宏亮,远比击壤时听到的撞击声好听得多,于是极力效仿,想随时随地听到这种宏亮的响声。他们将木柱掏空,奋力敲击空心木栓,其声音比敲实心木栓好听;有的敲击陶罐陶盆陶碗,“音响效果”比敲木栓更为美妙悦耳。有一次他们捕杀猎物,将剥下的皮张搭在陶罐、陶盆上,谁知皮张晾干后紧紧绷在陶罐陶盆上,人们一敲绷紧的皮面,竟发出“咚咚咚”的响声,这令他们十分惊喜。这种以陶为体、以皮蒙面、击之有声、声音宏亮的器物,很快在霍州大地普及扩散。</p><p class="ql-block"> 道光《直隶霍州志》记载:“打鼓泉自霍山岭下,水声若鼓。”《水经注》云:“霍太山有灵泉,以供祭事,鼓动则泉流。声绝则水竭。打鼓泉意当取此。”可见当时霍山一带祭山击鼓应当是霍州威风锣鼓的起始和源头。</p> <p class="ql-block"> 传统曲牌有:《单刀赴会》、《二仙盘道》、《四郎探母》、《五马破曹》、《六出祁山》、《七郎闯阵》、《八仙庆寿》、《九凤朝阳》、《十样景》等。</p><p class="ql-block"> 表演时,排队布阵,尤如雄师出征,十分壮观。待锣鼓齐鸣又如春雷滚动,万马奔腾,气势磅礴,威武雄壮。最充分地展现了我国北方民族之粗犷,骠悍,倔强,豪放的精神风貌。现已普及城乡的威风锣鼓,其组队,由原来的十几人扩大至百人。</p><p class="ql-block"> 演奏方法是鼓指挥,锣主奏,铙和钹分成两个声部,交替对奏。共鸣齐奏,音响如天地轰鸣,宏亮而不单调,刚劲而含有柔美。</p> <p class="ql-block"> 锣鼓的特色就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示威风。</p><p class="ql-block"> 第一,音响威风。看威风锣鼓,在未见其形时,早闻其声厂,而且如雷贯耳,非同凡响。其实它所使用的乐器很单纯,只有鼓、锣、铙、钹四件。第二,曲式威风。威风锣鼓的曲牌,既独立成章,又联缀成套。第三,场面威风。威风锣鼓的演奏多到几百人,一律古代士卒装束,摆开一个接一个的战阵,前后进退,左右开合;一忽而风卷残云,一忽而雨打枯叶;分开的象八卦,云集阴阳双合。那场面实在惊人,也着实感人。第四,舞姿威风,队员在表演时,结合鼓点节奏场面变化,作出种种舞姿身段。</p> <p class="ql-block"> 二零零七年六月八日,山西省临汾威风锣鼓表演艺术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奖。</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末,霍州威风锣鼓曾三次进京,为国庆四十周年大庆,为全国第一届农民运动会开幕式和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进行表演。一九九七年,霍州电厂威风锣鼓,还参加了香港回归庆典。</p> <p class="ql-block"> 威风锣鼓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在霍州大地流传了几千年,原有的表演样式已远远不能达到现阶段艺术美的评价标准。对原始艺术的挖掘、整理、保存是繁荣某一艺术的必要之路;这是一项紧迫的工作,更是保存、繁荣我国多民族民间艺术种类的必要责任。</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希望我们的家乡霍州,可以好好利用文化这条道路,发展自己,越走越好,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对家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加的热爱家乡,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的家乡可以富有起来,可以成为一座真正的文化之都!</p> <p class="ql-block"> 故乡是我们内心流淌的情怀,人生的远行,是在霜冷长河的岁月里,驾一叶轻舟,望尽沧溟世间,却见彼岸竟是故乡。作为青少年,更应了解家乡文化,宣传家乡文化,成为传承者与弘扬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