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史揭秘| 临汾攻坚挖地道填近二万斤炸药山崩地裂城破,【共和国两代军人】

两代军人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声明:本号所有文章、图片(除注明外)均为原创,任何平台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违法必究!鼓励原号转发群发,如有合作意向,请联系我们。]</b></p> <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28, 128, 128);">本期讲述人:徐向前</b></p> <p><b style="font-size: 15px;">  从野外运动战、山地攻坚战,到城市攻坚战,是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重要转折和标志。</b></p><p><b style="font-size: 15px;"> 1947年底至1948年底,一年时间里,晋冀鲁豫军区取运城、克临汾、攻太原,打了一系列的城市攻坚战,尤其是临汾一战,创造了我军中大型城市攻坚战的范例,为以后的大型城市攻坚战提供了宝贵经验。</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徐向前</b></p> <p>  山西从来都是战争的主战场,只是角色变换而已。这番国共两军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号称“山西土皇帝”、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兼山西省政府主席的阎锡山与共产党名将、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的徐向前。</p><p> 两个山西老乡之间的对决,好戏一场!</p><p> 华北战场的时局,起初对我军并不有利,正太战役后,局势有所改观。1947年12月,晋冀鲁豫军区打下运城后,晋南一片就剩下临汾这座孤城。晋南的反动势力纷纷躲进临汾,依仗着坚固城池,顽抗到底。因此,拔除临汾这个反动派的最后据点,晋南就将完全解放,尽归人民手中。</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临汾古城(网络)</b></p> <p>  临汾城,位于山西西南部,东倚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延安、渭南隔河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毗连;南与运城接壤。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p><p> 临汾是晋南最大的一座古城,传说中尧帝曾在这里建都,后人在城南建了一座尧庙宫以纪念尧帝。临汾西靠汾河无险,东临同蒲铁路,北面、南面均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易守难攻,是南同蒲铁路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的著名军事重镇。</p><p> 临汾城地形奇特:城里地势高城外低,状如卧牛,有“卧牛城”之称。除了地形奇特,临汾的城垣也非常坚固,城墙地基厚达60多米,城墙上面可并行两辆卡车。 </p><p> 正因为地形特别和城池坚固,据说临汾城历史上从未被攻破过。明末李自成率军攻打临汾,久攻不下,还被乱箭射瞎一只眼睛,气得他退兵时把盔甲挂在城外的一棵树上,誓言日后复仇。</p><p> 时下,国民党军又在临汾城内外构筑大量工事,明碉暗堡深沟堑壕,布下三道防线配备强大火力,很是煞费苦心。临汾守敌为阎锡山的第66军主力、胡宗南的第30旅主力及八个地方保安团,共2.5万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临汾城楼遗址(网络)</b></p> <p>  徐向前要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座城坚、炮利、兵足的临汾。</p><p> 一向喜欢打硬仗的徐向前,决计要攻克临汾城。打临汾,他使用第8、第13纵队及太岳军区、吕梁军区各一部,共5.3万人。兵力上似乎占有优势,但除了8纵23旅是参加过上党、平汉战役的老部队,其余部队基本没有大兵团作战和攻坚战的经验,其中15个团则是刚从地方部队升格为野战军,装备差不说,就连像样的炮也没有。所以,整体上看我军并不占优势。</p><p> 敌我双方的战场形势与实力相较,已经预示了这是一场持久而惨烈的战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临汾古城墙(瓮城)</b></p> <p>  1948年开春,临汾战役尚在准备中,一个突发情况不得不使战役发起时间提前。3月7日,中央军委通报:进攻陕北解放区的胡宗南部将以飞机空运临汾的30旅投向西北战场,无疑将增加党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军事压力。为了阻敌西运,徐向前决定提前打响临汾战役。</p><p> 3月8日,临汾战役拉开战幕,多少显得有些仓促。</p> <p>  旅长王墉率8纵24旅突袭城南机场。战士们一昼夜强行军120里,赶到飞机场附近,架起迫击炮连发9弹,击中两架飞机,其余8架敌机来不及运兵,仓惶飞逃。</p><p> 敌军被突如其来的打击搞得晕头转向,伤亡惨重,急忙逃回临汾城。</p><p> 临汾城随即被晋冀鲁豫军区攻城部队团团围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徐向前在临汾战役中</b></p> <p>  梁培璜,国民党陆军中将,此刻以太原绥靖公署第六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晋南地区武装总指挥的身份,领衔临汾守军最高指挥官。此人系保定军校第三期毕业,跟随阎锡山几十年,算是阎老西手下的一员干将。</p><p> 阎锡山下令死守临汾城:城存成功,城亡成仁。梁培璜则向部下下达“八杀令”:诸如“凡奉命进攻延迟不进者杀”,“未奉命放弃阵地者杀”,“邻阵地被攻,有力不援者杀”,“主官阵亡,次官不代行其职务者杀”等等。</p><p> 梁培璜这位狠角碰上徐向前,可谓“针尖对麦芒”。打运城的时候,徐向前以王新亭的8纵及吕梁独3旅、太岳3团担任主攻,激战一周未能攻下,而胡宗南4个旅北渡黄河赶来驰援。急切之下,徐向前向路过晋南的西北野战军2纵司令员王震“借兵”。两部合力攻打运城,血战十日,依然不克。最后关头,徐向前下死命令:坚持最后五分钟,一定要拿下运城。硬是咬着牙啃下运城这块硬骨头。这只是他一生无数次征战的一个例子,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那坚韧顽强的指挥风格。</p> <p>  城市攻坚战一般都是按扫清外围、破城、纵深发展的步骤进行。临汾外围的争夺战相当惨烈。城西边是汾河,不好用兵;南面和北面是平原,无掩护物;东面是同蒲铁路,有临汾车站和站内的几十节破车皮可作为掩护,我军在隐蔽下好运动兵力。</p><p> 徐向前最后决定先攻取东关。对于这一点梁培璜也非常清楚,如果东关失守,临汾城即失掉屏障,势难防御。因此他将晋军66师和胡宗南30旅主力配属在临汾外围,亦把东关作为防御重点。这样攻打东关就成了一场非常艰苦的战斗。</p><p> 我主攻部队8纵出动了约一万人的兵力,先用大炮把东城打了好几个缺口,敌人立即集中兵力用猛烈的炮火封锁。我军多次冲锋,伤亡很大,连24旅旅长王墉也被敌人炮弹击中英勇牺牲。</p><p> 连攻不克,有些指挥员思想动摇,想改变主攻方向。为此,徐向前司令员专门召集了团以上指挥员会议,强调指出:“不能改变主攻方向,必须拿下东关,这是攻城的关键,绝不能因为有牺牲而畏缩不前,这是军事上不能允许的。”</p><p> 关键时刻,指挥员的决心至关重要,起决定性作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临汾战役外围战</b></p> <p>  敌人企图消耗我军主力于城外,削弱我军的攻城能力。这一点,徐向前看得很清楚。他重新调整部署,组织各部队轮番参与外围作战,消耗敌人有生力量。此举大获成功,4月10日,全部扫清临汾城的外围据点,并炸开东关城墙,两个旅的攻城部队突入东关,敌66师除师长徐其昌等少数人逃回城里,基本被歼灭。</p><p> 临汾外围战打了差不多一个月,歼灭敌人3000余人,而我方战损亦不下这个数。</p> <p>  攻克东关,为攻城开辟了通道。然而,又高又厚的主城墙如何破,依然是摆在徐向前面前的一道难题。像以往那样采取架云梯登城显然行不通,用炮火轰几十米厚的城墙打开缺口也非易事,使用炸药又很难接近城墙。</p><p> 徐向前司令员想到一个妙计,指示部队在东关挖地道直迫城墙底下,然后在地道内堆积炸药炸开城墙。</p><p> 挖地道那是八路军的拿手好戏,抗战时,华北平原的地道战曾让日本鬼子闻风丧胆。徐向前司令员命令后勤司令部,必须在一个星期内筹集十万块门板,以应攻城挖壕的急需。临汾专区各县县委书记和县长开会,紧急动员群众捐献门板。起初,群众思想有顾虑,主要怕门板支援了战争,家中不安全,又怕战争结束后,门板取不回来。临汾县委了解到群众的真实想法,当即宣布两条政策:第一,门板一律用墨笔写上物主的姓名和住址;第二,战争中门板如有损坏,由人民政府给予赔偿,没损坏的,原物归还,不得乱拿。人民群众踊跃捐献,一个星期内筹集门板12万块。</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攻城战士挖掘地道</b></p> <p>  解放军为破城挖地道,梁培璜为阻止破城也在挖地道。于是一场以坑道对坑道的争夺战激烈上演,期间解放军的许多坑道遭到国民党军的破坏,至5月上旬,我军共挖出破城坑道 15条,掩护坑道40余条,大多被敌发现破坏,攻城前夕,仅有3条主坑道未被敌人破坏。其中两条长110多米的坑道,直通临汾主城墙下面。一条坑道放置6000斤黄色炸药,另一条放置12000斤黑色炸药。为了确保安全,不准有一点点火星,铁制的工具全都换上木制的。23旅黄定基旅长亲自组织运送炸药,300多人从炸药库一直排到坑道里。天下起雨,战士们脱下军装盖在炸药上。</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爆炸腾起巨大的烟柱</b></p> <p>  5月17日夜间,临汾攻坚战总攻的时刻到了。</p><p> 随着山崩地裂的一声巨响,砖沙石土腾空而起又如冰雹般砸下来,城墙上的守军大部被埋砖石中,城墙炸塌了两个三、四十米宽的大口子,攻城部队如决堤之水一涌而入冲进城内,迅速投入纵深战斗,分割歼灭敌人,当天夜里临汾攻坚战就落下帷幕。</p><p> 临汾攻坚战历时72天,全歼守敌2.5万人,而我军亦付出伤亡1.5万人的代价。</p><p> 临汾攻坚战首功8纵23旅,被中央军委命名为“临汾旅”,现在第71集团军编成内。</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攻城战士通过爆炸破口</b></p> <p>  很多年以后,徐向前元帅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到临汾攻坚战:我们面对的敌人,是个硬核桃;你决心不大,牙齿不坚硬,就甭想咬碎他;我们绝不能被暂时的困难和失利吓破了胆,横下一条心,不拿下临汾,绝不收兵!我军每攻取一个阵地,均遭到敌人的拼死顽抗和疯狂反扑;要对付如此顽强的敌人,摧毁如此坚固的城堡,其困难程度,的确异乎寻常;敌人硬,我们更硬;攻坚之难,时间之久,消耗之大,战况之惨烈,在晋冀鲁豫军区发展史上,实属少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胜利攻克临汾后我军集结于城外</b></p> <p><b>资料来源:</b></p><p>《徐向前元帅回忆录》(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p><p>《华野档案》(中共党史出版社)</p> <p><b>【人物小传】</b><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徐向前,1901年11月8日生于山西五台永安村,幼读私塾,因贫困失学,当过杂货店学徒。1919年春考入山西国民师范速成班,毕业后曾任小学教员,因宣传爱国主义、反封建思想,被校方辞退。9月被编入孙中山卫队前往韶关参加北伐誓师。1924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1925年春,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后到国民军第2军第6旅任教官、参谋、团副等职。1926年11月到武汉,任南湖学兵团指导员。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队长。曾率学生队参加攻打叛军夏斗寅部,后被派往张发奎部任司令部参谋。1927年后,历任工人赤卫队第6联队队长,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师第10团党代表,4师参谋长、师长等职。1929年6月,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派往鄂东北,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31师副师长,中共鄂豫边特委委员,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主席。1930年春,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副军长兼第1师师长。1931年初,第1军与第15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任军参谋长。协助军长旷继勋等指挥部队连续挫败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第一、第二次“围剿”。7月,任第4军军长。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兼第4军军长,组织指挥了一系列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围剿”。1932年10月,鄂豫皖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红四方面军主力2万多人被迫撤出鄂豫皖苏区,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1月至1934年8月,指挥所部参加抗击国民党军20多万人的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1934年2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935年6月,第一、四方面军会师后,被任命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1936年7月,第四方面军与第二方面军会师后,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8月,再次率军北上,指挥了通(渭)庄(浪)静(宁)会(宁)战役。会宁会师后,第四方面军一部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11月,奉军委命令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西路军总指挥。</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 抗日战争爆发后,出席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被选为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9师副师长。1938年4月,率第129师和第115师各一部进入河北省南部,创建冀南抗日根据地。1939年6月到山东,任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1942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后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代理校长。</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 1945年,先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8年3~5月,指挥临汾战役,以大部分新组建部队,攻克设防坚固的临汾城。6~7月指挥晋中战役,以6万兵力歼国民党军10万余人,解放县城14座。1948年10月到1949年4月初,带病组织指挥太原战役,任太原前线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太原前线总前委书记。</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 1949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54年起,任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5年起,任第三、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66~1987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参与领导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国防建设。1978~1980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1983年6月~1988年4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他是中共第七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八届(十一中全会补选)、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b></p> <p><b style="font-size: 15px;">  1990年9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共和国两代军人》编辑部</b></p><p><b style="font-size: 15px;">统筹:毛战海、杨少华</b></p><p><b style="font-size: 15px;">媒体顾问:李红梅</b></p><p><b style="font-size: 15px;">文案:冯杨</b></p><p><b style="font-size: 15px;">美篇制作:冯杨</b></p><p><b style="font-size: 15px;">助理:阚文言</b></p><p><b style="font-size: 15px;">推广:李黎、龚小平、山里人(孙德华)、毛建军</b></p><p><b style="font-size: 15px;">外联:林平(135 1682 9260)</b></p><p><b style="font-size: 15px;"> 范晓莹(13777888336)</b></p>

临汾

徐向前

攻坚战

城墙

第军

我军

东关

战役

坑道

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