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临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唐以后一直是台州府治,台州府在南宋时为畿辅,拥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素有“小邹鲁”和“文化之邦”的美誉。</p><p>宋代时曾被文天祥赞曰:“海山仙子国,邂逅寄孤蓬,万象图画里,千岩玉界中”。</p> <p><b style="font-size: 22px;">古城墙</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台州府城墙(又称江南长城),始建于东晋(一说南朝),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年至公元1016年)重建。后元代统治者下令拆毁各地城墙,台州府城墙以其防御水患的重要功能得以幸免。历代均有修缮,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建瓮城。是具有军事防御与防洪双重功能的府城城墙。</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先生把台州府城墙赞誉为北方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在2001年公布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p><p><br></p> <p>小时候常跑城墙上玩,那时城上是一块块的菜地,城墙的垛口和地上的石板都不见踪影;北固山上的城墙只是一溜的土墙,那时年纪小也不知道这是什么。</p> <p><b style="font-size: 22px;">东湖</b></p><p>东湖,以紧临台州府城墙东侧而得名,此湖据说是在宋熙宁四年(1071)时,由郡守钱暄开凿而成,原为水军舶船屯兵之所。</p><p>湖面平波十顷,亭台如画,中悬洲渚,堤隔桥连,湖光山色,交相辉映。</p> <p>这张照片东湖边上的城墙还在,垛口清晰可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拆除,古城东面城墙缺失。</p> <p>这角度和高度,是不是在原来消防队的瞭望塔上拍的?</p><p>照片上灰蒙蒙的,很少绿色,不过东湖的水看着挺清澈,有“十顷澄玻璃”的感觉;记得以前在后湖有两眼“龙眼井”,与水磨坑相通,山泉水可以源源不断的补充,只是现在早已不通,东湖的水也就少了些生机。</p> <p><b style="font-size: 22px;">巾子山(巾山)</b></p><p>巾山,位于临海市西南隅,高百米,三面临街,南濒灵江,两峰耸立,中垂凹谷。相传皇华真人得道升天时堕下巾帻而成此山,山上石壁仍刻有“遗巾处”。</p><p>山形东望如麒麟,西看似伏牛。峰顶双塔差肩屹立千年,山腰建有南山殿塔;西有多宝塔,一砖一佛,共千余尊,又叫“千佛塔”,一山四塔,实属少见。山顶两峰“大小文峰塔”,始建于唐代,皆重建于清代同治四年(1865),西峰西南侧,有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的南山殿塔,秀挺如笋;千佛塔,为元代大德三年(1299年)所建;巾山上林木茂密,风景幽丽,著名的景点有:三元宫、南山殿、巾山寺、天宁寺、茅庵、望江楼、听涛阁、翠微阁、明代摩崖题刻40余处,历为道、佛名山。</p> <p><b style="font-size: 22px;">多宝塔(千佛塔)</b></p><p>塔的各面面砖和壁龛上均刻有佛像(原有佛像1003尊),故称千佛塔。千佛塔是台州境内现存唯一的元塔,经受了700多年的风风雨雨,屹立至今。始建于唐天宝三年(即公元744年)。塔共七级六面,高30多米,其内中空。从第一级起,每级都设有一个壶门;从第二级开始,每级每面除虚门外,均设有壁龛。千佛塔为砖木混合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它不但在艺术上是件罕见的珍品,而且在建筑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p> <p>千佛塔,本地之前习惯叫它“瘌头塔”,现在这样称呼的少了,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临海的千佛塔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日本常盘大定在其所著的《支那佛教之研究》第六卷《支那文化史迹》中刊有摄于1922年前后的照片和介绍文章,文章称:千佛塔“巍然雄豪的风姿还依然存在,特别是壁面的千佛砖,进一步体现了它外观的庄严美”。此外,日本的《东方美术大观》等杂志亦载有此塔的照片及介绍文章。</p> <p><b style="font-size: 22px;">紫阳古街</b></p><p>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浙江第一古街。紫阳古街因道教南宗始祖紫阳真人张伯端而得名。全长1080米,宽4至5米,为南北走向,贯穿古城区,是国内最长、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条历史古街区之一,沿街两侧商铺林立,药铺、染布坊、茶馆、酒楼等百年老店鳞次栉比,热闹繁荣。长期积淀的民俗风情、文化内涵、古老名店,显示出无限的魅力。</p> <p>紫阳街原叫解放街,老照片看三十年前古街原貌。</p><p>这张照片里是老收购站,记得小时候把家里的铜镜、铜钱、铜板都翻出来卖了,换几分钱,那时的几分钱可是巨款,能买一大堆零食。</p> <p><b style="font-size: 22px;">坊墙</b></p><p>又称“防火墙”,有悟真坊、奉仙坊、迎仙坊、清河坊、永靖坊、顺政坊等。既是人行车马道,又是防火墙,还代替地名,可谓一坊多用,当今已成为街区的一道风景线。</p><p>目前保留的坊墙都是半圆拱形门,三十年前东大街上是有三角形门的,只是没能找到这样的老照片了。</p> <p><b style="font-size: 22px;">台州府文庙</b></p><p>始建于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是州学之所在。明清时期,台州文庙府学规模有所扩大,是明清时期台州最大的文庙府学,呈现出右庙左学的新格局,开创了台州文庙“庙学合一”的新体制。</p><p>一度时期,台州府文庙曾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文庙斑驳,只有那高翘起的飞檐,还表明它曾经的显赫地位。2001年6月进行修缮,按照《台州府志》等史志记载的孔庙原貌进行。2005年,台州府文庙重新修缮落成。修复后的台州府文庙有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棂星门,潘池,东、西两庑,杏坛,露台,大成殿,明伦堂,启圣殿等。台州府文庙是临海及台州保存最为完好的也是最高大古建筑物;</p><p>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p> <p><b style="font-size: 22px;">灵江浮桥</b></p><p>建于南宋淳熙年间,桥因江而得名,最早名为“中津桥”,其结构建筑与设计都非常科学,是座历史悠久的古老浮桥,也是中国浮桥建筑中的一件杰作。1963年6月因台风损坏,改造成为我省第一座钢丝网水泥船浮桥。</p><p>1981年出版的《浙江桥梁》和1987年出版的《中国古桥技术史》,都将中津浮桥收录其中。</p><p>当时灵江上还有西门、南门浮桥,一直到1994年,随着灵江上多座水泥大桥的相继落成,已800多岁高龄的浮桥,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从灵江上永远消失了。</p> <p>照片中远处是在建的望江门大桥</p> <p>这张照片上远处的门洞就是现在的望江门,当时是水泥拱形门,与城墙并不协调,也没城楼,现在的城门、城楼是后来改造的。</p> <p><b style="font-size: 22px;">灵江一桥</b></p><p>原名灵江大桥,1965年10月1日通车:桥长549.6米,宽9米,双向单车道通行。</p> <p><b style="font-size: 22px;">望江门大桥</b></p><p>建于1994年12月,大桥为简支梁桥,由主桥和引桥两部分组成,设计荷载只允许小车通行。</p> <p><b style="font-size: 22px;">灵江二桥</b></p><p>也称二桥,始建于1995年11月,2013年开始扩建,在老桥东侧建造新桥,形成双向六车道,该工程桥梁及连接线全长980米。</p> <p><b style="font-size: 22px;">临海大桥</b></p><p>惯称为三桥,2007年7月9日完工,是江南分区与老城区的交通要道。桥长306米,线路全长927.32米,桥面宽31.2米,为目前国内最宽,双向六车道通行。</p> <p><b style="font-size: 22px;">伏龙大桥</b></p><p>项目估算总投资约9.55亿元,全长约1888m,项目采用城市主干路设计标准,主桥采用双向6车道,设计速度60km/h,建成后,将是临海第六座跨灵江的大桥。</p> <p><b style="font-size: 22px;">灵江</b></p><p>浙江八大水系之一、台州市第一大水系、浙江省省级河段之一,被誉为“台州人民的母亲河”。</p><p>数十年前,灵江水很清澈,完全不象现在混沌泥浆,江上白帆点点,两岸都是沙滩,鱼虾成群,浮桥上撒网总能拉上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大鱼;夏日里江中游泳的人也成群结队的;市区最早的自来水厂就建在望江门边,从灵江中取水。</p><p><br></p> <p><b style="font-size: 22px;">街心花园</b></p><p>很多人都知道,临海有一个灵动的别名,叫“鹿城”。30年前,对于城区面积只有7.9平方公里的临海来说,街心公园无疑就是城市地标了。</p> <p>现如今,周边的建筑、商铺一换再换,但那头奔鹿,被绿植包围,还在记忆里的那个地方,看车来车往。</p> <p><b style="font-size: 22px;">老车站</b></p><p>洗菜桥旁曾是最热闹的地方!位于现今崇和门广场东边位置,当年旁边还有小商品市场;从当时的老照片可以看出进进出出的公交车还真不少,记忆中的老车站…</p> <p>崇和门位置老照片对比</p> <p>东大街,上世纪80年代的临海市政府,后城市东扩,老市府地块给了耀达。</p> <p><b style="font-size: 22px;">鹿城饭店</b></p><p>在现崇和门边,广场路和崇和路交界处,当初的鹿城饭店应该是城区最好的饭店之一,记得那的舞厅也场场满;后崇和门广场改造时拆除。</p> <p><b style="font-size: 22px;">跃进饭店</b></p><p>名字就很有时代感,八零后可能都没什么记忆,当年这家饭店可是和白塔桥、三楼、安乐天齐名。紫阳街改造时拆除,成了现在的“和其坊”。</p> <p><b style="font-size: 22px;">大人面馆</b></p><p>改造前老照片与现在对比。</p> <p><b style="font-size: 22px;">东湖饭店</b></p><p>饭店门口一群自由自在的猪才是重点,那时的肉才是真正的放心肉!</p> <p><b style="font-size: 22px;">邮电局</b></p> <p><b style="font-size: 22px;">鼓楼洞</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古城内城遗留,记忆中是算命、测字最集中的地方,因此本地人把先知叫成“古鼓洞下”。</span></p> <p>台州医院</p> <p><b style="font-size: 22px;">恩泽医局</b></p><p>恩泽医局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由英国传教士白明登建造,是西方传教士在临海建造的早期西式医院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医局由三幢西式洋楼组成,占地面积917.6平方米。</p><p>恩泽医局曾是抗战时期,台州医生冒死救治美国杜立特尔航空队队员的地方。</p><p><br></p> <p>“你救了我的命,医生。”“我希望有一天你还能回来。”这段对白来自好莱坞奥斯卡影片《东京上空三十秒》中的片段,描述的是美国飞行员劳逊对临海恩泽医局的陈慎言医生表示感谢。</p><p>七号机组美国飞行员在恩泽医局的清气院门前留影(摄于1942年)。</p> <p>2011年9月27日,公布为“临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16日,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上面是二战,抗日战争时冒死救治美国飞行员,这张就抗美援朝,打倒美帝了!</p> <p><b style="font-size: 22px;">太平天国台门</b></p><p>清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从金华兵分两路攻台州,至同治元年(1862)四月全线撤出台州,历时七个月。自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一日李世贤率军进入临海,于此设立总部,临海遂成为太平军在台州的活动中心。</p><p>1981年,国家文物局专家陶宗震曾对此做过考察,认为是一座比较典型的明建住宅,具有很高的历史和 艺术价值。1983年4月15日,临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临海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台州中学大门口新老对照。</p> <p><b style="font-size: 22px;">江下街</b></p><p>老临海人皆知,名为江下,实因江而码头,因码头而街。昔时临海,一城繁华,半为江下街之码头繁荣,半为儒释道文化,一时名冠东南。</p><p><br></p> <p>而今随着城市改造,江下街早就拆成江滨路了,只留下靠近不浪舟边的一幢房子,前些年叫“中津茶楼”,现改成了游客服务中心。</p> <p>这是同一地点拍的几张老照片,只是不知道是巾山路的哪个位置了。</p> <p>这张照片是原劳动路,现府前街上,你知道他们排队在干嘛吗?</p><p>买糖饮,过年切炒米糖、芝麻糖、花生糖,小时候家里也曾让我们去排队,那时候过年切糖是一年中难得的大喜事,孩提时是非常盼望的。</p> <p>西门城外水沟边洗衣服的小女孩。现在也不知道具体是在哪里了。</p> <p><b style="font-size: 22px;">元宵节</b></p><p>临海撤县设市前最后一次元宵节。</p> <p>透过老照片看我们这个城市,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也有一些失落。</p><p>看这些老照片,就会触摸到这座城市的生命脉动与发展变迁,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心跳与体温。一张张老照片,承载着岁月,承载着往事,也承载着每一个人新的希望与梦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