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次培训,我们有幸听取了好几位名家大咖精彩的讲座,同时也切身感受了《星火》杂志的主编范晓波老师所倡导的美好文学生活,真是受益匪浅。</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2px;"> 开班第一天,我们就聆听了省文联叶青主席对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精准解读——《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繁荣我省文艺创作》。我想范老师把这堂课安排在第一节,是因为它有着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叶青主席的讲座让我们明白写作的着力点应该在哪:那就是把自己融入到社会时代的大潮之中,写出能反映出当代各种细微之处的文章。现在国际疫情还在持续爆发而我们已取得战略性的阶段胜利,我们国家体制的优越性更加明显地体现了出来。这种时候我们更要对国际国内的未来发展形势进行正确的评估,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尽量创作出一批能反映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2px;"> 作为中国文坛散文大家的周晓枫老师,她的讲座标题是《给人疼痛的写作何以给人安慰?》。她的观点犹如她的文章一样敏锐犀利。她似乎有一双能洞察世事的慧眼,能一针见血地看到很多问题的实质。在她看来,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因为都受自己所受的教育,生活阅历和所处的文化背景的限制。但正因为此,所以每个人才会对这个社会产生自己独特的观感,从自己独特的角度去反映这个多元的社会。</b></p><p><b style="font-size: 22px;"> 为什么给人疼痛的写作却能给人以安慰呢?因为疼痛让人警醒,不至于陷入麻木。所有的阴影和受挫都是有价值的。就好比正因为身处黑暗,你才能看见不一样的烟火;你才能发现璀璨的星空。</b></p><p><b style="font-size: 22px;"> 周晓枫老师还强调,写作尽量不要重复他人的老调,拾人牙慧的文字让人容易产生厌倦,写作者要努力开创出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别人没走过的路才是你自己要去的桃花源。</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2px;"> 李琦老师是国内外著名的诗人,她的诗作《香水的味道》读来让人感动到流泪,母女深情在简短的诗句中被准确传神地表达了出来。就像李琦老师所言,很多人大概会问:在这个物质第一的社会,诗歌真的是被需要的吗?我想我们看向她的崇敬目光,她进来时的掌声雷动都充分解答了这个问题。在任何时代,诗歌作为文学殿堂上的一颗明珠,都是人类精神家园中不可或缺的存在。</b></p><p><b style="font-size: 22px;"> 是啊,诗歌并不一定只属于远方,只要你有心,你就能把生活过成一首诗。诗歌就像阳光和雨水一样,是平凡的,只要你仰起脸来,就能感受到诗歌的光芒。</b></p><p><b style="font-size: 22px;"> 有时,诗歌就是你对自己生命的记录,是你对生活的体验,唤起的是内心最深沉的情感。诗人可以用最质朴的语言写出人性,用博大而悲悯的情怀抒写这个时代。</b></p><p><b style="font-size: 22px;"> 在讲座中,李琦老师也依然强调了写作的独创性,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变成喊口号,应该把细节刻画得越生动细致越好。我想这个道理在所有的文学创作中应该都是想通的。诗歌创作无需过于华丽的词藻,质朴的语言反而更能深入人心,但这并不代表写作者对自己的语言不需要多加锤炼,一定要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和特色。更不要急于求成,当你的语言和词汇积累到一定阶段,你的写作能力自然而然会有一定的提升。</b></p><p><br></p> <p><br></p><p><b style="font-size: 22px;"> 《湖南文学》的主编黄斌老师对部分学员的作品进行了现场点评。他点评的虽然是个别作品,但依然对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具有非常高的借鉴意义。他指出了散文一定要质朴,不能描写时用力过度,那样反而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对人物的描写不能浮于表面,要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让读者读完之后不但知道有这么个人,而且还能清楚地在脑中浮现出这个人的形象特征。他说,他们《湖南文学》很欢迎那些反映现实,贴近人性,展现地域文化的散文投稿。而在诗歌创作中要避免套路化的东西,诗歌更不是散文的分行,要有自己的DNA,让别人一眼就能识别出来,同时也要避免过于煽情。</b></p><p><b style="font-size: 22px;"> 黄斌主编所指出的问题都是我们初学文学创作的人很容易犯的一些错误,很有指导价值。同时他还友情提示我们在投稿方面应该注意的事项,要根据杂志或期刊的品味和风格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投稿,不能盲目投稿,投稿时最好附上你的通联,同时不要向编辑催问。</b></p><p><b style="font-size: 22px;"> </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付秀莹老师是全国著名的小说家,她的讲座标题是《小说的秘密》。她说,诗歌是出世的,而小说是入世的,散文大部分是写实的,而小说几乎是虚构的。她很好地指出了这三大文体的区别和各自特色。她说,她喜欢生命当中所有的偶然性,很多的偶然性才让小说着迷。小说是小声的说话,反映的是社会中普通的小人物,但却是大的社会的缩影。她谈到她的新作《他乡》,并强调她不是翟小梨,但我们分明从翟小梨身上看到了作者本人的影子。作品就好比作家诞生的孩子,有着她本人的DNA,即使是虚构的小说,也无不折射出作家的三观实影。因为所有的虚构,不仅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更是作家对这个社会独特的观感和反映。</b></p><p><b style="font-size: 22px;"> “我要写尽天下人的心事”,这是付秀莹老师的豪言壮语。是啊,如她所说,生命太过短暂,一辈子还活不过瘾,那么她就想在文学创作中,让自己活第二世,第三世,在文学中去感受不同的生命体验,让自己创作的人物在读者心中活得更久一些。对每一个创作者而言,这无疑是自我的一种满足和安慰。创作让作家的人生更从容,也让写作者更加认清自己,用作品告诉这个世界我来过,我爱过,我痛过。世间的道路我们虽然不能走尽,但我们尽量地去尝试过。时间,让你曾经的很多过往蒙尘;记忆,会在你有意无意间如漏沙般遗忘,而文字,却让我们和古人相遇,和过去的自己相遇,于是我们在文字中得以永生。</b></p><p><b style="font-size: 22px;"> 在课后互动中,付秀莹老师还强调为文尽量不要主题先行,文字中要充满人间的烟火味。作为写作者,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让它们有自己的独特气息,并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给读者不同的审美体验。小说不是讲故事,小说当中光有故事还远远不够。故事只是骨架,而小说除了骨架,还必须有血肉,小说内部的审美和情感力量,才是抓住读者心灵也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也正因为此,看到好的小说,我们不但会爱不释手,而且有时还舍不得一下看完,想把那种回味无穷的感觉绵延更久一些。这就是真正艺术的感染力,能给人以真正的审美享受。</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2px;"> 最后,江西文艺广播电台的主持人牧风老师给我们讲了《声音——朗读和配乐那些事儿》。什么是好的朗读?她用清末的启蒙思想家严复的“信达雅”三字回答了自己的提问,并且对这三方面进行了分别阐述。“信”就是要有真诚的态度,“达”就是要有信息准确的传递。“雅”就是表达的样式要得体。而朗读的目的则是要把文字中的内涵最大限度地通过声音表达出来。她同时也分享了她和《星火》的故事,她当时创作《海是无数孤独的水》的过程,她为了寻找朗读《攀登自己》这首诗的感觉,而去跑步去爬高楼的经历,她这种对待工作的严谨和认真态度,让我们所有学员无不深深折服。</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2px;"> 真的很感恩这次培训的所有策划者和付出者,为我们这些基层的文学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文学学习平台,使我们的文学素养得以不断提升,同时增强了我们自身的审美情趣。在这满满四天的培训中,《星火》杂志的主编范晓波老师全程陪同,并作了关于《文学生活和文艺锐评》这一主题的精彩讲座。是的,如他所说,每个人和文学的关系,不外乎两种:文学因你而骄傲,你因文学而美好。大部分人或许做不到让文学因你而骄傲,那就尽量做到让自己因文学而美好吧!文学,不应该只成为名利场,不是今天你得了什么什么文学大奖,明天你又收到了多少多少稿费;文学更应该是一种生活,一种态度,用平常的心去对待文学,即使我们不能成名成家,我们也能优雅地与文学相处,和文学成为最好的朋友。</b></p><p><b style="font-size: 22px;"> 范晓波老师还建议我们多看些文艺理论方面的书,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艺评论水平。同时要学会放眼世界,扩大自己的写作格局,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章质地。利用晚上的业余休闲时间,范老师还分片区让我们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大家对文学的方方面面畅所欲言,并且还组织了大家到山间小路上去仰望星空。有个女学员不禁感慨:“《星火》让我们明白,原来平凡的生活,也可以变得这么浪漫,富有诗意”。</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次培训,虽是我向往的,但也一路内心怯怯,因为同行者都是陌生的面孔,而对于我这样一个不善交际的人来说,也很难一下子和他们相熟。我想这肯定只能是一次纯粹的充电之旅。</b></p><p><b style="font-size: 22px;"> 事实也正如我所料,我除了和我的室友以及我旁边的同桌有过一些交流和对话外,我几乎和其他的学员没什么接触:一个人独自去会场,一个人独自回房间,一个人独自去餐厅,一个人独坐一张大圆桌就餐,还有一个人独自去散步,晚上甚至一个人独自坐在湖边的藤椅上想心事。</b></p><p><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一次孤独之旅,而我并不抗拒,但这种生命的体味,我将铭记于心,若干年后,它未尝不是一种小说人物中所需要的创作意境。是的,我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存在,他们对于我来说也是。看到学员中一个个青春靓丽的面孔,惊羡于他们的年轻,最小的是1999年11月生的才刚刚大学毕业小姑娘。我一边欣喜于《星火》团队的强大,一边感叹自己岁月的蹉跎。我明白我和他们的疏离,除了因为初次相识的陌生,还有年龄的差别和阅历的不同,以及我的性格所致。</b></p><p><b style="font-size: 22px;"> 的确,他们是文学花园中新生的嫩芽,更应得到阳光的照耀、雨水的滋润以及园丁的呵护。而我,犹如自生自长在文学花园墙角外的一株小草,拼命地吮吸着来自身边文学花园中的水分和养料,虽身形依然弱小,看似营养不良,但却并不妄自菲薄,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必要。对文学,我从来没有太多的功利目的,我只想尽我所能的在工作生活之余多看点书,偶尔码点字。用自己粗浅的文字记录生命的历程,书写生活的百态。与文学相伴,平平淡淡过此生,如此,就好。其实,这不就是范老师口中所倡导的最简单的文学生活吗?</b></p><p><b style="font-size: 22px;"> 文学,如我梦中的一支清荷,幽幽地摇曳在我的生命之中,是我今生无法割舍的挚爱。或许终其一生,我都无法走进文学的神圣殿堂,但能让我远远的一睹文学的美妙,呼吸到她沁人的暗香,这些给我带来的内心愉悦,已足够让我一生痴迷。</b></p><p><b style="font-size: 22px;"> </b></p><p><b style="font-size: 22px;"> </b></p><p><b style="font-size: 22px;"> 2020.12.10</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