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潮汕,过去人们经常用“遍地都是蔗林,村村有糖寮”来形容甘蔗的广泛种植。上世纪80年代,潮汕蔗糖的年产量可达200万担,投入甘蔗生产的农田估计超过50万亩。可以这样说,甘蔗是潮汕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也就是说,潮汕人从来就是不缺糖的。</p><p><br></p><p> 从上世纪60年代过来的潮汕人,都有这样的印象,在那个供给的年代,有一段时间,凭糖票还买不到本地产的白砂糖和红糖,糖专门店卖的都是古巴糖。这种古巴糖,是与伊拉克蜜枣和阿尔巴尼亚香烟同时出现在市场上的。古巴糖呈黑褐色,特别硬,颗粒粗大,既有白砂糖的结晶状,又有红糖的黏结性,杂质很多,闻起来有点异味,吃起来带点咸味,在当年的供给体制下,一斤0.49元,较之一斤0.78元的白砂糖便宜了近四成。这种异样的糖类,是糖份从甘蔗中提取出来后,经过粗加工而成,在物资匮乏的60年代,只有少部分糖会进一步精细加工成为白糖,绝大部分就直接在门店中顶替白糖配给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古巴糖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过,进口后都要经过国内炼糖厂深加工成白砂糖后才会流通到市面上,也就不再叫古巴糖了。</p><p><br></p><p> 当年古巴糖的来源,从收集到的资料,有两个方面的记载,一是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领古巴经济代表团访问我国,为了“有力支援古巴的经济建设”,我国从那个时候开始进口古巴糖,从此古巴糖走进了亿万中国人的生活,与潮汕人的生活也有了密切的关联。二是1960年11月,中苏两国达成谅解,随后两国关系开始得到缓和,原来的援助再次开始。从1961年开始,前苏联部分恢复了对我国经济的援助。1961年2月27日,赫鲁晓夫致电中国政府,主动提出通过“借用”方式提供给中国100万吨粮食和50万吨古巴糖。中方出于“不愿受制于人”的目的,只同意接受古巴糖。同样的年份,同的古巴糖,说法不一。应该说,这两个方面的渠道都是有可能的。从第二个方面,还引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话题:前苏联逼债,是不是造成我国“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p><p><br></p><p> 刚刚在网上看到一篇题为《那些年,苏联“逼债”了吗?》的文章,其中披露的详实材料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明了这个大家关切的问题:1959年,赫鲁晓夫为对华施加压力,突然通知中国,准备撤走在华的苏联专家。在这种情况下,全国上下都憋着一口气,想要勒紧裤腰带还清债务。</p><p><br></p><p> 那么,当时中国到底欠苏联多少债呢?首先,是抗美援朝时期的武器费用。苏联总共向中国提供了64个陆军师、23个空军师的武器装备,折合美元13亿。1955年苏联从旅顺撤退时,又向中国方面移交了价值9.8亿人民币的武器装备。这些军事欠款,占了中国对苏欠款总额的六成以上。其次,是中国在“一五”、“二五”计划期间获得苏联援华的机器设备。这些机器设备,主要是以货物贸易的方式交付的,而且技术方面完全无偿提供。但“大跃进”开始后,中国的农副产品供应紧张,无法按照贸易合同按时对苏联交货,因此又欠下了25亿卢布的商贸债务,折合人民币总共57.43亿。</p><p><br></p><p> 中国对前苏联欠下的57亿债务,在当时的国家财政支出中究竟占多大比例呢?据有关资料记载,1959年全国的财政支出为520亿元,而且在1960年以前,我国已还债33亿人民币,这就基本上已经还清了军事武器装备的债务。剩下的基本上是“大跃进”时期欠下的商贸债务。</p><p><br></p><p> 中苏交恶期间,官方论战颇多,当时国内正值经济困难,坊间遂传出“中国为抗美援朝欠债,逼债造成挨饿”的言论。久而久之,这种言论被一些文艺作品引用,致使许多人信以为真。但在中苏两国的官方声明和来往文件里,从未提到“逼债”一事。其实,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中国每年对苏还债数额,远不及每年对外援助的费用。据此可以推断,那些年,苏联其实并未逼债;迄今为止,也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能够证实“苏联逼债”的存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