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赤峰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九个地级市之一,驻地红山区。赤峰为红山之意,蒙古语“乌兰哈达”,因城区东北部赭红色山峰而得名。赤峰市原为昭乌达盟,昭乌达为蒙语,汉译“百柳”之意;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交汇处,东南与辽宁省朝阳市接壤,西南与河北省承德市毗邻,东部与内蒙古通辽市相连,西北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交界。是内蒙古第一人口大市,内蒙古东部中心城市。</p><p>截至2018年6月,赤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以境内地名命名的文化8个,因红山文化“国宝”碧玉龙的发现,赤峰又被称为“玉龙之乡”。赤峰地区曾是辽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两大都城辽上京和辽中京分别坐落在巴林左旗和宁城县境内。喀喇沁亲王府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蒙古族王爷府。红山文化遗址、辽文化遗址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p> <p>巴林右旗是辽代的故土,契丹族的发祥地,红山、蒙元、巴林石、格斯尔等文化交织共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经过多年的培养和发展,巴林右旗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比较优势。</p><p>巴林右旗历史悠久,远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考古发现旗内有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存。目前,已探明旗内古代文化遗址20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自治区级保护单位1处,市级保护单位7处。</p><p>巴林右旗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格尔斯文化之乡”、“中国好来宝之乡”等美誉。境内有赛罕乌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巴林石国家级首批地质矿山公园。</p> <p>辽朝是契丹人建立的,汉人居多数的朝代(907—1125年)。公元907年,作为中国历史进程中重要节点的唐朝灭亡,五代第一个小王朝“梁”立国。同年雄踞燕山北麓地区的契丹族异军突起,契丹部落联盟可汗耶律阿保机称帝。公元916年正式建国号“契丹”此后契丹.辽朝逐渐统一北方中国,并长期占据,与南中国的五代、北宋对峙200余年,开启中国第二次南北朝的局面。辽朝曾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其后北方民族不断南下与汉民族融合共存。金朝挺进中原,元朝统一中华,最后清朝在元明的基础上,奠定现今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国家的版图。</p><p>辽朝的疆域以赤峰地区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为中心,一度占据北抵克鲁伦河流域和外兴安岭一线,东临日本海,西到阿尔泰山附近,南达河北高碑店白沟一线的广大地区。</p> <p>契丹.辽曾设有五京。《辽史.地理志》载 : “太宗以皇都为上京,升幽州为南京,改南京为东京,圣宗城中京,兴宗升云州为西京,于是五京备焉。”其中辽上京是辽朝营建最早、使用时间最长、最为重要的首都。</p><p>辽上京曾是辽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中国游牧民族在北方草原地区建立的第一个都城。辽上京双城制的平面布局,是“因俗而治”统治理念的物化表现,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形制布局的一种新模式。对于金、元、清诸王朝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我国乃至世界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p><p>作为辽王朝的首都,辽上京成为连接东亚及朝鲜半岛和西域中亚腹地,中原地区、西南地区和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它与东部高丽、日本,西部西夏、回鹘、大食、波斯等王朝,南部的北宋、吐蕃等王朝,漠北蕃属諸部都有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对于“草原丝绸之路”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的中亚地区“无闻中国有北宋,只知契丹即中国”,契丹族曾为古代中外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贡献。</p> <p>“草原上的帝都”——辽上京,如今只留下一片大草原。辽上京临潢府故址是辽朝的开国皇都,位于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地处乌尔吉木伦河与沙力河汇合处。建于辽神册三年(公元918年)。</p><p>上京城幅辽阔,气势雄伟,周长13.5公里。分南北两城,北为皇城,南为汉城,两城相连作“日”字形。</p><p>皇城,宫殿和衙署所在,周长6344米。城墙夯打土筑,,残高6——10米,宽12——16米,夯土层厚15——18厘米,断面呈梯形。城墙外侧筑有马面43个。四墙皆有城门,东曰安东,南曰大顺,西曰乾德,北曰拱辰。现在3门遗址存有豁口,南门已不存在。门外设瓮城,残高4——6米,城外有上京城,幅员辽阔,气势雄伟,周长13.5公里。南有汉护城河,河外有护堤。</p><p>皇城由外城和内城(即大内)组成。大内在皇城正中偏北高台上,俗称紫禁城,作南向北长方形,有开皇、安德、五銮等殿址,为皇城主要宫殿区。开皇殿建在大内南承天门内,是契丹统治者接见中原使者和举行大礼的场所。</p> <p>外城为官署、寺庙、后妃住宅所在,建筑遗址较多。东南隅为一寺庙建筑区,存有天雄寺遗址。西南有承天皇后所建崇孝寺,往西是天长观,又西南为国子监,监北为孔子庙,庙东为节义寺。因应天皇后于节义寺断腕,故寺内设置断腕楼。其他如圣尼寺、绫绵院、内省司建筑皆有遗迹可寻。城正南接通汉城,街道布局呈井字形,路面铺以碎石,两旁挖有排水沟。</p><p>皇城地表今存石刻观音一尊,高4.2米。首佚,身着天衣,足踏莲石,双手前拱似捧桃状。虽残,但仍可见刀法流畅,为辽代石刻艺术珍品。</p> <p>汉城,在皇城南,周长11.5华里,主要是契丹族和汉族平民居住区,也是手工业作坊和馆驿所在地。城内除设县衙外,还设有“回鹘营”、“同文驿”、“临潢驿”以接待诸国商贾及信使。今皇城与汉城已被河水隔开,墙址多被冲刷。汉城早年已被辟为耕地,但仍可见建筑遗迹。经探明的手工业作坊和冶鉄等遗址为研究辽代经济、文化提供了可靠物证。</p><p>上京城内地表散见文物极为丰富,近年来又出土了大量的商贾作坊花押印,北宋银锭、窑藏钱币、瓷器、铝瓶和契丹银币等文物。</p><p>公元1120年,金破辽初,改称北京临潢路,1153年并临潢路为大定路,设总管府、临潢路提刑司及临潢路转运司,又沿用百余年。因非重要城市又远离金都燕京,故逐渐萧条。1234年金亡,上京故地成为元朝功臣后裔封地终至荒废。上京盛于辽,衰于金,废于元,前后历经300余年,是我国北方历史名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2011年起,辽上京考古队开始了对中国北方第一座草原都城“辽上京”的系统发掘。考古队的工作重点,是对宫城南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探寻上京是否存在从东向向南向軸线转变的过程。</p><p>“上京,太祖创业之地。”《辽史.地理志—.上京道》中这样写道。辽上京,中国北方第一座草原都城,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上京在辽代贵为五都之首,在金代继续沿用。后来,金人抵不过元军的金戈铁马,上京失守渐遭废弃。当繁华终归于尘土之下,这座建成于神册三年(918年)的皇都,却于千年之后成为国内目前保存最好的古代都城遗址之一。</p><p>2012年对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的发掘,还荣获了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面对辽上京这座富矿,考古队的发掘工作一直在持续。</p> <p>耶律阿保机,姓耶律,名亿,辽朝开国君主,契丹迭刺部濑益石烈乡耶律弥里人,辽德祖耶律撒刺之长子,生母为宣简皇后萧氏。</p><p>耶律阿保机勇善射骑,明达世务。并契丹余七部。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创造契丹文化,发展农业、商业。916年(后梁贞明二年),群臣及诸属国上尊号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建元神册。在位二十年,即帝位十一年,庙号太祖,葬祖陵。</p> <p>辽上京的建立,其意义不仅在于它是辽王朝统一中国北方的标志,是草原上的商业中心,更在于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有着独特的功绩。辽上京的存在,客观上引发了中原文化的大规模北移运动,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中原传统文化通过战争或和平交往等方式,不断传到契丹首都,进而普及到北方广大草原,又通过草原传播到欧亚大陆。因此,当时的辽上京,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文化中心和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中转站。</p><p>辽上京遗址是我国目前保存状况最好的古代都城遗址之一,它在1961年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部的皇城遗址平面格局基本保存完好,夯土城垣高达6——10米不等,宫殿寺院等建筑基址依稀可见。位于南部的汉城遗址文化堆积较厚,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海内外学者视辽上京遗址为古代都城中“失落的瑰宝”。</p> <p>辽上京遗址有个2米多高的大土包,頂面是对角直径40多米的平地,为日月宫。日月宫最早出现在《辽史.太宗本记》中 : “辽天显五年,八月丁酉,以大圣皇帝、皇后宴寝之所号日月宫,因建《日月碑》。丙午,如九层台。”</p> <p>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公元942年,辽太宗改国号为“辽”,1066年改为“大辽”。公元1125年,辽被金所灭,由于兴灭倏忽,文字记载不多,契丹人的生活状况后人知之不详,而巴林左旗出土的契丹文物弥补了史籍的缺失,巴林左旗契丹博物馆形象地展示了活的契丹。</p> <p>真寂之寺石窟是我国保存最好的辽代石窟,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很有代表的佛教文化艺术遗产,是我国北方契丹民族与中原汉族交流象征之一。为研究辽代石刻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真寂之寺所处地域是辽代宗教活动的聚集地,这里除山石形貌奇特外,肖以各种物象内蕴灵气,山下岩壁凿窟雕佛涅磐,涅磐即圆寂寺名真寂亦应取其圆寂之意,圆寂即灵魂脱离肉身,升华到圣地,山上则有天然的再生洞,这里有死有生的循环,生生不息之意。这说明契丹民族的智慧深邃,文化博大,也只有这样的民族,才可能把传入的佛教与本民族原始信仰相结合的如此完美。</p> <p>石窟开凿在桃石山东南面陡壁上,分中、南、北三窟。窟前是清代续建的庙“善福寺”。中窟眉额刻“真寂之寺”四个大字,为辽代开凿石窟的题名。“真寂”二字与中窟内释迦牟尼“圆寂”之意相合。窟内释迦卧佛像周围有佛弟子像若干,做慈悲状。窟壁有千佛像百余尊,形象各异,南窟雕像中间为佛,骑狮子和象的文殊、普贤二菩萨分列两边,又有供养人服侍,窟门口有金刚力士像。北窟分内外两室,外室雕像同于南窟,内室造像均为浮雕,有佛、弟子和供养人,两侧刻有胡服装束力士像一对,颇具特色。桃石山谷口两侧缘石壁立有两尊金刚力士浮雕,十分生动,一东一西,各自把定金刚杵,足踏耐熏二鬼,另在岩壁和巨石之上多有清代阳刻梵文 : “六字真言”。“真寂之寺”附近的山谷中还有石窟若干,其中有辽史所记弘福寺及开化寺遗址。</p> <p>召庙旅游区位于巴林左旗林东镇西南约25公里的峡谷中。礼佛进香,访古探胜,召庙景区是绝好的选择。</p><p>召庙始建于辽代,由石窟和外殿两部分组成。石窟开凿于辽代,史称真寂之寺。外殿建于清代,名为善福寺,是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召庙景区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游人前来观光考察。真寂之寺位于群山之中。圣水、别愣、灵岩三山鼎立,自然造就一个箕形山谷。灵岩山从谷地骤然拔起,悬崖峭壁,十分险峻,一桃形巨石仅以0支撑,耸立在峰頂崖端,风吹欲动,雨打欲摇,长年与日月为伍,和云雾结伴,正面望去,宛若鲜桃,而侧面相看,则如鸡雏凌云。爬“阎王道”,转“桃石”,鉆“再生洞”“金龟洞”,望“金龟探海石”,踏“萧太后车道”,饮“圣水井之水”,领略大自然之美。</p><p>造化之神奇,登圣水长春亭,妙善亭,赏和平吉祥塔,大佛台与聚莲宝塔,感受人文景观之乐趣。</p> <p>九叠溪瀑布。走入九层瀑布小环境,就像走进世外桃源的山水画卷。九叠溪风光带由圣水喷泉、九曲溪和九层瀑布组成,是连接水莲花广场与圣水湖区的节点。长度120米,落差达50米高的九叠瀑布,全部由五彩石铺就,游人可以从瀑布中穿行而过,尽情享受水的柔和与清爽。</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果条、馓子,美味蒙餐</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舌尖上的美食</p> <p>部分史料来自网络</p><p>摄影 : 得大自在</p><p>文字、编辑 : and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