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顶山炎帝像背后有故事

浪迹天涯

<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1998年8月22日,是长治市传统的七月初一庙会。这一天,与往常不一样的是,八一广场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数百名演员长发飘肩,面涂油彩,身披树皮树叶,动作激烈奔放,在广场上演了一场与天斗,与地斗,展现远古时代炎黄子孙无限生命力的精彩表演。围观群众大开眼界,加油呐喊;与会领导满面春风,拍手称快……。</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这是古城长治文化艺术活动中的一件大事,长治市首届神农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为老顶山依山而立的中华民族始祖炎帝铜像——隆重揭幕剪彩。</b></p><p><br></p> <p><br></p><p><b>炎帝铜像耸立山巅,长发披肩、目视远方,上身赤臂着兽皮,下身以草叶做饰装,微微抬起的双手捧着一捆谷穗,神态庄严肃穆,气度不同凡响,铜像雕饰隽美、线条均匀、光洁如玉、熠熠生辉。这是一个神化了的中国古代先民领袖的形象,突出体现出古城民众对先祖的崇拜和敬仰。</b></p><p><br></p><p><b>炎帝像雄踞百谷山巅,背靠群山峻岭,坐东向西,面向长治市区。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仿佛仍在关切地注视着他的子孙后代,对神州大地的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铜像总投资550万元,高39米,总重量150多吨,由中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设计。1990年9月1日铜像奠基,由大同216厂和省建三公司施工制作,有四百余名建设者参与了安装工程,1995年10月施工结束。1998年8月22日,历时八年,在万众瞩目的日子里,这尊全国独一无二的炎帝雕像,向子孙后代展示出自己千古不朽的形象。</b></p><p><br></p> <p><br></p><p><b>放置铜像的基座平台,用汉白玉栏杆围绕,四周砌有护坡,高14米,宽24米,长29米,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三层,每层高2米,白色花岗岩贴面;第二部分为展厅,外高8米,红色花岗岩贴面,正面镶着长8米,高5米的铜板牛头浮雕。牛头是炎帝氏族的“图腾”,是氏族的保护神,也隐喻着炎帝驯养家畜,开创农耕的不朽贡献。</b></p><p><br></p><p><b>由基座后的台阶进入展厅,这里以图片摄影、文字说明、实物考证等形式,展示了炎帝开创人类古代农业文明的伟大贡献。沿着炎帝铜像中间的旋梯,可上至胸部谷穗观景平台,这里可容纳20余人,站在如此高度,上党古城远景近物,尽收眼底;城廓、农舍、高楼、田园,可谓气象万千,让人目不暇接。一种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瞬间油然而生。</b></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长治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一直以来,城乡民间就有“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羿射九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当年,长治最有名气的,一个是在这个小脚盆里,打了重庆谈判期间的上党战役;还有就是西沟的金星合作社,毛主席曾经接见了李顺达。至于什么炎帝在老顶山曾经喂牛放羊撒种耕地,知道的人确实寥寥无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1986年,长治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整天就守着那几件出土文物,肯定也感觉比较无趣,既然长治有这么多神话传说,咱们何不下去放松放松,既能增长点知识,又可提高工作兴趣,何乐而不为呢!这一放松不要紧,竟然查出来一个千古炎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他们在馆长孙舒松、候福兴的带领下,查阅了大量的典籍资料,实地勘察了全市神农氏活动的遗迹19处,考证了祭祀庙宇20余座,传拓了有关炎帝碑碣近30多通,历时三年多时间,转瞬即逝。员工们收集整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了十分骄人的成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当时,全国纪念炎帝的古迹遗存有多处,最为出名的是湖南炎帝陵,建于公元967年,被当地民众玩的名声大噪,世人皆知。咱们长治老顶山的神农庙,建庙比它早了394年;长治县羊头山的神农城,竟然比炎帝陵早了700多年。炎帝尝百草,游牧转农耕,这本来是咱们长治人的菜,怎么就让湖南人给抢跑了。不行,赶快给领导打报告,想方设法把炎帝老祖宗给抢回来。市委、市政府领导一看报告,也心急火燎的满地转圈,这到底应该怎么个抢法?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好事多磨,咱们先成立个领导组,第一件工作,就是要在老顶山上,先建一座独一无二,名扬天下的炎帝铜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b></p> <p><br></p><p><b>要在老顶山建个炎帝像,牛皮不是吹的,这可不是一件容易事。</b></p><p><br></p><p><b>首先,建个什么样的炎帝像,是人是神?这就关系重大,要亿万炎黄子孙从心里认可才行。头上长角,象神不像人,不行;象人,没有点古人的领袖风度,也不行……,这炎帝到底长个什么模样,他都死了六七千年了,现在全世界谁也没有见过。要说搞雕塑,全长治也没有可以拿出来的高手,城隍庙到是有几个倒腾根雕的小贩,他们最擅长的就是问:你到底能出多少钱?和雕塑没有半毛钱关系。</b></p><p><br></p><p><b>不过,都改革开放多少年了,这点小事还能难倒咱们长治人。招标!领导组请省委宣传部发文,在全省雕塑家中征集作品,这一招还真灵,14件作品源源不断送到了领导组。市里专门组织了作品评委会,五次评选,反复修改,经市人大讨论,市委、市政府批准,最后基本定稿。</b></p><p><br></p><p><b>市人大的常委们谁也没有搞过雕塑,当然提不出什么具体意见。不过讨论了就得有个结果吗,原则性意见还是要有的,秘书长沉思半晌,不偏不倚,灵感一来,慢条斯理地写了三条:一,神农是从渔猎进入农牧业的象征;二,神农是个人而不是神;三,他是古代先民的领袖而不是普通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这些意见都很正确,也很漂亮,只不过这些常识大家都知道,你懂得。</b></p><p><br></p><p><b>在老顶山上塑造炎帝像,关系重大,意义非凡,必须十分小心,谨慎从事。设计底稿送交国家城市雕塑领导组,经审查后批示为:“内容重要,规模较大,属国内重大项目之一”。谁知道要给炎帝雕个像,责任还不小,分量也不轻,大家再三斟酌,感觉还是慎重为好。既然是国内重大项目,就最好请国内的知名专家,诚恳地争求他们的意见,以防止将来费钱费力不讨好,众口难调再翻工。领导组来到了中国雕塑的最高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找到了雕塑大师钱绍武。</b></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钱绍武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委员会会长、曾任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多才多艺,富于创造性的艺术家。钱绍武在雕塑、书法、素描等领域均有杰出创造。他的雕塑作品大气磅礴,沉雄浑厚,诗意盎然,内涵深邃,别具一格,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nbsp;</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钱绍武1928年4月,出生于江苏无锡赫赫有名的钱家大院。他的前辈:钱穆、钱基博、钱伟长、钱钟书,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早已高悬于中国文化与科技发展史的浩瀚星空。其父钱学熙,是北京大学外语教授,英国文学专家&nbsp;。而作为钱家的晚辈&nbsp;,钱绍武却是这个“名门望族”中唯一的雕塑艺术家。</b></p><p><br></p> <p><br></p><p><b>钱绍武1991年为唐山市的大钊公园雕刻李大钊像,当时他接到的设计方案,是一个手持书卷的3米高的李大钊坐像,但是钱绍武最后完成的作品,仅头部就3米多高,整个雕塑由两块巨大的花岗岩组成。他所以这样做,是从照片中发现,李大钊的脸特别的方正,所有的照片很少有侧面的,都是正襟危坐,发型都理成平头,一个纯朴、稳重的形象构思,基本就形成了。</b></p><p><br></p><p><b>钱绍武推翻了手持书卷的设计方案,特别强调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气势,他的肩膀被夸张,那宽阔的铁肩,凝固成了永恒的瞬间。借鉴天安门城楼的样式,一横一竖的两块大石头,象征着李大钊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基石。胸像背后衬着绿色的油松,产生了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b></p><p><br></p><p><b>钱绍武先生认为,塑像是不断咀嚼别人的灵魂,然后通过对别人人生的感悟、体会,把这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瞬间,完整恰当地表现出来。</b></p><p><br></p> <p><br></p><p><b>钱绍武先生拿着炎帝雕像的设计稿,一张一张的认真观看,仔细思考,他又专门抽出时间,几次到老顶山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反复深思熟虑之后,详细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意见。</b></p><p><br></p><p><b>原设计方案要求,建成后的炎帝像应该高大雄伟,体魄强健,面部宽阔,丰满俊美,气宇轩昂。上半身赤裸,下半身着兽皮,右臂抱一捆谷穗,身后卧一头壮牛。要体现出中华先祖的智慧和力量,呈现出原始社会的时代特点,以及炎帝尝百草,兴农业的历史功绩。雕像内部中空,在肩部设计多个瞭望孔,让游客饱览长治市容。人与牛用黄铜为质,做到独领风骚,金光闪烁。</b></p><p><br></p><p><b>钱绍武先生认为,在老顶山建造炎帝像是非常合理的,特别是选现在的地址,十分理想。比起郑州黄河风景区的炎黄二帝雕像,气魄更大,形象更高,如果雕像能充分发挥有利条件,将会成为宏丽壮观的旅游景点。看了几位雕塑家的作品,各有优点,也有不足。</b></p><p><br></p><p><b>炎帝像最主要的是强调神农氏在百谷山选出了谷子,奉献给了中华民族。所以,我设计的炎帝像,是捧着谷子,奉献给大地。如果旁边要放一头牛,大了,容易喧宾夺主;小了,又成了一个牛犊子,让人感觉炎帝好像是搞畜牧业的鼻祖。侧面去看炎帝像,不是人档住了牛,就是牛挡住了人,同时雕塑一人一牛,会带来不必要的矛盾,破坏了炎帝像的整体完整性。</b></p><p><br></p> <p><br></p><p><b>钱绍武先生认为,传说中炎帝是“牛首人身”,牛可能是当时氏族的保护神,所以在雕像下面的台基正面,用青黑色石头嵌出一副长八米,高五米的牛头浮雕,这样就可以造成一种十分鲜明的宏伟印象,使人联想到畜牧业,联想到原始部落的图腾,联想到“六畜兴旺”,使人们把炎帝和牛的图腾联系起来,这比做实一头牛要丰富的多,美观的多,更加概括和富于象征性。</b></p><p><br></p><p><b>钱先生的意见十分中肯,又具体详细,领导组的同志感觉这样设计,既避免了对炎帝像完整形象的干扰,又保持了其丰富的内涵,更增加了装饰性和艺术性,使炎帝像呈现出一种宏伟感和庄严感。</b></p><p><br></p><p><b>专家就是专家,眼光非同一般。至此,关于炎帝雕像的总体形象设计,已经水到渠成,大家心服口服,基本上统一了意见。回到长治,立刻组织有丰富基建经验的施工队伍进场,一场雕塑炎帝铜像的文化工程,热火朝天地拉开了序幕。</b></p><p><b></b></p><p><br></p> <p><br></p><p><b>八年奋战,硕果满满。今天,当你沿着太行西街进入市区,向东望去,百谷山上一座伟岸刚毅、大气磅礴的铜像赫然在目。在阳光的照耀下,腰襟树叶、手捧谷穗,庄严肃穆、气宇轩昂的炎帝神像金光闪烁,蔚为壮观。这座堪称亚洲第一的铜像,承载着炎帝神农氏尝百草、兴稼穑的悠久历史,寄托着上党子民对丰收的渴望和信仰,也是印证我市古老历史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b></p><p><br></p><p><b>2012年2月,我市又确定建设以老顶山为中心的长治“东山”旅游城,打造“神话之都、清凉世界”的文化、旅游、休闲目的地。委托北京达沃斯规划设计院,对炎帝广场进行全面规划设计。经过半年多的调研、论证、修改,《老顶山炎帝文化广场详细规划》已全新“出炉”。</b></p><p><br></p><p><b>规划中将炎帝文化广场范围确定为西至东外环路圆形转盘、东至炎帝像、北至预制厂北侧、南至二龙山村南,总面积约128.4公顷,分为炎帝大道、农耕体验区、炎帝广场、观瞻走廊和综合服务区五大功能区。炎帝广场的建设,将重现昔日炎帝像的光彩,更加淋漓尽致地发挥老项山生态环境和地理区位优势。不久的将来,老顶山片区将成为魅力长治的“后花园”,宜居城市的“欢乐谷”,城山呼应的对外形象新名片,我们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祈福老顶山,</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魅力长治城,</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迈向新时代,</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炎帝佑乡民。</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