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太原周边有好多有意思的徒步线路,我们先后走了玉泉山、崛围山、架山,东、西一线天,北一线天,马头水十八盘、髦仁寺等等,每次出行都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感受。这不,朋友们又在筹划太原四寺穿越,所谓四寺是指多福寺、石窑寺、北龙泉寺、西禅寺。这些寺庙都建在山腰或山凹中,建成时间或长或短。据好多驴友讲,四寺穿越需六升六降,即六次爬升六次下坡,有诗为证:</p><p> 四寺穿越</p><p> ——多福、石窑、北龙泉、西禅</p><p> 秉恒</p><p>攀登多福敏如猴,眺望前方画景幽。</p><p>静谷石窑披白雪,深林北寺覆黄琉。</p><p>西禅庵里燃香拜,桑树坡边驻足忧。</p><p>六道山梁沟六道,老翁汗水满腮羞。</p><p><br></p><p>你是否想体验一把?</p><p> 2020.12.9.早上六点四十,我们一行七人如约从文水县城出发,奔赴太原尖草坪呼延村。</p> <p>徒步起点:崛围山入口,早上八点二十,我们从这里开始登山。</p> <p>山沟驴道</p> <p>老白:我来了!</p> <p>爬升</p> <p>沿崖攀爬</p> <p>展示</p> <p>远眺七级舍利塔</p> <p>行至半山腰,一座狐仙小庙吸引了大家的目光。</p> <p>九点25分,在距离起点1.66公里处并入通往多福寺的公路,此点恰巧为龙城第一灵洞——华岩洞入口处。</p> <p>华岩洞</p><p>沿公路北侧台阶而上,没几步便来到华岩洞,洞口都垒墙建门,门锁着,我们只能隔门缝瞧瞧,里面黑咕隆咚,什么也看不清,感觉里面空间还不小。</p> <p>从华岩洞西侧台阶下去就是多福寺了。</p> <p> 多福寺建于唐代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原名崛围教寺,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之一,唐宋两代香火很盛。唐人李克用、李存勖(后唐庄宗)父子曾到此礼佛焚香,寺况空前。</p><p>修缮重建</p><p> 宋末毁于战火,明洪武年间重建,是晋王宗室的重要礼佛之所,弘治年间(公元 1488年-1505年)改名多福寺。后又多次重修。</p><p>寺院规模</p><p> 进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千佛殿由南而北,鳞次列于中轴线上,构成三进院落。两旁钟鼓楼、配殿、禅堂布局严整。山门与天王殿合一,内塑哼哈二将和四大天王。天王殿对面这座大殿便是寺院的主建筑大雄宝殿。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四周围廊,前后出檐均有明柱,屋顶四周琉璃剪边,宏伟而瑰丽。殿内供奉三佛四菩萨,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两边是药师佛和弥陀佛,普贤、观音、文殊三位菩萨分立三佛之前,另在释迦佛背后还有一尊倒坐观音。大殿墙壁绘有84幅连环画,反映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事迹,画法娴熟,线条流畅,着色讲究,立体感强,形象逼真,是难得的明代壁画精品。大殿于80年代中期曾落架大修。</p><p> 二进院主体建筑藏经楼是一上阁下洞的双层复合体,六根大柱把上下紧紧连在一起,浑然天成,相得益彰,洞名乘息洞,阁曰文殊阁,洞门石柱上淋漓酣畅的墨迹为傅山先生手书,颇为珍贵,最东边洞内有傅山塑像。藏经楼东侧的红叶洞,傅山先生曾在此读书行医治病,洞顶殿内神龛内三尊菩萨像为后塑。藏经楼西侧龙王殿内有龙王塑像,殿前水井即为文殊菩萨所赐“龙池”。</p><p> 三进院的主建筑千佛殿高居全寺最上部,殿内供三世佛、四大菩萨,三面墙壁共有870多尊佛像。殿前牡丹池内原有500多年前的牡丹,可惜毁于动乱年代。</p><p>▪建筑风格</p><p>重修时,建筑布局保留了唐代特点。</p><p>主要景观</p><p>寺内景观</p><p>现存山门、钟楼、大雄宝殿、文殊阁、藏经楼、东西垛殿等殿宇7处。大雄宝殿为主殿,规模宏伟,并有壁画84幅与一些塑像,均为明代遗物。寺内有霜红龛,为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学者傅山隐居处。唯寺前山巅砖塔,仍是宋代原构。寺内有霜红龛,为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学者傅山隐居处。多福寺在山顶小峪之中,缓缓清流,过寺前蜿蜒而下,潺潺作响,极富古刹风趣</p><p>寺内山墙有明代立粉贴金彩绘的佛传壁画84幅,描写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画面生动、色彩艳丽,为明代寺观壁画中的精品。 </p><p> 寺庙坐北朝南,处于松柏、山峦包围之中。 寺前东南山峰顶处,宋建七级舍利砖塔巍然耸立,登塔可俯瞰太原城全景。寺内的红叶洞,在二进院藏经楼下,是思想家傅山先生读书处。寺东南方有山岩,岩下即“珍珠坡”,原是僧人担水和信士礼佛的岩石古道。现砌成340 多级石磴,是游人从山下登坡游山的最佳路线。上坡攀登到山岩顶,有六角七层舍利风水宝塔,站在塔基上东望,晋阳大地尽收眼底;西眺,古松分列南北山坡,“南松北柏”是崛围奇观之一。松林中有傅山隐居的“七松庵”。 </p><p>寺院传说</p><p>山崖腰间有净土大佛寺 。据碑文记载 ,汉时土山崩裂,裂陷成洞,洞内土丘形似佛,高可10丈。传为“山崩佛现”,乃“净土之因缘”,因名。寺始建于北齐,金泰和五年(1205)重建,分前后两院。前院主建筑大佛阁东西向,单坡二层重檐歇山顶楼阁,是明嘉靖二十年(1541)重建的,没有勾栏,登阁可参观大佛的全方位。入阁进洞,洞深25米,宽7米,前部石碑林立,后部是石胎泥塑大佛,高10余米,称“土堂大佛”,也是八景之一 。</p><p>寺院文物</p><p>后院是四合院建筑,南北向,主殿塑三身佛,配殿是十八罗汉朝观音,十大阎王朝地藏,有塑像30余尊,系明清作品。院内残存三棵古柏,虬枝乱舞,长势奇特,叫怪柏”、“神柏”。也是八景之一。</p> <p>六月六,庙会</p> <p>九点四十五分,我们进入多福寺。</p><p>多福寺山门</p> <p>多福寺简介</p> <p>多福寺大雄宝殿</p> <p>释迦牟尼佛塑像</p> <p>大雄宝殿简介</p> <p>七级舍利塔</p> <p>离开多福寺,沿公里而上,十点二十分到达多福寺后面的庄头村</p> <p>在庄头村“农家乐”石牌附近,离开公路向左下行进,沿忽隐忽现的驴道摸索前进。</p> <p>钻树林</p> <p>林间田野雪尚未融化</p> <p>林间残阳</p> <p>稍做休整</p> <p> 石窑寺又名石堂窑,古称石塘窑。寺坐北向南,整个建筑依山凿就,连为一体,前后院由砖石间隔而成。据原《北郊地名志》(1998年版)载,西张“村西老黄沟北山腰有天然石洞数孔,名石塘窑。大洞深约七米,入洞寒气袭人,盛夏如冬。洞顶洞壁涓涓细流不断,落地凝为冰柱、冰锥,春暖不化。”</p><p> 另据1999年10月立《重修石窑寺碑记》,“石窑寺又称石堂窑。位于柴村镇西张村西山之中,相传数千年。现存清康熙、同治重修碑记。”文革时,寺有毁损,佛像无存,村民慨叹…… “太平盛世,国泰民安,佛教事业长足发展。公元1996年,石窑寺开始再度重修,历经四年,设施完善,初具规模。”1999年3月,石窑寺经上级政府批准为合法佛教活动场所,并确定为尖草坪区级重点文保单位。 </p><p> “合掌端容观音士,有求必应应为真。”石窑寺主奉观音,附近乡民甚为虔诚。每逢初一、十五,都有很多人来此上香。尤为二月十九菩萨诞日,这里更是人潮如涌,善男信女,纷杳而至,不下万人。传闻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普渡众生,净瓶一洒,万般圣灵。故人们跪拜保佑平安,祈望儿女,消灾免难,所求甚多。</p><p> “崛围山麓扇崖下,石窑寺边非释迦。”石窑寺旁还有一孔窑洞专供狐仙。相传,古时有三位仙家云游天下,狐大仙见此地祥气缭绕,风水极佳,就居留于此。此后,这一方百姓多得庇佑,风调雨顺,至今香火十分鼎盛。还有传说,一次日本鬼子来扫荡,眼看着荷枪实弹、沿蹬道就要爬上来了。这时,只见山巅上白影儿一晃,出现了一只仙狐。这只狐前腿伏,后腿蹬,顿时山顶怪石飞空,向鬼子狠狠砸去。鬼子被连砸带跌,死伤大半……从石窑寺后院宝瓶门出去,另有一小院,殿内供奉“晋德菩萨”者,即这只灵狐也。愿众生多做善事,皆可成佛,主持如是说。</p><p> “春夏秋冬流不断,水滴石穿聚成潭。”石窑寺前还有一清泉,顺山涧潺潺而下,在悬崖处形成瀑布,每逢雨天泉水汇集天水,煞是壮观。寺内也有岩水流滴,地面有小池,池水清凉甘甜,可供数百人饮用。爬山辛苦,掬半捧洗洗脸,清爽满面;喝一口凉莹莹,燥热顿消……传说泉水中有多种矿物质,能治病,人们来此还多提壶打水,争趋装舀。</p><p> 在流水断崖处,至今还可看到当年老百姓被日寇追杀,在此躲藏时设置的屏障。由于水流遮掩,初时未被鬼子发现,后日本兵几次欲过涧抓人,都被乡亲们用木棍 、扁担捅到沟里去。鬼子们枪弹打不着,抓又抓不到,只好一撤了事。如你胆大下去仍能看见壁垒犹在,石灶依然,还有散落的弹坑、杯碗……</p><p> 令人欣喜的是,就是这么一座乡村小寺,由于远近闻名,2009年7月8日,经五台山师傅引荐,迎来了缅甸 “玉佛”千手观音。(高3.9米,宽2.2米,厚1.7米,重7.5吨),玉佛落座石窑寺,更添游人瞻仰。还有令人称奇的是,可能是地理原因,石窑寺上空中经常会出现七彩祥云,赤橙黄绿青蓝紫,清晰可见。如你有缘碰巧遇见,好心情会由此推向极至……</p> <p>下午一点二十分,我们在经历了四起四落后到达此次穿越的第二寺——石窑寺。石窑寺距离庄头村约四公里。</p> <p>四寺穿越第二寺——石窑寺</p> <p>重修石窑寺碑记</p> <p>石窑寺北侧,紧靠石窑寺的龙王庙</p> <p>穿过石窑寺,我们沿沟南侧的山体爬升。</p> <p>当我们爬上山顶,又一次上了公路时,已是下午两点时分,大家早已饥肠辘辘。于是,找了个背风向阳的地方摆开了野餐“宴”。</p> <p>瞭望太原城</p> <p>饭后,我们便离开公路,顺坡下山。向北龙泉寺靠拢。</p> <p>下山后是一条平缓的大路,向右通往龙王庙和北龙泉寺。三点十分到达龙王庙。</p> <p>四寺穿越第三寺———北龙泉寺</p> <p> “上顿下智师父"是现今《北龙泉寺》住持,本寺原名《水源寺》,始建与唐代,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了,曾有开山鼻主等七位僧人在本寺修持圆寂(舍利㙮内存有七坛骨灰舍利)。在本寺左侧有一《龙王庙》原名《小白龙王庙》香火不断,90年代本寺因此更名《北龙泉寺》。从90年代起诸多信众发心,对本寺数次进行了修善重建,尤其“上顿下智”师父住寺以来,十多年苦行修持感化信众发大心,近年来对寺院进行了重建,使寺院焕然一新,通往寺院道路全部硬化,规模也具备了众多僧人信众弘法修行的大道场。</p><p><br></p> <p>三点十五分到达北龙泉寺</p> <p>穿过北龙泉寺,向前继续往沟底公路——柴化线行进。</p> <p>远眺北龙泉寺</p> <p>柴化线北龙泉寺牌楼</p> <p>三点五十分到达此牌楼</p> <p>柴化线北龙泉寺站牌</p><p>由此站牌处,向南侧山坡再次爬行。</p> <p>爬行高度再次由1100上升到1200以上</p> <p>然后又下降四五十米才到达四寺穿越最后一站——西禅寺</p> <p> 太原西禅寺</p><p> 走进山门始看清,寺不大,却很精致灵气,让看惯了名刹大寺的人顿觉耳目一新。靠山壁坐西朝东有大殿三间,配殿各一间。雕梁画栋,黄琉璃瓦盖顶,红砖殿体,四围红砖院墙。大殿有一佛(释迦牟尼)、旁侍二菩萨(文殊、普贤)塑像。塑工精绝,金面披裟,慈祥肃穆,栩栩如生。虽是古寺,却到处是新的痕迹,看过新碑,始知是1998至1999年间经过芮城村善男信女集资修葺过的。</p><p> 举目四望,寺外山坡上松柏成林,间植桃李,山林之盛,莫之与争。春来了,碧海绿波里桃李竞相吐蕊、绽放,桃红李白,争奇斗艳,万绿丛中一点红、一点白,煞是秀景。空气也没有传统大寺院的那种 “浓重”,而是流淌着森林的清新和淡淡的花香,深深呼吸,沁人心脾。蜜蜂采蜜,游人踏青赏花,络绎不绝。</p><p> 桃李花自古就受赞美。《诗・周南・桃夭》赞美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huā)。”桃李品格美。《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句。用桃李比喻人的诚挚,今又衬托苍松翠柏,这是多么高尚的品格啊!</p><p> 人称神奇的是,出山门下行,渐至山腰,有一处山壁石缝流水,清澈汩汩,谓之山泉。这泉自古有之,今犹未断,常年不竭,经冬不冻。泉旁有一副对联,曰:“点点滴滴甘露水,清清澈澈澄明心。”很有点禅意呢!</p><p> 这就是山光水色空人心的意蕴吧?</p><p> 水往低处流,今竟高山流水,对此,人们往往赋予很多超自然的神话。其实,这是一种大自然现象,无足为奇,倒是应该珍惜一点才是。</p><p> 馒头山之所以出泉,因为它是千里吕梁的一个峰。吕梁山脉袤伸八百里,广延半百,沟壑纵横,天池无数。那天池渗水,即是泉源;山体流水,即是泉脉;石缝出水,即是泉眼。这泉源、泉脉、泉眼三者构成了大自然连通管。所以,泉源有多高,泉眼水头就有多高。山体又是一个大自然过滤器、矿物质渗进源,山泉水好,缘此。</p><p> 祖辈皆云西禅寺 “古”,古到什么时候呢?迄今尚是个谜,让人感到遗憾。不过,我们可以从断碣的只言片语中推断一下,也许能从蛛丝马迹中寻出点什么来。</p><p> 寺院墙角有一通明・万历年间《重修西禅寺》古碑。可惜的是,年深日久,岁月漫漶,碑体已破碎支离,断碣短缺,碑文不全,今人只能从中认出一些只言片语:“自元代至今”、“岁辽时远,屋宇倾圯”、“昔者能仁氏之王天下也”、“晋阳汾右西山古禅林”。从中看出,因为是继元重修,上溯到了元。元之上又是继的什么时候呢?“能仁”,即释迦牟尼。“能”是释迦的义译,“仁”是牟尼的义译,这里指佛教。“之王天下也”(广泛传播),佛教兴于天竺,传于(东)汉(明帝)(《魏书・释老志》),盛于唐。之间(三国晋南北朝隋)是广泛传播的时候。文中用的是“晋阳”称呼。隋开皇中(591)改晋阳为太原,“古禅林”始建应在“太原”之前。清・道光二十三年 (1844)《阳曲县志》记载:“村谚云:‘先有西禅三百年,后有晋阳古太原。’”从隋开皇中(591)再上溯三百年,始建应是晋・元康元年(291)。</p><p> 为了追根溯源,坐实始建年代,寺僧释寂行、释义静向佛许愿,誓要寻回遗失的断碣,拼复全碑。我们也向佛祈祷,祝愿二僧幸运、如愿。</p> <p>四寺穿越第四寺——西禅寺</p> <p>下午五点到达西禅寺</p> <p>千手观音</p> <p>从西禅寺出来后沿大路向前,很快并入由桑树坡延伸而来的公路,我们沿宽阔而平坦的公路向东南方向下行,直至六点十五分与车汇合,徒步完美结束。徒步全程17.40公里,最高海拔1302米,累计爬升1060米,平均速度每小时2.0公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