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营房记忆之三——难忘的大院防空洞

韶春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GR</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编辑:韶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出品:红星创作团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果您60-70年代曾在部队大院居住过,您一定见过防空洞。今天,看着《从军营走来》公众号上发表回忆军营生活的文章,我忽然想起儿时营房家属院的防空洞,急忙给北京的发小打电话,询问防空洞的消息,得知家属院的防空洞早就拆除了,家属院的地盘也早已被开发并卖给了航空航天部,盖成了排排的居民楼。我只能在记忆中寻找儿时防空洞。</span></p> <p>(作者拍照的菜地后面就是东营房防空洞)</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北京东高地东营房北门儿进入大院,就进入了我们警卫四师12团(后改为16团)家属院,穿过东西两栋两层的小楼,顺着通往团部办公大楼的道路,过两排平房。在马路两侧各有一座东西走向凸起的土包,样子像部队连队里冬天存储菜的大菜窖,那就是我们家属院的防空洞。</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两个防空洞分别位于家属院南北走向的柏油路两侧的南部空地,每个防空洞长约60-70米,宽2米多,深3米左右。防空洞内用砖砌墙,水泥铺地,墙上有长方形的小方孔,大约长0.4米左右,宽0.30米左右的,离地1.8米左右,是用来放照明设备的,当时放的是蜡烛或家庭自制的小煤油灯(在盛有煤油的器皿中放上一根较粗的线)。从洞口走到防空洞地下有十几个台阶,防空洞门口用铺设铁轨下的那种水泥枕搭建,简单、坚固、实用。防空洞棚着顶,外面盖着厚厚的黄土。洞顶外的土包上有两个直径十几厘米、刷着防锈漆的铁管子,据说是防止洞内缺氧安得通风换气的装置,管子坚固、厚重,高出洞顶大约一米左右,头部向下弯曲,远远看去,像是土包上长着的两个耳朵。</span></p> <p>(家属院阿姨在防空洞前面留影)</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防空洞修建于70年代初期。69年,中、苏因珍宝岛归属问题产生武装冲突,关系开始紧张,在“深挖洞、广积粮”口号的感召下,全国为了防核打击和轰炸,开始到处挖防空洞,目的是防备敌人空袭减少损失。我们家属院的防空洞是由部队战士们挖的,防空洞挖到一定深度的时候,地下挖出了许多暗红色的胶泥,土质黏且韧性好。家属院的孩子们像是发现了新大陆,女孩们寻找胶泥捏小人,捏小动物;男孩们则用胶泥做小火炉,做军车、坦克车和“摔炮”,(扁的正方形泥壳),举起来向地上摔,即能听到“啪”的一声,泥壳在地上摔出一个洞,胶泥做的“摔炮”比普通黄泥做的声音要好得多,而且不易散架。通常是军娃们一边玩儿,一边擦汗,个个小脸上尽是泥印子,花里胡哨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防空洞修建好后,我们还进行过防空演练。有一天,刚吃过午饭不久,正准备去上学,突然部队家属院上空响起了防空预报声,接着就传来:“注意了!大家快进防空洞”的喊声,我们随着大人一起紧张地跑进防空洞,进去后发现,防空洞里已经有了许多的人,大人们互相打探消息,孩子们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寻找朋友和同学,大家不知出了什么情况,心情有些紧张。过了一段时间,有人告知,这是进行防空演练。又过了一会儿,警报解除。我们回到地面,出了防空洞,觉得阳光有些刺眼,这时早已过了上学的时间,我们匆忙赶往学校,向老师说明情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后来国家的形势逐渐稳定,防空预报再也没有响起过,我们也没有再进行过防空演练,再后来,防空洞的门不知啥时被锁了起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防空洞周围有大片空地,家属院的阿姨们在空地上种了许多向日葵和蔬菜。记忆中防空洞曾是美好童年的嬉戏地。每到春天,大院儿的孩子们缺少游戏和锻炼的场地,他们会跑到防空洞顶上玩儿,把防空洞上的出气管道当作山羊,排着队跳,场面好不热闹;夏天天气炎热的时候,家属院的阿姨们会搬着马扎,坐在防空洞顶上纳凉聊家常。一年夏天,我奉老师之命检查我班同学们午休情况,远远看到防空洞处,精力旺盛的军娃们不睡午觉,他们正在那儿忙着捉蜻蜓,只见他们手举木棒,木棒头上粘着面筋(在嘴里嚼剩下麦穗儿),嘴里念念有词的在向日葵地里穿梭着:“蜻蜓、蜻蜓高有人招,蜻蜓、蜻蜓矮没人逮!”。冬天里,下雪的时候,防空洞与地面的坡又成了孩子们滑雪的好地方,大家从坡下跑上坡,再从坡上滑下来,玩儿的不亦乐乎,快乐无比!</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家也曾在防空洞旁边的平房住,在防空洞前空地上种的蔬菜吃不完,记得南瓜结的特别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多少年过去了,那个土包依然留在我的记忆中——大院防空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