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心中一直有个想法,想让五年的知青生活有个文字的记录,美篇是个很好的载体,让记忆深处的往事再现,往事就不会如烟。五年的知青生活让素不相识的你、我、他相识于五府山垦殖场,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知青上山下乡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轨迹,甚至后来的人生。五年在人生长河中很短,但它是由一干八百二十五个日夜组成,是实实在在承载了我们青春的岁月,不会忘记,也不应该忘记。你颂诵它,岁月如歌;你赞美它,岁月如诗;你记录它,岁月如故事。</p> 火车起动了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四年三月二十七日是个难忘的日子,上海南市区200名七三届毕业生分坐几辆公交车驶向闸北区上海火车站,坐上开往江西上饶的专列绿皮火车,远赴江西上饶五府山垦殖场,时间倏忽,<span style="font-size: 18px;">岁月留痕,五府山垦殖场的知青都不会忘记亲身经历的这个日子。</span></p><p class="ql-block"> 五府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南部,位于武夷山脉北麓。五府山主峰海拔1891.4米。当年我们分别被安置在四个分场的五个知青点,我和其中的70多人分在金钟山分场姚家知青队,而我们所去的姚家当时交通及其不便,只有一条山路曲折蜿蜒通向姚家盆地。感觉我们坐了近二十小时的火車,又坐了三个小时的汽车盘山越岭到达金钟山,以为终于到达目的地,始料不及的是告知还要继续徒步走山路前行,顿时好些人懵了。</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离开家人,第一次远赴农村,第一次翻山越岭,软弱的女生又一次哭了,第一次哭是在火車拉响汽笛时告别父母亲人时,当时耳闻車箱内一片抽泣声;这是第二次哭了,无尽的山路无知的未来,所有的担扰与害怕一起袭来,<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女生们泪水涟涟,山路崎岖,</span>爬山的速度越来越慢,二三个小时直到天黑了才陆续到达目的地—姚家知青点。</p><p class="ql-block"> 俗话话上山容易下山难,我曾以为山路崎岖,路途漫漫,不太会下山了。其实山路远没有这么远,以后的日子每逢山下分场有电影放映,许多知青都会打着手电筒下山观影,甚至还会赶往总场看电影,如果是放映队来姚家放电影,那可是大喜事了,此情此景,恍如昨日,事实证明环境可以改变人。人也会慢慢适应环境。回忆那个年代,七十年代是物资匮乏的年代,也是文化娱乐缺失的年代。</p> <p>🏡这是当年四月乍暖还寒的时候拍下这二张照片,有知青有分场场长书记,背后房屋就是我们的住所。其中戴帽子的就是场长和书记,是我们去金钟山时现任场长和书记,后来换了几任场长和书记。</p> 知青生活开始了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知青队居所是一幢泥墙木地板的二层小楼,据说原来是姚家大队办公大楼,老乡安排真是重男轻女,男生住二楼女生住一楼,结果上海领队一到就来个颠覆,女生住二楼男生住一楼,让女生们高兴得,一楼通往二楼是很宽大的木质楼梯,二楼有一宽阔的大走廊,两边依次是一间间寝室,寝室四个木架小床一一靠墙放置,临窗台设置了书桌和椅子,每个房间配备了一大一小两个木制脚盆。这是五府山垦殖埸迎来的第一批上海知青,也是唯一的一批上海知青,上海从一九七三届毕业后再也没有了外地农村的安置,结束了插队落户到边疆农村的使命,我们搭上了“末班车”,这辆“末班车”在泥泞的道路上行驶了很久。</p><p class="ql-block"> 知青点有食堂安排了老乡烧饭,有菜园安排了老乡种菜,知青队还配备了男教导员姚师傅,大家称他大脖子(因为山区缺碘),他认真负责,每晚巡岗,他对爱劳动的知青特别好。有女教导员薛师傅,会关心女孩子多一点。还有领队余老师,我们今天去碾房碾米,明天去林地育林,后天上山砍柴,知青生活单调枯燥,伙食很单一,周而复始。生活环境很艰苦,没电只能点煤油灯,没自来水,煮饭烧菜喝水用的是山上引下来的泉水,按现住的标准是纯天然矿泉水,洗洗刷刷都是去泉水边,水流急时只要放入水中一会儿就冲洗干净了。</p><p class="ql-block"> </p> <p>🌾🌿五月天暖了,摄影师专门来为知青拍照,我和同寝室的拍了合影,寄回家中以慰父母担忧之心</p> <p>🏠🥁这是我同寝室四人,后排左起许沛林、孙惠丽、前排我和周陵珠。</p> <p>🥁🎸我和周陵珠在姚家潺流的泉水里洗手帕,拍下照片后寄给家人看。</p> <p class="ql-block"> 春天来了,竹林里春笋从泥土里探出毛绒绒的身子,春播开始了,知青们下到各个生产队帮助春插,我们真的下地干农活了,春播开始前,我们终于闻到了肉香,生产队杀了猪,我们知青队分到了一大块,但对七十多人的知青队来说,真是杯水车薪,厨房的姚师傅把它分成了一小碗一小碗,每人都分到了一杯羹,尝到了久违的猪肉。</p><p class="ql-block"> 说起食堂姚师傅,印象最深,少言寡语,春天满山映山红开了,女生们缠着姚师傅做竹花瓶,他手真巧,麻利的截毛竹,用柴刀在竹花瓶上刻小花,只一会功夫做成一个,拿着它灌上水插入摘下的映山红,寝室里便洋溢起春的气息。记得姚师傅用石臼舂麻子粿,就象过节一般,大家都围着姚师傅看他一木锤一木锤的打下去,等待的过程特别美好,完了外面裹上一层黄豆粉,那个好吃啊,现在再好吃的放嘴里也回不到从前的味觉了。写到此满满的回忆涌上心头……。</p><p class="ql-block"> 炎热七月,骄阳似火,双抢季节来临,一边割稻一边插秧,我们知青又一次下生产队,这次真的体验了农活的累和苦,别人如何不知,我是下到分场旁的中保生产队,住仓库吃百家饭,天刚见鱼肚白就听见哨子响了,是生产队招呼拔秧了,吃完早饭继续插秧,虽然不是主力军也累得够呛。那年双抢后我还评上先进,去分场参加庆功大会,记忆中最深的是饭桌上脸盆装的粉蒸肉,我是大快朵颐终于解了馋。</p><p class="ql-block"> 其实,那时 我有机会可以离开知青队,第一年的五月金钟山中小学校长借我去代课,可我一直想着能上调到工厂,坚持代课完要回知青队,那时也不知怎么想的,其实冥冥之中一切都有了安排,最终我又回到原点,去了学校任教。</p> <p class="ql-block"> 秋收完也慢慢进入冬歇期,名曰“歇”其实是农活歇了,场部开始平整土地基本建设,先平整薛家生产队的土地,埸面浩浩荡荡,老乡们每天从姚家往返薛家,自己带着饭菜,我们住进了薛家生产队仓库,姚师付跟着下来煮饭,冬季蔬菜缺乏,姚师傅用米汤加盐调味加几滴油调香,我们就着米汤拌着饭,总算熬过了没有一天冬歇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一晃已经到了阴历年年底,我们终于可以回家团聚了。</p> 知青生活的继续 <p>🌻去江西的前二天,1974年3月25日和同学漱苹拍摄于上海,很清瘦。</p> <p>🌻1975年春拍摄,山好水好胖了一大圈</p> <p class="ql-block"> 那年回家过年,爸妈看到我都长胖了,心也放下了,我还带回了茶叶、笋干和冬笋等,父母觉得我一下懂事了。</p><p class="ql-block"> 假期转瞬即逝,回到知青点后情况也有了变化,一是食堂司务长(也是老乡)因涉嫌贪污粮食免职了,于是,赶鸭子上架的我担任了食堂司务长;二是知青队知青要遣分至高州分场和船坑分场,刚结下友谊又要分别,都依依不舍。不过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从姚家出去的都是以金钟山分场知青自居,仿佛是我们的根扎在了金钟山,牵着我们友谊的线一直没松开过。多年以后,知青们建立了微信群,以《金钟山不了情群》为群名。三是五月姚家知青点迎来了一批上饶知青,后来上海知青和上饶知青又发生了许多故事,直到现在有了《姚家知青》群,那段两个城市的友谊一直保持到现在。</p><p class="ql-block"> 姚家知青点从原来熙熙攘攘变为人迹寥寥,一下冷清了。</p><p class="ql-block"> 我也在这一年的年底,接到总场调令,去总场农林科学研究所报到,跟着查老师学习植物保护,记得很清楚有一次是查老师派我一人去鄱阳开上饶地区农林科学院的学术会议,虽然我的专业知识非常匮乏,但通过此行,胆识却提高不少。农闲时查老师带着我去各分场调研了解病虫害做防治工作。在农科所的日子里真正的学会了农活,除了自己本职工作做好,一直在大田干活,雨天戴斗笠穿蓑衣,插秧割稻放牛赶麻雀无所不做,如果是插秧割稻同时进行会让我参加插秧,因为插秧是个技术活,手快脚准秧不倒,农工们说我可以去生产队做妇女队长了。</p><p class="ql-block"> </p> <p>📔📚在农科所的寝室里拍了二张照片,寄回家让父母放心新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多知青命运各不相同,有人当兵了,有人上大学了,有人入党了,有人提干了,有人做了营业员,有人做了医务工作者,有人去了发电厂,有人做了学校老师,有人进了总场的各工厂……他们每人的工作和生活我无法了解,就不能一一赘叙清楚了。</p> 知青生活的改变 <p class="ql-block"> 在农科所的日子非常辛苦,所长一直要立标杆,农科所九亩农田和甘溪分场的农田比邻而居,农科所的庄稼长势一定要好于旁边农田,不能丢了农科所的面子,所以是大粪浇灌,石灰水泼洒,耘秧也要比别人多一次,苦了大伙,此时我才体会到学校教书的轻松,分场场长有意向让我回去,一直拖到所长要卸职去别的分场,我才如愿返回金钟山分埸学校任教。</p><p class="ql-block"> 在金钟山中小学任教的日子很怀念,很喜欢学校的氛围,很想念和我同是任中学语文教学的新华老师,那时,辅导教材少至又少,我和她一起找资料、自己刻字自己印刷,为了让学生有点课外教材以帮助他们写作的提高,多年以后她把当年我们刻字印刷的资料发给我看,感慨万千,曾经我俩是那么热爱教育事业。她一直工作在教育站线,直至退休,工作也几移学校,已离开了五府山,后在鹰潭重点高中任高级教师,现退休定居在鹰潭,网上会经常看到她的诗词,造诣非浅。也很想念和我搭班的教数学的春梅老师,她一直话语不多,是不是学理科的更不善言谈善于行动,每次我有上海来的包裹,她会主动找男同学帮我去总场邮局取,出生在山区的孩子行走山路如履平地,还记得她每次从家返校都会把她带的菜肴和大家一起分享,她也评上了职称,一直在五府山总场学校工作至退休。,返回上海后一度断了联系,赶上了网络时代,转弯抹角终于联系上了,第一次听到新华的声音,激动感慨,分别四十年有余,很想有机会相见,好在网上能经常看到相互的动静,聊于安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p> <p>🌻🌾这是我思念的新华老师和春梅老师的合影,新华是曾任金钟山分场副场长俞涵海的女儿,春梅是曾任农科所所长魏所长的女儿。</p> <p>🦆👒新华看到美篇了,把当年我们刻印的資料发图给我了,现补充上,戏笑我当年的仿宋体刻得多好,更多的指出了我的错别字,现一一纠正,很感谢新华挚友,她戏笑自己有职业病,我愿意有一啄木鸟,除了让我进步,还能让我不出糗,自喻还曾经教过语文呢,误人子弟啊</p><p> </p><p> 备注:补充和更正于2020年12月12日</p> <p> 👨🎓🏃♂️在学校时组织初中学生去上饶集中营茅家岭参观,没有经费徒步而去,正好是我带的班,片中孩子都是我的学生,其中一学生后担任了学校校长,还是很自豪的。</p><p> 备注:新华传来清晰的合影照,替换了原来的,非常感谢新华提供的照片和资料🗂</p> <p>👩👩👧👦这是学校部分老师的合影,有上海知青上饶知青还有当地老师:后排左起:1姚乐娟(本地老师)2李月琴(父亲当时任分场保管);3郑兴龙(上饶知青);4姚松炎(本地老师);5魏春梅(父亲当时任农科所所长);前排左起:1童冬仙(上饶知青);2我本人,3郭和平(父亲当时任分场医生) 4周丽英(上海知青)。</p> <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梭,一九七八年年底,下乡务农知青有了新的政策,知青可以办理病退等一系列事宜,次年年初,我终于随知青返城大潮,重回生我养我的故土—上海,梦寐以求的事情成真了,当年回城前的情景浮现在眼前,我的老师同事们送了一条大大的粉色毛巾毯给我,一直使用至今,每每看见还会想起她们,最可爱的是我的学生们,他们合伙买了一袋苹果买了一本笔记本赠送给我,一直送到分场通往山坡学校的大桥上。恋恋不舍的眼神至今依然会想起,可当年我没有在意这些,要回上海让我处于亢奋的状态,顾不上其他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终于结束了五年的知青生活,怀着复杂的心情,我告别了第二故乡—江西上饶五府山垦殖场,返回了久违的上海。</span></p> <p> 在江西五年的岁月里和很多人有了交集交了朋友,并保留了这些照片,觉得很珍贵全部编进美篇,因为是五年知青岁月的一部分,缺失就不完整了,</p> <p>🌻上图是我和新华姐妹、春梅、杨珂在镇上拍的合影,掦珂是上海知青,我俩的友谊一直保持到现在。后排左起新华妹妹、魏春梅、下排左起俞新华、孙宝红、周杨珂,这张保存清晰的照片是新华发给我的,替换了原来模糊不清的原照片。</p> <p>🍒🍹上图是我在金钟山大桥上拍摄的,背景房屋是山坡上的金钟山中小学。</p><p> 🏅这张照片是新华传给我的,保存的这么完好,太让我惊喜了。</p> <p>🍒🌻上面是我回沪探亲时所拍,回沪前赠与新华留念,新华网上发来照片说:特别喜欢这张照片为什么不收录进美篇,答曰:我都沒保存好这张照片。今天真是失而复得也补充进去。</p> <p>🌻和上海知青林永清的合影,相识于姚家,多年以后相聚,林永清记不起几乎所有的知青了。</p> <p>🌻和上饶知青童冬仙、上海老知青陈老师在学校操场上合影,童冬仙曾和我在姚家知青队是搭挡伙伴,我任食堂事务长她任食堂保管员,后一起在金钟山中小学任教,陈老师是我农科所师傅查老师的妻子。</p> <p>🌻上海知青朱佩萍,相识于姚家,后调往船坑。</p> <p>🌻上海知青梁榛芝,相识于姚家,后调往船坑。</p> <p>🌻上饶知青郑慧莲相识于姚家,后调往甘溪商场。</p> <p>🌻上海知青姚永娟,相识于农科所,后和农科所保管员刘五爱结婚,五爱是当地干部子弟,所以没能办理回沪手续。</p> <p>🌻上饶知青邓水仙,相识于农科所,后应该返回上饶。</p> <p>🌻金钟山中小学中学语文老师俞新华,相识于学校,拍摄于金钟山大桥</p> <p>🌻上海知青周丽英交集于学校,原来也是姚家知青。</p> <p>🌻分场熊书记女儿,相识于金钟山</p> 后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返城后大家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逐渐失去了联系,一九九九年春,开始了寻找知青活动,经原知青队连长叶慈贤为主的知青等人努力,陆续找到了连队的大多数知青,有了第一次相聚,再后来五府山领导来沪又发起了一次原五府山知青大联欢,原四个分场五个知青点的知青都相聚了,二OO九年下乡三十五周年,很多知青又组织返回五府山继续圆梦,五年的下乡是一段割不断的情丝,有我们年轻的身影和青春的脚步,承载了我们很多的汗水和泪水,留下了许多的回忆,有这么多的情愫在心中,注定不会忘怀我的青葱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下乡三十五年聚会,和当地老乡和知青团聚时合影,许多人来上海了参加聚会了。</p> 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如释重负 <p>编辑/制作:红果儿</p><p>文:红果儿</p><p>日期:2020年12月10日</p> <p><br></p><p><br></p><p><br></p><p>链接</p> <p> 江西五府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江西省上饶县五府山镇境内,北望三清,南依武夷,卧于武夷山脉北麓。五府山集悬崖、奇松、飞瀑、险滩、森林、竹林、蜂园、寺庙、湖泊于一身,有“饶南仙子”的美誉。 2006年,五府山成功申报了省级森林公园。2007年11月,国家林业局又授牌五府山为国家森林公园,并定名为“江西五府山国家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主打登山、观竹、钓鱼、吃农家菜、住农家屋品牌 。</p><p>地址 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五府山镇</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