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男性服饰特点

马洁

<p>  唐朝的服饰特点以冠服制度为依托,严格实行冠服制度。 最显著的一点唐朝以前尚黑..玄黑才是帝王之色。唐朝规定除天子明黄、太子淡黄,其他人使用黄色就是谋反。</p><p> 冠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儒学,则把恪守祖先成法作为忠孝之本,强调衣冠制度必须遵循古法,特别是作为大礼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弃先王遗制,故称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宫廷日常服装称为常服,常服具有时代的特征。</p><p> 唐高祖李渊(公元618年至636年)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装的律令,计有天子之服十四。天子的14种服装分别为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恰。</p> <p>  从整体来看,唐朝的服饰呈现出来的是一种集大成的特点。它结合周代的严谨花纹图案、战国的舒展大气、汉代的轻快灵动、魏晋的飘逸融为一体,但比起前朝的服饰更为华丽、精致,不管是服饰还是服饰上的图案都达到了古代服饰上的高峰。初唐时期自然清新,盛唐时期华贵丰美,中晚唐时期炫丽诡异。唐服饰吸收了胡服、特别是西北鲜卑民族服装以及中亚地区国家服装的某些成分,并与华夏传统服装相结合,创制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装新形式。圆领袍衫、幞头、革带、长靿皂革靴配套,是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装样式。当然,唐代男装服式相对女装是较为单一。</p><p> 传统的冠冕衣裳,只是在隆重的场合,如祭祖天地、宗庙等时偶尔用之,其他则以“幞头袍衫”为尚。各个时期袍服的款式不尽相同。</p><p> 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每个官位的衣服颜色由所在官位的阶级等级来决定。凡是三品以上官位的服饰均用紫色;五品以上的官服颜色为绯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官服;八品、九品则为青色的官服。除穿圆领窄袖袍衫外,对于一些重要的祭祀典礼以及其他较为隆重的大型场合则要穿礼服,礼服通常是传承隋代形式所制成的。这一段说的内容可以去看《全唐文》,期中多处记载王涯关于服饰上奏的文书,其中一条是唐文宗太和六年六月《准敕详度诸司制度条件奏》:“准敕详度诸司制度条件等,礼部式:亲王及三品已上,若二王后,服色用紫,饰以玉。五品已上,服色用朱,饰以金。七品已上,服色用绿,饰以银。九品已上,服色用青,饰以鍮石。应服绿及青人谓经职事官成及食禄者,其用勋官及爵直诸司依出身品,仍各佩刀砺纷帨。流外官及庶人,服色用黄,饰以铜铁。其诸亲朝贺宴会服饰,各依所准品。诸司一品二品许服玉及通犀,三品许服花犀及班犀及玉,又服青碧者许通服绿。余请依礼部式。……,丈夫请通服黄白,如属诸军使司及属诸道,任依本色目流例。”</p><p> 这里插一句,说到唐代的男子官服,就肯定要说平巾帻之服,这是是唐代使用最为普遍的官服之一, 上至皇帝和文武官员, 下至没有品级的普通官员都可以使用;不同级别官员的服饰色彩和配饰的材料不同;平巾帻之服主要由平巾帻、 褶、起梁带、靴等搭配而成;作军服使用, 若武官陪位大仗, 需要加裆和 蛇, 也是一种常服, 唐代将之作为骑马服使用。《新唐书·舆服志》有:“(太宗)常服则有 褶与平巾帻, 通用翼善冠。”</p><p> 唐朝的服饰特点是以冠服制度作为基础支撑的,同时在生活中严格实行冠服制度。冠服制度象征着封建社会的权利等级,遵循古法制定的冠服制度是不可轻易更改的,特别是祭服和朝服这种大礼服,又称法服,因为其不能背弃先王遗制,同时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闭性。服饰礼仪规范包含在唐初发布的《武德令》中。有兴趣的同学们自己看。</p><p> 在唐代衣服的颜色也有其要求。唐高宗李治(公元 650 年至 683 年)初时,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黄(如色光偏冷的柠檬黄等),至唐高宗中期总章元年(公元 668 年),恐黄色与赭黄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黄。总的来看唐朝,低级官吏或百姓不得不按昭令,自行穿着正色(朱、紫、青、绿等色)服饰。当然还有其他别的规定,这里就不说了。虽然皇帝三番五次地下诏书禁止服饰僭用,但成效并不明显。</p><p> 唐代的帽子称为幞头,是一种用黑色纱罗制成的软胎帽。相传始于北齐,始名帕头,至唐始称幞头。初以纱罗为之,至唐代,因其软而不挺,乃用桐木片、藤草、皮革等在幞头内衬以巾子(一种薄而硬的帽子坯架),保证裹出固定的幞头外形。唐封演《封氏闻见记》五“幞头之下别施巾;象古冠下之帻也。”裹幞头时,除了在额前打两个结外,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后来,取消前面的结又用铜、铁丝为干,将软脚撑起,成为硬脚。唐时皇帝所用幞头硬脚上曲,人臣则下垂,五代渐趋平直。幞头名称依其式样演变而定,开始是平头小样,以后幞头造型不断变化,到晚唐时期,巾子造型变直变尖。幞头由一块民间的包头布演变成衬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展角造型完美的乌纱帽。</p><p> 唐代的靴也来自北方少数民族。“靴胡履也取使于事施以戎服。”由于靴的方便与实用便逐渐被中原人接纳。到了唐代男女普遍穿靴。少数民族的靴多以兽皮制成。传入中原后大部分以锦为之称之为锦靴。胡靴是高统的,马周为了适应中原的需要将靴改成低统并在靴底加毡。《 中华古今注 》 载 岁至马周改制长以杀之,加之以毡及绦得著入殿省敷奏,以便乘骑也,文武百僚咸服之。至贞观三年,安两国进排韦短邓靴沼,内侍者分给诸司。至大历二年,宫人锦靴侍于左右。李白应唐玄宗只诏入殿穿的便是这种经马周改制的短靴。</p><p>&nbsp;</p> <p>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都对历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武官制度全面建成的时期,因此唐代武官的服饰比过去历代更为完备,官服有朝服和常服之分,服用范围是朝廷九品以上的文武官员。武官的专门戎服为缺胯衫,绣有各种纹饰。士兵的戎服用两种,一种是盘领窄袍,另一种就是缺胯袍,士兵的缺胯袍没有绣纹饰,头戴折上巾,唐代称幞头,晚唐时幞头已变成无须系裹,随时可戴的帽子。唐代武士还时兴在幞头外包一块红色或白色的罗帕。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的样式和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饰。“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唐代也出现过一些新的戎服,短后衣就是其中之一。唐后期出现了一种“抱肚”的戎服附件,抱肚成半圆型围于腰间,其作用是为了防止腰间佩挂的武器与铁甲因碰击、摩擦而相互损坏。唐代武将好穿长勒短勒乌皮靴,靴头尖而起翘。但着朝服、常服时也穿鞋头有云头装饰的履或麻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