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刘国故城遗址(一)</p> <p class="ql-block"> 刘国故城遗址位于缑氏镇郑窑陶家自然村北,东、西、北三面分别濒临刘河、小西河和伊洛河,南依青罗山。自1977年发现至今进行了多次勘探,刘国故城三面临近河沟,一面为开阔的山前缓坡地,存有夯土营筑的城墙。考古探明,刘国故城平面呈不规则形,东西宽650米,南北长1220米。残存城墙分东西两段,东段长137米,厚约25米,西段长135米,厚约21米。两段城墙之间有城门,城外修有护城壕,城区内不断挖掘出春秋时期的板瓦、陶器残片等。</p><p class="ql-block"> 从所在位置、地形地貌、器物类型以及附近的自然环境来看,与历史记载的春秋时期刘国故城相吻合,断定此处正是刘国故城。</p><p class="ql-block"> 一个2700多年前周王畿内的诸侯国,由此进入我们的视线。</p> <p>刘国故城遗址(二)</p> <p>刘河</p> <p class="ql-block"> 翻开历史文献,对刘国故城的地望多有记载。</p><p class="ql-block"> 《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王取邬、刘、功蒍、邗之田于郑,而与郑人苏忿生之田温、原、……”杜预注:“(邬、刘)二邑在河南缑氏县,西南有邬聚,西北有刘亭。”</p><p class="ql-block"> 班固在《汉书•地理志》“河南郡缑氏县”下注解说:“刘聚,周大夫刘子邑。”</p><p class="ql-block"> 《通志•氏族略》讲道:“刘涧河在县西南50里,周刘康公食邑于此。”</p><p class="ql-block"> 孙星衍对清乾隆版《偃师县志》“刘累故城在县南65里”加按语指出:“刘国乃刘累之后人也。……今缑氏西南有夏后村,村前有夏后庙,或即刘累之遗也。”</p><p class="ql-block"> 诸多古代典籍对刘国故城,都指向了今缑氏镇郑窑陶家村一带,当代考古发掘也给予了充分印证。</p><p class="ql-block"> 那么刘国,又是怎样一个“国家”呢?</p> <p>故城地望</p> <p>陶家村</p> <p class="ql-block"> 《辞海》介绍刘国为:“古国名,姬姓,开国君主刘康公,周顷王之子,在今河南偃师西南,至周定王时绝封。”参考有关史料的记载,我们就此揭开这个古老而神奇国度的面纱。</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12年,周顷王封自己的小儿子康公于刘邑,康公成为刘国的开国君主。刘康公做了周王朝的卿士,曾代表天子出使鲁国,参与官员升迁、迎送使臣等重大事项的决策,是一位备受信任、显赫一时的重臣,先后辅佐定王、简王多年。</p><p class="ql-block"> 从刘康公受宠立国,其后世定公、献公、文公三代,都为周王室的卿士和幕僚,为东周的社稷江山立下了功劳。到了刘桓公时期,刘国失宠于周王,势力消弱,沦为一般的小诸侯国,地位一落千丈。《国语•周语下》说:“及定王,刘氏亡。”周定王11年(前459),刘国灭亡,被赵、魏、韩三国分割为邑。</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刘国,居于三面环水,一面与山岭相接的天然半岛上,以岸为屏,以崖代寨,易守难攻。而在春秋战国群雄逐鹿、混战不休的年代,刘国再有绝佳的地形,坚固的城墙,最后还是倒在了争斗倾轧的血雨腥风之中。</p> <p>“河洛人文”图标(聂剑帆设计)</p> <p> 除标注外(设计及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与文字,均为本人拍摄和编写。如有不妥?敬请指正。欢迎传播,感谢有您!</p><p><br></p><p> 觉 浅</p><p> 2020.12.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