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齐奏”,“唱响”数学华美乐章 ——城南中学承办区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研修暨学时培训活动

美友58956099

<p>  初冬时节,岁寒地冷。展示研讨,气氛热烈。12月8日下午,经开区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研修暨学时培训活动在城南中学微格教室成功举行,区初中数学青年教师空中研习室成员、区初中数学短期培训初级班成员、区初中数学全体七年级教师参加活动。城南中学数学教研组长刘荣老师主持活动。</p> <p>  首先,分别由城南中学沈娟老师带来的《5.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等积变形问题》和同济大学附属嘉兴实验学校项婧老师带来的《5.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课例展示。两节课均是在教师充分研究课标、研究学生、研究学法、研究解题教学基础上呈现的精彩课堂,亮点纷呈。</p> <p>  沈娟老师立足学生认知起点设计教学,以实物“铁丝”启发学生感受长方形到正方形形状变化中周长的不变,并从一个正方形到两个正方形转变,在此基础上变式拓展。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求阴影部分面积,从中比较择优。为学生搭设合理学习“支架”,由特殊到一般,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到字母表示线段长度,面积等。帮助学生厘清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沈老师注重实际问题的类比迁移,从等长——等积——等量的归纳、总结、提炼,引领学生掌握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应用问题的模型思想,把握方法要领。</p> <p>  项婧老师利用百度地图,渗透路程、速度及时间的三者关系,点中本课核心,拉近师生距离。项老师从行程问题的各个类型精心设计问题,从行程问题的初探——再探——三探,逐步深入,环环紧扣。项老师关注学生学的状态,注重启发学生寻找问题的关键词、关键量。项老师关注学生信息输入到输出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画线段示意图加深对行程问题静态理解,从中寻找等量关系。项老师还关注学生对行程问题本质的理解,设计通过给定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设计一道行程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行程问题中的数量、方向等动态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行程问题的本质是路程、速度和时间等三者等量关系。</p> <p>  其次,由城南中学郭元勇老师和同济大学附属嘉兴实验学校许起琴老师分别对上述两节课进行主评。郭老师指出沈娟老师课堂是围绕正方形“一张蓝图绘到底”,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基本过程,即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模型——拓展、应用模型,本课体现了四个方面的特点:教材处理精妙,主题主线明确,“支架”设计合理,学法指导得当。许老师指出,应用题教学存在难点,学生有畏难情绪,老师要关注学生难点在哪?教学侧重点在哪?应用题关键点在哪?她指出项婧老师课堂从故事开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课堂设计从行程问题类型着手,经历从一人单向、两人相向到两人同向、环形问题等。两位老师还就模型的选择,比如从算术法到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应用题仍需渗透,学生思考的时间、解后的归纳等与与会教师交流。</p> <p>  此外,嘉兴一中实验经开学校盛卫明老师、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郑央丽老师分别就小初衔接,引导学生用好作图工具等谈了自己的看法。</p> <p>  最后,经开区兼职教研员王勤老师做总结发言,她作了三点感悟:</p><p> 一是我们是团队,经开区数学教研团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在工作、学习、研究态度上可圈可点,较好地体现全员教研的主导思想。</p><p> 二是我们在成长,年青教师是区内新生力量,他们正在逐步成长,通过今天的优秀课例示范,较好展示了审题教学、板书设计、问题情境设置、教材改编、教学“支架”建构等。并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提高了课堂的实效。</p><p> 三是我们在思考,通过今天的研讨活动,广大经开区教师静静地听、认真地记、精彩地评。显示了教师不断思考,挖掘优点、改进缺点。</p> <p>  通过老师的说课、评课,特别是教研员王勤老师的总结,为经开区数学教师指明方向,要从学生的视角设计教学、从学生的视角看课堂,顺学而导、向学而教。</p> <p>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没有完美,只有追求完美,才能让经开数学人在进步,再进步!</p>

老师

学生

教学

应用题

行程

问题

课堂

一次方程

数学

经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