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人生刘世本(根据刘世本先生回忆录整理)

喜雨

<p>1、评剧简史 </p><p> 评剧,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p><p> 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后流行于北京、天津、华北和东北等地区。</p><p> 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p><p> 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韩少云、筱俊婷、花淑兰、马泰、魏荣元等诸多名家。</p><p> 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据史料记载,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唐山之月明珠偕“警世戏社”率先进入安东,所演唱的评戏以其通俗易懂的内容和极具特色的演唱,赢得了广大市民的青眯,风靡安埠。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p><p>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安东成立了第一个评戏班社——元顺戏社。由著名评剧演员李金顺、喜彩春,喜彩莲领衔主演,在安东声誉鹊起。</p><p> 30年代初,评剧开始流布于岫岩、凤城、东沟、宽甸四县。</p><p> 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安东的评剧处于萧条阶段。</p><p> 新中国成立后,评剧恢复了青春,得到了发展 。1953年正式成立辽东省评剧团(后改为丹东市评剧团)。1953年至1982年共排演传统和现代剧目130余个,其著名演员有郑丹华、筱桂荣、李文华、张艳秋、张盛林、雷洪恩等。除坚持剧场演出外,深入农村、厂矿和部队,为工农兵演出,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p><p><br></p> <p>  2、祖父的影响 </p><p> 在丹东近百年的评剧发展史上,应当为著名的民间艺人、琴师,东沟县安民公社业余剧团、丹东市振兴区站前党员活动站评剧团的创始人刘世本先生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p><p> 刘世本先生1939年6月17日出生在丹东市振兴区安民镇东安民村。</p><p> 祖父刘忠祥(1895年—1976年)是当地出名的艺人,年轻时就爱好弹三弦、说大鼓书,经常参加市区文艺汇演并多次获奖,56年参加市文艺汇演,曾获得个人表演一等奖。</p><p> 受祖父的文艺熏陶和影响,刘先生上小学时就跟祖父和唱片学唱乐亭大鼓,并学会了打板打鼓,参加浪头地区文艺汇演曾得过奖。</p><p>&nbsp;&nbsp;&nbsp; 刘先生15岁上中学开始学习京胡和二胡。有一次参加市里在文化宫举办的文艺调演,他同祖父为演员单桂清(后来成为刘先生的终生伴侣)演唱大鼓书伴奏,祖父弹三弦,刘先生拉二胡,演出中祖父三弦断弦,他镇定自若,用二胡挑起了大梁,与祖父分别获得了一二等奖。</p><p>&nbsp;&nbsp;&nbsp; 刘先生的家乡安民镇东安民村,自解放后就是个政治、经济、文化较进步的村子,村里组织民间艺人、学校老师和学生先后排演了“血淚仇”、“王贵与李香香”、“穷人恨”、“强扭瓜不甜”、“小女婿”、“解放”等大戏。他在“穷人恨、”“小女婿”、“强扭的瓜不甜”等戏中成功扮演了小孩儿角色。</p><p> 刘先生还在安民小学担任学校的康乐委员,每天上早操都站在台上打拍子,指挥唱国歌、校歌。</p> <p>  3、与评剧结缘</p><p> 初中毕业后,刘先生在东安民村组建了业余小剧团,在老艺人迟香令、刘义芳的帮助下,排演了小话剧“十二点钟声”,并饰演“贾铁头”。</p><p> 凭借在读初中时就学会的京胡、二胡、风琴等乐器的演奏技巧和掌握的乐谱知识,他组织同村的单福山、张礼德、解成之等同龄人成立了剧团乐队。</p><p>&nbsp; 刘先生的祖父家里有留声机,经常在市内利民商场和旧物市场买一些京剧、评剧唱片回来听。听到小白玉霜的玉堂春、新凤霞的刘巧儿和韩少云的小女婿时,他被各名家流派优美动听的评剧唱腔所吸引,从此对评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p><p> 56—57年,刘先生多次参加了市文化馆举办的评剧学习班学习,通过市评剧团老师授课,对评剧的表演艺术、板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奠定了一生钟爱评剧的基础。</p> <p>4、小团排大戏</p><p> 刘先生先后组织业余小剧团排演了“锯大缸”、“鲍不平”(墙头记)、”豆汁记”、“小姑贤”、“小借年”、“糊涂县官”等评戏。除了在本乡本土演出外,还曾被市委党校等单位请去演出。</p><p> 64年,刘先生在市评剧团要来了大型现代评剧“台湾来的女客”的剧本,组织剧团进行排练。聪明的他看市评剧团两场演出就能记住全部唱腔,回来再教给演员。伴奏没有曲谱,由他板胡领衔大家跟着拉。没有武场,他培养了本村四个小青年,买了本评戏锣鼓经小册子,边学边教他们。这出戏排演后在丹东市区和东港轰动很大。</p><p> 65年刘先生又组织排演评剧“南海长城”。脚本是从报纸上剪下来的,曲谱是他写的。</p><p>&nbsp; 66年,刘先生还组织了毛泽东思想红艺兵延安文艺宣传队,演唱毛主席语录歌,同时还排演了毛主席“为人民服务”全篇的表演唱。</p><p> 67年,刘先生组织剧团骨干商量把京剧沙家浜移植成评剧,最后决定由他编写唱腔和音乐。当时他在浪头砖厂干活特别劳累,可他坚持晚间在柴油灯下写唱腔曲谱,设计音乐(开幕曲,落幕曲,幕间曲和配合动作表情的音乐),每天晚上都是写到十点以后,经过两三个月的努力,形成了初稿,并找到市评剧团的解放老师帮助指导。</p><p> 排练中,刘先生担任领衔伴奏,教演员唱腔。沙家浜剧中有些武打没有基本功是难以完成的,特别是第九场“突破”,新四军战士要翻越一米五高的墙,怎么翻过去?他安排祝年洪领着几个小青年在生产队场院的乱稻草堆上冒着严冬刺骨的寒风训练,个个都是满头大汗,终于成功了。除了在全社七个大队演出外,还被邀请到前阳粮库、洋子泡等地演出多场。作为农村业余小剧团能够移植演出这样的大戏,在丹东市也是首屈一指。</p><p>&nbsp; 由于刘先生在东安民剧团排大戏的影响,其他各大队也跃跃欲试。他帮助西安民大队排练评剧“智取威虎山”,教唱腔有时教到深夜,帮助他们培训了武场,并亲自担任主弘板胡伴奏。帮助于喜德从市样板戏学习班请来了贾志强、郑庆令、孙祥永等进行指导,终于把评剧“剧智取威虎山”全剧排成演出了。同时还分别帮助文斌村、群英村排演了歌剧“红灯记”和“三世仇”等剧目。</p><p> 68年,刘先生被调到安民公社江堤民兵营任文艺队长,春天在安民,秋天在九连城,带领十几个小青年演些忠字舞等小节目。</p><p> 69年,刘先生调任东安民学校任5至7年级音乐美术教师。教学生简谱、革命歌曲和京剧样板戏。组织高年级的学生排演了现代京剧“沙家浜”的1—5场,并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p><p>&nbsp; 刘先生在东安民村从小学到社会青年,再到学校的几十年经历中,每年没有间断过文艺排练和演出活动,虽然各时期文艺表现形式不同,但最喜欢的仍然是评剧。</p> <p>5、创立特色“厂(团)”</p><p>&nbsp; 72年冬,公社为加强文艺队的组织工作,调刘先生到公社砖厂任统计、会计兼文艺宣传队队长。砖厂的活是重体力劳动,当时的宣传任务很重,工业搞调演,民兵搞调演,慰问部队演出等等。白天劳动,晚间他组织文艺队进行排练,一天要带两顿饭,辛苦至极。</p><p>&nbsp; 刘先生从公社化以来就担任统计、会计工作,对企业管理,经济核算具有丰富的经验。75年他(36岁)就萌生把文艺队成员单独组织起来,成立个小工厂,上些轻体力劳动项目,生产、排练、演出自己安排,经济上自收自支,自己养活自己的想法。</p><p> 提交公社党委讨论后得到大力支持,并把公社院内的一趟办公室倒出来当厂房。东沟县安民公社工艺美术厂(东沟县安民公社业余剧团)正式成立,从事丝漏印刷和服装商标生产。</p><p> 刘先生任厂革命领导小组组长,从砖厂调来的代恒光任管生产的副组长,从群英学校调来的音乐老师陈忠利任副组长,管文艺排练,其他人员大部分是从砖厂调来的。他提出“以队办厂,以厂养队,共同发展”的宗旨。派人去凤城东方红小学、丹东丝绸印染厂等单位学习技术。</p><p> 刘先生亲自背起了绣有“为人民服务”的小军包,收集了服装商标样品,花费了21天时间,在东北三省主要城市的服装厂实行拉网式承揽。范洪祥、陈忠利、代恒光等在家筹备生产设备,带领大家练功排节目。由于大家齐心协力,终于使生产和文艺排练走上了正常轨道。</p><p> 刘先生说:“我为什么凭着安稳的工作不干,也不多挣一分钱,反给自己找苦恼,找负担呢?就是为了文艺队的生存,为了热爱文艺,热衷评剧的理想实现,为了减轻演员们重体力劳动,为了使生产和文艺都得到发展”。</p><p> 在他带领下,大家人合心,马合套,坚持正义,抵制歪风,使小厂越办越兴旺。练功有公社礼堂,吃饭有公社食堂,工资不拖欠,大家心满意足。</p><p>&nbsp; 由于生产的发展,76年公社将原金安四队青年点的房子拨给工厂,他带领大家自己动手在五间厂房后搭建了五间偏厦。78年公社又把原五七干校的四合院,共四五十间房子拨给工厂。他办起了宿舍、食堂,还饲养了生猪。79年秋,由于新上电视机标牌项目,生产大量用水的需要,公社又把新盖的机械化养猪场的四合院给了工厂。在他的带领下,生产厂房不断扩大,生产项目逐渐增多,效益逐年增加。</p> <p>东方红江堤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合影。</p> <p>东安民小学文艺队合影。</p> <p>东安民业余剧团合影。</p> <p>东沟县农村业余文艺调演大会合影留念。</p> <p>参加县文艺调演安民代表队合影留念。</p> <p>参加县文艺调演大会安民代表队全体合影。</p> <p>出席丹东军分区民兵学上海经验交流会汇报演出合影留念。</p> <p>县第二工业局文艺汇演大会安民公社代表队全体合影。</p> <p>参加县农村文艺汇演安民代表队合影。</p> <p>6、上演连台好戏</p><p> 刘先生创办的工艺美术印刷厂,生产项目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经济效益和职工收入逐步提高,为业余剧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p><p>&nbsp; 剧团添置了各种伴奏乐器和演出道具,评剧节目排演已初露锋芒。75年当年就排了刘先生谱曲的小评剧“站岗”。</p><p> 76年又排了刘书昕编写的刘先生谱曲的四场评剧“风云岭”。这出戏阵势较大,在公社礼堂增添了聚光灯和幻灯字幕,乐队增加了管乐。排练时还请了市评剧团的主演李文华、刘绍华做指导。并通过了公社党委全体成员把关审查。</p><p> 77年排演了大型评剧“夺印”,78年春节演出;79年排演了“小二黑结婚”;80年1月排演了“台湾来的女客”;80年10月排演了“新来的副官”(神秘的古城)等全出大戏。</p><p> 81年春节演出的“新来的副官”开始卖票,甲座4角,乙座3角,包场100元,共演出七场,票房收入749元。</p><p>&nbsp; 剧团的演出活动不仅局限于本乡本土,评剧“夺印”曾被邀请到东沟县职工俱乐部(东沟县评剧团剧场)和“五一八”厂等地演出。在“五一八”厂演出时观众爆满,外边没票入场的观众把剧场外边的木板窗都搬掉了。</p><p> 从77年到81年的五年间,除了参加市、县汇演、调演,排练短小精干的节目外,每年都排一出大戏。冬天,演职人员在没有取暖设施的公社俱乐部舞台上穿着单薄的练功服进行练功和排练。</p><p> 78年秋,剧团向东沟县评剧团输送了王军华、陈忠利、初义文、康维华等四名骨干,加之知青逐步返城,培养的骨干逐渐减少,78年和80年先后三次从社会青年文艺骨干和中学文艺队的毕业生中选拔演职人员30余人,充实了剧团的力量。</p><p>&nbsp; 工艺美术印刷厂的职工(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全都是剧团成员,最多时全厂职工达到63人,产值每年达到七八万元。</p><p>&nbsp; 刘先生还特别注重剧团演职人员素质的提高,除了自己的培训外,还经常邀请市群众艺术馆的舞蹈老师张继武和夫人南日淑老师及声乐老师门继中来团辅导。</p><p>&nbsp; 自建团起刘先生就对演职人员作风有一条严格的要求,自始至终坚持弘扬正气,抵制歪风,不到年龄的不准谈恋爱,着装不准奇装异服,女的不准擦胭抹粉,不说脏话,做文明人,演文明戏,坚持任人唯贤,不循私舞弊。 </p><p> 由于演出水平不断提高,在每年县里调演时都名列前茅,荣获先进单位和各项演出奖。</p><p> 刘先生谱曲的小评剧“检验”,79年参加县汇演获得音乐创作奖。剧团还经常参加丹东市文艺调演。79年1月10日,参加了丹东市文化战线表奖大会并荣获先进单位。</p><p> 刘先生提出的“以队办厂,以厂养队,共同发展”经验得到省、市文化部门的重视和肯定,省文化部门先后组织阜新、抚顺、清源县等文化部门领导和相关人员到厂(团)参观学习。</p><p> 据1993年出版的辽宁戏曲志丛书—丹东市戏曲志记载,截止到1982年,东沟县安民业余剧团共排演《夺印》、《台湾来的女客》、《小二黑结婚》、《新来的副官》、《孝顺的儿子》、《妈妈你别走》、《中秋月圆》、《送鱼》、《婆媳之间》等100余出评戏,部分评戏获得丹东市业余演出一二等奖,在全市区有较大的影响。</p><p>&nbsp; 剧团演职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当时的其他集体企业一样,职工医疗实行“后付”制度(既有厂开后付条去医院就医,定期医院和厂结算)。晚间排练节目,每人每晚发三角钱的夜餐补助费,全体演职人员情绪高涨。那时还没完全恢复高考,高中毕业生能考入剧团,比考上大学还高兴。</p><p>&nbsp; 1981年5月,公社党委调刘先生去公社工业办工作。</p><p>&nbsp; 在75年建立东沟县安民公社工艺美术印刷厂(东沟县安民公社业余剧团)的七年间,刘先生以过人的胆识智慧,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丰富的实践经验,忘我的工作热情,对评剧的执着追求,带领厂(团)全体员工,走出了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以队办厂,以厂养队,共同发展”的成功之路。为经济效益的提高,为评剧的传承、推广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p> <p>刘先生获奖奖状。</p> <p>1993年出版的丹东戏曲志第196页记载了东沟县安民公社业余剧团简况。</p> <p>7、创立站前评剧团</p><p> 1999年,刘先生从原振安区蛤蟆塘镇政府退休。退休前一年任蛤蟆塘镇老干办书记。每逢出差有闲暇时间便到乐器店、音像店和书店去找有关评剧的资料。</p><p> 星期日,会同朋友王喜庚去锦江山看京剧演唱。时不时刘先生拉拉京胡与王喜庚唱唱现代京剧。自从买了评剧录音带和影碟之后,爱好又恢复到评剧上来了,教王喜庚学起了评剧唱腔。</p><p> 在锦江山,经原市评剧团琴师解放介绍结识了琴师厦德利。后来评剧爱好者王桂兰、鄂秀波也加入其中,每周在刘先生家唱评戏。</p><p> 刘先生正式退休后,又请出了原市评剧团主要演员陈荷雨,还有原青城子铅矿工会主席孙荣生,每周定期在刘先生家唱评戏。乐队伴奏开始只有刘先生和夏德利两人,后来王喜庚也学了弹中阮。评剧小班子就这样搭成了,这也是丹东市自1999年起组建的第一个业余评剧社团。</p><p>&nbsp; 2000年,又请出了原市评剧团的主演李文华老师。人员逐渐增多,春夏秋季开始到锦江山演唱,冬季在七经街粮油议价公司办公楼上演唱。</p><p> 在锦江山上演唱时又招进了军转干部魏连柱、原市评剧团的小生代增志以及刘素云等等。乐队也增加了姜英杰、李树生、宋兆秋、公汽公司的王德明、还有弹中阮的茉莉、宽甸县吕剧团的武德生、宋三弦以及纤维厂中学音乐教师高卫东等。</p><p> 第一次演出是在市老干局,陈荷雨、王桂兰演唱的茶瓶记“花园”、“绣楼”一折。</p><p> 随着原丹东市评剧团主演李文华、陈荷雨、戴增志、周晓凤,评剧票友李凤琴、魏连柱、孙荣升、王桂兰等众多演员的加入,剧团队伍不断发展壮大。</p><p> 从2000年开始,刘先生开始组织排大戏,由李文华老师担任总导演,先后排演了评剧“花为媒”、“秦香莲”、“包公赔情”、“小姑贤”、“豆汁记”、“劝爱宝”、“白蛇传”、“小女婿”、“小二黑结婚”、“金沙江畔”、“夺印”等多出古装戏和现代戏。</p><p> 为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根据政府和社区的安排,先后又排演了“浓缩小女婿”、联唱“金沙江畔”、表演唱“夸社区”、评剧小品“逛丹东”、表演唱“剪窗花”、“红梅赞”、“破镜重圆”、“爱心楼”、“任长霞”等节目。</p><p> 同时还排练了近百个表演唱、对唱、独唱节目。</p><p> 除了在锦江山演出外,还去浪头粮库、蛤蟆塘粮库、五龙背驻军部队等地演出。同时还参加振兴区的文艺汇演,获得优秀单位。在此期间还获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颁发的先进单位锦旗,参加市总工会文艺汇演等等,成为全市活跃在群众中的第一支评剧队伍。</p><p> 2001年,在华夏社区支持下,组建了华夏村社区评剧团,刘先生自编了评剧表演唱“华夏村社区之歌”,在振兴区文艺汇演中获得优秀表演奖。</p><p> 2005年,华夏村社区评剧团被市委组织部命名为站前党员活动站评剧团,有了活动场所,先是在振兴区民政局活动室,后搬入现在的站前党员活动站,并被振兴区文化局命为评剧发展基地。</p> <p>8、心糸乐队钟爱板胡</p><p> 刘先生很注重评剧的伴奏效果。乐队以板胡为主弦,他从天津带回高胡和中胡分别代替“评二”和调节高音和低音,增加了中阮、三弦等弹拨乐器,丰富了乐队的音色。</p><p> 刘先生始终在乐队挑大梁,拉板胡领衔伴奏,对板胡钟爱有加,如痴如醉,先后购买和自制板胡11把,时不时都摆出来欣赏,爱不释手。</p><p> 为解决武场伴奏问题,他还从天津等地购买了单皮鼓、挷子、鼓板等,又通过大家集资购买了部分武场装备。请来了武场师傅韩秋丽和原市评剧团的鼓老刘宝全。乐队有了文武场,提高了伴奏效果,为排演整出评戏或折子戏打下了基础。</p> <p>刘先生在乐队领衔伴奏。</p> <p>9、“扒曲子”</p><p> 评剧演唱,特别是乐队伴奏必须有曲谱。刘先生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过去没有曲谱网,要想得到评剧剧目和唱段的曲谱很难。凭借着熟知的乐理知识,他从录音带、影碟和演员唱腔中“扒曲子”。“扒曲子”就是通过听乐器伴奏,听演员唱腔来“记谱”。这可是个“细活”,不仅需要乐理乐谱知识,还需要准确的耳音,一遍一遍的反复听,才能准确地进行“记谱”。</p><p> 对须要“扒曲子”的评剧剧目和唱段,他便用录音机、复读机等录下来,然后反复播放,一遍一遍地不厌其烦地听,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记,时常“扒曲子”到深夜。先后从评剧目和唱段中“扒曲子”近二百段。用过的录音机、组合音响、VCD、DVD、复读机等都更换过两三台。</p><p> 目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评剧曲谱900余段,并分类装订成若干册子,积累了丰富而珍贵的评剧资料,这也是刘先生一生对评剧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p> <p>10、开展各种培训</p><p> 为提高演唱水平,2007年8月—2008年1月,在230社区,刘先生义务举办了评剧唱腔辅导班,琴师张传新等协助伴奏,在社会中招收60岁以下评剧爱好者,刘先生亲自授课。姜世臣、杨德孝、孟桂琴、孙江运、丁淑芝、张桂梅、彭杰、朱秀红等参加学习。</p><p> 2010年夏季又在华夏村社区举办本团演员的评剧学习班,王喜庚、孙荣生、刘金玲、丁淑芝、孟桂琴、朱秀红、杨淑梅、杨丽、徐秀梅等参加了学习,刘先生仍然亲自授课,2011年1月结业,由丹东市科普大学颁发了结业证书。</p><p> 刘先生在本团还组织举办了评剧化妆学习班,身段表演学习班,由陈荷雨老师授课,对剧团演员进行培训。</p><p> 通过举办各种学习班,演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p><p>&nbsp; 刘先生被振兴区站前街道党委和党员活动站聘为义务评剧教师,振兴区文化旅游局文化志愿者,市文化局先进文化户、文化指导员。</p> <p>刘先生在教演员评剧唱腔。</p> <p>首届评剧唱腔辅导班结业合影。</p> <p>丹东科普大学评剧班结业合影。</p> <p>表演学习班,陈荷雨老师在教学员身段表演。</p> <p>化妆学习班,陈荷雨老师在教演员化妆。</p> <p>11、注重剧团管理</p><p> 剧团成立不久刘先生便建立了剧团章程,把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弘扬传统戏曲文化,为社区和广大群众服务作为宗旨。</p><p> 组建了剧团领导班子,设立了导演、乐队、化妆、后勤等组织机构,进行了明确责任分工,对剧团实施民主管理。</p><p> 建立健全了剧团领导、乐队、演员、后勤和剧团活动等各项管理制度,对全体演职人员的活动进行规范。做到年初有计划,年末有总结,平时活动也有部署,有安排。</p><p> 刘先生还注重剧团演职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要求讲文明,树正气,立新风,团结协作,尊师重教,相互支持,创作排演健康向上的精品节目。</p><p><br></p> <p>刘先生亲自起草的剧团章程手稿。</p> <p>刘先生2011年剧团工作总结手稿。</p> <p>站前党员活动站评剧团2012年工作计划</p> <p>春节过后第一次演唱活动的团拜会。</p> <p>12、丰富多彩的演唱活动</p><p> 剧团的活动每周安排1至2次,冬季在社区室内,春夏秋季在室外,锦江山、元宝山、鸭绿江边都是曾经活动的场所。从剧团组建到现在已经坚持20多年,据不完全统计,共组织评剧演唱活动1200余次,估计有6万人次的戏迷观众观看演唱活动。</p><p> 在组织定期评剧演唱活动的同时,刘先生还经常组织剧团义务送戏到敬老院、驻军部队、街道办事处、企业。</p><p><br></p> <p>即兴演唱一段。</p> <p>春夏秋季在鸭绿江畔开展评剧演唱活动,吸引了众多的戏迷观众驻足观看。</p> <p>剧团在丹东市元宝山公园举办评剧演唱会,上百名戏迷观众观看演出。</p> <p>送戏进军营,为驻军部队演出。</p> <p>参加社区组织的“七一戏曲演唱会”。</p> <p>在鸿运家园,剧团演员陈荷雨、李凤琴、魏连柱、王桂兰为社区居民演出古装评剧“小姑贤”。</p> <p>剧团参加永昌社区评剧演唱会,全体演职人员合影。</p> <p>参加社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评剧演唱活动剧照。</p> <p>送戏进企业,与丹东中央国家粮食储备库领导合影。</p> <p>剧团参加2007年市首届企业退休职工文艺演出合影。</p> <p>送戏进养老院,与养老院工作人员合影留念。</p> <p>13、开展地区间联谊交流 </p><p> 2007年,在黑沟水库与七棵树太极拳辅导站联谊。</p><p> 2008年,在铁岭与铁岭评剧团联谊,历时三天举办了两场评剧演唱会。</p><p> 2012年5月,在市农委会议室举办了“横空网丹东市首届评剧演唱会”,来自丹东、东港6个评剧社团的100余名演员参加了演唱会。</p><p> 2013年,在沈阳苏家屯与沈阳苏家屯老干局评剧团联谊,举办演唱会。次年,沈阳苏家屯老干局评剧团由安淑秋带队全团来丹,在元宝山公园举办联合演出活动。</p><p> 东港市有众多的评剧爱好者,刘先生多次组织与东港市老干局评剧团,与东港安民、羊山子戏迷朋友组织联谊活动。与原东港市评剧团琴师刘玉琢,原东港市评剧团主演徐桂兰、金桂英,东港市老干局评剧团负责人祝延萍、祝延增等结成了深厚的友谊。</p><p><br></p> <p>2007年,在黑沟水库剧团与陈式太极拳七棵树指导站联谊。</p> <p>戏友宋兆秋乔迁新居剧团全体合影。</p> <p>与来丹评剧网友水音等合影。</p> <p>剧团与东港市老干局评剧团联谊合影。</p> <p>剧团与安民部分戏友联谊合影。</p> <p>剧团与东港市老干局评剧团联谊合影。</p> <p>2008年,在铁岭与铁岭评剧团联谊,历时三天举办了两场评剧演唱会。</p> <p>14、参加国家省市大赛</p><p> 2008年,剧团选送李凤琴参加唐山“全国第五届评剧票友大赛”,荣获十佳票友(二等奖)。</p><p> 2010年11月17日,辽宁省评剧联谊会在沈阳辽宁大剧院多功能厅举行,刘先生和李凤琴被选为联谊会理事。</p><p> 2011年,剧团选送李凤琴,王喜庚参加盘锦“辽宁省盘锦杯评剧票友大赛”,李凤琴、王喜庚分别获得“十佳名票”和“优秀名票”。</p><p> 2012年6月,剧团选送李凤琴、魏连柱参加凌源“辽宁省第三届评剧票友大赛”,李凤琴、魏连柱分别获得二、三等奖。</p><p> 2014年8月,剧团选送李凤琴、魏连柱、杨淑梅三人参加朝阳“东北三省评剧票友大赛”,李凤琴、魏连柱、杨淑梅三人均获得金奖和银奖。</p><p> 参赛期间,剧团李文华、陈荷雨、孙荣生、张桦梅、刘金玲、杨丽等到场参加助演。</p><p> 通过参加大赛,亲耳聆听了谷文月、崔莲韵、刘萍、李惟铨等众多评剧名家的演唱,与参赛选手进行交流,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演唱水平。</p> <p>李凤琴参加唐山全国评剧票友大赛。</p> <p>辽宁省文化促进会评剧联谊会全体合影。</p> <p>首届辽宁省“盘锦杯”评剧票友大赛丹东参赛选手和助演戏友合影。</p> <p>刘先生与评剧名家谷文月合影</p> <p>刘先生与中国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李惟铨,中国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刘萍,中国评剧院国家一级作曲刘文田合影</p> <p>15、媒体的新闻报道</p><p>刘先生一生钟爱评剧,与评剧结缘,骨子里都散发出传统戏曲文化的气息和芬芳。他在评剧乐队中操持的领衔伴奏乐器板胡弓法娴熟,悦耳动听。他无私奉献,尽己所能,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大批的评剧爱好者,桃李满天下。他严肃认真,执着追求,通过“扒曲子”积累了大量珍贵的评剧曲谱资料。他身为一团之长,一身正气,注重管理,任人唯贤,善于用人。他爱戏如命,对评剧艺术执着追求,组织编排上百出精品评戏。他心系观众,送戏进公园、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服务于百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今的丹东已有众多的评剧社团,评剧已经成为众多戏迷的钟爱。他的评剧故事和事迹得到丹东电视台、丹东广播电台、鸭绿江晚报等诸多媒体关注和宣传报道。</p><p> 丹东日报2011年3月22日发表了周莹的文章“刘世本与评剧的一世情缘”。2012年丹东电视台对刘先生进行了专题采访。鸭绿江晚报也多次登载那刘先生的事迹。</p><p> 刘先生被振兴区站前街道党委和党员活动站聘为义务评剧教师,被振兴区文化旅游局聘为文化志愿者,被市文化局聘为文化指导员,评为现进文化户,连年被评为先进党员志愿者。</p><p> </p> <p>2003年,丹东鸭绿江晚报刊登剧团演出剧照。</p> <p>2011年3月21日,丹东日报刊登文章”刘世本与评剧的一世情缘”介绍刘先生的事迹。</p> <p>2012年2月3日,丹东日报发表文章“他们用评剧唱响春天”介绍站前党员活动在评剧团。</p> <p>刘先生被站前社区聘为社区文化指导员。</p> <p>刘先生被振兴区文化与旅游局聘为振兴区文化志愿者。</p> <p>刘先生被站前街道党委、站前党员活动站聘为义务评剧教师。</p> <p>2009年3月,刘先生荣获振兴区优秀文化指导员称号。</p> <p>2004年,刘先生荣获丹东市“先进文化户”称号。</p> <p>站前党员活动站评剧团获得“优秀剧社”荣誉。</p> <p>  如今已经82岁高龄的刘先生仍精力充沛,活跃在振兴区站前党员活动站评剧团、江城评剧社等评剧社团,手持板胡,担任乐队的领衔,为剧团伴奏,为演员和广大戏迷观众服务。</p><p> 衷心祝愿刘先生身体健康,晚年幸福,钟爱评剧艺术的心境不减,传承评剧艺术的爱心不变,为广大戏迷观众带来更多的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