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所以赋予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p><p><br></p><p> </p><p><br></p><p> </p>  <p>  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时期,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关于重阳节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典籍《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p><p>        重阳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九”在数字中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的习俗,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登高、晒秋、赏菊等活动。流传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感恩敬老,用心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p>  <p>         二五班的孩子们在父母的陪伴下,纷纷走入敬老院!</p>  <p>           “重阳敬老日,感动无处不在”!孩子们纷纷用行动为父母和爷爷奶奶做一件事!</p>  <p>           精美的手抄报🌸🌸</p>  <p>             视频送祝福,感动存心间!</p>  <p>  🍁🍂🌾重阳节习俗:</p>  <p>          一、登高</p><p>        重阳节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和高塔。</p>  <p>                九 日</p><p>                      宋    范仲淹</p><p>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p><p>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陶潜醉不知。</p><p>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p><p>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p><p><br></p><p><br></p><p> </p>  <p>  二、插茱萸</p><p>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人们或将茱萸佩带于手臂,或作香袋将其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p>  <p>                        九    日</p><p>                       唐    杨衡</p><p>黄菊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p><p>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p>  <p>         三、晒秋</p><p>        晒秋,作为典型的农俗现象,有着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无三尺平”,地势复杂,村庄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充满诗意的“晒秋”一词。</p><p><br></p><p><br></p><p> </p>  <p>  每年秋收时节,错落有致的徽式古民居的屋顶上、屋檐的晒架上,圆圆的晒盘随意拼接,晒满了红的辣椒、黄的玉米……家家户户屋檐下晒满了色彩鲜艳的农产品,与白墙黑瓦的徽派民居构成了一幅完美秋收画卷,被称为“最美中国符号”。</p>  <p>  四、吃重阳糕  </p><p>        重阳节为什么要吃重阳糕?吃重阳糕是由登高引申而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传说登高可以避祸。而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吃重阳糕源于“高”的“高”,“糕”字与“高”同音,象征“步步高升”、“百事俱高”之意。</p>  <p>              通过“重阳节——敬老、爱老、助老”主体教育活动,孩子们明白了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也明白了无论何时,作为少先队员的他们,都应该尊老爱幼,身体力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