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 <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儿时记忆---过年</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过年,就是春节,这是一般人的认知。其实,过年和春节是两天,是紧挨着的两天。过年(也即除夕)是腊月三十,春节是正月初一,也就是说‘过年’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春节’是一年伊始的第一天。在普通百姓的普通认知中,过年和春节是两种叫法的一个节日,年就是春节,春节就是年,实际上也是,两个节日接踵相连,是难以分开的。过去一年的岁末除夕与新一年初始的第一天,加在一起才是辞旧迎新的完整概念。但是在人们通常口头称谓中,没人说过春节,都说过年。</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说起过年,若是将其定义在一天,那是狭隘的。</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年’是中国最古老也是最大的节日。说其大,除了内涵范广,节日气氛浓郁热烈,意义深邃外,那就是时间也最长。对于过去的‘年’,有人说‘过年’要一个月,有人说一个半月,更有人说要两个月。</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一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一直要到正月底过年才算结束。</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说起过去的‘过年’,回忆儿时记忆中榛子镇家乡过年的一些习俗和场景,让人感觉遥远又亲切。要说遥远,时间上有半个多世纪了,但是这个遥远感并不在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上,而是在于与现在的‘过年’相比,两厢差别太大啦!总的来说,相比较过去的‘过年’,现在‘过年’的年味太淡了,太淡了。那种浓浓的充满民俗和家乡地方情感的过年场景,再也见不到了!只能留在经历过人的记忆里。今日忆起,一来满足一下自己的怀旧情愫,二来给予现在的年轻人对过去‘过年’的一点认知。算作对过年老习俗的一点传承吧。</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中国社会发展几千年,可说发展得非常慢。远说几千年,近说几百年来,直到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人们生活生产方式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人拽牛拉的耕梨是主要生产工具,花轱辘车延续有几千年;住的茅草房、瓦房,吃的五谷杂粮,纺线织布,棉花粗布做衣裳;种菜蔬,养六畜,轧碾,担水,烧柴大锅灶,辘轳水井吃喝带浇菜。</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在五六十年代人们的生活中,可说从中能看到榛子镇家乡或说是中国北方千百年以前的大多生活景象。而传统节日则更是体现出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尤其是‘过年’传承了几千年,以热烈的氛围内涵了重要或说是精彩的民俗成份,长期延续,没有改变。</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在年幼时期的家乡,随着腊月日期的渐进,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最能体现出年味的是腊月的榛子镇大集。那时的集市就在榛子镇街里,一直到八几年吧,榛子镇大集才迁出街里。</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h1><p><br></p> <h1> <font color="#ed2308">随着进入腊月,榛子镇大集上的年货越来越充足,买卖交易越来越旺。从腊月十一大集开始,浓郁的年味就充满了集市。到在腊月二十一、二十六大集,赶集买卖的人群会达到顶峰,人们挨肩擦背熙熙攘攘,为在最后的腊月集上备足年货而拥挤而串场挑选着。吃的,穿的,用的,装饰的,玩的,供奉的,一切商品竞相上市,可谓是土特产品丰富,山珍海味诱惑,果蔬绿色新鲜,轻手工商品琳琅满目。或买或卖。买的为备年货,卖的为挣个年佐(zuo读平声舌尖卷音)。其中抢眼的是那些平时集市不常见到的货品,会使得集市上的年味更充裕。<br> 要说集上最具有年味的货品则是年画和大福字,还有大红灯笼。<br> 年画大多都是杨柳青的。<br> 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br> 北京杨柳青木板年画形成于明朝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2006年5月20号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br></font><br></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最受欢迎的年画是‘连年有余’,具有代表性,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还有‘五谷丰登’,‘五子登封’,‘福寿平安’,‘万象更新’,‘寿星老’,‘采莲图’,含有各种故事内容的四扇屏,等等。</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过年,本是最大的喜庆节日,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过去的过年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过去有一种说法叫‘年关’,什么意思?年关,是指农历年底,过年以前,欠租、负债的人必须在这时清偿债务,过年像过关一样,所以称为年关。我们熟知的戏曲“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就是在年三十被黄世仁追债到家打死的。</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就是不讲欠债,单说过年的花费也是会让穷苦人家够发愁的。</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可孩子们不能理解大人的苦楚,只会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望着过年,因为吃好饭,穿新衣,零花钱,好玩的这些美好意愿,只有在过年时才好实现。也是,不管家庭条件多么不济,大人也都会想尽办法置办些年货,没多有少,没好有赖,也会让家里有个过年的意味。</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那时过年置办年货,年货充足不充足,最主要的标志就是看‘割肉’多少,因为在平时没有来客人的时候,一般人家很少能吃上肉。过年时,条件好的可以割肉百八十斤,几十斤,条件差的,割个十几斤,割几斤的都有。那时的肉价,五六毛钱一斤。</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下面有一首腊月歌,基本反映出了北方腊月年前的一些习俗。其中有些习俗在榛子镇有变化,自己会随之阐述说明。</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腊月歌:(适用于北方地区)</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炖炖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span></h1><h1><br></h1><p><br></p> <h1><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祭灶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二十三糖瓜粘,祭灶的方法也简单,主要用糖瓜,寓意是把灶王爷的嘴塞上糖瓜,让其上天说好话,不说坏话。</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p></h1> <h1><p> <font color="#ed2308">腊月二十四,除尘扫房子。准备过年的事情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项目就是扫房。中国人爱干净,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干干净净过大年是必须的。扫房要打扫房子内外,主要是打扫房子里头,庭院也要打扫。扫房会很彻底,房子里面的上上下下犄角旮旯都要打扫干净。人们会把笤帚绑在一个竹竿上,用来打扫房子的高处。扫房习俗在中国古代的尧舜禹时期就已经有了,因"尘”同“陈”谐音,有除陈布新的含义。扫尘也意味着把一年的霉运统统扫出去,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辞旧迎新的愿望。<br><br> 在榛子镇扫房已不局限于二十四这一天,一般是在小年以前都要把房子打扫干净了,只要求双日子就可。过了小年,有的说可以乱扫,就是不管单双日子都可以扫房。<br>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腊月二十五这天旧俗认为灶神上天(腊月二十三)后,天帝玉皇于腊月二十五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勘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br> 有的说法是在这一天要吃豆腐,为的是向玉帝表示清苦。而我感觉吃豆腐一因豆腐与“都福”或“都富”谐音,讨个吉利,再一因是备用过年的吃货,或说是食材。至于在腊月二十五这天磨不磨豆腐,在榛子镇没人强求,倒是在年前人们会准备很多的豆腐片或是冻豆腐。豆腐可以自己家里磨,豆腐片一般都是买,留作年后食用,因为过年后,很多买卖都会停工,包括做豆腐豆腐片的,一般要到正月十五后才会开工。<br> </font><font color="#ed2308"><br></font><font color="#ed2308"><br></font><font color="#ed2308"> </font></p></h1> <h1><font color="#ed2308"> 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讲的是这一天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包括炖肉。所谓杀猪,主要是杀自己家养的猪,所谓割年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称为“割年肉”。</font></h1><br> <h1> <font color="#ed2308">腊月二十六的传统民俗杀猪割肉,还有“炖肉”。这个习俗在榛子镇也是被打破的了,哪天割肉哪天炖肉,时间安排合适就好,没有那么刻板。<br> 年头腊月按着习俗要干的事情中,扫房,炖肉,蒸粘饽饽,是比较突出的三件事。现在的年轻主妇听到‘炖肉’这件事,可能会说,这容易得很呀,煤气灶,高压锅,一会儿就炖出来了,还当大事干呀。在过去五六十年代过年炖肉,可不是那么轻松容易的事,还真就是不小的活计。买来的肉要先清洗,如果有猪头,猪爪之类的,上边都会遗留不少的猪毛,要想办法清除干净,那时最通用的办法是用烙铁烫除。打扮干净的肉,先浸煮了,然后给浸煮过的肉上糖色(shai)。糖色是用本地白薯熬成的,一为给炖肉上色,好看,二为味道好。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嘛,然后用大锅来炖。炖一大锅肉,耗时要三四个钟头,这是需要烧木柴的,炖肉之前,先要劈柴。一大锅肉,里面会有各种猪下水(下水即猪内脏),猪头,猪爪等,都会一锅炖。一般都是下午炖肉,经过大半天的时间,肉炖熟了,那可是真香啊!孩子们多会围在灶台前不愿离去。大铁锅炖大锅肉,泔水加皮籽喂出来的猪,生长要一年上下才成熟,所以说现在的猪肉是怎么也没有那个香味的。<br></font><font color="#ed2308"> </font></h1><br><br> <h1><font color="#ed2308"> 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流传的歌谣上说,北方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宰杀自家养的土鸡,民间寓意为“大吉大利”。这个说法在榛子镇也有变化,因为榛子镇大集是一六,所以在榛子镇就没有上边二十七这个讲究。杀鸡是要的,但是什么时候都可以,都是吉利的。<br></font><font color="#ed2308">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过去人们蒸馒头,都是硬生生的发面,在冬季里一天能把面发好就不错了,所以才会有二十八发面,二十九蒸馒头之做。不过这个习俗在榛子镇却是被蒸粘饽饽代替了。这个可以说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吧。而蒸粘饽饽也没有仅局限在二十九这一天,而是都会提前,因为自从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以后,越来越临近过年,大事小情非常多,人们都会忙的不亦乐乎,所以,很多习俗举办的时间就会提前变动,像扫房就不仅局限在某一天了。这也许是我们榛子镇地区老祖宗的一种勇于打破陈规敢于创新善于适应现实的一种精神吧。<br></font><font color="#ed2308"> 在这里重点说说榛子镇的腊月二十九,这一天,是榛子镇的年前小集。因为从腊月二十六到二十九,不够五天,所以称为小集。之所以在过年头一天举办这个小集,是为了给那些还没有备足年货的一个最后的机会吧,或是说让人们查漏补缺。小集的地点和大集一样也是在榛子镇街里。虽然叫小集,但是也很热闹。</font></h1><br> <h1><font color="#ed2308"> 再就是贴福字贴春联,一般都在腊月二十九和三十这两天贴好,包括贴年画。有的人说大年初一贴春联,在榛子镇人们都会赶在过年除夕时就都贴好了,少见有人初一再来贴春联。</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过年祭奉。人们在年前腊月会祭奉神明和祖宗先人。有的人家在家里供奉有神龛,神龛里有祖宗先人的牌位,另外还会供奉各种神明。腊月二十九和年三十都要上香祭奉的,除了会摆上几种供果外,有的会摆猪头供。猪头嘴里塞上一根猪尾巴,意思是从头到尾的全猪。摆完供后,当然猪头会被人炖熟吃掉。</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综上腊月的习俗,在榛子镇有的有变动,有的具自己的特色。</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腊月三十,叫除夕,也就是“年”的正日子。</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过“年”这天,首先全家人都要欢欢喜喜的,不能生气吵架,说话要说吉利话,努力营造喜庆的气氛。固定的东西不能随意搬动。女人不能串门。在网上搜索一些北方过年的习俗,有的说过年这天晚上吃宴席,初一早上吃饺子。可在榛子镇是中午吃宴席,晚上吃饺子。大年三十这天中午的饭才是过年的正席,鸡鸭鱼肉都会齐全。除夕夜是过年最热闹的时刻。到了傍晚,首先是包饺子,全家人能上手的一般都会围在一起包饺子。凡是在外的亲人,能够回家的,过年的时候都会回家来过团圆年。</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除夕夜在榛子镇方言中叫“无月黑夜”,因为旧历三十夜没有月亮,夜色是一个月中最黑的。</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吃过了饺子,就是上街玩耍燃放鞭炮的时候了。孩子们都会点燃属于自己的灯笼,拿着来到街上。</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走进长长的榛子镇大街,过年的喜庆和热闹映入眼帘,声震于耳。家家大门口都挂上了灯笼,这种门口挂的灯笼有圆形的,有菱形的。菱形就是方形,只是在挂的时候会用钉子挂住一个角在大门口的墙上,这样看起来就成了菱形。这种灯笼都是自己制作的。用高粱秫秸做框,白纸糊上,一面开口,底插蜡烛,正面贴上福字。街道两旁大门口两排固定的灯笼耀眼通明,满大街手持的灯笼来回游荡,整个榛子镇长街像一条浑身发着红光的游龙,悸动着,亢奋着。</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燃放鞭炮,是过年喜庆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能给节日营造喜庆热烈的气氛。从三十早上开始,鞭炮声便不绝于耳,一阵儿急,一阵儿缓,急时如千百个闪电鸣雷,震耳欲聋,缓时此起彼伏,声无决绝。而到了除夕夜,鞭炮燃放达到顶峰。以榛子镇街里为中心向外扩展,百米,一里,数里,十数里,数十里,鞭炮声连成一片,炸了锅般,不,是炸了天!那时烟花比较少,是经济条件决定的,主要的就是挂鞭,和叫二踢脚的两响。还有一种叫‘炮打灯’的炮仗,类似于二踢脚,也算是两响,只不过打到天上去的第二响是一个非常亮的火球,形似灯笼,打到高处,然后缓缓落下,把地上照耀的如同白昼,像照明灯,似信号弹,煞是好看,很多人都喜爱。另外还有摔炮,擦炮,各种孩子们喜欢的小烟花。</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说起过年燃放鞭炮,让我想起了长辈们介绍的五六十年代以前的榛子镇。那时的榛子镇街里,买卖店铺具有三十多家,都是私人买卖。一到过年每家买卖都会燃放大量的鞭炮。听说有一种叫“火烧葡萄架”的烟火,点燃后会出现一架葡萄,上边还会有小老鼠奔跑,小时听着觉得很是神奇。据说到了初一早上,街里地上的炮仗皮子会没过鞋帮子。</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除夕夜,还有一项孩子们的差事,就是给长辈磕头拜年得压岁钱。年三十夜里,这项习俗只在家族内举行。就是孩子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磕头,长辈们给孩子压岁钱。然后就是守岁到天明。</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过了腊月三十就是正月初一,对于腊月三十来说正月初一是翌年,虽然紧挨,却是两个年份的日期,可是辞旧迎新过大年的节日习俗硬是把两个日子紧紧的绑在了一起,如同孪生般的亲密不可分离。正是旧新两个年份尾首相衔,才有辞旧迎新之说之年节。</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正月初一是春节,是新年伊始第一天。“春风送暖入屠苏”,孕育着春天的萌动。春节是美好的希冀,是温暖阳光催动万物新生的元始。</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正月初一这天人们不会外出远门,一大早起来吃过早饭就会走出家门,或单独或三五结群,或领着孩子,在本村或是临近村庄里走街串户的去拜年。</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拜年的一进屋门,常规的拜年话是“过年好哇”前面加上称谓,如“大爷大妈过年好哇”。有的则会给长辈磕头,大爷大妈则会满脸堆笑的回道:“好哇好哇”,然后客气的让座,拿出早就备好的糖疙瘩,瓜籽,烟卷等招待拜年的来客,有的则会给压岁钱,一般都是给一块两块的。</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初一过了到初二,就开始出门去串亲拜年了。首先最主要的亲戚是丈人家。初二到初五间,姑爷就会携礼物带着媳妇和孩子,全家人出门奔往丈人家去拜年。去丈人家是上讲究的一大享乐,闺女住妈家也是乐此不疲,不过不能超过初五。初五也叫‘破五’。初五以前都要吃细粮,过了‘破五’就可以吃粗粮了,住娘家的媳妇也必须在‘破五’这天前赶回婆家。</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正月里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请客’和‘吃请’。正月里家家都要请客,当然自己也会被请。每家每户最少也要请客一两桌,多的可能会有三五七八桌。这要看人缘和经济实力。‘被请客’则主要看人缘了,有威望有人缘的会整日被轮流请客。有的十天半月甚至更多日子都不用在家里吃饭,都是被轮流请客。</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那时请客的宴席讲究的是‘八碟四碗’,即:四碗:鸡、鱼、肘、肉(都用碗盛);八碟:四凉菜,四热菜(也是荤菜)皆用‘碟’盛。碟子相比盘子要小得多,可说是又小又浅。一桌子人数标准是八人。后来,到在八几年榛子镇过年过节或是待客的宴席发展到了十几个大盘子,再后来发展到了二十或是二十多个盘子,可谓丰盛。而那时很多外县地区包括本县一些地区还是保留在原始的八碟四碗上。在这上面可说榛子镇是领先于周围地区很长时间的。也说明了榛子镇经济文化的发展很靠前。</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h1><p><br></p> <h1><font color="#ed2308"> 榛子镇街里最主要的商业店铺榛子镇供销社关门停业到初五。而其他的农民手工产业则会停工到正月十五。初一,初六的大集也停歇,十一的大集也只会有少量的买卖上市。而正月里的扭秧歌则会扮靓过年的景象,让辞旧迎新过大年的节庆气氛达到一个高度。榛子镇周围村庄的秧歌队在正月里都会到榛子镇街里来庆贺年节,有的是你走他来,更多时候是多个秧歌队在街里共同起舞欢歌。到在正月十五扭秧歌达到高潮,那真是锣鼓喧天,唢呐激扬,鞭炮震耳,人群鼎沸,热闹的景象达到极致,渲染着天地,唤醒生机,催生活力!</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个节日与过年和春节是紧密相联的。在本人感觉,这个元宵节就是过年和春节属下的一个分支节,它包括在过年或是春节中。元宵节在榛子镇主要的庆祝活动是扭秧歌和燃放鞭炮,各种门前的灯笼和手提灯笼会重新亮起。有时元宵节也会有灯会,记得有一年,在街里二篙处看到过‘跑马灯’,跑马灯上不停转动着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应该是一镇街里老唐家制作的。‘跑马灯’是利用蜡烛产生的热能,来催动人物转动的一种灯饰。</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元宵节过去,扭秧歌仍会持续,只要是在正月里,放鞭炮,扭秧歌等过年的庆祝活动都会不断。随着元宵节远去,逐渐接近正月底,过年的气氛也随之减淡。</span></h1><p><br></p> <h1><font color="#ed2308"> 正月过完,过年也就正式结束。随着二月二龙抬头,万物复苏,春节后的时令性真正显现,人们带着春节的余幸开始忙于备耕,播下希望的种子,收获美好的新生活。</font></h1><br>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今年非昔年,人们的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强,可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提高了,精神文化生活一样需要提高,而我们中国很多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的瑰宝。凡是我们中华民族美好的优良传统,包括美好的节日都应该保留传承下去。对于自己民族重大节日的习俗,现在的年轻一代有必要了解悉知。前面说过,自己的一点怀旧情愫,能给家乡后人留下过去‘过年’的一点认知,则我心大幸。</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王锡镇</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2020年12月8日星期二</span></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