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有痕(24)仰天长啸 还我山河八千里

让一让

<p><br></p><p><b> 雾中风,雨中泪,满目疮痍八千里,</b></p><p><b> 对天吼,朝天啸,策马仗剑踏征途。</b></p><p>&nbsp;</p><p><b> 岁月悠悠,行客匆匆 。站在秋天的红尘渡口,蓦然回首,云雨朝还暮,年华春复秋。历经沧桑的记忆深处,在流转的时光中,已变得渐次朦胧又清晰。片片落叶,穿过光阴的薄凉,试问落叶,你飘落了谁的等待?又缱绻了谁的相思?为何你给我希望,却又把温暖揉碎在我流年的心房,让我悲伤,只有我的迷惘。正写意着平平仄仄的诗行,发表在季节的信笺,便雄浑了流年的篇章,飘零在岁月的大地,便婉约了人生的吟唱。</b></p><p>&nbsp;</p><p><b> 2007年10月3月,张同青教授一行在马家三兄弟及妯娌、妹妹及妹夫的陪同下,一起来到周铁镇彭干村唐门自然村,朝拜岳飞衣冠冢及岳霖墓。“与尔同游入梦乡,不觉青发匆匆白,潇潇秋雨染清秋,茫茫秋水归心久,淡淡清愁别梦迟,片片归心醉清秋,一园翠柏二地情,呤诗敲韵共倾肠。”89岁的教授才思敏捷触景生情,情不月自禁朗诵岳飞诗《满江红》。</b></p><p>&nbsp;</p><p><b>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b></p><p><b>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b></p><p>&nbsp;</p><p><b>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抗金英雄,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于北宋末年投军,金军南下江南,岳飞独树一帜,坚持抗金,收复建康。绍兴三年(1133年),被任命为沿江制置使,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次年春,岳飞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下了伊、洛、商、虢等州,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b></p><p>&nbsp;</p><p><b> 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赵构、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飞班师。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b></p><p>&nbsp;</p><p><b> 文效诸葛,武法岳飞,这一直是中国士大夫自我定位的最高标准,时至今日,岳武穆之于中国人,其文化影响力不仅没有随着岁月流逝而淡化,反而代代相传,历久弥新。不过近二十年来,对于岳飞究竟是民族英雄,还是爱国英雄之争,可谓一直是喧嚣尘上。有人指出,当时是,大宋不过中华大地诸国之一,而今岳飞所抗之女真亦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称之为民族英雄是狭隘的封建史观,甚至提出要改动教科书上对岳飞的评价。虽然这样的观点也有些许道理,但即使是在灿若星海的中华各民族英雄中,岳飞也是最光芒闪耀的一位,“保义鄂王,伟烈纯忠。”这短短八个字,就包含了宋元清三代帝王对岳飞的褒谥。既然女真人也喟叹“撼山易憾岳家军难”,既然元顺帝、清高宗也要为岳飞赐谥赠匾,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岳武穆在各族人民的心目中都有着英雄般的地位,他就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的英雄。</b></p><p><br></p> <p><br></p><p><b>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杭州栖霞岭下岳飞墓的这对楹联,相信早已是家喻户晓。不过,岳坟之下,究竟有无岳飞遗骨,却众说纷纭,自古以来一直都是未解之谜。</b></p><p>&nbsp;</p><p><b> 清道光年间,杭州府司狱吴延康经过察访,认定岳飞遗骨就在杭州闹市的众安桥下,遂于此处募资建岳飞墓,引发一时轰动,但当时就有人以“此间繁华,不似瘗处。”疑之。《三朝北盟会编》、《朝野遗纪》等则称,岳飞死后,狱卒隗顺负尸潜出临安城,葬于“九曲寺外,北山之湄。”。岳飞之子岳霖在《赐谥谢表》中云:“埋葬以孤仪,起枯骨于九泉之下。”说的是孝宗年间,朝廷又从隗顺之子处购得遗骨,葬于栖霞岭下,今天的岳飞墓处。不过,此间相隔二十余年,许多人怀疑朝廷并未找到真正的遗骨,所安葬的乃是岳飞生前穿戴的衣冠。</b></p><p>&nbsp;</p><p><b> 而在杭州民间,又流传着“欲觅忠臣骨,螺丝壳里寻。”的传说,认为隗顺只是把岳飞遗骨藏在钱塘门外堆积成山的螺丝壳里,事后孝宗使人从中访得遗骨,又令群僧在此做水陆道场,谚语“螺丝壳里做道场。”就是由此而来。各种观点,野史轶闻,不一而足,只有正史中对此只字未提。</b></p><p>&nbsp;</p><p><b> 岳飞遗骨究竟埋葬在何处,并无定论,但放眼中华大地,确凿无疑埋藏着岳飞衣冠的墓穴却是独有一处,那就是位于宜兴周铁镇唐门村(今彭干村)岳霖墓旁的唐门岳飞衣冠冢。据《宜兴县志》记载:“忠武王子缵忠侯岳霖墓,唐门显祖庵侧,按唐门村在县治东北四十里。”岳飞有五子:“云、雷、霖、霆、震。”岳霖(1130-1192)便是岳飞第三子。</b></p><p>&nbsp;</p><p><b> 隆兴元年,岳飞冤平,岳氏子孙为纪念先祖,在唐门觅得一块有一长一圆两个水塘的“金钩钓月”地,建起了岳飞衣冠冢。淳佑年间,岳飞四世孙岳益,又在墓东建显祖庵、岳霖祠,以奉王侯之祀。直到民国时期,抗日名将李汉魂到此祭拜时,显祖庵和岳霖祠仍存于世,如今却已无迹可寻。岳霖一生为官清廉,政绩突出,官至朝散大夫、兵部侍郎、广东经略安抚使等职,于绍熙三年在广州任上去世,追封缵忠侯,子岳珂将其葬于岳飞冢旁,千百年来,一直相互守护,留存至今。宜兴的岳飞后人们,也常常来此祭奠,传承岳氏家风,歌颂岳王事迹。</b></p><p>&nbsp;</p><p><b> 该墓地俗称“金钩钓月”,因墓地东北方向有一长一圆两水塘之故。墓园东西长约50余米,南北宽近百米,墓前原有石人、石马、石羊等多对,在该墓东北约50米处原有“鄂忠武王宗祠”,建于宋淳祐年间(1241—1252),共两进。现建筑已被改建,祠堂残牌尚存。1958年“大跃进”年代被毁。1975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整田平地时,墓墩被平毁,幸未发掘。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宜兴市政府拨款在原址重修岳飞衣冠冢及岳霖墓,为南北并列的两墓墩,墓向朝东,墓墩直径均为4.7米,高约2米,四周植以柏树。</b></p><p><br></p> <p><br></p><p><b> 《岳飞传》在整个《宋史》列传中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其中三次正式提到了岳家军在宜兴建立的丰功伟绩。</b></p><p>&nbsp;</p><p><b> 古城宜兴,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千百年来,她以广阔的胸襟接纳了无数贤士仁人、英雄豪杰。在太湖之畔、宜兴市周铁镇的彭干村,有一片天然的“金钩钩月地”,占地7.9亩,苍松翠柏环绕,俗称“岳王坟”,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1163)。这是一处令人肃然起敬——民族英雄岳飞的衣冠冢和他儿子岳霖的墓园。1980年代,这里被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b></p><p>&nbsp;</p><p><b> 南宋时,宜兴市周铁镇一带称作“唐门村”。最近,查阅清代光绪丁酉年间续修的二十四卷本《宜兴唐门岳氏宗谱》,这是目前全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岳氏宗谱,2007年被列入《无锡市珍贵档案遗产名录(第一批)》之一。方知宜兴果真是岳飞的第二故乡和岳家军的“发祥地”, 金灭北宋后,宋钦宗的胞弟赵构仓皇南逃,迁都临安(即现在的杭州),偏安江左,史称南宋。宋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宋高宗赵构在南京正式登基,改元建炎。第二年,金国再度大举南侵,势如破竹,赵构逃至江南,一度躲入海上舟中。南宋派出岳飞、韩世忠、宗泽等将领率部北伐抗金。宋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兵入侵宜兴时,这里已成一座孤城。宜兴巡检方允武率士兵乡民迎战,战死在了梅岭村。</b></p><p>&nbsp;</p><p><b> 据《宋史》记载,岳飞领军正在太湖流域的宜兴、常州、长兴、广德一带作战,“飞要击至广德境中,六战皆捷。”,袭广德,克溧阳,威名大震。彼时的宜兴几乎是一座孤城,一面是金兵压境,一面是盗匪骚扰。岳家军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被尊称为“岳爷爷军”,一时间散兵游勇和地方上的盗匪“争来降附”。</b></p><p>&nbsp;</p><p><b> 宋建炎四年(1130年)春,金兵兀术再次攻打常州。宜兴县令钱谌根据岳家军出现军粮不足,而宜兴境内7大恶势力横行不羁,民不聊生的状况,遂修书一封,令曾在岳家军中干过、现在县衙听差的一位幕僚,持其手书前往广德搬救兵。“宜兴令迎飞移屯焉”,岳飞进军宜兴之后,恶势力或降、或亡、或消声匿迹。其中有一个盗贼张威武不降,史书上记述:“岳飞只身一人骑马进入营地,杀了他。”</b></p><p>&nbsp;</p><p><b> 自1129年底到1131年初,岳飞七驻宜兴,历时一年多,在这里获得了粮草兵员补充,奠定了岳家军发展的基础,其间经历抗金战役大小十来次,包括著名的宜兴百合场战役。</b></p><p>&nbsp;</p><p><b> 一位威名赫赫的民族英雄与一座位于三省之交的江南古城,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也许,凭着由岳飞在宜兴抗金诸多遗迹构成的地图———宜兴的“岳飞地图”,可以引导着今人走进历史深处:那是关于“一场战争、一个英雄和一座城池”的传奇,和岳家军联系在了一起,很多地方因岳家军驻扎、活动而名。如果将这些岳飞遗迹组织在一起,以南宋抗金斗争的宏大背景为依托,我们可以集成一张“宜兴的岳飞地图”。虽已远去了战旗猎猎、鼓角争鸣和刀光剑影,但驱车踏访当年的“岳家军大营”,那金戈铁马、搏杀疆场的气势仿佛就在眼前,许多地方虽已数易其名,但我们依然可以按图索骥,活脱脱地勾勒出岳飞稳坐中军运筹帷幄,以及快马金枪决胜千里震敌胆的将帅风范。</b></p><p>&nbsp;</p><p><b> 如今在宜兴市,岳飞及岳家军的抗金遗迹甚丰。据传:新街百合场是岳飞在此与金将大战百余回合,以少胜多;徐舍堰头的大金山、小金山和饿军岕:岳家军在此地伏击、围困金兵;周铁桥的前防、后防是岳家军的防卫之所;芳桥营家庄是营盘驻地;洋溪走马庄是放马处;下邾街马祥塘东北面宽阔的沉荡湖是战马集中饮水之塘;扶风桥的干戈阳是存放武器处、遛马沟是军马遛跑处,村头还有遛马大墩;环科园分路口是分路进军处;新街阵图村是摆阵处;范道的马草村和绊马石是放马吃草处,并系马于桥石上;善卷马厂是养马处;太华的封岗岭是封守要道处,太平村是岳家军保护百姓住于安稳隐蔽之处,民望村是宜兴人巴望岳军处;宜城谢桥为岳家军和当地百姓共建,建成后相互致谢;汤阴坝是岳家军驻地修筑的护水大坝……</b></p><p>&nbsp;</p><p><b> 那时的宜兴城,但见南山高耸,西氿漫漫。金兵从杭州方向败退,为追击敌人,岳家军与宜兴百姓在宜兴城南门外西氿边筑一长堤,世称“岳堤”,至今仍有遗迹可寻。该处的岳堤新村、岳堤桥、岳亭均因此得名。近30个这样的地名,构筑了我们对于岳飞与宜兴的丰富联想。这些地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传说色彩,但是岳飞在宜兴的功绩却以永不磨灭的光辉,闪烁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b></p><p><br></p><p><b> 国难当头,岳飞受命北伐抗金,无法顾及家人,结果在兵荒马乱中与自己的亲人失散。宋建炎四年(1130)春,岳飞经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说媒,岳飞在宜兴张渚娶李娃为妻。李娃(1101—1175),字孝娥,宜兴人,聪颖贤慧,“柔洁以为质,俭勤而自修。”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女子,可以说是岳飞的贤内助,她有胆有识,受到将士们的尊重和赞誉。</b></p><p>&nbsp;</p><p><b> 李娃孝敬长辈,相夫教子,“处安荣不闻骄妒之愆,居患难不敢幽闲之操。”深得岳母姚太夫人的喜欢。喜结连理后,夫妇俩感情也是极好,年长岳飞两岁的李娃在抚育好岳云、岳雷之际,又先后生育了岳霖、岳震、岳霆。</b></p><p>&nbsp;</p><p><b> 岳飞蒙受千古奇冤、惨遭奸佞诬陷被害后,岳家被抄,李娃这位宜兴烈女与岳雷,“阖门远徙,阅岁屡迁。”带着儿媳、子孙等慨然踏上流放岭南的漫漫之途。在这二十年,独立撑起了岳家的一片天,在流放的凄风苦雨中极力照看岳氏一门的生命脉息。岳飞平反昭雪后,李娃于宋景定二年(1161)从惠州生还江西九江,次年圣旨复原封正德夫人、晋秦国夫人,加封楚国夫人。宋淳熙二年(1175)卒于江西九江,遵李夫人生前遗嘱,终后葬庐山,陪伴岳母姚太夫人。宋孝宗皇帝赐葬九江市德化县(今九江县)南白鹤乡山口桥村太阳山腰,距姚太夫人墓五里。其墓环峰面日,两翼低山相对,前有清流,终年不断,又“名飞燕投河”。河东有绵羊山,牛头山、鲤鱼山与太阳山对衬,堪称“三牲祭李”。1959年11月,江西省把岳母墓、李娃墓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庐山风景区的名胜古迹之一。</b></p><p>&nbsp;</p><p><b> 岳飞遇害时,岳霖年十二岁,孝宗皇帝昭雪时,岳霖三十二岁。岳飞冤案昭雪后,岳霖于绍兴三十一年(1611)由九江迁回宜兴老家后,邑人感岳飞岳家一门忠烈,争相奉迎,并置田宅于邑之东北四十里之唐门村留岳霖定居。以后岳霖虽历官在外,但总是以宜兴唐门为家。他一身为官清廉,所到之处政绩突出,官封缵忠候。隆兴元年(1163) 四月二十三日,圣旨复岳霖为右承事郎。后又授南赣都督,食邑宜兴。淳熙三年(1175),岳霖任广西钦州知县,十二年(1184)任川转运判宫,淳熙十六年任太常卿、左司郎中和提举封椿库等官职,官至朝请大夫、敷文阁侍制,兵部侍郎,广东经略安抚使,赠太中大夫,景定二年(1261)追封缵忠侯。岳霖卒于绍熙三年(1192)十月,享年六十二岁。岳霖卒后由其子岳珂从岭南护丧北归葬江苏宜兴县城东四十里之唐门村显祖庵侧,伴岳飞衣冠冢之北。</b></p><p>&nbsp;</p><p><b> 历史远远比我们现在的简述要丰富得多。尽管硝烟早已消逝,可是这座城市永远地记住了岳飞。因岳家军的到来,中原文化对宜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宜兴方言八声分清的特点就是受河南方言的影响。而唱春、打花鼓、划龙船等风俗也烙上了河南的印记。</b></p><p>&nbsp;</p><p><b> 岁月沧桑,岳飞的嫡系子孙在此繁衍生息,枝繁叶茂,已达30余世。如今宜兴岳飞后裔,是岳飞三子岳霖之后。岳飞驻军宜兴期间,当地百姓受其影响,在张渚等地形成了尚武之风。</b></p><p>&nbsp;</p><p><b> 岳飞的忠勇、智慧,在这里代代相传,成为后人的人文滋养。追溯宜兴忠勇的城市性格,不能不提到岳飞在宜兴的历史及影响。岳飞是家族的,也是人民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秉承“精忠报国”的祖训,“岳飞衣冠冢和岳霖墓”新碑由岳氏汤堰支留墅分支第二十九世孙岳望君女岳奇、婿陈建凯夫妇捐资十多万元,取山东上好青石,聘苏州高级工艺师历时数月完成。新建的墓碑按照宋代风格,碑体略小于杭州“岳鄂王墓”,其中岳飞衣冠冢碑总高3.48米,宽1.01米;岳霖墓碑总高2.37米,宽0.80米。岳飞后裔和宜兴人民以弘扬英雄精神为己任,奉献在各自的岗位上。</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b></b></p> <p><br></p><p><b> 据《岳飞在宜兴》一书主编宗伟方先生介绍,岳飞与宜兴周铁镇渊源深厚,该书搜集了至今还留存在宜兴的岳飞当年驻军地、古战场、建筑物、坟冢及墨宝等遗址遗迹,全书总的体量约30万字,客观、系统地反映岳飞在宜兴的这段历史,以彰显“宜兴是岳飞第二故乡”、“岳家军振起于宜兴”的史实和地位。</b></p><p>&nbsp;</p><p><b> 太湖西岸,宜兴周铁镇彭干村唐门自然村一片麦田之中,岳飞衣冠冢和缵忠侯岳霖墓修缮一新。2019年5月6日上午,来自北京、上海、广东、重庆、四川、浙江、安徽、山东、甘肃等地的300多位岳飞后裔及宜兴有关方面人士来到作为宜兴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墓之前,共同庆祝宜兴岳飞文化园开园。据《宜兴文史资料》一书记载,岳飞在宜兴留有两篇重要文献,一是《金沙寺壁题记》,一是张渚镇张氏宗祠厅堂上的《五岳祠盟记》,抒发作者殄灭强虏、誓复故疆的豪情壮志,是日后所吟《满江红》的先声。宜兴衣冠冢早于杭州岳坟58年。周铁镇濒临太湖湾,位于周铁镇彭干村的岳飞衣冠冢和缵忠侯岳霖墓面朝太湖。</b></p><p>&nbsp;</p><p><b> 宜兴是岳飞的第二故乡,是“岳家军”的发祥地,也是岳飞第三子岳霖出生及其后裔繁衍生息的地方。岳飞衣冠冢和缵忠侯岳霖墓距今已有850多年的历史,其中岳飞衣冠冢是在岳飞遇害后,岳霖在一时找不到父亲遗骨的情况下,为纪念父亲而建,早于杭州的岳王坟58年。岳飞衣冠冢、岳霖墓历朝历代受到人们的保护,1985年1月、1990年9月,分别被宜兴县(市)人民政府列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墓”不仅是宜兴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更是国内外岳飞后裔心目中的“圣地”。</b></p><p>&nbsp;</p><p><b> 岳飞衣冠冢、岳霖墓因年久失修,无论是设施、环境还是规模,都与其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身份不相符。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岳飞爱国主义精神,保护好岳飞及岳霖在宜兴的历史遗存,促进文化宜兴建设,近年,宜兴市岳飞思想研究会在周铁镇、宜兴市文管委的大力支持下,请设计部门规划了“中国宜兴岳飞文化园”项目,该项目占地25亩,其中一期工程占地7.49亩。去年11月一期工程开工后,着重对岳飞衣冠冢及岳霖墓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并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工程总投资500多万元,其中仅墓区土建工程投资300多万元。</b></p><p><br></p><p><b> 宜兴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张燕军在宜兴岳飞文化园开园仪式上表示:“岳飞衣冠冢和岳霖墓的保护性修缮做得很到位。在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由社团组织主导对文保单位进行如此高规格、高质量的修缮,这在宜兴市还是首次,这也为更好地保护、修缮、利用好文物积累了经验。”</b></p><p>&nbsp;</p><p><b> 立夏时节,在宜兴岳飞文化园所在的村庄,村民家前屋后能见到一树一树的樱桃。著名词人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广为人知,蒋捷墓即在周铁镇。</b></p><p>&nbsp;</p><p><b> 在宜兴岳飞文化园开园仪式上,宜兴市周铁实验小学的少年儿童表演了“一文一武”两个节目&nbsp;- - “岳家拳”和岳飞著名诗篇吟诵。去年9月,宜兴市岳飞思想研究会组织开展了“岳家拳”进校园活动,周铁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在北京奥运会形象大使、武术名家杨海明先生的传授下,把学习“岳家拳”作为一项文体项目。现在,该校的许多同学都爱上了这项由岳飞编创的传统武术。</b></p><p><br></p> <p><br></p><p><b> 岳飞在宜兴遗迹多。宜兴西郊外有百合村,曾是岳飞大战金兀术一百个回合的地方,地名沿用至今。《宜兴县志》记载:“岳飞勤王,间道追金兵于南岳寺,战百合,大捷。”百合村隶属宜兴市新街街道,紧邻南岳寺所在的周山,而周山为丘陵状,与之毗连的主峰是铜官山。当年,岳飞点将台设置于周山,可以俯瞰百合场,气势恢宏。百合村村民介绍,许多外地人认为百合村是因为宜兴种植百合而得名,其实是与岳飞有关的,就像牛头山、黄天荡等地名一样,都是岳飞当年抗金的战场。事实上,在宜兴诸多与岳飞有着紧密关联的地名,至少有30处之多。史学界对此有公认的诠释:宜兴,是岳飞振起的“发祥地”,是“岳家军”最早的根据地,这里也是岳飞的第二故乡。</b></p><p>&nbsp;</p><p><b> 在宜兴云湖风景区一侧,有个筱王村古窑群,这里曾大量生产岳飞抗金战备品。筱王村古窑群建筑大多背山而筑,距离“岳家军”抗金的“牛头山大战”旧址垂直距离比较近,是当年“岳家军”的重要军需基地。“岳家军”与宜兴百姓在抗金斗争中结下了深厚情谊。为了便于“岳家军”转移南山,调度军需粮草,宜城一带的群众星夜赶筑一条行军长堤,后人称为岳堤。这个时期的“岳家军”正是以宜兴为根据地转战江南,收复建康、镇江、常州等地。</b></p><p>&nbsp;</p><p><b> 岳飞是怎样来到宜兴的?宜兴档案史志馆副馆长、阳羡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宗伟方介绍,1129年(建炎三年),金兵渡江南下,直逼南宋都城临安,岳飞在太湖流域的宜兴、常州、长兴、广德一带作战,以御金兵。彼时的宜兴几乎是一座孤城,一面是金兵压境,一面是盗匪骚扰。1130年春,金兵再攻常州。宜兴县官员力请岳飞来宜兴,并答应资助岳飞十万军粮。岳家军在宜兴抗金平盗,与百姓秋毫无犯,还帮助当地民众建坝筑闸,造桥做堤,百姓感恩戴德,在周处将军庙内辟出厢房,建立了岳飞生祠。河南、安徽等地的民众壮丁纷纷赶来宜兴避难或投奔岳飞帐下。自1129年底到1131年初,岳飞七驻宜兴,历时一年多,在这里获得了粮草兵员补充,奠定了岳家军发展的基础,其间经历抗金战役大小十来次,包括著名的宜兴百合场战役。</b></p><p>&nbsp;</p><p><b> 宜兴岳飞文化园以岳飞衣冠冢和缵忠侯岳霖墓为主体。缵忠侯这个封号鲜为人知。不过,说起受封缵忠侯的岳飞之子岳霖,许多宜兴人能够讲述关于岳飞父子的故事。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宜兴作家任宣平热衷乡土文化研究,他对岳飞后裔在宜兴的繁衍生息也积累了一定的认识。据任宣平介绍,岳飞曾率军七驻宜兴,并娶宜兴人李娃为妻,生下岳霖、岳震、岳霆三个儿子。岳霖被封“缵忠侯”后,从江西九江来到宜兴。当时的宜兴人感激岳飞恩德,争相为岳霖在周铁镇彭干村唐门自然村置田建宅,从此岳飞后裔在宜兴繁衍生息。据统计,至2009年11月,户籍在宜兴并常住于此的岳氏子孙共有840人,还有部分外迁至北京、上海、无锡马山等地。</b></p><p><b></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