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小村见闻

霜钟余响

<p>  沿一条河,顺一条路,向海边步行,大约五公里,是万宁市山根镇华明村。</p><p><br></p><p> 一群人在充满乡野气息的公路行走,并不觉单调疲乏。路两边有浓绿的野菠萝和大野芋,有摇曳的狗尾草和红毛草,有七色花瓣的马缨花和五瓣小白花片的鬼针草。步移景换,田野中还有悠闲的老牛,闲散的鸡鸭和时不时惊起的白鹭;远处是成排高耸的槟榔树以及椰子树和番木瓜,一派亚热带的田园风光在眼。</p><p><br></p><p> 公路拐弯处就是华明村,走进村里,时时能遇见老旧古朴的房屋,它们红砖黛瓦,屋檐低矮,窗棂简朴,却在椰林槟榔掩映下别具风情。还有,村头或院前总有几株或大或小的揽仁树,树叶有绿有红,耀眼怡人。</p><p><br></p><p> 村口有祠堂,呈四合院样式,院前有门楼,上书“符氏宗祠”,门两侧镌刻着对联:</p><p> 珠联海甸一派宗支流祖泽;</p><p> 笔破天荒万家锦绣属孙林。</p><p> 院内是祠堂正室,上书“义阳堂”三个大字,室内供奉宗族祖先牌位。</p><p><br></p><p> 说不清这祠堂建设时间,也不清楚这符氏由来,我猜测有可能与明初海南威武将军符南进有关系。门前那两棵老树有些历史,它们像门神一样守护祠堂。改革开放后,政治清明,村民富了,不忘敬天奉祖,有可能大户人家带头,族内村民集体募捐,翻修了祠堂旧貌。</p><p><br></p><p> 祠堂是宗族凝聚的象征,也是乡愁。在长达几千年中国社会中,曾是国家治理的基层组织。但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这个社会基础已被打碎,其宗亲关系也被政治、地域和时空因素割裂。今天,老一辈对下一代人的思想行为约束能力大大减弱,维系宗族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因此,尽管南方各地兴起建祠堂修家谱风气,但我认为难以持久,大概只能作为文物摆设。</p><p><br></p><p> 我更感兴趣的是村内学校建设,它是社会进步和希望。与传统文明并立,也是时代变迁的见证。我们看到是两层楼的华明小学,教室宽敞明亮,足够容纳村内学龄孩子。此外校园还有教师公寓,说明这里需要支边教师。学校也有大门楼,门楼两侧对联是:</p><p> 修心如虚竹幽兰生静气,</p><p> 育人似和风朗月愉无怀。</p><p> 校外院墙上一条标语平实打动人心:“现在孩子学习好,将来家庭贫不了”。把孩子的学习成长与家庭利益挂勾,既提示家长也激励学生。</p><p><br></p><p> 华明村的学校,使我想起几年来走过的贫困山区和边疆地区,当地建筑最漂亮的也是小学和中学,这要归功于国家政策和财力支持以及海内外慈善家的捐助。大家都认识教育是民族复兴的根本。国家实行全民九年义务教育,免除农村基础教育的全部学杂费,农民再也不会牺牲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了。</p><p><br></p><p> 可以与学校建投相提并论的还有乡村道路建设,当我走在这里的村路时,会联想到当年这偏远地区的荒凉状况,会联想到大凉山等偏远贫困山区,联想到近年来我党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脱贫工程,才使全国范围内实现村村通路。要想富,先修路。而没有党和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任何国家政党都办不成这样大事。</p><p><br></p><p> 引起我注意的还有村巷卫生,它干净清爽。河道、村头、路口都有蓝底白字的提示语,“保持卫生清洁”,“不准随意丢弃垃圾”,村头设有垃圾箱,有专门清洁的车清理。在五公里长的河道旁边还正在建设污水处理厂。</p><p><br></p><p> 村子到海边之间是海产品养殖基地,那是一个个人工开凿方池,铺设了专门管道直接从大海抽取海水,方池内水泵机不停运转,我们看到工人乘坐浮筏在池内投放饲料,这里主要养虾,为当地农贸市场源源不断提供货源。</p><p><br></p><p> 越过一片木麻黄树林,就是波涛起伏大海,这里过去曾经是海防线,现在是钓鱼人的休闲场所 。大海潮起潮落,见证着时代变化。随着国力增强,海防线已经延伸到南海的中沙、西沙、东沙、南沙诸岛,“秋风萧瑟今又是,换了人间”。</p><p>  </p><p>  </p><p>  </p><p>  </p><p>  </p><p>  </p> <p>红穗狗尾草</p> <p>野菠萝</p> <p>村民在地头劳作</p> <p>村民在收椰子</p> <p>老式建筑</p> <p>揽仁树</p> <p>符氏宗祠</p> <p>海南儋州那大镇明代威武将军符南进塑像</p> <p>华明小学</p> <p>村落与大海之间的海产品养殖基地</p> <p>木麻黄树林</p> <p>与海边垂钓者合影</p> <p>同赴海边步行者集体留影</p> <p>2020.1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