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坞朝云

顺风

<p>图文/顺风</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游泉坞山记 </b></p><p><br></p><p>出定城东北十五里,一坞悠然,曰泉坞山也。有明·周常题曲阳八景之“泉坞朝云”。</p><p><br></p><p>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而得小城百姓偏爱;是凡周末,游人往来,纷错如织,山林秋色时尤胜!</p><p><br></p><p>庚子秋,闻山林整修待新,步自阛阓而出,陟山赏秋者,皆有喜气;公园广场、山之环道,观之绵邈,粉黛若新;登其峰,亦宜远眺,山与云齐;临其水,湖光湛湛,山亦蓬蓬然。</p><p><br></p><p>山行半途,遗有泰山庙址,隐蔽松枥,萧然绝俗;山渐深,草木泉石渐断,游其中,倚之怪石,荫憩茂林,独享幽邃靖深;行至望火楼,可俯瞰全城之貌,始知田郊之外,亦有此山之壮郁。</p><p><br></p><p>忽出林际,则廓然开朗,一瞬百里,桑田麦陇,山空月明,直行画中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顺风是也;朝往暮归,穿林过壑,一骑单车绝尘,尽赏泉坞四时之山景,悠然自得而乐其无穷也!</p> <p>横卧在定城北郊的泉坞山,环绕着千年古县的护城河,其山水相伴,让小城倒是对应了“青山横北郭、绿水绕东城”的古诗意境。</p><p><br></p><p>“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座城池所在,山水相依才显灵动。泉坞山,山虽不高,却因离城最近而独得定城人民的钟爱。奈何,此山无仙,但其名还是有的。</p><p><br></p><p>明·嘉靖《定远县志》记载:邑人 周常、黄金所题“曲阳八景”有其“泉坞朝云”为一景;山有泰山庙,此为一庙;泉有“石乌泉”为一泉。故,泉坞山自古以来就有“一景、一庙、一泉”而久负盛名!</p> <p>泉坞山位于曲阳湖西侧,海拔144.2米,是定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面积约4.6平方公里。</p><p><br></p><p>有山有水有树林。泉坞山林区森林多为针阔混交林,林内空气清新、鸟类繁多,动植物资源丰富;在泰山庙遗址旁,还有道士井等历史遗址。</p><p><br></p><p>泉坞山茂密的森林,丰富的地被植物在保持水土、净化水质、保障城区人民生活用水、改善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定远县重要水源涵养地之一。</p> <p>朝云时发、依山傍水。山之名,冠以“泉坞朝云”而被“曲阳八景”载入史册。</p><p><br></p><p>明·周常(邑人 佥事) 所题“曲阳八景”:风驰春涨、虎石秋阴、泉坞朝云、藕塘夜月、龙冈积雪、银岭晴岚、官桥烟柳、西寺晚钟。</p><p><br></p><p>其“泉坞朝云”所题为:山向泉流霁色开,白衣苍狗自萦回。悠扬诼伴飞高下,溶曳随风任来去。不但腾空横楚岫,也曾和梦到阳台。思亲几度遥瞻处,驻目停骖独感怀。</p><p><br></p><p>又 黄金 邑人 吏部郎中 “泉坞朝云”:天际奇峰惯作云,卷舒无定自朝曛。风前变态千山合,坞外晴光一抹分。捧日曙流常烂漫,为霖时出每氤氲。多情不入高堂梦,五色还应瑞治勋。</p> <p>泉坞山虽为定远“曲阳八景”之一的名山,却一直没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始终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生态。建国初期至八十年代随着泉坞山水泥厂、石灰厂、预制厂、轮窑厂等依山脚而建起的诸多厂矿,这里逐渐成了定远县最大的建材基地。当时虽以矿产资源拉动了县域经济,带动了就业,但其落后的发展方式,终究对泉坞山山体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p><p><br></p><p>为切实做好泉坞山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根据定远县创建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2018年定远县启动了泉坞山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消息一出,定远人民无不拍手称快,积郁多年的山水情结,终于得解。在东有包公园、西有花园湖的美丽新定城,如今北望泉坞见朝云,古城新色具倾城。</p> <p>(图为泉坞山上的泰山庙遗址)</p><p><br></p><p>根据1995版《定远县志》“定远县寺庙一览表”中记载:泉坞山有两处古寺遗址,分别是:泰山庙(遗址在山腰处;民国时期尚有住持僧:陈道全)、龙潭庙(寺庙遗址在泉坞山后;民国时期有住持僧:管道善)。遗憾,两座庙都在建国前后分别被毁,建筑年代已无从考究。</p><p><br></p><p>戊戌年秋,特地来泉坞山探古寻泉,巧遇泉坞山林场护林员谢成。几番交流得知我来意后,谢成笑说:遇到他算是遇对了人。谢成,时年五十有六,面相年轻,是土生土长的泉坞山人;在泉坞山看山护林是他一辈子的职业,对泉坞山可谓是熟之又熟。</p><p><br></p><p>生活在定城的人大多都很熟悉泉坞山。八十年代在定城上过学的同学,大多都有过去泉坞山春游的经历。为了春游,提前准备好了带点鸡蛋和汽水,家里条件好的还能带上面包和罐头,然后就开始了激动人心的徒步泉坞山,那段春游的记忆总是那么深刻。</p><p><br></p><p>可就是这么熟悉的山,真深入了解,才发现还大有深度。在谢成的引路下,得以寻到泰山庙遗址,着实让我惊讶,这近在咫尺,来了无数次的山,竟还有一处古迹尚存,实属难得!</p> 泰山庙建于何年,为何在不高的泉坞山上称之为“泰山庙”,这些疑问已无从考证。但道教何时传入我县,还是有记载的。<div><br></div><div>道教是汉民族固有的宗教,于唐朝传入定远。定远早期建造的道教宫(庙)、观、院多毁于元末。明朝道教再兴,定远有名的城隍庙即于明洪武年间建成。<br><br>清同治年间,定城内外又重新修建城隍庙(定城东门)、火神庙、泰山庙(位于泉坞山,建国前后被毁),为道教活动场所。当时,信仰道教的道士20多人。<br><br>道教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本县的道士为全真教道士,均住在庙内,常著道服为民间丧事念经打醮、驱鬼送邪。<br><br>建国初,尚有少数全真教道士,后因年高相继去世。1995版县志记载时,还仅剩一位86岁高龄的道士管道善仍健在,但当时也早就退教退休从商,道教在本县已自行消亡。<br></div> <p>(图中间位置为被填埋的“道士井”位置)</p><p><br></p><p>庚子秋,再遇谢成,“道士井”遗址在他的建议下,让正在进行林区道路施工的机械进行了挖掘,暂还未找到准确位置。希望在泉坞山森林公园的进一步开发中,能将此古迹挖掘出来,让古井泉水能解进山游客的干渴,增添泉坞山的历史厚度。</p> <p>泉坞山,以“泉”为名,自然有“泉”。可随着生态地质环境的改变,泉坞山泉已很难找到踪迹。</p><p><br></p><p>明·嘉靖《定远县志》泉坞山泉有两处记载:“泉坞山有泉,清澈可鉴。县东北十五里”、“石乌泉,县东北十五里,泉坞山北”。</p><p><br></p><p>据九十年代探测:泉坞山泉,属上升泉,其涌水量达到452.74立方米/日。</p><p><br></p><p>山名有“泉”,县志有“泉”,那么泉坞山的“泉”到底在哪里呢?</p><p><br></p><p>依着县志及定远文史方家们的考证线索,泉坞山的“泉”几乎绝迹了。原泉坞山水泥厂内的一处泉眼,随着旧厂区拆除,此泉古井已再难寻得。</p><p><br></p><p>在谢成的引领下,见上图中红砖垒砌的一水塘边的方台,就是泉坞山的一处古泉眼;还有另一处已知的泉眼在其山北的“活水张”,有能者,将其泉开发,生产成了矿泉水。</p> <p>说完泉坞山的历史古迹和山泉,再来说说泉坞山的另一件载入县志的大事件。</p><p><br></p><p>1995版《定远县志》载:"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我县泉坞山林场人工驯养的灰喜鹊,在天安门前游行队伍的彩车上飞舞,在天安门上空翱翔。是日,共放飞128只灰喜鹊,以信号收回98只,其余30只飞落中山公园。"</p><p><br></p><p>定远人工驯养的灰喜鹊能在国庆天安门广场放飞已属十分罕见,而能在1984年的国庆节上放飞,其意义就更加非同一般了!</p> 1984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了欢庆共和国建国35周年的盛大庆典,改革开放使中国大地迸发出了勃勃生机。而就在当天的首都群众国庆游行队伍中,北京大学游行队伍行进中突然展开一条“小平您好”的横幅,画面瞬间被新闻摄影记者牢牢地定格,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珍贵的记忆。<br> <p>“小平您好”这句话感情真挚,就像是对家人、对亲朋的问候,真真实实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邓小平同志朴素、深厚的爱戴之情。该词条已成为人民对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这个时代的情感怀念。<br></p><p><br></p><p>也正是在这场阅兵式上,邓小平同志第一次喊出了"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的口号。</p> <p>1984年的35周年国庆阅兵式,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阅兵,纪念意义重大!这次阅兵,在组织的时机、阅兵规模、受阅内容、对外影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新中国阅兵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div>就是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时期的国庆节上,来自安徽省定远县泉坞山的128只灰喜鹊,在天安门广场成功放飞,其荣耀和意义可想而知。国家林业部和国庆办公室为此还特意授于了定远县灰喜鹊驯养“喜通人意、飞舞天安门”的一面奖旗。</div><div><br></div><div>灰喜鹊的人工驯养,对开展爱鸟护鸟活动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至今,这面锦旗还悬挂在泉坞山林场办公室的荣誉墙上。</div><div><br></div> 60年代中期,随着定远森林面积增大,病虫危害森林面积逐步扩大。县内马尾松毛虫、松梢螟等林木虫害种类较多。为有效治理和护山育林,依托泉坞山,定远先后组建了泉坞山林场、泉坞山苗圃、林业科学研究所以及开展人工驯养灰喜防治松毛虫的应用研究。 1985年4月,邀请全国12名鸟类专家、教授,对定远县“人工驯养灰喜鹊防治松毛虫应用研究”进行鉴定,并获得通过。 新华社记者现场采访定远泉坞山灰喜鹊驯养场野外训鸟。 <p>时任安徽省省长王郁昭来泉坞山灰喜鹊驯养场参观视察。</p> <p>1981年—1985年,国家林业部在滁县地区进行松毛虫综合防治试点工作,定远县森防站配合国营林场,进行综合防治松毛虫研究。驯养灰喜鹊600多只,有效控制泉坞山林场6000亩松林松毛虫的发生。<br><br>1985年通过省级鉴定,被安徽省政府评为科技成果一等奖,灰喜鹊被定为省鸟。此项成果先后被推广至北京、辽宁、陕西、湖南等九省一市。</p> 原中央书记处书记邓立群视察泉坞山灰喜鹊驯养场。 法国友人前来参观泉坞山灰喜鹊驯养场。 从防治泉坞山林木虫害,到人工驯养灰喜鹊,再到作为省鸟在天安门广场上国庆放飞,这条从防治到人工驯养的科研成果是我县十分宝贵的一段科研历史。如今林害依然还有,但大多已采用农药喷洒技术进行森林防治。<div><br></div><div>漫步在即将修建一新的泉坞山森林公园的步道上,面对这近在咫尺的小城后花园,我依然幻想着有一天,灰喜鹊能再次归巢,放飞在小城的这片天空,保护着泉坞山这片绿色的生态家园。</div> <p>泉坞山,说完“山”和“泉”,再说说泉坞山的矿。</p><p><br></p><p>定远矿产丰富,采冶地矿历史悠久。据《方舆纪要》与《大清统一志》记载:“定远县东四十里,有银岭,旧有银冶,今无”。建国以后,经过多年的普查、勘探,共发现石膏、岩盐、芒硝、玻璃白云岩、水泥石灰岩、煤、磷、铜、铝、麦饭石、方解石、石英石、重晶石、金等14个矿种、14处矿产地和矿点。其中在泉坞山就发现了水泥石灰岩。</p> 1958年全民大办钢铁时,定远县就在泉坞山办过一个小水泥厂,一年后停产。1971年重新筹建。1976年,更新设备,建了一条生产流水线。至1988年生产4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获省优称号。1990年完成产值630万元,创利81万元,职工505人,固定资产868万元。 <div>1980年兴建了泉坞山水泥预制厂,原是水泥厂下属的一个独立核算车间。主要生产磷肥、水泥砖、瓦、水泥纸袋等产品,1982年增加水泥桁条、楼板、门头板等产品。1990年产值255万元,利税17.71万元,职工164人,固定资产60万元。</div> 1985年又兴建了定远县泉坞山轮窑厂。1987年后又新增400型制砖机1台,使年生产力达到3000万块,是本县最大的轮窑厂。1990年实现产值152.96万元,利税总额13.21万元。有职工331人,固定资产168万元。<br> 1983年筹建泉坞山石灰厂,1984年投产,有石灰立窑2座,年产量1万吨,产值20万元,利润2.88万元。1990年完成产值80万元,利税4.5万元,职工90人,固定资产60万元。 <div>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当下,落后且具破坏生态的生产方式已经被历史所淘汰。看着关闭的旧厂区,散落的旧荣誉,你会感叹时光的流逝。</div><div><br></div><div>站在今天环境保护的立场,我们彻底否定了当初落后的、对生态环境极具破坏的生产方式,但面对一个个带动了无数就业岗位的老企业,那些职工数据的背后,又养活了多少个以厂为家的家庭;在经济欠发达,物资贫乏的年代,生活又是何其的不易。</div><div><br></div> 曾经的荣誉,没有人再拾起。人去厂空,或许没有人想过,把这些荣耀收集整理,让其见证定远一段工业发展的历史吧。留此存照,也算是多年来行行摄摄对家乡历史印记的一份留存吧! 这样的“文件夹”,现在的年轻人可曾见过? 保存下一些老厂房的旧影像,这里有小城曾经的过往,也有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空寂的旧厂房,湮没了一段繁华过往。 在物资紧俏时,能批个水泥条子,或许在当时都能发家致富。 生产生活虽然贫困,但有班上,有食堂吃饭,无论是临时工、还是合同工,对能进厂的职工来说,都是一份很体面的职业了。 一栋栋仓库,见证着当时红红火火的企业生产。 封印的旧时光。 泉坞山建材基地曾繁华一时的街道,如今已是冷冷清清。 <p>曾经的职工宿舍区也冷清了下来。本是赖以为生的工厂倒了,人也就散了。</p> 时间让一代工人,慢慢的变老了。 旧厂区还有当年刻下的喜悦。 山之灵气,让依山而建的企业,也多了份文化内涵。 <div>历史仿佛是一段黑白电影,走出一段历史,已然色彩缤纷。</div> 如今,在泉坞山林场办公区,尚有一隅苗圃基地,每到春暖花开,也是游人纷至沓来,大有泉坞春色可赏。 定远境内,历史上有过大片森林,宋、明时,县北凤阳山区和县东山区,曾有连绵不断的茂密森林。<br><br>道光六年(1826年)《定远县志》载:“县西北四十里有青山,山青葱郁,四季不改,与三峰、铜骨诸山相连,三峰秀丽特异,四时岚气如画,腰有泉流,禅寺修簧古木参映前后,为一邑之胜。”<br><br>定远很多乡村地名也多与树名有关:如桑涧、早(枣)庙、九梓、松树王、大柿园等等,可见定远的树木林业之丰茂。<br> 泉坞山还有一大特色,就是裸露在山体外的石头多,具备观赏价值的石头也多。 作为当时的建材基地,唯一被今天所诟病的就是当时对泉坞山山体的破坏性炸山开采了。 有山林,就需防火。我所遇见谢成的这一队人,就是泉坞山林场(如今并入范岗林场)的护林员。<br><br>定远所辖林地大都属于丘陵,建国后,只是在每年防火季节(11月至次年4月)实行局部封山,防止林区失火,也能起到保护优良树种幼苗。 <div><br>护林重在防火。建国初期,虽然在冬春之季采取封山育林措施,但护林组织不健全,沿山群众认为“烧山草旺、好放牛羊”。野火烧山,年年不断。<br><br>1985年至1990年我县共发生森林火灾10起。其中较大一起是1990年12月泉坞山林场因开荒烧火引起,火烧面积80余亩,烧死10~13年生松树2万余株,造成经济损失3万余元(如今估计价值百万了)。<br><br></div> <p>80年代之前,没有先进的消防器材,扑火、打防火道是用麻袋做工具,防火的监察通讯设备较落后。1977年,泉坞山林场建望火楼,以观察火情。如今,望火楼已失去功效,但却一直耸立在泉坞山的最高处,成了标志性建筑,也有了人们登泉坞山,必到望火楼的决心。</p><p><br></p><p>听谢成说,随着泉坞山森林公园的开发,目前已感受到随着游人增多,防火隐患也越来越多的现象。希望我们定城的每一个人,来到泉坞山,都要爱护好,保护好我们的这片生态氧吧。</p> 忽出林际,则廓然开朗,一瞬百里,桑田麦陇,山空月明,直行画中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顺风是也! 美丽的泉坞山,穿山林,登绝顶可一览定城全貌;三面湖水环山,四周麦田飘香,城市轮廓尽收眼底。 山不在高,有水则灵。山水相映,相得益彰。 稻花飘香,勾勒出丰收的画面。 泉坞远眺,穿林过壑,一骑绝尘尽赏泉坞山四时之景,悠然自得而乐其无穷也! 水美鱼肥,泉坞山下,曲阳湖畔好风光! 山水之城,美丽定远! 单车环山,一派田园风光! 寻一个周末,聚一群人,依山顺风而行,必定乐在骑中! 最原始的风貌,最贴近大自然的畅游! <p>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p> 泉坞山水,小城风光绝美处! 四时之景,秋色最浓。 一辆单车,去赏秋! 雪厚林深,大有北国风光之貌! 原生态的山体山貌,竟造就了浑然天成的山地自行车“赛道”。在提倡低碳环保,全民健身的时下,我县骑行爱好者已在此处举办了三届“定远泉坞山山地自行车越野公开赛”,在周边城市已打造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p>定远在滁州地区自行车运动发展属于较早的县。从周末骑行,到公益骑行,再到长途远征拉萨,转眼已十多年。随着年轻的骑友不断加入,竞技骑行也得以很好的发展,依托泉坞山的有利地形,和具有定远标志性的山名,骑友们成功打造了泉坞山山地自行车越野赛事品牌。在发展骑行运动的同时,也在周边城市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拓展了定远新时尚、新风貌的良好形象!</p> <p>连续三届群众自发组织的山地车赛事,吸引了滁州、蚌埠、合肥、淮南、江苏等地的竞技选手纷纷前来参赛。但没有相关部门的支持,个体的力量终是有限,目前该项一直有着很好声誉的赛事已经停办;希望随着泉坞山森林公园的开发,能重新重视恢复该项赛事,为定远打造一个得天独厚的体育运动品牌项目,来带动实现定远全民健身和打造体育强县的目标。</p><p><br></p> 当我们从山脚下徒步登到望火楼处时,已感疲惫,你可能无法想象,我们年轻的骑友干干,其平时的自我训练量,会从山脚下至山顶,全程无停止的连续转山骑行20圈......。 如今,骑友干干,已是享誉省内外的专业型骑行竞技运动员,所参加的各类山地自行车赛事不计其数,获奖也是不计其数! 就是这样一位竞技型山地自行车爱好者,在泉坞山也收获了属于他的爱情! <p>你来或不来,山就在那里。从曲阳八景,到建材基地,有过泉坞朝云般的山色缥缈,有过开山炸石的灰头土脸;你美好的一面,似乎留存了县志中的记载,你长久的相伴,人们竟无视了你的存在;我们亏欠着你啊,定远人的泉坞山,面对曾经满面疮痍的你,我们的心痛了好久好久......!</p> 在庚子秋时,在这最不堪的一年中,你,竟悄换新颜,给小城一个惊喜,给定远一抹靓丽!顺着环山道,小城人民早已迫不及待的进山和你紧紧的拥抱! 泉坞山森林公园正在修建中,泉坞山四周的路,高铁线、环山路,早已是条条宽阔! <p>依山而建的一条环山道,为人们进山游玩提供了便利。若将此条环山道建成定远首条“彩虹路”、“樱花大道”......,在道路两旁再种植些可观赏的桃花、樱花或梨花等树种,一条美丽的观光大道就此建成,必将能吸引更多的游人来此观光,拍摄。只是一点彩色装点,定远人就不需要去看武大、鸡鸣寺的樱花了,还能带动提升泉坞山森林公园的知名度,何乐而不为呢?</p> 北望泉坞山,五峰横卧,晨曦常积云霞,美似镌雕锦缛。山光秋色与曲阳湖水相映,伴之若华夕耀,岩泽气通,传明散䌽,赫似绛天。<br><br>登顶望火楼,风烟俱静,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观夕阳欲沉,晓雾将合,群鸟归巢,游鸿远吟,山川之美,恋乎其中。<br> <p>小城有名山,倾心打造,必成郊游的绝佳处。在欣慰之时,又难免有几分期盼:</p><p><br></p><p>清山体:违章杂乱,散乱坟茔,还山体一片清幽!</p><p><br></p><p>建其道:环山有道,登山亦有道,彩虹山道,其道悠悠!</p><p><br></p><p>种其林:沿山道或山下辟园,遍植桃、樱、梨,赏山花烂漫!</p><p><br></p><p>疏其泉:泉是此山魂,依古泉线索,疏涌解游人之渴!</p><p><br></p><p>重建庙:依县志载:重建泰山庙,增加山之人文厚重!</p><p><br></p><p>修其塔:去除望火危楼,建泉坞新塔,登山远眺,以托山势!</p><p><br></p><p>组赛事:依山地旧貌,政府搭台,组山地品牌赛事远名扬!</p><p><br></p><p>引鸟归:恢复驯养基地,筑巢引得省鸟灰喜鹊入山归林!</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顺风而行 点滴珍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