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蚕桑文化 探丝路之源

家有两千金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城关一小五年级研学旅行</b></p><p><br></p> <p>  12月8日,石泉县城关第一小学五年级全体学生前往鬼谷庄蚕桑博物馆进行研学旅行。</p> <p>  初冬的寒风也抵挡不住孩子们的热情,瞧!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博物馆出发。</p> <p><b>  第一站:我们参观了蚕桑文化室</b></p> <p>  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了蚕的一生,是个循环的过程!</p> <p>  </p> <p>  蚕长到足够大时,它会吐丝,慢慢成一个茧,它在里面完成最后一次脱皮后就呆在那,不吃不喝,渐渐成为一个蛹。将近2个星期后,它便要从蛹中出来,再喷出一种液体把茧弄出一个口,爬了出来成为了蚕蛾。它们再也吃不了东西,只能产下蚕卵后死去。</p> <p>  这个是古代缫丝的工具,纯手工制作非常的不容易,费时费力,手艺精湛的人做出了美丽的丝绸!</p> <p>这个就是古代的织布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站 参观蚕桑博物馆</b></p><p><br></p> <p>  古代的桑树是高大的,不方便人们采摘,经过对桑树品种的改良让桑树不断矮化,方便采桑与规模化种植。</p> <p>  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p> <p>我们听得很认真</p> <p>罗马帝国是丝绸之路的终点</p> <p>  “ 蚕簇 ”,供蚕吐丝作茧的用具,俗称蚕山。多用竹、木、草等做成。常见的有草簇、折簇、方格簇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站 参观桑园 </b></p><p><br></p> <p>  园林叔叔正在给桑树刷石灰水。我们很好奇,叔叔告诉我们每年冬天,他们都会给桑树刷上石灰水,这样可以给桑树治虫。我们听了后,都忍不住想试一试。</p> <p>  园林叔叔耐心的讲解和示范,瞧我们听的多认真啊!</p> <p>  孩子们亲身体验,给修剪好的桑树刷石灰水防虫,让来年的桑叶长的更好!</p> <p>  通过这次研学旅行,我们了解到了我的家乡石泉兴桑养蚕历史悠久,被誉为“金蚕之乡、丝路之源”,是西北养蚕第一大县。特别是在我的家乡池河镇出土的“鎏金铜蚕”,更是见证了古丝绸之路。一条铜蚕见证一条丝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而丝绸之路的源头在石泉,源远流长的石泉蚕桑通过古丝绸之路,成为最早传播中华文明、沟通东西文化的桥梁。如今,桑蚕产业更是成为石泉人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我为我的家乡感到自豪和骄傲!希望我的家乡必将越来越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