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宗祠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它始源于汉代,发展于宋代,盛行于明代,普及于清代。</span></p> <p class="ql-block"> 宗祠俗称祠堂、也称宗庙,是同一祖先的后裔为供奉祖先神主,存放家族亡故先辈牌位,崇宗祀祖、举行家族内的各种活动或处理家族事务而共同修建的建筑物,称之为祠堂。祠堂是一种“怀抱祖德”、“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报本返始”的孝思表现。被视为凝聚宗亲血脉及代表某个宗族的象征。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是中国宗法文化的载体之一。它与封建社会的皇权和族权相互辅佐,担负着维持社会持续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历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宗祠的起源与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 祠堂最早出现在汉代,当时的祠堂皆建于墓所,称之为墓堂,建造比较简单,前有大门,进门即有享堂,是最早举行祭祀仪式及族人聚会的地方。享堂后面为寝堂,是祖先的墓葬。到后来祠堂内已无墓葬,祠堂分划为两类:一是纪念某一个人的庙宇,供奉的是某一个人。另一类是家族集会议事的公所,供奉的是祖先牌位,是族人举行祭祀祖先活动的固定场所,也是旧时族权的代表机构。在封建社会众多的祠堂中,大多数祠堂属于后一种。</p> <p class="ql-block"> 宗族姓氏祠堂的建造,早在上古时期,封建社会的政权组织者就有明文规定,这种宗法家族祠堂的前身也就是上古时期的宗庙之制。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后来又发展到诸侯、公卿、贵族才能立宗庙、祭祖先。《礼记·王制》中记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公卿三庙、大夫二庙、士一庙”。各有等差,而平民不得立庙。因此 ,民间所建的祠堂在早期寥寥无几,这种律令一直延续到宋朝。</p><p class="ql-block"> 南宋儒学大师朱熹提倡每一个家族建立一个祠堂,用来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祖宗)的祠堂四龛。从那时起,聚族而居的平民百姓,便开始以《家礼》为准,在居家之室设先祖神位,或立家庙家祠以祭祀祖先。</p> <p class="ql-block"> 直到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礼部尚书夏言奏议《清定功臣配享及臣民得缉始祖立家庙》说是:“臣民不得祭其始祖,先祖,而庙制也为有定则,天下之为孝子贤孙者,尚有为尽之情”。提出“定功臣配享”。“讫诏天下臣民冬至日得祭始祖,立春以祭始祖以下高祖……”,“讫诏天下臣民建立家庙”。三条建议,明世宗皇帝朱厚熜采纳了夏言的建议,“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就这样,一是朱夫子的《家礼》在民间的深得人心。二是得嘉靖皇帝的恩准。从此在中国大地,普天之下兴起了大建祠堂的高潮。发展到清代时,宗祠已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港澳台海外,也都兴起建祠立庙之风,宗祠的规模也越建越大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二、宗祠的种类</span></p><p class="ql-block"> 随着生命的传递、家族人口的繁衍及家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族人因外出经商、逃避社会动乱、自然灾害等,从祖居地迁徏异地,开枝散叶,形成新的分支和宗派。而这些新形分支又派生出新的分支宗祠。于是由一个总祠派生出许多分祠来。因此出现了总祠、宗祠、支祠和家祠的种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总词</span></p><p class="ql-block"> 总祠属数县范围内较大合族共建共祀的宗祠。它虽然是血缘维系的宗族组织形式,但祭祀的范围超出了同姓同宗血缘关系,它包括了较大地缘范围内的,同姓同族而不同支派、血缘相对较远的族系,甚至包括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异姓家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宗祠一一俗称祠堂</span></p><p class="ql-block"> 它是从总祠中分支出来的同姓同宗的各支宗族共建合祭先祖、议事、奖励本族贤人、惩治本族不肖子孙的词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3、支祠</span></p><p class="ql-block"> 为宗祠下属的分祠或各房支的支祠。又称小宗祠。由一个同姓家族支派组成的血缘组合,地域范围较小,但血缘关系更近,字辈十分明确。《礼记.大传》中载:“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即迁之宗”。支祠主祀的不是始祖(即别子),而是高祖以内五世之祖,是支房派系尊祖之处。建筑规模底于宗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4、家祠</span></p><p class="ql-block"> 家祠为合户之祠,又称家庙、祖堂、家堂、或公堂。是不出五服的直系亲属共建祭祀祖先和议事的场所。是祠堂类型中最小的一种规格,也是早期的民间祠堂形式。</p><p class="ql-block"> 祠堂虽有大小,但功能基本相同,都有着凝聚氏族团结的作用。在建筑上也是特别显眼的,装饰较上等豪华,都带有很浓都的中华文化的特质,是一座很有人文景观的建筑。祠堂是代表某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华儒教文化。因此、 修建祠堂成了每一个宗族的举族大事,丝毫不得含糊。祠堂无形当中也成为了一个氏族的象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祠堂中负责祭祀的主要人物叫宗子;管理全族事务的叫宗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三、祠堂的建筑形态与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 祠堂的建筑风格各式各样,建筑规模多数是两厅夹一庭的两进式和三厅夹两庭的三进式两种。建筑系统的运用木雕、石雕等工艺,装饰豪华,富丽堂皇,雄伟壮观。祠堂的择基一般选在三面有山,一面有水的风水宝地之中。地形受限的可选择座向、朝向再行人工打造成风水宝地。祠堂都是以较严肃的殿堂组成。大部分祠堂有高大的墙门、门楼、照壁、正殿、庑房、享堂等房屋构成,正厅两侧有厢房等建筑。庭院植有树木花草,庄严典雅,不外乎传统的中轴对称、纵深布局的方式。其纵向、进深及横向路数,随祠堂的规模形态而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单进、单路式祠堂</span></p><p class="ql-block"> 只有单座建筑(享堂)构成的祠堂,这类祠堂数量较小,是一种简式祠堂(家祠或公堂)。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两进式祠堂 </span></p><p class="ql-block"> 即由祠门、享堂构成的祠堂,两侧或由两厢或廊道连接,近似民居院落,侧翼有时设置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这种祠堂多见于支祠。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3、三进式祠堂</span></p><p class="ql-block"> 即由祠门、享堂、寝堂(或后楼)或祠门、二门(也可称仪门,其后部有时有享堂设有戏台)、享堂构成的祠堂。侧翼亦可能有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 这种祠堂多见于宗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4、四进式祠堂</span></p><p class="ql-block"> 即由祠门或门楼、二门(也可称仪门,其后部或有面向享堂的戏台)、享堂、后堂构成的祠堂。两侧可能有边路。此类祠为敕建的官祠,规格较高由官方定期祭祀。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5、四进三路式或三进边路式 祠堂</span></p><p class="ql-block"> 主轴线保持三进或四进,并有左、右两路或一路,一进或二进式。 这拜祠堂多见于总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祠堂的前进(一进)有大门、门楼。大门上方掛有某姓氏宗祠牌匾,如:“张氏宗祠”、“李氏宗祠”、“王氏宗词”、“朱氏宗祠”等。题字一般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名人、书家题写。而且做工也十分地讲究。</span></p><p class="ql-block"> 中进(二进)是大殿(正厅),是祠堂的重要建筑,也是宗族的主要活动场所。大殿正中置有始祖或显祖画像或雕像,上方掛有氏族堂号牌匾,如:“敦本堂”、“积善堂”、“紫阳堂”等。</p><p class="ql-block"> 后进(三进)是享堂,享堂内置有神龛,神龛上供奉着天地国親師、始祖、显祖或始迁祖及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牌位,是宗族祭拜祖宗的场所。布置较严肃暗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四、享堂牌位的放置</span></p><p class="ql-block"> 享堂是先祖灵魂的栖息地,享堂内设置的神龛一般是七至九级。自上而下,最高牌位为“天地国亲师位”,而后才是祖宗牌位。祖宗牌位分单牌、统牌,按照至上而下的顺序,一至五级属于单牌,六至九级属于统牌。每一级牌位的放置都有严格的要求,不能错放。</p><p class="ql-block"> 第一级神龛放始祖或显祖牌位。</p><p class="ql-block"> 第二级神龛放别子牌位。</p><p class="ql-block"> 第三级神龛放继别或始迁祖(支祖)牌位。以上三级牌位是属于大宗牌位(也叫单牌),大宗牌位是百世不迁的固定牌位。</p><p class="ql-block"> 第四、五两级神龛也属于大宗牌位(单牌),供奉的是宗族中对国家、民族、社会、地方、宗族有特殊贡献及英雄、名人的亡者牌位。这两级牌位也属于百世不迁的固定牌位。特殊情况下,极少数牌位可由五级升迁至四级。</p><p class="ql-block"> 第六级神龛是高祖牌位。</p><p class="ql-block"> 第七级神龛是曾祖牌位。</p><p class="ql-block"> 第八级神龛是祖牌位。</p><p class="ql-block"> 第九级神龛是祢(考)牌位。以上六、七、八、九四级牌位属统牌、也叫可迁牌位。什么时间迁,有的宗族定为30年;有的宗族定为60年。也就是说,这四级神龛供奉的牌位少则要放置30年,多则要放置60年后才能迁撤。</p><p class="ql-block"> 牌位撤迁也有规定,每30年或60年才能撤迁一次。满30年或60年后,必须增加一代亡者的牌位,新增的牌位应放置在神龛的第九级;而原第九级中的牌位应升迁至第八级;原八级中的牌位应升迁至第七级;原七级中的牌位应升迁至第六级。而原第六级的牌位中,除符合升迁到五、四级的牌位条件外,其余牌位必须全部撒下来(这叫五世一撒迁)。</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知道,欧式修谱的方法是五世一抬头;而牌位的放置方法是五世一撒迁。撤下来的牌位如何取理:一是封存,二是焚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五、牌位的书写</span></p><p class="ql-block"> 牌位书写有所讲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天地国親師位</span></p><p class="ql-block"> 天地国親師位原本是“天地君親師位”。自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君主专制,结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故将牌位中的“君”字改为“国”字。书写要求:</p><p class="ql-block"> 天:天不连笔,一和大不能相连,象征人再高也不能顶天。</p><p class="ql-block"> 地:地不离土,要一笔写成。</p><p class="ql-block"> 国:国字不能留有缺口,表示国家完整统一。</p><p class="ql-block"> 親:親右边的目不能封口,象征亲人之间相处不必遮掩,要真诚相待。</p><p class="ql-block"> 師:師不带刀,边傍上的撇不能写,表示为師者以文服人,不能动武。</p><p class="ql-block"> 位:位字要求端正稳固。</p><p class="ql-block"> 这些规则体现了民众对天地的感恩、对师长的尊重、和人们敬天法地、忠君爱国、齐家重教的价值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祖宗牌位书写要求:</span></p><p class="ql-block"> 牌位中应注明世系、官銜、职称、名、之位等内容。正文字数要洽到好处。可安照“生老病死苦”五字口诀的顺序来推算。五字口诀中“生老”二字为吉;“病死”二字为凶;“苦”字为半吉半凶。这五个字可重复使用,看牌位中最后一个“位”字落在上五个字的那个字上。在吉意字上最好。如果不在吉意字上,可采用增加或减少字数的办法加以调整(碑文书写也是同样采用这种方法)。写好后的牌位也不能马上放到神龛上,要择日开光,开光后的牌位才会有灵气,才能放到神龛上供奉。</p><p class="ql-block"> 这些规矩不仅体现了对祖先的尊重和敬畏,也体现了对往后家族、家庭,子孙后代,事业发展等方面能兴旺发达的愿望,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体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六、祠堂堂号的来由</span></p><p class="ql-block">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后因人口增长、地域受限,往往分房、外迁居住于某一处或多处。堂号就成为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号,以表明是同一个家族源流。堂号是区分族属的标记;是家族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是寻根问祖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及宗派。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随着宗族的发展,堂号一直在不断的增加。</p><p class="ql-block"> 各姓的堂号虽然很多,但也不是随便乱取的。各个家族的堂号,都有其非常深刻的含意。根据堂号取名的依据和其用意的不同,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span></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不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堂号,而且有血缘关系的不同姓氏,也会使用同一堂号。如“六桂堂”,是闽粤一带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同的一个堂号。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家族,虽然姓氏不同,却都是同一个先祖,追本溯源都是翁姓的后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以地域命名堂号</span></p><p class="ql-block"> 地域命名的堂号,最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关,也就是以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发祥地是山东诸城,后世遍布全国各地的诸葛氏,绝大多数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再如朱氏的“沛国堂”、海氏的“薛郡堂”、陈氏的“颖川堂”、徐氏的“东海堂”、欧阳氏的“渤海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为堂号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3、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span></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向有慎终追远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号,千古留芳。如弘农杨氏“四知堂”、“清白堂”即是以东汉太尉杨震的美德作为堂号。史载,杨震任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求见,并以黄金十斤贿赂杨震。杨震严词说:作为故人知交,您怎么对我的人品不了解呢?王密说:我深夜而来,无人知道。杨震回答: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说无人知晓?杨氏后代子孙为怀念这位拒腐蚀,清廉的先祖杨震,便以“四知堂”,“清白堂”作为堂号。</p><p class="ql-block"> 而范氏“麦舟堂”则是来自北宋名臣范仲淹济危扶困的典故。一次范仲淹遣子纯仁,至姑苏运麦,舟至丹阳,遇石曼卿无资葬亲,纯仁即以麦船相赠,深得范仲淹嘉许。故后人以“麦舟堂”作为堂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4、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span></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如东汉名将马援,战功卓著,名闻遐迩,“马革裹尸”便是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后因功封“伏波将军”,马氏后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为堂号。</p><p class="ql-block"> 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屈氏遂以“三闾堂”为堂号。</p><p class="ql-block"> 再如唐代时郭子仪,因平安史之乱,屡立战功,被封为“汾阳王”。其后子孙多以“汾阳堂”为堂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5、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span></p><p class="ql-block"> 在封建宗法社会,各个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以劝戒训勉后代子孙。如李氏“敦伦堂”、张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百忍堂”、“重德堂”、郑氏“务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许氏“居廉堂”等,都体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p><p class="ql-block"> 如唐代郓州人张公芝,九世同居,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处。张公芝于纸上连书百余“忍”字,道出其中诀窍全在于百事忍让。故名之为“百忍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6、 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span></p><p class="ql-block">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批文人学士,才气横溢,品格清高,深为世人所推重,其后代族人也引以为荣。</p><p class="ql-block"> 如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酷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处为“爱莲堂”。其后人遂以此为堂号。晋代陶渊明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遂辞官归里,赋“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因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其后人以“五柳堂”为堂号。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莲堂”堂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7、以祥瑞吉兆为堂号</span></p><p class="ql-block"> 古代人对祥符瑞兆十分重视,常认为是上天预示吉祥的征兆,往往以之为本族堂号。如宋代王祐曾的手植三槐于庭院,言其子孙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会,三公对槐树而立,故以三槐象征三公),其子王曰果然位列宰相,当政十余年,深为朝廷寄重。其后人便以“三槐堂”为堂号,成为中国王姓中名人辈出的名门望族,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并列为王氏三大支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8、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span></p><p class="ql-block"> 为表示对同姓先世名人的仰慕之情,各姓中以其厅堂,居处为堂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其后人便以“香山堂”为堂号。</p><p class="ql-block"> 再如唐代宰相裴度,以宦官当权,时事已不可为,乃自请罢相,在洛阳午格创建别墅、凉亭暑馆,植花木万株,绿荫如盖,名为“绿野堂”。裴氏一支遂有“绿野堂”作堂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9、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span></p><p class="ql-block"> 在封建社会,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科第连绵,为世人称羡,遂以之为堂号。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世人敬仰,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再如宋人临湘人徐伟事迹至孝,隐居教授于龙潭山中,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称“徐氏八龙”,后人即以“八龙堂”为其堂号。又如朱松因在徽州紫阳山读书成名,其子朱熹为怀念父亲,自取别号“紫阳”,人称“紫阳先生”,其后人即以“紫阳堂”为堂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0、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span></p><p class="ql-block"> 此类堂号在各姓氏自立堂号中较为普遍。如“承志堂”、“务本堂”、“孝思堂”、“孝义堂”、“世耕堂”、“笃信堂”、“敦伦堂”、“克勤堂”等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1、 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span></p><p class="ql-block"> 此类堂号也较为常见。如“安乐堂”、“安庆堂”、“绍先堂”、“垂裕堂”、“启后堂”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2、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span></p><p class="ql-block"> 此类堂号为历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封赏、恩赐、旌表而来。如“忠武堂”、“忠敏堂”、“节孝堂”、“孝义堂”等等。</p><p class="ql-block"> 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堂号的产生与发展,多与修族谱、建宗祠、祭祀祖先有着密切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七、祠堂上梁的基本程序</span></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建词、上梁是宗族的重大事宜。除择日、择时外,族人们都将这两件事看成是关系到宗族的兴衰之事,因此说每逢此事都办的十分地隆重。</p><p class="ql-block"> 词堂上梁指的是主殿主梁;三进主梁同时上的也有。但都要举行上梁的仪式,由族长、族正或专门人员主持,基本做法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上梁前的准备</span></p><p class="ql-block"> 上梁前在主殿正前方摆供案一张,垫上红布。将大梁放在供案后方,高度应超过供案。中柱上帖对联一幅“竖柱巧逢黄道日,上梁恰遇紫微星”。大梁掛“紫微拱照”横批一条、糕若干。供桌上摆放:香炉、烛台一对、香、红绿彩布各一匹,猪头(含尾)、整鹅、整鸡,苹果、桂圆、红枣等,酒壸、酒碗(两只斟上酒),五色布条(红、黄、黑、白、青)2组、红绸带4条(上梁师傅系在腰上用),万年青2盆,馒头2筐,墨斗、角尺、砖刀。另备活公鸡一只。</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祭梁</span></p><p class="ql-block"> 上述祭品摆好后,由族长或各支派一人与族长同时进行,族长主祭、其他人为陪祭,并有专主持安程序进行。首先由族长亮烛,亮烛后由砖、木匠师傅将公鸡冠咬破,将鸡血分别滴在酒碗里和墨斗、角尺、砖刀上。同时参祭人各取香点燃后面向右行三拜礼;再后转行三拜礼;再左转行三拜礼;再后转行三拜礼后将香挿入香炉。同时木匠师傅将滴过鸡血的酒滴入大梁两端的卡糟内,祭梁便结速(意思是拜天地、拜四方神仙,保佑上梁顺畅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3、升梁</span></p><p class="ql-block"> 升梁前要准备两只红色布帒,帒内装好馒头、素食7样(红花生、莲子、红枣、桂圆、红鸡蛋、方片糕、瓜子)若干。升梁时由砖木匠师傅(四人)将供桌上红绸带系在各自腰间,将糕放在梁上,再用麻绳将梁的两端系好(活结),由众人将大梁扛至中柱之间。师傅背上装好物品的红布帒,五色布条、工具各蹬中柱顶瑞,属龙的师傅在左,属虎的师傅在右。吉时到时在爆竹声将大梁拉升到位,两端同时上好。安装好后师傅应大声向族长报告“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4、抛梁</span></p><p class="ql-block"> 抛梁由在梁顶上的砖木匠师傅进行。师傅们将红布袋内的馒头、素果取出,分别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抛下,首先要抛给族长或族正,接着抛向四方人群,以便下面的人争抢。师傅在抛梁时,每次抛一对馒头,一边抛一边高声喊话:“一对馒头抛到东、代代子孙出国公,两对馒头抛到南、代代子孙中状元,三对馒头抛到西、代代子孙穿朝衣,四对馒头抛到北、代代子孙捧朝骨(笏)”等吉语。</p><p class="ql-block"> 抛果子的师傅在向四面抛时也要大声说好话:“果了上梁、子孙满堂。果子落地、大吉大利。栋梁长长、人丁兴旺。风调雨顺、五谷满仓。恭喜某氏发大财、荣华富贵万万年等”吉语。帒里的东西抛完后,整个上梁仪式就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八、祠堂的功能</span></p><p class="ql-block"> 祠堂是宗法、习俗、娱乐、礼仪、教育等家族文化的载体。也可以说是封建社会独立的管理单元,正是这一个个独立的封建管理小单元,才组成了庞大的封建社会大的政权体系。封建社会不仅仅是政权世袭的“家天下”,也是姓氏家族的“家天下”。因此,祠堂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治世时期的社会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 在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宗族日益民间化,民众化。宗族都以“立大宗之法管摄天下人心”,统治阶级为巩固自己的政权,利用宗族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也是维护国家政权的一种补充。</p><p class="ql-block"> 宗族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地缘关系为纽带,使同一地的宗法思想和祠堂的控制功能得到强化,成为乡村社会的控制系统。统领宗族成员的族长或族政们,拥有主持宗教祭祀,掌管族内日常生活、仲裁族众纠纷等权力。清政府还专门规定:“地方有堡子大村,聚族满百人以上,保甲不能遍查,选族中有品望者立为族政,若有匪类令其举报,趟徇情客隐,照保甲一体治罪”。同时授予族长承嗣权,教化权,经济裁处权,治安查举权,对族人的生杀权等权力。这就赋予了族权一定的政权性质,这是皇权对族权的肯定与支持。就连执法机构——县府衙门,在宗法氏族中都被祠堂所取代。祠堂的地位与权威,便成了民间行使国家意志和道德准则的机构。中国的民间祠堂为封建王朝施行对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治理等诸方面的控制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教化子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中国每个氏族的祠堂内除了供奉先祖的牌位外,还展示出自己的氏族文化。以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名人故事等内容用来教育本氏族的后人,向前辈们学习。学习前辈们忠孝节义,行善积德,尊祖敬宗的伦理思想。告戒后人修身齐家、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达到规范行为,纯洁家风之目的。使本氏族的传统文化、良好作风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多出人才,家声永誉之目的。展示的内容大体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祖宗画像、始祖或始祖简介、源流世系、家训家规格言、名人画像及简介、功德榜等主要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3、本氏族修谱、议事、接待、洽谈事务的办公之处和氏族举行各种活动的场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九、祠堂的现实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发展, 历史进入了新的时期,祠堂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当今社会的宗祠也将被赋予新的历史意义和新的历史使命。也将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span></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现存的祠堂大多数都被开发为旅游资源,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发展旅游资源的祠堂,正在为社会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价值,为人们出游提供了场所。人们在游览的过程中,通过对祠堂文化的了解,感受封建宗法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义、廉、耻”和“仁、义、礼、智、信”的伦理思想。最终用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实现政府提出的和谐社会的目标。从这一点看,而今的祠堂就担负起了倡导社会伦理、道德的社会责任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尊祖敬宗,纪念祖先的场所</span></p><p class="ql-block"> 通过追念祖先了解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自力更生、勤劳朴素、勤俭持家、艰苦创业的精神,树立爱国、爱家乡、爱岗敬业、为民服务的思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3、寻根问祖,冾谈商贸的场所</span></p><p class="ql-block"> 随着国的改革开放,海外回祖国寻根问祖的人群中,有许多企业家和商贸人员,可通过相互交流增加感情。借此机会向他们介绍国家、地方的优惠政策,发展规划,动员他们来故乡投资建设。这不仅加强了民族团结,也带动了地方的经济发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4、道德教育场所</span></p><p class="ql-block"> 利用祠堂文化内涵,匾额、楹联、碑记及族规、家训等加强人们的孝梯、守法、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等道德方面的教育,樹立文明道德,和谐友好的社会风尚。</p><p class="ql-block"> 更是落实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16年12月12日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所提出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重要指示精神最有效的宣传教育场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5、乡村文化活动场所</span></p><p class="ql-block"> 而今的祠堂可陈列各类书藉、报刋杂志等,用于开展乡村读书活动。通过读书看报增长知识,联络感情,增进宗亲、邻里间的情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6、民俗文化的收藏场所</span></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大发展,高科技的产物带替了很多旧的东西,这些被淘汰的物件,都可以收藏陈列到祠堂里。如:旧的石器、家具、农机具、竹器、铁器、各种文本及家谱等。通过参观,可展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让祠堂变成新旧历史的教育阵地。让人们树立“沒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坚定信念。</p><p class="ql-block"> 铜陵朱明辉编</p><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p>